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解读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教学中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间文学所散发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亲情,体会“我”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深度解读文本,我们觉得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我”深深地感激母亲给“我”的文学启蒙的感情,还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充满乡土气息的质朴的民间文化其实也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根基,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情感载体,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冯骥才语)让学生感悟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并能从中受到“启蒙”也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言美情浓”、饱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从美人手,以读解文,以情促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诗化的教学语言、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文字,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抒发情感、喷涌真情,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倡导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再度开发,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努力构建诗意的、文化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品味歌谣魅力
1.齐读课题——《月光启蒙》。当你再读课题时,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设计意图:语文课要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作为民族文化源头和根基的民间文化之一——民歌民谣是神奇的,有着神奇的魔力,能为孩子打开一扇隐秘的语言之门。通过自主品读、个性化朗读、展开想象、交流感受等多种方式,学生了解了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同时为体会母亲的教育智慧、理解“启蒙”做好铺垫。]
第二板块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刚才是我们同学自己读歌谣。谈感受。那么。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农家月夜场景)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
[设计意图: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引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带入情感的世界、诗意的世界。]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你能打个比方说说母亲的歌声像什么吗?
4.同学们的感受多丰富啊,都成了一个个小诗人了!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读着这句话,你们能想象,当时“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
(3)那时的我,快乐着、幸福着、陶醉着……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指导朗读)
(4)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
(5)这“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设计意图: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是紧密相连的。这里,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抓住文本的“美点”——“芳香的音韵”。通过想象课文情境、联系上下文、多种形式的品读引燃学生的情感点,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情感纽带,力求体现“语文教学语文味”。同时,进一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母亲聪颖美丽的形象伴随着文本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
5.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1)学生默读。
(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歌谣就是这样由外婆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孩子。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传下来的。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这句话里有两个“长”,第一个“长”指什么?第二个也作“生长”讲吗?联系上下文想想。
教师提升: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那儿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作、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一样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母亲用这些歌谣——引读(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6.教师深情叙述: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美,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迪“我”的童心。读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蒙。
7.“我”依偎在母亲怀里,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想象“我”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
8.过渡:母亲就是用这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启迪着我混沌的童心。(边出示,教师边深情朗读: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2)指导朗读。
9.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同学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读。
[设计意图: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本环节紧扣“启蒙”,通过抓重点句段,反复品读,同时展开想象,不仅帮助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再度开发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提升,从而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三板块表达怀念之情
1.教师深情叙述: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
出示:
看到那一轮明月,
“我”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练笔,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进原文,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在浓郁的人文情怀中,孩子们理解和体验加深了,有所感悟和思考,情感发展到了高潮。此刻学生的表达是从具体的文本出发,最后又回归了文本。]
4.总结,下课。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教学中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间文学所散发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亲情,体会“我”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深度解读文本,我们觉得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我”深深地感激母亲给“我”的文学启蒙的感情,还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充满乡土气息的质朴的民间文化其实也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根基,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情感载体,它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冯骥才语)让学生感悟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并能从中受到“启蒙”也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言美情浓”、饱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从美人手,以读解文,以情促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诗化的教学语言、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文字,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抒发情感、喷涌真情,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倡导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再度开发,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努力构建诗意的、文化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品味歌谣魅力
1.齐读课题——《月光启蒙》。当你再读课题时,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设计意图:语文课要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作为民族文化源头和根基的民间文化之一——民歌民谣是神奇的,有着神奇的魔力,能为孩子打开一扇隐秘的语言之门。通过自主品读、个性化朗读、展开想象、交流感受等多种方式,学生了解了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同时为体会母亲的教育智慧、理解“启蒙”做好铺垫。]
第二板块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刚才是我们同学自己读歌谣。谈感受。那么。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农家月夜场景)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
[设计意图: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引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带入情感的世界、诗意的世界。]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你能打个比方说说母亲的歌声像什么吗?
4.同学们的感受多丰富啊,都成了一个个小诗人了!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读着这句话,你们能想象,当时“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
(3)那时的我,快乐着、幸福着、陶醉着……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指导朗读)
(4)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
(5)这“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设计意图: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是紧密相连的。这里,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抓住文本的“美点”——“芳香的音韵”。通过想象课文情境、联系上下文、多种形式的品读引燃学生的情感点,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情感纽带,力求体现“语文教学语文味”。同时,进一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母亲聪颖美丽的形象伴随着文本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
5.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1)学生默读。
(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歌谣就是这样由外婆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孩子。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传下来的。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这句话里有两个“长”,第一个“长”指什么?第二个也作“生长”讲吗?联系上下文想想。
教师提升: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那儿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作、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一样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母亲用这些歌谣——引读(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6.教师深情叙述: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美,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迪“我”的童心。读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蒙。
7.“我”依偎在母亲怀里,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想象“我”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
8.过渡:母亲就是用这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启迪着我混沌的童心。(边出示,教师边深情朗读: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2)指导朗读。
9.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同学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读。
[设计意图: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本环节紧扣“启蒙”,通过抓重点句段,反复品读,同时展开想象,不仅帮助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再度开发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提升,从而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三板块表达怀念之情
1.教师深情叙述: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
出示:
看到那一轮明月,
“我”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练笔,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进原文,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在浓郁的人文情怀中,孩子们理解和体验加深了,有所感悟和思考,情感发展到了高潮。此刻学生的表达是从具体的文本出发,最后又回归了文本。]
4.总结,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