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探究之乐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hngfh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既是数学教学的目标,又是数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数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数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一、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霍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长生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类与比较”中的“分类”时,我通过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故事:“一个叫小明的小朋友从小就喜欢乱扔东西,一天晚上,他被一阵哭声吵醒,原来是它的玩具熊、球、书本正为被小明乱扔而伤心呢!(多媒体演示各种物品的对话)小明听到这些物品的对话,非常后悔,决心把他们整理好。可早上起来,他发现房间太乱了,不知该如何整理房间。(大屏幕显示物品摆放零乱的房间)”小朋友们,你愿意帮小明收拾一下房间吗?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小手高高举起来,整理房间的策略从脑子里迸发出来。探究在这种情境下开始了……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
  新课程把学生定位为数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要探究的问题,自主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数学探究、数学发现的过程。
  如教学“可能性”时,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装有5个黄球和3个白球的袋子,小组中每人摸8次,让组长记录下摸球的结果。我在旁边巡回指导,不对学生的探究做出任何约束。学生自由活动,在探究中真正的成了主人。10分钟后,我说谁能把你的发现展示给大家。他们的小组长跑到讲台,交流自己的发现:九个小组的结果是摸到的黄球多,即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而其中一组摸到的白球却比黄球次数多。“怎么会这样呢”有学生发生了这样的疑问。“让他们再试一次!”有学生建议。又摸了一次,结果是黄球比白球多。同样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他们在反思着,在轻声交流着……此时讲台有成了学生展示自我发现的舞台。第一小组的发言打破了沉寂:“在大多数情况下,哪一种颜色的球多,摸到这种颜色的球就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第二小组补充说:“摸到颜色少的球的次数多,这种机会非常少,但有可能出现。”第五小组的同学打了一个比方说:“摸到白球比黄球的次数多,就好像有人买体育彩票中五百万奖那样很偶然。”第七小组也不甘示弱:“增加实验的次数,摸得次数越多,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这些发现真的不错,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探究是无界无止境的,一堂成功的探究课不会因铃声而终止,他们还会在课下继续探究。探究中还会发现新的问题,而同时他们还会解决新的问题,而且只有这样,才真正的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主动性。
  三、发挥学生的合作性,培养学生合作的探究精神
  注意合作交流,在数学探究的活动中,学生大都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学习,同伴的交流通过团结协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直尺、线、剪刀、圆形物体等自主探究“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每个小组的同学都不甘示弱,把小脑袋挤在一起探讨、商量、琢磨。有的学生用“绕线法”,有的用“滚动法”。每一种方法,小组内的成员都是共同探究,你一言,我一语,教师由开始上课得兴奋,变成了更深入的研究,真正的投入到想方设法的测量圆的周长。这是一种合力,是小组内竞争向上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而这种合力推动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探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进行。
  四、巧设结束语,延伸学生探究的快乐
  每一节数学课的设计都应从头到尾体现数学探究的精神,让探究贯穿数学课堂。而每一次下课铃声的响起,都不应该使课堂的结束,而是真正的把数学的探究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长期探究的兴趣,使每个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一节课结尾的设計又显得至关重要。如在讲授《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时,我最后设计了如下的环节:“18这个两位数,交换它的个位数和十位数的位置,得到一个新的两位数81,18+81=99,和为99的这样的两位数还有哪些?”简短的一句话把疑问留给了学生,把探究延伸到了课下。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每节课教师的精心设计结尾对学生的探究都会是一根指挥棒、一盏引路灯使学生的探究继续。
  数学探究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中去。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真正使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过去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课堂上,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是跟随着教师的教学步骤进行有规划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与他人的交流,对课文的理解也较为片面。当代的教学中强调在合作中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当今的教学课堂上得以广泛使用,通过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能够在较小的年龄里养成合作意识,在阅读中有效扩展自身思维,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水平。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哲学与人生》是中职院校学生必修课程,是中职院校的德育教學内容。在新课改的指引下,《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内容更多的从学生实际发展出发,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哲学的本质,并树立正确的人生立场,分析人生中面临的问题,进而掌握正确的思维分析方法,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关键词: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对中职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发展
摘 要:目前,关于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培养的文章很多策略也很丰富,本文就小学生如何与大人共同阅读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借大家学习借鉴。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策略  1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好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小学阶段,学生不仅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有助于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和工作,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对知识的理解、信息的搜集处理等均有很大的
摘 要:作文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属于一项重要的内容,通过它我们就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了解情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然而,把课外阅读融入到作文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有效的提升,还能让他们的写作视野变得更加开拓,对小学语文作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从教学实践反馈来说,小学作文
摘 要:时代瞬息万变,社会需要在不断的更替中前进。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多媒体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如何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教育工作中淋漓尽致得到发挥,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而针对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为初入学习生涯的小学生教授基础知识,并使之终身受用,就需要这个时代中已被广泛运用的多媒体教学的参与。特别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识字教学,它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教
摘 要:我国先后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全面培养并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观察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小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始与基础,人们逐渐认识到小学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探究小学教育的创新模式与多样化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利用先现代化的视频、图片、课件计算机数据处理与软件编辑技术,将教材内容与内容丰富的资料融合起来,
摘 要:用一些与生活相接近的教学方式,去帮助小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开启学生们对于学习小学数学的一些兴趣。不仅可以大大的提高课堂的效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利用一些与生活相接近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们在实践中提高学习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有效的方式去进行课堂教学,悦学悦思悦纳,把数学教学构成三悦课堂结合起来。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1前言  我国已经在很早以前
摘 要: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做好对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工作的研究,能够为推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发展带来帮助。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在本文中先对影响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之后对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对策予以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提升  小学美术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其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影响极为关键。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美术这种非考试学科,在小学教育阶段就遇到了
摘 要:随着当下新课程的改革以及对教学模式的改变,小学语文也逐渐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更应该在当下的教育理念中,体现出不一样的教学风格和模式。运用更好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因此,本文也根据对小学语文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所遇到的困惑做出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困惑;转向  在经过更为深层的教育改革之后,小学语文也增加了更多的
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课堂40分钟内获得最大的效益,达成教学目标(即“三维目标”)。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益,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课堂理念。那么在课堂中老师应该怎样才能更好的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