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奖赏孩子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ue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最渴望得到并且也是最有可能激发他们积极性的就是成人的奖赏了。奖赏可以是一句赞赏的话,一个带有奖赏意味的动作,也可以是一个小小的玩具。也许在成人看来是十分简单的奖赏,对孩子来说却是“无与伦比”的。适当的奖赏不仅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且对孩子价值观的建立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然而,有时候我们也会感到困惑:我们的某些奖赏为什么反而会让孩子对原本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了呢?例如,3~4岁的孩子通常会对家务感兴趣,他们希望能像成人一样参加家务劳动。于是有些成人为了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会给予孩子一些奖赏。比如,孩子扫一次地奖励一个小玩具,洗一次袜子奖励一件新衣服……起初,孩子参与这些“有赏”的劳动很积极,但过不了多久,孩子的兴趣可能就下降了,有的甚至还会在“奖赏”上向成人讨价还价,如果认为成人奖赏“不合理”,就干脆“罢工”。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我想,这也许和成人奖励行为的不恰当有关。其实,对于孩子原本就有兴趣做的事情,我们只需要放手让他们做就是了。如果孩子做得好,只需要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就够了。例如,给予他肯定的评价,拥抱一下孩子、抚摸一下孩子的头等。如果这时成人还要给予物质奖励,往往会适得其反,孩子也许会想:“难道我就只是为了这个玩具吗?”总之,成人的奖赏要有利于让孩子产生继续努力的动机,而不是为了得到物质奖励,从而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如何奖赏孩子看似简单,其实有很多学问,需要讲究艺术。奖励可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特点加以灵活运用。一般来说,对于小年龄孩子可以多采用一些物质奖励,以加强孩子对奖励的体验。对于喜欢炫耀的孩子不宜过多地给予奖励,以防止他们滋长骄傲情绪。对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孩子则宜多给予及时的奖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需要强调的是,奖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其他文献
学科教学知识(PCK)是“关于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幼儿易于理解的形式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的理念、目标等进行系统思考与梳理,把学科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教学任务,再将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幼儿实际的获得。有了PCK,“为理解而教”也就有了最佳路径。  “为理解而教”是教师在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基础上,把握教学重点和相应策略而展开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要知道自己教什么,幼儿需
赵薇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勾起了我很多对青春的回忆及感叹,现在,我也来致一下我们共有的童年!  回首童年,最值得我们怀念的是什么?是不是那些一起玩过的游戏、一起玩耍的伙伴以及那些闪亮、灿烂的游戏时光?  游戏为我们的童年生活加入了多少心灵鸡汤啊!  一个孩子对妈妈说:妈妈,一个人一生只做三件事就好了!吃饭、睡觉、玩!  玩,对于个体的欢乐和幸福、对于个体的身心和谐有多少重要,不用“百度”,
当前,收发快递已经成为每家每户经常发生的事情,成人世界的变化正在悄然影响着身边的幼儿。一次,在中班角色游戏中,幼儿自发地玩起了送快递的游戏。我们发现快递游戏来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经验,若能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将会促进幼儿对快递员这一角色的社会认知以及同伴交往、语言表达、问题解决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下文以追随幼儿问题的方式呈现快递游戏的发展历程。  一、玩快递游戏需要做哪些准备?  在角色游戏中,乐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是《纲要》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康轩学习型幼儿区域活动”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设计了各类区角的游戏材料,为幼儿获取相关经验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支持。本文以语言角“三只小猪”游戏的设计
喜欢动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听了故事《猴子学样》后,班上的孩子掀起了模仿猴子调皮多变动作的热情。我们设想,如果以故事《猴子学样》导入,用普通帽子作为道具。将猴子调皮的动态与欢快的音乐节奏相结合,来开展这一音乐游戏,幼儿一定会喜欢。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虽然幼儿乐于模仿猴子的调皮动作。也具备一个接一个传递物品的经验,但真要让幼儿学会这个游戏、玩得起来却并不简单。因为这个游戏
在集团实行分园独立管理后,分园的园长和教师们看到我就说:“领导,你要多来我们园。”我说:“为什么这样说?”他们说:“在总园,教师有什么困难,您都可以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他们有做得好的地方,您能及时了解,给他们鼓励,这样他们就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我们离总园远,有问题也不好总是麻烦您,做得好不好,自己也不一定清晰,久而久之,在专业上我们就和总园的教师拉开了距离。所以,希望您能常来,不要让我们感觉自己
幼儿具有内驱力,能够根据自我的发展需要积极地同周围世界相互作用,从而建构自己的经验。而受其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经验是零散的,不那么成系统。在组织游戏时,教师常常会引导幼儿讨论和分享,从而将幼儿的个别经验转化为集体经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幼儿无论是经验内容还是经验水平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面对个别幼儿新出现的游戏情节,教师需要持续观察、耐心等待、循序渐进,而不应该急于生成面向全员的主题
近几年来,我们幼儿园有计划地开展园本教研活动,一般每学期围绕1~2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种教研活动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的需要,也不能解决教师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教师在能力、经验和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有些教师在大教研活动中经常扮演旁听者的角色。针对这些问题,我经常在思考:如何为教师创设一个研讨他们感兴趣或急需解决的问题的平台;如何利用教
我园是一所公办幼儿园,创建于2009年,地处杭州市老城区望江地块,周围集聚了大量外地来杭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因此,我园除了占地面积小,幼儿活动空间少之外(总占地面积911m2,现有7个班的规模),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在园幼儿中有90%以上的为新杭州人子女。他们对杭州的城市环境、生活习俗、传统文化等不熟悉,再加上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因此他们缺乏认同感和安全感。如何让这些来自
介入与否应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了解。一个性格开朗、善于沟通、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行调节情绪和化解这样的局面。他可能会选择其他感兴趣的游戏;可能会通过言语沟通等方式加入到游戏群体中;可能会想出更有吸引力的游戏引发同伴的关注,使自己成为游戏的中心。因此,教师可以不介入。然而,当一个性格内向敏感、不善于表达的孩子遇到这种问题时,教师的介入就有了一定的必要。当然,这种介入必须建立在保护幼儿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