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音明义 入境悟情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c88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阅读诗歌时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可以从诵读正音明义、想象显象入境、比较品味悟情三个方面入手。
  一、诵读成韵,正音明义
  古诗语言精练,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所以在诵读中解决字音、字义的问题,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是理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1.正音
  读准古音字。汉字的读音在语言发展历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变化,有些读音古代存在过,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诵读古诗时,如果片面地按照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去确定古诗中某些字的读音,这些古诗就不押韵了。如杜牧《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元稹《菊花》中的“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等,句中的“斜”应读作“xiá”,不能读“xié”,因为读成“xié”后,诗句不押韵,我们就难以享受到原诗中音韵的曲折回环之美了。
  读音还涉及内容理解的问题。如“骑”, 根据国家语委等部门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现在“骑”统读为“qí”。古代的“骑”有两个读音:一读“qí”,是动词,指一种两腿跨坐的动作;一读“jì”,是名词,指供人骑的马,或骑马的人,或一人一马的合称。“骑”读作“jì”的情况在古诗中比比皆是,如卢纶《塞下曲》中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杜牧《过华清宫》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诗中的“骑”都读作“jì”。如果读成“qí”,不仅影响我们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也影响作品的审美价值。
  读准单音节词。古代有些单音节词,两个词语连在一起,很像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妻子”和“衣裳”。在现代汉语中,“妻子”和“衣裳”是两个双音节词,它们的后一个字“子”“裳”都读轻声。在古代,“妻子”是两个单音节词,分别表示“妻子”和“子女”;“衣裳”在古代也是两个单音节词,“衣”是穿在上身的服饰,“裳”是穿在下半身的服饰。因此,诗中的“子”“裳”作为单音节词,不能读作轻声,应分别读作“zǐ”“cháng”。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这类诗歌文本时,如果先引导他们读准字音,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就会比较容易。
  2.明义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有些词语的词义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古诗中有些字的字义与现代汉语的字义相差甚远,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古诗时,如果不注意这类问题,就有可能误读古诗。
  古今字义有别。白居易《暮江吟》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叶绍翁《游园不值》的“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中,“怜”字取“爱惜”义;杜牧《山行》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字作“因為”讲;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青春”是指“明媚的春天景象”,等等。这些词的古今之义或完全相反,或产生了转移,或另有所指,解读时,如果我们囿于今义,就有可能误读诗意,甚至难以理解诗意。
  古义消亡。叶绍翁《夜书所见》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中的“挑”字,教材下的注释是“用细长的东西拨弄”。“挑”在“挑动”“拨动”的义项时念“tiǎo”。如果这样来朗读,就违背了该句的格律。由于促织的“促”是一个入声字,属于仄声,这句诗的平仄只能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要符合格律要求,“挑”字在这里就只能读平声。其实,这个“挑”字,古时候还有一个读音“tāo”,意思是“舀取并注入”(《汉语大字典》,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和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年出版)。“挑”(tāo)的这个义项可以从古诗中找到依据。南宋词人张镃在《满庭芳·促织儿》中写道:“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满身花影,犹自追寻。”“灌穴”是古时抓蟋蟀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将水灌进蟋蟀穴,逼迫蟋蟀出来。这几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孩子们晚上提灯捉蛐蛐时,尽管脚步轻轻,机敏的蛐蛐还是听到动静躲到洞里。孩子们端水灌进蟋蟀的洞穴里,又放轻脚步仔细听着,追寻逃跑的蟋蟀的声音。张镃和叶绍翁是同时期的诗人,叶绍翁诗中所写的儿童“挑促织”,也有可能采用了用水灌洞的方法。由此可以推测,叶绍翁《夜书所见》中的“挑”应读作“tāo”,是“舀水灌入洞穴”的意思。
  二、想象画面,显象入境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现的艺术,是诗人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各具特征的事象、物象等客观外物的表象。诗人创作时,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现实中的表象变成了诗中的形象。解读时,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展现画面(即“显象”),进入意境,能拉近学生与诗人、文本的距离,为深入学习、品词悟情做好情感积淀和背景铺垫。
  1.显象
  教学部编本一年级上册的《江南》时,教师针对学生年龄小的实情,先范读诗歌,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情景,体会鱼儿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的悠闲可爱的样子。然后,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象鱼“戏”的具体情景:鱼儿成群结队地游动,鱼儿互相争抢食物,鱼儿从水面跃起,鱼儿把嘴巴伸出水面透气……学生抓住“戏”字,想象出了鱼儿活泼的姿态,体会出了莲叶与鱼儿的美。
  又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曲小令开头三句话九个名词,中间没有修饰的形容词,也没有一个可作谓语的动词,但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描绘的语言环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画面补充完整:深秋季节,缠绕着枯藤的老树上栖息着乌鸦。又到黄昏时分了,一条小溪从小桥下流过,桥那边是几户人家。一位远离故乡的游人骑着瘦马,顶着西风,在荒凉的古道上奔波。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在天涯漂泊。
  引导学生解读以上两个诗歌文本时,教师均采用“显象”的方式,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画面。在这种鲜活的画面中,枯燥的文字变得可见可感,从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其他文献
文本的教学价值是多元的,但最合乎文本特点的教学取向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却是一定的。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所谓“合适的教学内容”,指在文本丰富的教育教学价值取向中,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最适合学生学的内容”指最能促进学生“获得”和“发展”,最能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形成素养进而形成内在潜力的有价值的内容。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变色龙》的教学为例,谈谈怎
SMART课程是大兴一实小围绕学校育人目标理性选择和合理建构的学校课程体系。它聚焦“生命”,包含“心智”“阳光”两个关键词。“心智”指向生命的内核,侧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凸显人的综合能力培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能根据场景识别判断;二是能根据条件解决问题;三是能根据体验感悟生命。“阳光”勾勒生命的外显状态,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内涵主要有五个具体要素:乐观积极的情绪;专注负
红安县八里湾镇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作为“中国第一将军县”、黄麻起义策源地,红安县红色资源得天独厚。如何将其融入少年宫德育工作中,赋予将军革命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和地方特色,一直是红安县少年宫工作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打造红色课程体系。课程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学校乡村少年宫开设了象棋、腰鼓、绘画、书法、乒乓球、舞蹈、足球、太空种子种植等12个活动项目,利用课外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历史是人事的记录。”“要研究历史,首先要懂得人,尤其需要懂得少数的历史人物。如其不懂得人,不懂得历史人物,亦即无法研究历史。”以人物为中心的细节、材料教学实践与研究就是通过在每一课教学中寻找一个中心历史人物,并用其串起与之相关联的历史事件,以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个性心理等角度,分析、思考和透视重大历史事件和宏观历史发展的学习模式。  一、寻找每一课的中心人物  
随州,一座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汉东之国”。同时,还是编钟古乐之乡。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随州市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随外”)正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逐渐成为随州新的文化名片。  “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让每一个孩子成功”的办学理念,在随外践行了十多年,成为随外一个显著特色。2016年12月,首都师范大学杨朝晖教授来校考察后赞不绝口:“这所学校代表着互联网背景下、基于未来趋势的未来学校实验样本
杜鹃花又称映山红,是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记忆里,故乡的山上也有映山红,但只是星星点点。  1974年的秋天,电影《闪闪的红星》公映,顷刻间风靡全国。冬至,我终于穿上了梦寐以求的新军装走进了军营——新兵连驻训基地在陕西汉中空字764部队。那时,周末的文娱活动主要是去兄弟部队的大操场看电影。《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在我的记忆中,应看了不止一遍。“拉歌”是传统活动,但凡集体活动,前奏必是这个节目。兄弟部队
区域课堂教学是促进区域课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关键策略,是持续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能推进区域的整体办学水平,焕发课堂活力,打造优质课堂。现以樊城区为例,进行探讨。  近几年来,襄阳市樊城区教育局大力实施“以区域课堂教学改革为主干,以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为两翼”的教育“一主两翼”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以“个体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启发引导探究”为核心思想,以“导学、独学、互学、评学”为基本流
栏目主持人:姜楚华
复习课是巩固所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和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以《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教学为例,谈谈实施有效复习的几点思考。  一、以学定教  想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师就要大胆放手,让复习任务适当前置。如:设计课“课前小研究”。教学《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时,教师设计了四道研究题目:1.我知道。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的知识包括:( )的面积、( )的面积、( )的面积以
一、找到生活原型,重构运算意义  小学数学中的运算主要有加、减、乘、除四种。从这四种运算的定义来看,加法是所有运算的“源头”,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作如下梳理:  [加数(减数)不同加数(减数)相同加:5 7=12 乘:2 2 2=2×3=6减:6-4=2除:6-2-2-2=0 6÷2=3]  与这四种运算相关的问题是小学数学的基本问题。如何提炼它们的原型呢?其实,生活中的运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