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虽然能做到每天预习,但预习的程度却很“浅”,多数仅局限于读读课文。那么,怎样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的预习能行之有效呢?
一、 培养预习兴趣,让学生“想”预习
1. 先扶后放,循序渐进。教师在初始阶段可以花一定的时间在课内专门针对学生的预习加以指导,让他们进行“半自主”的预习。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必须随时督促学生按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纠正。这样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再慢慢地将预习工作逐步放至课外,但这时仍不能放手,每天还要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在班级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预习的重视,这样,他们才会在课外认真地预习。因此,不怕辛苦,长期坚持,学生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 帮学困生,关注差异。对于班级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单独辅导或让小组同伴互助,也可在课堂反馈和检查预习效果时多加点拨。为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预习出色或有进步的学生要积极地赞扬和激励,尽可能地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预习兴趣。
3. 及时评价、诱发兴趣。教师要善于树立“预习榜样”,在课堂上发现“闪光点”,大力表扬,让其他学生争相模仿,使表扬和激励发挥最佳效能。
二、 明确预习要求,让学生“会”预习
预习要求不能千篇一律,应该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为了让学生知道预习什么,怎么预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各单元训练重点,兼顾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水平特点,采用提纲式预习方式:
(1) ★读准字音(2) 词语理解(3) ★读通全文(4) 文中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或事件(5) 通过预习,我了解到的信息(6) 我最喜欢的句子及理由(7) ★我的疑问
这份预习提纲根据学生不同认知水平进行了分层要求,如带“★”的为必做题,其他的是选做题。这样就对优等生和学困生提出了不同的预习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体现了自主。再如“我的疑问”一栏,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从不懂的词语着手提问;而理解力、感悟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针对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或课文具体内容着手提问,各有所需,各有所得。
三、 指导预习方法,让学生“快速”预习
预习本没有固定的步骤,应根据不同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是,为了提高初始阶段学生的预习效率,教师可以教学生最基本的预习步骤:(1) 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再读课文,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画出喜欢的、印象较深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 三读课文,边读边质疑。理解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把重点放在质疑问难上。同时,我们还要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
1. 学会摘录。面对一大篇文章可能不知道该摘录什么样的句子和词,或者摘录的不是重点语句,这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摘录方法。比如,引导学生摘录一些描写生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好的、蕴意深刻、给人启发、令人感动的句子。
2. 学会提问。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提问、会提问。因为,只有善于提问,才能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教师指导学生可以从四处着手提问:(1) 从课题中发现问题。(2) 从课文整体入手提问。(3) 从重点句中发现疑问。学生画出重点句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4) 从文章所表达的矛盾处着手质疑。(5) 从令人深思、给人启发的句子着手质疑。
四、 及时检查反馈,让学生“积极”预习
课堂上,教师应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检查指导,检查的目的,一是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教学。二是对预习态度认真的学生的肯定与鼓励,使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三是可以督促部分学习能力和主动性较差的学生不要偷懒,要坚持预习。课中,教师结合教学对预习进行有效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思考结果,也要重视答案的获得过程。如理解词语时,我要求学生不但能说出词义,还要说说是运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如何在上下文中体会的。课后,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要求学生及时补充、修正预习提纲上的内容,从而,不断提高预习水平。另外,还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请家长协助检查孩子的预习情况,家校联合是培养孩子良好预习习惯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新浦区大庆路小学)
一、 培养预习兴趣,让学生“想”预习
1. 先扶后放,循序渐进。教师在初始阶段可以花一定的时间在课内专门针对学生的预习加以指导,让他们进行“半自主”的预习。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必须随时督促学生按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纠正。这样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再慢慢地将预习工作逐步放至课外,但这时仍不能放手,每天还要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在班级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预习的重视,这样,他们才会在课外认真地预习。因此,不怕辛苦,长期坚持,学生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 帮学困生,关注差异。对于班级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单独辅导或让小组同伴互助,也可在课堂反馈和检查预习效果时多加点拨。为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预习出色或有进步的学生要积极地赞扬和激励,尽可能地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预习兴趣。
3. 及时评价、诱发兴趣。教师要善于树立“预习榜样”,在课堂上发现“闪光点”,大力表扬,让其他学生争相模仿,使表扬和激励发挥最佳效能。
二、 明确预习要求,让学生“会”预习
预习要求不能千篇一律,应该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为了让学生知道预习什么,怎么预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各单元训练重点,兼顾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水平特点,采用提纲式预习方式:
(1) ★读准字音(2) 词语理解(3) ★读通全文(4) 文中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或事件(5) 通过预习,我了解到的信息(6) 我最喜欢的句子及理由(7) ★我的疑问
这份预习提纲根据学生不同认知水平进行了分层要求,如带“★”的为必做题,其他的是选做题。这样就对优等生和学困生提出了不同的预习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体现了自主。再如“我的疑问”一栏,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从不懂的词语着手提问;而理解力、感悟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针对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或课文具体内容着手提问,各有所需,各有所得。
三、 指导预习方法,让学生“快速”预习
预习本没有固定的步骤,应根据不同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是,为了提高初始阶段学生的预习效率,教师可以教学生最基本的预习步骤:(1) 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 再读课文,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画出喜欢的、印象较深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 三读课文,边读边质疑。理解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把重点放在质疑问难上。同时,我们还要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
1. 学会摘录。面对一大篇文章可能不知道该摘录什么样的句子和词,或者摘录的不是重点语句,这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摘录方法。比如,引导学生摘录一些描写生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好的、蕴意深刻、给人启发、令人感动的句子。
2. 学会提问。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提问、会提问。因为,只有善于提问,才能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教师指导学生可以从四处着手提问:(1) 从课题中发现问题。(2) 从课文整体入手提问。(3) 从重点句中发现疑问。学生画出重点句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4) 从文章所表达的矛盾处着手质疑。(5) 从令人深思、给人启发的句子着手质疑。
四、 及时检查反馈,让学生“积极”预习
课堂上,教师应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检查指导,检查的目的,一是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教学。二是对预习态度认真的学生的肯定与鼓励,使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三是可以督促部分学习能力和主动性较差的学生不要偷懒,要坚持预习。课中,教师结合教学对预习进行有效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思考结果,也要重视答案的获得过程。如理解词语时,我要求学生不但能说出词义,还要说说是运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如何在上下文中体会的。课后,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要求学生及时补充、修正预习提纲上的内容,从而,不断提高预习水平。另外,还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请家长协助检查孩子的预习情况,家校联合是培养孩子良好预习习惯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新浦区大庆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