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已经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贯彻课改精神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诸多元素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借助它,学生可以更多、更快、更准确地接受、分析、反馈信息;借助它,可以将一些传统教学中学生不易理解的、难以想象的、用常规方法难以表达的信息内容,转化为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料,不仅变抽象为具体,具有很好的启发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 课堂教学 效率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拓展一片新天地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培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崭新的教育平台,为语文教学创建了一片崭新的教学天地。语文学科的丰富信息都是以文字作为载体的,语文教学中的片段、写作、口语交际这三大板块又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对话。而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就可以让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一篇课文、一间教室,它让学生自主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经过信息筛选、思辨、重组,变成有价值的学习元素,再通过课堂对话,生与生互动、师与生互动、师生与信息网络的互动这样一种多元互动格局,完成跨越时间、空间的学习历程。
二、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带来教学革命
第一阶段:尝试研讨阶段。《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著名的白话短篇小说,小说通过生动形象描写,深刻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当时可悲的世态。教学时要围绕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文章主题思想进行。因为这篇小说选自《呐喊》,所以有必要引导学生对《呐喊》进行研究性研读。在对课文进行常规教学时,教师首先提出课前预习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拓展语文教学天地。
第二阶段:研究性阅读阶段。为了能够更有效的进行研究,教师事先给出了几道讨论题:1.通过对《孔乙己》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了些什么事实?2.大家想知道些什么?3.大家不知道些什么?
小组讨论完成以后,每一个组把他们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投影在大屏幕上,然后大家选出最想研究的问题,用投票决定。接着就是分类,把问题分成几类,由若干小组分别负责一类的问题,做详细的研究。
教师规定:研究的资料除了网上的资料以外,还必须包括书本和报纸、杂志的资料。经过讨论,全班决定的研究小组是:1.孔乙己这一形象产生的社会背景。2.关于《呐喊》初探。3.鲁迅在《呐喊》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简要谈谈这个人物。4.鲁迅创作《呐喊》有什么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
第三阶段:交流研读成果阶段。课堂上,首先各小组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接着留出一段时间,各小组可以自由点击其它小组的研究作品进行交流学习,对研究的四个问题进一步加深认识。然后学生之间交流对这四个问题的认识。对四个问题的研究不求系统全面,只求能够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即可。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写出这次研究性学习报告。研究的结果我不详细说。不过,通过这次研讨,学生不仅读了《呐喊》;还找到鲁迅的《自题小像》等诗,以及阅读了《朝花夕拾》在教科书上没有的部分篇目,同时,还发现了鲁迅是怎样一个人。经过半个多月的研究,大家都很高兴,因为,大家都成了研究鲁迅的小专家。
通过这一教学实例,笔者以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网络资料密切联系的学习环境,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综合素养。
三、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插上翅膀
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有的拿起笔来半天开不了头,有的一写作文就东拼西凑,空话连篇,没有真情实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教学时,通过运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教师根据作文体裁、内容、技巧的需要,按照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下载相关资料,通过CAI课体形式展现出来,丰富写作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拓展思维,让学生快速进入写作角色。
同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丰富写作素材。学生根据写作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浏览作文网站或文学网站,收集所需要的信息。再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组织整理,丰富自己的素材积累。这样动笔写时就会觉得思路开阔,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随之提高,写起作文来也就有“下笔如有神”的感觉。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网上建自己的博客,或者在语文论坛发表自己的习作。教师和学生在后面跟帖评价,共同切磋探讨。经过这样互动,学生写作兴趣会大增,写作水平也会进步很快,作文课由“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这样就为作文教学插上了起飞的翅膀。
(作者单位:宿迁市洋河实验小学)
编辑/李文亮
【关键词】多媒体 课堂教学 效率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拓展一片新天地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培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崭新的教育平台,为语文教学创建了一片崭新的教学天地。语文学科的丰富信息都是以文字作为载体的,语文教学中的片段、写作、口语交际这三大板块又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对话。而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就可以让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一篇课文、一间教室,它让学生自主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经过信息筛选、思辨、重组,变成有价值的学习元素,再通过课堂对话,生与生互动、师与生互动、师生与信息网络的互动这样一种多元互动格局,完成跨越时间、空间的学习历程。
二、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带来教学革命
第一阶段:尝试研讨阶段。《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著名的白话短篇小说,小说通过生动形象描写,深刻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当时可悲的世态。教学时要围绕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文章主题思想进行。因为这篇小说选自《呐喊》,所以有必要引导学生对《呐喊》进行研究性研读。在对课文进行常规教学时,教师首先提出课前预习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拓展语文教学天地。
第二阶段:研究性阅读阶段。为了能够更有效的进行研究,教师事先给出了几道讨论题:1.通过对《孔乙己》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了些什么事实?2.大家想知道些什么?3.大家不知道些什么?
小组讨论完成以后,每一个组把他们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投影在大屏幕上,然后大家选出最想研究的问题,用投票决定。接着就是分类,把问题分成几类,由若干小组分别负责一类的问题,做详细的研究。
教师规定:研究的资料除了网上的资料以外,还必须包括书本和报纸、杂志的资料。经过讨论,全班决定的研究小组是:1.孔乙己这一形象产生的社会背景。2.关于《呐喊》初探。3.鲁迅在《呐喊》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简要谈谈这个人物。4.鲁迅创作《呐喊》有什么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
第三阶段:交流研读成果阶段。课堂上,首先各小组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接着留出一段时间,各小组可以自由点击其它小组的研究作品进行交流学习,对研究的四个问题进一步加深认识。然后学生之间交流对这四个问题的认识。对四个问题的研究不求系统全面,只求能够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即可。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写出这次研究性学习报告。研究的结果我不详细说。不过,通过这次研讨,学生不仅读了《呐喊》;还找到鲁迅的《自题小像》等诗,以及阅读了《朝花夕拾》在教科书上没有的部分篇目,同时,还发现了鲁迅是怎样一个人。经过半个多月的研究,大家都很高兴,因为,大家都成了研究鲁迅的小专家。
通过这一教学实例,笔者以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网络资料密切联系的学习环境,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综合素养。
三、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插上翅膀
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怕写作文,不愿写作文,有的拿起笔来半天开不了头,有的一写作文就东拼西凑,空话连篇,没有真情实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教学时,通过运用视听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教师根据作文体裁、内容、技巧的需要,按照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下载相关资料,通过CAI课体形式展现出来,丰富写作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拓展思维,让学生快速进入写作角色。
同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搜集资料,丰富写作素材。学生根据写作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浏览作文网站或文学网站,收集所需要的信息。再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组织整理,丰富自己的素材积累。这样动笔写时就会觉得思路开阔,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随之提高,写起作文来也就有“下笔如有神”的感觉。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网上建自己的博客,或者在语文论坛发表自己的习作。教师和学生在后面跟帖评价,共同切磋探讨。经过这样互动,学生写作兴趣会大增,写作水平也会进步很快,作文课由“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这样就为作文教学插上了起飞的翅膀。
(作者单位:宿迁市洋河实验小学)
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