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各类教育报刊杂志,我们不难发现到处都在谈"新课程",并极力提倡在教学中采用"新课标",课改的浪潮再次波涛汹涌。我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有课堂”的建设。如何更好的理解“四有课堂”,实施“四有课堂”成为我们新时期教师的一个课题。下面是我对“四有课堂”的几点看法:
一、 什么是“四有课堂”
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有质疑问难的机会;有充足的练习时间;有选择不同层次练习题目的权力。“四有”不仅是一种理念和思想,还是一种操作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思维场境和心理环境;“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就是要给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习惯,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有充足的练习时间”,就是练习时间分配要科学合理,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应该包括动口、动手、动脑、动笔等多种感官的活动;“有选择不同层次练习题的权利”,就是要尊重学生差异,让不同层次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题。
二、 对以往传统教学的看法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数学教学重点放在了数学知识的认知和解题技能的训练上。在某些人看来,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学会了多少数学知识点,掌握了多少解题方法。正因为如此,在传统教学下,中国学生 "学习方法的绝对被动"与"知识面的相对广博"几乎是同样出名。时有听闻获得"奥林匹克"大奖的中国学生却被一个很小的实践操作所难倒。
但是我们还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助于教育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的东西,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思想,学科教学技术与艺术,学习的某些方法等等。因此要想培养出有强大竞争力的21世纪高素质数学人才,关键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通过“四有课堂”的实施,"培养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学习"。
三、 对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在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应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对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预测和评估。
21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数学教育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如下的趋势和变化:
1.科学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每一个公民乃至于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因此数学教育应面向大众,面向每一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教学将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将受到更多的重视。
3.数学教学将本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它不仅包括理解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计算和估算,还应包括:会检索阅读相应的数学书刊文献,会利用表、图、计算机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能从模糊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策略,会用数学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
4.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有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它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只有敢于创新,才能赢得发展。
5.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获取的过程。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为学生的付出,而是教师创造性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
我们应该看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已然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区提出的“四有课堂”的实施,符合了新课改的的精神,也符合了广大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应正视新课程,抓住此有利契机,及时转变观念,大胆放开脚步。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师自己等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在快乐,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于数学知识的高空。
一、 什么是“四有课堂”
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有质疑问难的机会;有充足的练习时间;有选择不同层次练习题目的权力。“四有”不仅是一种理念和思想,还是一种操作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就是要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思维场境和心理环境;“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就是要给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习惯,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有充足的练习时间”,就是练习时间分配要科学合理,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应该包括动口、动手、动脑、动笔等多种感官的活动;“有选择不同层次练习题的权利”,就是要尊重学生差异,让不同层次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题。
二、 对以往传统教学的看法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数学教学重点放在了数学知识的认知和解题技能的训练上。在某些人看来,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学会了多少数学知识点,掌握了多少解题方法。正因为如此,在传统教学下,中国学生 "学习方法的绝对被动"与"知识面的相对广博"几乎是同样出名。时有听闻获得"奥林匹克"大奖的中国学生却被一个很小的实践操作所难倒。
但是我们还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助于教育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的东西,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思想,学科教学技术与艺术,学习的某些方法等等。因此要想培养出有强大竞争力的21世纪高素质数学人才,关键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通过“四有课堂”的实施,"培养学生自主地研究性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学习"。
三、 对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在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应及时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对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预测和评估。
21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数学教育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如下的趋势和变化:
1.科学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每一个公民乃至于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因此数学教育应面向大众,面向每一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教学将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将受到更多的重视。
3.数学教学将本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广泛的数学能力。它不仅包括理解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计算和估算,还应包括:会检索阅读相应的数学书刊文献,会利用表、图、计算机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能从模糊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策略,会用数学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
4.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有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它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只有敢于创新,才能赢得发展。
5.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获取的过程。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为学生的付出,而是教师创造性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
我们应该看到,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已然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区提出的“四有课堂”的实施,符合了新课改的的精神,也符合了广大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应正视新课程,抓住此有利契机,及时转变观念,大胆放开脚步。根据学生、教材、环境和教师自己等因素,从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在快乐,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于数学知识的高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