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透视][想一想:本节课应抓住哪些要点?]
根据新课标对初中生文言水平所提出的明确要求,近几年各地中考主要采用课内文言语段与课外文言语段比较式阅读、课内语段阅读、课外语段阅读三种方式进行考查。上一期,我们已对课内与课外比较阅读这类题做了透视和专题训练。本期,我们将继续对单篇课内语段阅读、单篇课外语段阅读两类题进行分析、诊断和强化。由于同学们对课内语段考查的材料比较熟悉,并且考前一般都做了相对充分的复习和练习,所以本期我们着重训练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努力提高中考文言文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根据归纳和整理,不难发现,无论是课内文言语段还是课外文言语段试题,考查的重点都大致如下:
1. 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顺畅地朗读文言文,并结合文意正确划分停顿。
2.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情况,不只是简单地对原来知识的复现和回忆,而且是借助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问题。
3. 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语句。这类题考查考生的翻译是否能忠实于原文、准确顺畅、语句文雅,尤其是重点实词是否能翻译到位。
4. 归纳和概括文章内容,把握文意,并对人物及事件等进行简单的评价。试题考查学生是否能从关键词语、关键语句入手,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了解作者的意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要点归纳出来或进行评价。
5. 分析和鉴赏作品的艺术特点。例如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艺术手法等。这类题重点考查考生是否能借助对文言大意的理解,进而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写作技法进行分析和鉴赏。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 (2013·江苏省淮安市)
阅读下文,完成1~4题。(16分)
马 说
[唐]韩 愈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 骈死:_______________ (2) 见:_________________
(3) 等:_________________ (4) 策:___________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这三者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13·江苏省苏州市)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4题。(8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B. 全石以为底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C.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D. 皆若空游无所依 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2. 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2分)
A. 日光下彻 B. 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C.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D. 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3. 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做简要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13·江苏省南京市)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习题。(11分)
久而俱化
[宋]洪 迈
天生万物,久而与之俱化,固其理焉,无间于有情无情,有知无知也。
予得双雁于衢①人郑伯膺,纯白色,极驯扰②可玩,置之云壑,不远飞翔。未几,陨其一,其一块③独无俦④。因念白鹅正同色,又性亦相类,乃取一只与同处。始也,两下不相宾接,见则东西分背,虽一盆饲谷,不肯并啜。如是五日,渐复相就。逾旬之后,怡然同群。但形体有大小,而色泽飞呜则一。久之,雁不自知其为雁,鹅不自知其为鹅,宛如同巢而生者,与之俱化,于是验焉。
今人呼鹅为舒雁,或称家雁,其褐色者为雁鹅,雁之最大者曰天鹅。
唐太宗时,吐蕃禄东赞⑤上书,以谓圣功远被⑥,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鹅犹雁也,遂铸金为鹅以献。盖二禽一种也。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①衢(qú):指衢州。 ②扰:顺服。 ③块:孤独。 ④俦:伴侣。 ⑤禄东赞:吐蕃酋长。 ⑥被:遍及。
1.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其一块/独无俦 B. 两下不相/宾接
C. 宛如同巢/而生者 D. 今人/呼鹅为舒雁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因念白鹅正同色______________ (2) 怡然同群__________________
(3) 雁不自知其为雁______________ (4) 遂铸金为鹅以献____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如是五日,渐复相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的雁和鹅先“分背”后“俱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2013·江苏省泰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14分)
明末高邮①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 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
注释:①高邮:地名,在江苏。②旬:十天。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连指药物。
1.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笑不止:_______________ ②子宜急归:_____________
③其人至镇江:___________ ④何以书示其人: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惧之以死
A.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D.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遂 以 一 书 寄 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你概述文中袁体庵医术的神奇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阅读文言文一般要把握如下四点:1. 断句停顿;2. 分析常见虚词、关键实词、重点语句的意思;3. 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4. 对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能从文体特点上进行分析。
在中考命题中,主要考查形式有:解释加点词语,翻译重点语句,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有时,还有一道拓展延伸题。
针对这些考点,本期我们再做如下分析和梳理:
【文言知识】
1. 句读停顿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句中停顿来找到文言文句子中的相应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然后找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据此确定句中停顿。
2. 词类活用
词类用法很重要,不学好它,文言文的难关就难以攻破。词的语法分类称为词类。根据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句法功能等,可以把词划分为若干类,如名词、动词、副词等。一个具体的词,又可以从一类词变为另一类词,这叫词类的转化。
从词在句中的功能看,有时可以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又没有达到转化的程度,这就叫作词类活用。那么,如何区分转化和活用呢?
词类转化是长期变化的结果,这个结果产生了有新义的新词。词类活用只是临时变通使用,仍维持原词意义。词类转化后的新词,一定带有与其旧词不相同的而且可类推使用的新的语法特点。词类活用中的词,只带有特定条件下的临时特点,受某些习惯性限制,不能类推。词类活用与修辞有关,好像故意破坏语法常规而造成修辞的特殊味道。词类转化则纯属语法范畴。归结起来,词类转化,从语法角度看,属于一般性的,可以解释的;词类活用,则属于特殊性的,仅从语法角度解释是说不通的。活用现象一般包括:(1) 名词活用作动词;(2) 名词用作状语;(3)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4)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5)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6) 形容词用作名词;(7) 动词的使动用法;(8) 动词的意动用法;(9) 动词活用为名词。
3. 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这类语句在翻译和理解过程中要加以调整或补充。
4. 通假现象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情况。本来应该写作“甲”字却写成了“乙”字(“乙”字与“甲”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这就是通假,我们称“乙”是“甲”的通假字。
通假字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正字(或本字)与通假字无论形体还是意义都完全不同,只是两字读音相同。如“便要还家”中,“要”通“邀”;“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中,“尔”通“耳”。 另一类通假字,一般称古今字,通假字与正字之间的关系与上面的情况不同。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为天下唱”中,“唱”通“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通“悦”。
通假字是学习古汉语时经常会碰到的,在翻译时若遇到难以翻译或难以理解的字时,可以考虑是否遇上了通假字。只要同学们掌握了规律,就不会感到文言文难学了。
通假字在古文中很平常。掌握通假字,需要多阅读多积累。
【答题指津】
1. 答题步骤和要求:
(1) 读懂题目,逐字逐句去看,一定要理解题目;
(2) 找出题干中的核心信息,也就是关键词(答题的重要词语);
(3) 根据关键词,迅速(粗略去看文章)从文中找到阅读区域(某段或者某句话);
(4) 从阅读区域内找出与关键词相关的信息;
(5) 提取所有的相关信息,不要遗漏;
(6) 检查是否找全了答案(还是根据关键词进行核对);
(7) 认真书写答案,但要注意分点答题,即分成①②③④⑤等答题,而且要采用竖直并列的形式书写,决不能一个接一个连在一起,更不能一股脑不分点笼统地去答,这样会被扣分。
2. 相关考点及答题方法:
文言文的考试还是考课本上的内容(所以平时在听老师授课或自主学习时,一定要做到熟读成诵,篇篇会翻译,句句会翻译,字字会翻译,真正做到烂熟于心),但都是考名篇,而且都是内容齐全的篇幅。主要考实词、虚词、翻译和个性化、多角度题目。分析如下:
考实词。考实词的解释,课内语段主要考查考生平时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考虚词。考虚词的一词多义或用法。
考翻译。一般情况下,翻译的句子是两句(由此可见,考生对课内文章句句会翻译是很重要的),共4分,此处的分是万万不可丢的。
个性化、多角度题目。主要是对经典文言语段进行初步赏析,对重点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能进行个性化的评价。我们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类题目:
(1) 理解概括类
例:陈胜、吴广认为起义能够得到天下人响应的原因(条件)有哪些?(要求: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回答)(《陈涉世家》)
答案要点:(1) 老百姓对秦统治的不满;(2) 老百姓拥戴扶苏、项燕,又不知道两人的真实情况,有借用两人名义的可能。
(2) 联系实际类 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孟子三章》)
答案要点:(1) 结合文章内容;(2) 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3) 分析欣赏类
例:这篇文言文很有特点,读过之后你有何感受?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内容、结构形式、语言等)加以赏析说明。(《与朱元思书》)
答案要点:(1) 概括表述观点;(2) 找出扣点(关键词、点)进行阐述,如结构形式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语言采用对偶(骈文)的修辞手法,并采用整散句式相结合的方式。
(4) 比较阅读类
例: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处(妙)?(《与朱元思书》)
答案要点:(1) 比较点是内容或形式: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 写出异同或优劣:《与朱元思书》用比喻、对偶的方法,《三峡》一文则用比较的方法,都写出了水流的速度非常快。
(5) 观点评论类
例: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要点:(1) 表明观点:①我同意这种看法;②我不同意这种看法。(2) 表明自己的理由:①作战的时候如果没有勇气,看到敌人强大,掉头就逃跑,能打好仗吗?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有勇气,敢于面对敌人;②作战中也不能光凭匹夫之勇,还要有头脑、有智谋。
【几点建议】
一般来说,文言文阅读总是以“节选”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节选部分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正确理解其内容或写法。为了使答题规范完美,减少因低级错误导致的失分,下面给同学们几点建议:
1. 认真阅读语段材料
对课内语段要认真阅读,不要认为已经学过,甚至已会背诵而忽视阅读原文。阅读原文的目的,是在答题之前,对所选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了这种把握,解答试题就会得心应手。
2. 了解阅读题型的种类
一般来说,文言文阅读的题目,包括对字的理解(实词或虚词)、对句子的理解、对节选内容和写法的理解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都可能出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出现了“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样的题目,回答时一定要选用文章中的“原句”作答。
3. 准确表述
一般来说,表述题要求语言简明、要点清楚而完整。准确表述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内容,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组织好语言,准确答题。
4. 开放性试题
中考开放性命题形式有:①欣赏型;②比较型;③评价型;④感悟型;⑤献策型;⑥联系实际型等。解答这些开放性试题必须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必须依据提供的材料阐释生发,提倡创新思维。对事物的理解除了正向思维之外,还可以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并能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的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总之,有了较为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规律,认真梳理课内文言知识,再适当做些练习进行强化,那么,中考文言文的复习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一、 (2013·江苏省无锡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①攸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yóng)、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②太祖①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曰:“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阵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
③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②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覆思维,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这时荀攸被曹操征召为汝南太守。②谋谟:谋划。
1. 下列句中的“于”与“甚于桀纣”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达于汉阴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苛政猛于虎也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荀攸少年时就很聪慧,能从细小的地方觉察他人的隐情。
B. 荀攸对“董卓之乱”的认识很深刻,但又担心董卓军力强大,难以对付。
C. 通过曹操智败袁绍的经过,可看出荀攸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D. 曹操对荀攸“三外三内”的评价,可看出荀攸在曹操心目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 果杀人亡命 亡:________
(2) 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 谢:________
(3) 太祖目攸而笑 目:________
(4) 大破之 破:________
4.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13·江苏省南通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7分)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 “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伸张。
1. 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就 其 地 为 轩 以 居 予
2. 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 人以为陋:_________ (2)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_________
(3) 因名之曰“何陋”:_________ (4) 记之以俟来者:_________
3.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全文,请概述作者写《何陋轩记》的目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文字,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两文是如何体现“陋室不陋”的。(4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13·江苏省连云港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4分)
为 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选自《白鹤堂文集》)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字共三十有四
B. 蜀之鄙有二僧/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 西蜀之去南海/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野有麦场
2.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三处。(3分)
越 明 年 贫 者 自 南 海 还 以 告 富 者 富 者 有 惭 色。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 吾欲之南海,何如?(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从这篇文章中领悟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2013·浙江省杭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一)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①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②诸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
(二)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③清慎,既就外傅④,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⑤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⑥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注释:①日者:以占候卜筮为业的人。②揆(kuí):揣度。③操履:操行。④外傅:老师。⑤监酒:监管制酒。⑥恶可:怎么能,如何能。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如是者凡更三师(更换) B. 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亲身)
C. 有余则市笔札录书(购买) D. 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值得)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 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B. 因请寓宿,手抄归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 嗜读书,束于贫 货恶其弃于地也
D. 仕不足以匡君福民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 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许衡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做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2013·浙江省宁波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
(2)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____________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A.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 所恶有甚于死者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而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5. 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分)
红 日 将 颓 余 思 粥 担 者 即 为 买 米 煮 之 果 腹 而 归。
6.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殊无意味(很,非常) B. 或议就近觅饮者(寻找)
C. 择柳阴下团坐(围坐在一起) D. 各已陶然(熏陶)
7. 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你眼前所呈现的画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典题诊断
一、
1. (1)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2) 显露、表现;(3) 一样、等同;(4) 驱使、鞭打
2. (1) (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食料。 (2) (千里马)鸣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 原文是反问加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对不识千里马者的讽刺及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后者是一个反问句,语气不如原文强烈,抒发的感情也不如原文浓烈。
4. 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饲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阐明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二、
1. D 2. C
3. (1) 表明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2) 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4.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三、
1. D
2. (1) 想到;(2) 安适愉快的样子;(3) 是;(4) 就
3. (它们)像这样过了五天,渐渐互相接近。
4. 雁和鹅是不同的鸟,但属于同类,因为生活在一起久了,所以能彼此融合。
四、
1. (1) ①停止 ②应该 ③到达 ④拿给……看;(2) C(例句中的“以”为介词,解释为“用、拿”。C项中的“以”与之同义。A项中的“以”为动词,解释为“认为”;B项中的“以”为动词,解释为“认为”;D项中的“以”为连词,解释为“因为”。)
2. 遂/以一书/寄何
3. (1) 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2) 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4. (1) 了解病人的病因,对症治疗;(2) 不用药物治疗,而是用精神疗法;(3) 能够预知病情痊愈的时间。
专题强化
一、
1. C 2. B
3. (1) 逃,逃跑;(2) 谢罪;(3) 用眼睛看;(4) 打败
4. (1) 荀攸说话、吃饭像往常一样,后适逢董卓死而得到赦免。(2) 这是擒敌的机会,怎么能离开呢?
二、
1. 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2. (1) 简陋(鄙陋);(2) 到;(3) 命名;(4) 等候,等待
3. 然而我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个月,感到生活安宁而快乐。
4. (1) 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2) 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3) 表达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4) 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
5. (1) 居住环境优美:刘禹锡居所苔痕碧草相映,王守仁住处竹木花草相伴;(2) 生活情趣高雅: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王守仁添置琴编图史;(3) 交往人物不俗:刘禹锡只与鸿儒交往,王守仁与读书人往来。
三、
1. C(A. 做/雕刻;B. 边远的地方/目光短浅;C. 距离;D. 反而/转头看)
2.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3. (1) 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2) 倚仗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4. 略
四、
1. D 2. B、D
3. (1) 这个孩子聪明非凡,今后一定会大大超过其他人,我不能做他的老师了。 (2) (李德辉)于是谢绝与同他交好的少年们来往,而向年长的先生们求学,来完成他的学业。
4. 许衡与李德辉两人的家庭都很贫困,但他们都喜欢读书且胸有大志。许衡抄书而读,又善于思考提问,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科举及第;李德辉抄录书籍,读诵不息,又谢绝与朋友的交往,专心求教 ,立志做一个为国效力、造福于民、孝顺父母且有修养的人。
五、
1. (1) 以……为亲(赡养);(2) 憎恶
2. B
3.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 要点:(1)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 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6. D
7. 示例:这是一个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油菜花一片金黄,蝴蝶蜜蜂到处飞,男男女女穿着漂亮衣服,纷纷出来游玩赏春。面对美好春光,人们深深地陶醉了。
8. 热爱自然,喜欢和朋友相处,自由自在,闲适快乐。
根据新课标对初中生文言水平所提出的明确要求,近几年各地中考主要采用课内文言语段与课外文言语段比较式阅读、课内语段阅读、课外语段阅读三种方式进行考查。上一期,我们已对课内与课外比较阅读这类题做了透视和专题训练。本期,我们将继续对单篇课内语段阅读、单篇课外语段阅读两类题进行分析、诊断和强化。由于同学们对课内语段考查的材料比较熟悉,并且考前一般都做了相对充分的复习和练习,所以本期我们着重训练课外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努力提高中考文言文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根据归纳和整理,不难发现,无论是课内文言语段还是课外文言语段试题,考查的重点都大致如下:
1. 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顺畅地朗读文言文,并结合文意正确划分停顿。
2.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这类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情况,不只是简单地对原来知识的复现和回忆,而且是借助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问题。
3. 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语句。这类题考查考生的翻译是否能忠实于原文、准确顺畅、语句文雅,尤其是重点实词是否能翻译到位。
4. 归纳和概括文章内容,把握文意,并对人物及事件等进行简单的评价。试题考查学生是否能从关键词语、关键语句入手,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了解作者的意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要点归纳出来或进行评价。
5. 分析和鉴赏作品的艺术特点。例如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艺术手法等。这类题重点考查考生是否能借助对文言大意的理解,进而对这些经典作品的写作技法进行分析和鉴赏。
[典题诊断][试一试:你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 (2013·江苏省淮安市)
阅读下文,完成1~4题。(16分)
马 说
[唐]韩 愈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 骈死:_______________ (2) 见:_________________
(3) 等:_________________ (4) 策:___________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与文中画线句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从形象塑造、写作手法、阐明道理这三者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对作品进行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13·江苏省苏州市)
阅读《小石潭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4题。(8分)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B. 全石以为底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C.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D. 皆若空游无所依 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2. 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 )(2分)
A. 日光下彻 B. 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C.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D. 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3. 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做简要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13·江苏省南京市)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习题。(11分)
久而俱化
[宋]洪 迈
天生万物,久而与之俱化,固其理焉,无间于有情无情,有知无知也。
予得双雁于衢①人郑伯膺,纯白色,极驯扰②可玩,置之云壑,不远飞翔。未几,陨其一,其一块③独无俦④。因念白鹅正同色,又性亦相类,乃取一只与同处。始也,两下不相宾接,见则东西分背,虽一盆饲谷,不肯并啜。如是五日,渐复相就。逾旬之后,怡然同群。但形体有大小,而色泽飞呜则一。久之,雁不自知其为雁,鹅不自知其为鹅,宛如同巢而生者,与之俱化,于是验焉。
今人呼鹅为舒雁,或称家雁,其褐色者为雁鹅,雁之最大者曰天鹅。
唐太宗时,吐蕃禄东赞⑤上书,以谓圣功远被⑥,虽雁飞于天,无是之速,鹅犹雁也,遂铸金为鹅以献。盖二禽一种也。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①衢(qú):指衢州。 ②扰:顺服。 ③块:孤独。 ④俦:伴侣。 ⑤禄东赞:吐蕃酋长。 ⑥被:遍及。
1.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其一块/独无俦 B. 两下不相/宾接
C. 宛如同巢/而生者 D. 今人/呼鹅为舒雁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因念白鹅正同色______________ (2) 怡然同群__________________
(3) 雁不自知其为雁______________ (4) 遂铸金为鹅以献____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如是五日,渐复相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的雁和鹅先“分背”后“俱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2013·江苏省泰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4题。(14分)
明末高邮①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 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
注释:①高邮:地名,在江苏。②旬:十天。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连指药物。
1.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笑不止:_______________ ②子宜急归:_____________
③其人至镇江:___________ ④何以书示其人: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惧之以死
A.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D.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2.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遂 以 一 书 寄 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你概述文中袁体庵医术的神奇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馈评析][听一听: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阅读文言文一般要把握如下四点:1. 断句停顿;2. 分析常见虚词、关键实词、重点语句的意思;3. 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4. 对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能从文体特点上进行分析。
在中考命题中,主要考查形式有:解释加点词语,翻译重点语句,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有时,还有一道拓展延伸题。
针对这些考点,本期我们再做如下分析和梳理:
【文言知识】
1. 句读停顿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句中停顿来找到文言文句子中的相应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然后找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据此确定句中停顿。
2. 词类活用
词类用法很重要,不学好它,文言文的难关就难以攻破。词的语法分类称为词类。根据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句法功能等,可以把词划分为若干类,如名词、动词、副词等。一个具体的词,又可以从一类词变为另一类词,这叫词类的转化。
从词在句中的功能看,有时可以根据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又没有达到转化的程度,这就叫作词类活用。那么,如何区分转化和活用呢?
词类转化是长期变化的结果,这个结果产生了有新义的新词。词类活用只是临时变通使用,仍维持原词意义。词类转化后的新词,一定带有与其旧词不相同的而且可类推使用的新的语法特点。词类活用中的词,只带有特定条件下的临时特点,受某些习惯性限制,不能类推。词类活用与修辞有关,好像故意破坏语法常规而造成修辞的特殊味道。词类转化则纯属语法范畴。归结起来,词类转化,从语法角度看,属于一般性的,可以解释的;词类活用,则属于特殊性的,仅从语法角度解释是说不通的。活用现象一般包括:(1) 名词活用作动词;(2) 名词用作状语;(3)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4)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5)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6) 形容词用作名词;(7) 动词的使动用法;(8) 动词的意动用法;(9) 动词活用为名词。
3. 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这类语句在翻译和理解过程中要加以调整或补充。
4. 通假现象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情况。本来应该写作“甲”字却写成了“乙”字(“乙”字与“甲”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这就是通假,我们称“乙”是“甲”的通假字。
通假字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正字(或本字)与通假字无论形体还是意义都完全不同,只是两字读音相同。如“便要还家”中,“要”通“邀”;“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中,“尔”通“耳”。 另一类通假字,一般称古今字,通假字与正字之间的关系与上面的情况不同。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为天下唱”中,“唱”通“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通“悦”。
通假字是学习古汉语时经常会碰到的,在翻译时若遇到难以翻译或难以理解的字时,可以考虑是否遇上了通假字。只要同学们掌握了规律,就不会感到文言文难学了。
通假字在古文中很平常。掌握通假字,需要多阅读多积累。
【答题指津】
1. 答题步骤和要求:
(1) 读懂题目,逐字逐句去看,一定要理解题目;
(2) 找出题干中的核心信息,也就是关键词(答题的重要词语);
(3) 根据关键词,迅速(粗略去看文章)从文中找到阅读区域(某段或者某句话);
(4) 从阅读区域内找出与关键词相关的信息;
(5) 提取所有的相关信息,不要遗漏;
(6) 检查是否找全了答案(还是根据关键词进行核对);
(7) 认真书写答案,但要注意分点答题,即分成①②③④⑤等答题,而且要采用竖直并列的形式书写,决不能一个接一个连在一起,更不能一股脑不分点笼统地去答,这样会被扣分。
2. 相关考点及答题方法:
文言文的考试还是考课本上的内容(所以平时在听老师授课或自主学习时,一定要做到熟读成诵,篇篇会翻译,句句会翻译,字字会翻译,真正做到烂熟于心),但都是考名篇,而且都是内容齐全的篇幅。主要考实词、虚词、翻译和个性化、多角度题目。分析如下:
考实词。考实词的解释,课内语段主要考查考生平时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考虚词。考虚词的一词多义或用法。
考翻译。一般情况下,翻译的句子是两句(由此可见,考生对课内文章句句会翻译是很重要的),共4分,此处的分是万万不可丢的。
个性化、多角度题目。主要是对经典文言语段进行初步赏析,对重点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能进行个性化的评价。我们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类题目:
(1) 理解概括类
例:陈胜、吴广认为起义能够得到天下人响应的原因(条件)有哪些?(要求: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回答)(《陈涉世家》)
答案要点:(1) 老百姓对秦统治的不满;(2) 老百姓拥戴扶苏、项燕,又不知道两人的真实情况,有借用两人名义的可能。
(2) 联系实际类 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孟子三章》)
答案要点:(1) 结合文章内容;(2) 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3) 分析欣赏类
例:这篇文言文很有特点,读过之后你有何感受?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内容、结构形式、语言等)加以赏析说明。(《与朱元思书》)
答案要点:(1) 概括表述观点;(2) 找出扣点(关键词、点)进行阐述,如结构形式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语言采用对偶(骈文)的修辞手法,并采用整散句式相结合的方式。
(4) 比较阅读类
例: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处(妙)?(《与朱元思书》)
答案要点:(1) 比较点是内容或形式: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 写出异同或优劣:《与朱元思书》用比喻、对偶的方法,《三峡》一文则用比较的方法,都写出了水流的速度非常快。
(5) 观点评论类
例: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要点:(1) 表明观点:①我同意这种看法;②我不同意这种看法。(2) 表明自己的理由:①作战的时候如果没有勇气,看到敌人强大,掉头就逃跑,能打好仗吗?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有勇气,敢于面对敌人;②作战中也不能光凭匹夫之勇,还要有头脑、有智谋。
【几点建议】
一般来说,文言文阅读总是以“节选”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节选部分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正确理解其内容或写法。为了使答题规范完美,减少因低级错误导致的失分,下面给同学们几点建议:
1. 认真阅读语段材料
对课内语段要认真阅读,不要认为已经学过,甚至已会背诵而忽视阅读原文。阅读原文的目的,是在答题之前,对所选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了这种把握,解答试题就会得心应手。
2. 了解阅读题型的种类
一般来说,文言文阅读的题目,包括对字的理解(实词或虚词)、对句子的理解、对节选内容和写法的理解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都可能出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出现了“用原文回答问题”这样的题目,回答时一定要选用文章中的“原句”作答。
3. 准确表述
一般来说,表述题要求语言简明、要点清楚而完整。准确表述的前提是准确理解内容,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组织好语言,准确答题。
4. 开放性试题
中考开放性命题形式有:①欣赏型;②比较型;③评价型;④感悟型;⑤献策型;⑥联系实际型等。解答这些开放性试题必须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必须依据提供的材料阐释生发,提倡创新思维。对事物的理解除了正向思维之外,还可以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并能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的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总之,有了较为扎实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规律,认真梳理课内文言知识,再适当做些练习进行强化,那么,中考文言文的复习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专题强化][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一、 (2013·江苏省无锡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①攸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董卓之乱,关东兵起,卓徙都长安。攸与议郎郑泰、何颙(yóng)、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曰:“董卓无道,甚于桀纣,天下皆怨之,虽资强兵,实一匹夫耳。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事垂就而觉,收颙、攸系狱,颙忧惧自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
②太祖①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曰:“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阵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
③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②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攸与钟繇善,繇言:“我每有所行,反覆思维,自谓无以易;以咨公达,辄复过人意。”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这时荀攸被曹操征召为汝南太守。②谋谟:谋划。
1. 下列句中的“于”与“甚于桀纣”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达于汉阴 B. 万钟于我何加焉
C. 苛政猛于虎也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荀攸少年时就很聪慧,能从细小的地方觉察他人的隐情。
B. 荀攸对“董卓之乱”的认识很深刻,但又担心董卓军力强大,难以对付。
C. 通过曹操智败袁绍的经过,可看出荀攸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D. 曹操对荀攸“三外三内”的评价,可看出荀攸在曹操心目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 果杀人亡命 亡:________
(2) 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 谢:________
(3) 太祖目攸而笑 目:________
(4) 大破之 破:________
4.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攸言语饮食自若,会卓死得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2013·江苏省南通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7分)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 “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伸张。
1. 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就 其 地 为 轩 以 居 予
2. 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 人以为陋:_________ (2)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_________
(3) 因名之曰“何陋”:_________ (4) 记之以俟来者:_________
3. 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全文,请概述作者写《何陋轩记》的目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文字,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两文是如何体现“陋室不陋”的。(4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2013·江苏省连云港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4分)
为 学
[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选自《白鹤堂文集》)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字共三十有四
B. 蜀之鄙有二僧/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 西蜀之去南海/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野有麦场
2.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三处。(3分)
越 明 年 贫 者 自 南 海 还 以 告 富 者 富 者 有 惭 色。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 吾欲之南海,何如?(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从这篇文章中领悟到了一个怎样的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2013·浙江省杭州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一)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①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②诸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
(二)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③清慎,既就外傅④,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⑤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⑥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注释:①日者:以占候卜筮为业的人。②揆(kuí):揣度。③操履:操行。④外傅:老师。⑤监酒:监管制酒。⑥恶可:怎么能,如何能。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如是者凡更三师(更换) B. 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亲身)
C. 有余则市笔札录书(购买) D. 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值得)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 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B. 因请寓宿,手抄归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 嗜读书,束于贫 货恶其弃于地也
D. 仕不足以匡君福民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 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许衡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做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2013·浙江省宁波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
(2)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____________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A.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 所恶有甚于死者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而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5. 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分)
红 日 将 颓 余 思 粥 担 者 即 为 买 米 煮 之 果 腹 而 归。
6.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殊无意味(很,非常) B. 或议就近觅饮者(寻找)
C. 择柳阴下团坐(围坐在一起) D. 各已陶然(熏陶)
7. 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你眼前所呈现的画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典题诊断
一、
1. (1)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2) 显露、表现;(3) 一样、等同;(4) 驱使、鞭打
2. (1) (千里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食料。 (2) (千里马)鸣叫,(饲养马的人)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3. 原文是反问加感叹,语气强烈,表达了对不识千里马者的讽刺及千里马被埋没的愤懑之情。后者是一个反问句,语气不如原文强烈,抒发的感情也不如原文浓烈。
4. 形象塑造:千里马——遭遇悲惨,怀才不遇;饲马者——专横残暴,无知狂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以马喻人,正反对比论证,论证环环相扣。阐明的道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二、
1. D 2. C
3. (1) 表明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2) 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4. 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
三、
1. D
2. (1) 想到;(2) 安适愉快的样子;(3) 是;(4) 就
3. (它们)像这样过了五天,渐渐互相接近。
4. 雁和鹅是不同的鸟,但属于同类,因为生活在一起久了,所以能彼此融合。
四、
1. (1) ①停止 ②应该 ③到达 ④拿给……看;(2) C(例句中的“以”为介词,解释为“用、拿”。C项中的“以”与之同义。A项中的“以”为动词,解释为“认为”;B项中的“以”为动词,解释为“认为”;D项中的“以”为连词,解释为“因为”。)
2. 遂/以一书/寄何
3. (1) 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2) 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4. (1) 了解病人的病因,对症治疗;(2) 不用药物治疗,而是用精神疗法;(3) 能够预知病情痊愈的时间。
专题强化
一、
1. C 2. B
3. (1) 逃,逃跑;(2) 谢罪;(3) 用眼睛看;(4) 打败
4. (1) 荀攸说话、吃饭像往常一样,后适逢董卓死而得到赦免。(2) 这是擒敌的机会,怎么能离开呢?
二、
1. 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2. (1) 简陋(鄙陋);(2) 到;(3) 命名;(4) 等候,等待
3. 然而我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个月,感到生活安宁而快乐。
4. (1) 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2) 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3) 表达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4) 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
5. (1) 居住环境优美:刘禹锡居所苔痕碧草相映,王守仁住处竹木花草相伴;(2) 生活情趣高雅: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王守仁添置琴编图史;(3) 交往人物不俗:刘禹锡只与鸿儒交往,王守仁与读书人往来。
三、
1. C(A. 做/雕刻;B. 边远的地方/目光短浅;C. 距离;D. 反而/转头看)
2.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3. (1) 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2) 倚仗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4. 略
四、
1. D 2. B、D
3. (1) 这个孩子聪明非凡,今后一定会大大超过其他人,我不能做他的老师了。 (2) (李德辉)于是谢绝与同他交好的少年们来往,而向年长的先生们求学,来完成他的学业。
4. 许衡与李德辉两人的家庭都很贫困,但他们都喜欢读书且胸有大志。许衡抄书而读,又善于思考提问,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科举及第;李德辉抄录书籍,读诵不息,又谢绝与朋友的交往,专心求教 ,立志做一个为国效力、造福于民、孝顺父母且有修养的人。
五、
1. (1) 以……为亲(赡养);(2) 憎恶
2. B
3.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4. 要点:(1)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 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6. D
7. 示例:这是一个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油菜花一片金黄,蝴蝶蜜蜂到处飞,男男女女穿着漂亮衣服,纷纷出来游玩赏春。面对美好春光,人们深深地陶醉了。
8. 热爱自然,喜欢和朋友相处,自由自在,闲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