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足球课程教学几种模式的比较,提出了“竞赛教学模式”,并对高校足球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普通高校足球课程 教学模式 “竞赛教学”模式
1.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校足球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部分。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足球课程暴露出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陈旧、教学不符合足球运动规律等问题,制约了高校足球课程的发展。
近年来,高校足球课程的改革引起了广大足球教育者的关注,并提出分层教学、比赛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为高校足球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改革方向。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针对足球运动和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为高校足球教学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2.高校足球教学模式的比较
2.1高校足球的教学特点。
足球运动在大学校园里深受学生的喜爱,特别是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开展以来,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联赛,精彩足球竞赛的转播更使大学生对足球的欣赏水平逐步提高。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选项课使得更多的足球爱好者能接触足球课堂教学。目前,高校足球课程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2.1.1班级人数扩大。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学生逐年增多,足球课程的课堂教学人数也不断增加。据对湖北省高校足球课堂人数的初步统计,每班人数在30—60人之间,平均40人左右。按照传统教学方式,人数、器材都将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
2.1.2教学时间不足。根据大学选项课要求,学生每隔一年或半年进行项目的选择。按每学年30—36个学时计算,排除考试、天气影响,学生学习足球的时间不足15到30次课,并且是每周一次,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要使学生以足球为锻炼方式,必须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课堂教学应当作为学生接触足球的引导者,以培养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参加比赛为主。这与《纲要》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观点是一致的。
2.1.3大学生接受能力强。尽管大部分学生足球技术不强,但是他们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好奇心强。足球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过于强调被动的技术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
2.2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足球教师对高校足球运动特点的认识逐步加深,高校足球课程的改革也在展开。分层教学、比赛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逐渐运用,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上表对比看出,在教学理念上,分层教学和小型比赛教学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是《纲要》中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传统的技术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尽管分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在教学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教学理念和激发学生兴趣上依然有不足之处。学生学习足球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参与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习兴趣,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技术学习是为比赛服务,因此技术学习只是足球课程的一部分。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外参加足球比赛,并自觉练习足球技术,才是足球教学的目标。
小型比赛的教学方法是从足球运动的本质特点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足球教学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能使学生接触到真正的足球。尽管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但是如果教学过程把握不当,就难免会变为“放羊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技术有一定要求,对足球比赛的理解上也要求更高。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足球课程采用的三种教学方式各有特点。传统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单项技术;分层教学能实现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效果;而小型比赛教学体现了足球运动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竞赛教学”模式的提出
小型比赛教学方式最符合足球运动的特点,其教学理念也符合《标准》中提出的“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指导思想。但是目前关于小型比赛教学方式的探讨中,教学过程的实施、考核评价的内容较少,尚未构建完整的教学模式。笔者通过三年的“小型比赛教学方式”的实践,在此提出“竞赛教学模式”。
3.1教学理念。
根据新《纲要》要求,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解决身体锻炼与运动技能培养的矛盾,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畏困难的心态,最终达到为终身体育思想服务,成为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大学生。
体育运动的本身就是通过竞赛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学习在竞赛过程中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培养良好的心态。“竞赛教学”是通过小型比赛的形式,采用分队竞赛机制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旨在通过真正的足球竞赛,让学生理解足球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3.2教学内容。
“竞赛教学”是将全班随机分成若干组,避免出现极端的强队和弱队。教学的内容以《教学大纲》基本技术为基础,根据比赛要求,增加团队进攻与防守的内容。团队进攻包括接应、无球跑动、基本进攻战术;团队防守包括区域防守、盯人防守和个人防守。课堂教学中采用集体教学、分组练习的形式,逐步培养球队的团队意识。每次课安排20分钟的小型比赛(5对5或其他形式)。
3.3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除按常规进行技术教学外,在分队的团队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各队队长进行球队的辅助教学。教师对各队的突出问题进行指导。
3.4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采用分队竞赛的形式,按照单循环进行全班竞赛(5对5或其他形式),根据比赛名次、比赛态度,结合单项技术考核评定最终成绩。
4.“竞赛教学”模式的特点
“竞赛教学”模式是以小型比赛为基本训练手段,在练习基本足球技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比赛,并通过足球竞赛体验足球乐趣的教学模式。
4.1符合足球运动的规律。
足球是一种比赛,学生要有效地参加比赛,除了掌握基本的技术外,还比必须依靠他们的球场意识,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练习比赛实际,在有攻防的对抗环境中才能发展。
传统的技术教学模式脱离了比赛本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将小型比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训练手段上增加对抗的形式,才能使学生接触到真正的足球。
4.2引入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积极性。
调查发现,90%的学生希望能参加比赛,并渴望获得比赛的知识,但对于基本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要解决参加比赛和技术学习之间矛盾,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觉练习。引入竞赛机制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学生通过分队竞赛在实战中能够体会到各项技术的运用,通过团队的合作提高自身的水平,并会在课外走向足球场,自觉参加运动。
4.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只是学习的开端,只有使学生自觉地参加课外运动才能达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必须使学生体会技术的重要性,并感受到自身给团队带来的影响,从而自觉进行课外练习。通过课外练习,学生会养成锻炼的习惯,达到课内外一体化的目标。
4.4发挥团队作用。
“竞赛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集体教学、分队练习的方法,能有效发挥团队的作用。由于现在班级人数较多,教师针对每个人的训练时间必然减少,可让球队中能力较强的学生扮演“教练”的角色,对全队的练习进行指导,教师负责对针对性、突出的问题指导。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团队意识。
4.5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运动竞赛的基本特点是参赛双方都力争获得胜利,这种追求优异成绩的积极心理倾向可促使运动员克服各种困难而达到取胜的目的。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而体育竞赛是锻炼健康心态有效的办法。“竞赛教学”模式采用正规的竞赛机制,创造真实的竞赛环境,使学生在竞赛氛围学会控制情绪、心态的变化。教师针对各队的比赛情况,提出建议,指导学生调整心态。
5.高校足球课程改革的思路
高校足球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提高学生的足球技能,使学生能参与到足球比赛中,体验足球的乐趣,达到增强体质、养成锻炼习惯和培养健康心态的目标。当代大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强、好奇心强、喜欢挑战的心态为我们足球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足球课程的改革首先要符合足球运动的特点,遵循足球规律才能使教学事半功倍。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都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征出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此才能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达到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忠义.对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探讨[J].体育科学,1998,18.
[2]鲁兵.分层教学法在高校足球选项课中的运用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
[3]陈满平,郑忠波,邓勇.普通高校足球专项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体育科技,2007.1.
[4]杨晓峰,戴珂,姚继伟.小场地比赛方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5]吴焱军.高校足球训练教学创新浅探[J].湖北体育科技,2008.7.
关键词: 普通高校足球课程 教学模式 “竞赛教学”模式
1.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校足球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部分。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足球课程暴露出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模式陈旧、教学不符合足球运动规律等问题,制约了高校足球课程的发展。
近年来,高校足球课程的改革引起了广大足球教育者的关注,并提出分层教学、比赛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为高校足球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改革方向。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针对足球运动和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为高校足球教学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2.高校足球教学模式的比较
2.1高校足球的教学特点。
足球运动在大学校园里深受学生的喜爱,特别是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开展以来,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联赛,精彩足球竞赛的转播更使大学生对足球的欣赏水平逐步提高。体育课程改革以来,体育选项课使得更多的足球爱好者能接触足球课堂教学。目前,高校足球课程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2.1.1班级人数扩大。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学生逐年增多,足球课程的课堂教学人数也不断增加。据对湖北省高校足球课堂人数的初步统计,每班人数在30—60人之间,平均40人左右。按照传统教学方式,人数、器材都将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
2.1.2教学时间不足。根据大学选项课要求,学生每隔一年或半年进行项目的选择。按每学年30—36个学时计算,排除考试、天气影响,学生学习足球的时间不足15到30次课,并且是每周一次,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要使学生以足球为锻炼方式,必须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课堂教学应当作为学生接触足球的引导者,以培养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参加比赛为主。这与《纲要》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观点是一致的。
2.1.3大学生接受能力强。尽管大部分学生足球技术不强,但是他们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好奇心强。足球教学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过于强调被动的技术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
2.2不同教学模式的比较。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足球教师对高校足球运动特点的认识逐步加深,高校足球课程的改革也在展开。分层教学、比赛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逐渐运用,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上表对比看出,在教学理念上,分层教学和小型比赛教学模式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也是《纲要》中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传统的技术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尽管分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在教学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教学理念和激发学生兴趣上依然有不足之处。学生学习足球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参与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学习兴趣,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技术学习是为比赛服务,因此技术学习只是足球课程的一部分。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外参加足球比赛,并自觉练习足球技术,才是足球教学的目标。
小型比赛的教学方法是从足球运动的本质特点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足球教学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能使学生接触到真正的足球。尽管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但是如果教学过程把握不当,就难免会变为“放羊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对技术有一定要求,对足球比赛的理解上也要求更高。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足球课程采用的三种教学方式各有特点。传统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单项技术;分层教学能实现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效果;而小型比赛教学体现了足球运动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竞赛教学”模式的提出
小型比赛教学方式最符合足球运动的特点,其教学理念也符合《标准》中提出的“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指导思想。但是目前关于小型比赛教学方式的探讨中,教学过程的实施、考核评价的内容较少,尚未构建完整的教学模式。笔者通过三年的“小型比赛教学方式”的实践,在此提出“竞赛教学模式”。
3.1教学理念。
根据新《纲要》要求,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解决身体锻炼与运动技能培养的矛盾,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畏困难的心态,最终达到为终身体育思想服务,成为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大学生。
体育运动的本身就是通过竞赛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学习在竞赛过程中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培养良好的心态。“竞赛教学”是通过小型比赛的形式,采用分队竞赛机制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旨在通过真正的足球竞赛,让学生理解足球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
3.2教学内容。
“竞赛教学”是将全班随机分成若干组,避免出现极端的强队和弱队。教学的内容以《教学大纲》基本技术为基础,根据比赛要求,增加团队进攻与防守的内容。团队进攻包括接应、无球跑动、基本进攻战术;团队防守包括区域防守、盯人防守和个人防守。课堂教学中采用集体教学、分组练习的形式,逐步培养球队的团队意识。每次课安排20分钟的小型比赛(5对5或其他形式)。
3.3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除按常规进行技术教学外,在分队的团队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各队队长进行球队的辅助教学。教师对各队的突出问题进行指导。
3.4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采用分队竞赛的形式,按照单循环进行全班竞赛(5对5或其他形式),根据比赛名次、比赛态度,结合单项技术考核评定最终成绩。
4.“竞赛教学”模式的特点
“竞赛教学”模式是以小型比赛为基本训练手段,在练习基本足球技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比赛,并通过足球竞赛体验足球乐趣的教学模式。
4.1符合足球运动的规律。
足球是一种比赛,学生要有效地参加比赛,除了掌握基本的技术外,还比必须依靠他们的球场意识,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练习比赛实际,在有攻防的对抗环境中才能发展。
传统的技术教学模式脱离了比赛本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将小型比赛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训练手段上增加对抗的形式,才能使学生接触到真正的足球。
4.2引入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积极性。
调查发现,90%的学生希望能参加比赛,并渴望获得比赛的知识,但对于基本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要解决参加比赛和技术学习之间矛盾,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觉练习。引入竞赛机制能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学生通过分队竞赛在实战中能够体会到各项技术的运用,通过团队的合作提高自身的水平,并会在课外走向足球场,自觉参加运动。
4.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只是学习的开端,只有使学生自觉地参加课外运动才能达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必须使学生体会技术的重要性,并感受到自身给团队带来的影响,从而自觉进行课外练习。通过课外练习,学生会养成锻炼的习惯,达到课内外一体化的目标。
4.4发挥团队作用。
“竞赛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集体教学、分队练习的方法,能有效发挥团队的作用。由于现在班级人数较多,教师针对每个人的训练时间必然减少,可让球队中能力较强的学生扮演“教练”的角色,对全队的练习进行指导,教师负责对针对性、突出的问题指导。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团队意识。
4.5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
运动竞赛的基本特点是参赛双方都力争获得胜利,这种追求优异成绩的积极心理倾向可促使运动员克服各种困难而达到取胜的目的。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而体育竞赛是锻炼健康心态有效的办法。“竞赛教学”模式采用正规的竞赛机制,创造真实的竞赛环境,使学生在竞赛氛围学会控制情绪、心态的变化。教师针对各队的比赛情况,提出建议,指导学生调整心态。
5.高校足球课程改革的思路
高校足球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提高学生的足球技能,使学生能参与到足球比赛中,体验足球的乐趣,达到增强体质、养成锻炼习惯和培养健康心态的目标。当代大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强、好奇心强、喜欢挑战的心态为我们足球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足球课程的改革首先要符合足球运动的特点,遵循足球规律才能使教学事半功倍。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都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心理特征出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此才能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达到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忠义.对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探讨[J].体育科学,1998,18.
[2]鲁兵.分层教学法在高校足球选项课中的运用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
[3]陈满平,郑忠波,邓勇.普通高校足球专项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体育科技,2007.1.
[4]杨晓峰,戴珂,姚继伟.小场地比赛方法在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5]吴焱军.高校足球训练教学创新浅探[J].湖北体育科技,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