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兰·德赛的小说探讨了广泛的主题,并且揭示了在复杂多样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困惑。本文主要通过对文中主要人物法官、比居、赛伊和基恩的分析,探讨失落主题:人性的失落,梦想的失落,以及爱情的失落。
关键词: 基兰·德赛 《失落》 主题
一、引言
基兰·德赛在2006年10月凭借自己的第二本小说《失落》获得第40届英国布克文学奖,成为布克奖历史上的最年轻得主。2007年3月,德赛再次凭借此作品获得第33届美国国家书评奖最佳小说奖。由于这两个奖项的获得,基本本部作品获得了文学界的广泛认可。1981年布克奖得主、作家萨尔曼·拉什迪认为:“基兰·德赛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这部小说精彩地印证了她在第一部小说中所崭露出来的才华。”①
基兰·德赛(Kiran Desai, 1971—),当代印度英语小说家,出生于印度,她在14岁的时候在英格兰住了一年,然后随家人来到了美国。她在马萨诸塞完成高中,在霍林斯大学的本宁顿学院获得学士学位,然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写作。但是为了《失落》的创作她不得不中断学习,在弗吉尼亚开始着手写作,最后在哥伦比亚完成,总共花费了8年的时间。之前她曾经在1998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番石榴果园里的喧闹》,并且受到了好评。在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艺术硕士以后,她打算淡出公众视线,和妈妈一起到墨西哥开始新的创作。她的妈妈阿妮塔·德赛也是一位知名的作家,曾三次获得布克文学奖的提名奖,作品分别是:《清澈的日光》(1980)、《在拘留中》(1985)及《禁食,欢宴》(1999)。德赛在承认深受包括奈保尔、纳拉扬、拉什迪等印度作家的影响的同时,母亲在写作上对她影响最深:“我欠我母亲如此多、如此深,对她的感激,我根本无法用普通的方式表达。”②
《失落》是由很多个交叉的故事组成,故事发生在印度北部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一座小镇噶伦堡,退休的法官杰姆拜伊独自一人生活在破旧的庄园里,只有一个厨子照顾他的生活,这时失去父母的外孙女赛伊不得不搬来和他一起住。赛伊和她的数学老师发生了爱情,这段恋情被即将发生的暴乱给中断了。厨子有个儿子,在美国纽约靠非法打工过活。故事的发展在边境小镇与大都市纽约之间来回切换,老法官的回忆又将读者带回到世纪初的英国殖民下的印度。这部小说对现代很多社会和政治等严肃问题都进行了探讨,但是也不乏一些幽默和讽刺的插曲。布克奖评审专家委员会主席赫米奥娜·李在宣布评奖结果时说:”《失落》是一部反映人性和智慧的绝妙小说,它集喜剧的柔和与政治的犀利于一身。”③
二、失落的主题
(一)人性
布克奖评委会对《失落》最终获奖评语是:书中“人性的力量”促使评委会进行了长久的热烈讨论,小说充满了悲悯态度,同时点缀有柔和的喜剧色彩,以及力透纸背的政治评论敏锐透析了人类进入新千年以来在多元文化融汇之下的反响。④老法官杰姆拜伊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在父母高度重视教育的背景之下,他学习努力认真,人也聪明,因而是家乡第一个获得出国留学机会的青年,他也因此赢得了很丰厚的嫁妆,娶了一个美丽并且富有的新娘,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与梦想。
杰姆拜伊只身一人来到英国,但是,由于当时的种族主义很严重,他在英国备受歧视。文中这样描述:“一整天都不会有人和他说话,他喉咙里充塞着说不出来的话语,大脑变得迟钝,心中痛楚不堪。那些上了年纪的女人,即使是最为不幸的……在公交车上看见他坐到身边也会往旁边挪。于是他明白了,就算自身情况再糟,但有一点他们非常确定,就是他们总比他强。年轻漂亮的就更不友善了:女孩子们会捏着鼻子格格笑道:‘哎,他一身臭咖喱味!’”(51)
在这种情况下,杰姆拜伊开始羞愧于自己的肤色、浓重的口音,担心自己身上味道,每天拼命洗,“思想开始扭曲……永远喜欢阴影多过光亮,阴霾多过阳光,他总疑心阳光会把他暴露出来,他的丑陋将一览无余”。(51)他变得就连自己都感到陌生,更别提周围的人了。他觉得和所有的人都无法沟通,与他们没有共同语言。于是他的孤独感无法排遣,反而变本加厉起来, 无言的痛苦与注定的绝望,到后来发展成憎恨和自仇,最终导致心灵的困惑与扭曲。慢慢地他开始迷失了自我,开始憎恨一切,“他妒忌英国人,仇恨印度人。凭着憎恨的热情,他努力要使自己变成英国人,而事实是他却即将成为每个人都厌憎的对象,无论是英国人还是印度人”。(152)
当他从英国回来以后,虽然从事法律事务,追求公正,但是公正无处“可”在。就像文中所说:“太多的反反复复、以牙还牙,已经无法认定谁对谁错了。对于一个纯粹答案的诉求本身就是错误的。”(73)他所受的教育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面临复杂的环境,他的憎恨与日俱增,扩展到了所有的人,对即使是曾经令他心动的妻子也是很憎恨,他对她的美丽熟视无睹,甚至还有杀死她的念头,最后决定还是把她送回娘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谋杀。当他得知自己有了女儿以后,也没有找回他的良知,对自己的女儿也是置若罔闻,完全丧失了人性。后来他的父亲也是这样说他的:“送你出去真是错了。你变得让我们都不认识了。”(385)因此他只能生活在绝望和痛苦之中,更不用说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了。到了老年,没有任何的权势和财富以后,他只有孤独地生活在破旧的老房子里,整天沉浸在棋盘里,只有一只狗和他作伴。没有了人性,憎恨使他冷酷无情,已经变成了动物,正像赛伊描述的那样:“外公更像蜥蜴而非人类。”(41)
(二)梦想
比居是厨子的儿子,为了追求梦想和摆脱贫困,并且完成父亲对他的期望,他以旅游者的身份来到纽约非法打工,在这里见到各种各样象他一样没有身份的外国人,他们由于彼此的人生观、价值观、风俗习惯、语言、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的不同,时时会有冲突,更糟的是,他们没有合法的身份,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住的是地下室。“比居加入了楼里的这批流动人口,他们睡在保险丝盒子旁、锅炉后面、鸽棚出入口,以及一些奇形怪状的角落”,(66)整天和老鼠作伴,时刻受到剥削、压迫、歧视,永远看不见希望。比居找不到自身的归宿感,而是排斥在世界发展潮流之外,被孤立化、边缘化,这也是千千万万的移民的真实写照。
“如果继续留在这里呢?……为自己套上一个虚假的外壳,然后以这个外壳为线索再反过来了解自己?生命对于他已不再是生命,而死亡……对于他又有什么意义?”(339)经过考虑以后,他决定保留自己的民族性,毅然返回祖国。“现在他向自己作出承诺,他将忘记这一切,重新开始。他要买一辆出租车……他要建一座房子……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设想着和父亲见面的场景……他不禁抽泣了一下”。(360)怀着对梦想的憧憬和对家庭的思念,他几经周折终于回到了印度,但是就在回家的车上被打劫了,“没有行李,没有积蓄,最糟的是,没有了尊严。从美国回来,反而将仅剩的一点尊严丧失殆尽”。(399)比居身无分文,穿着女人的睡衣回到了父亲身边,所有的梦想都破灭了,他和父亲重新陷入绝望的处境。
(三)爱情
赛伊是个孤儿,他的父亲是个宇航员,与在修道院学习妈妈相识,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他们伟大的爱情和婚姻没有得到教会的认可,但是他们所受的教育使他们愿意打破传统、感受自由。后来当赛伊六岁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去了俄罗斯,但是不幸的是两年以后他们死于车祸。所以赛伊就不得不和外祖父杰姆拜伊一起生活了。赛伊的到来给杰姆拜伊寂寞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活力。杰姆拜伊很高兴,“这个他不厌憎的外孙女也许是命运扔给他的唯一奇迹”。(266)为了教育她,杰姆拜伊给她请了家庭教师:诺妮和罗拉姐妹。但是当赛伊16岁的时候,姐妹俩没有能力上理科的课程了,这样,她就有了个新的老师:基恩。
赛伊非常愿意读《国家地理》,从中了解外面的世界,梦想着能到世界各地旅行。开始的时候,她不愿意和基恩上课。但是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多,他们超出了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赛伊一直以来都和祖父和厨子一块生活,但是不想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而是想要离开。“不想永远困在这个地方,这里的好时光早已远逝。她一定要想尽办法,驱策自己走向未来”。(94)与此同时她对爱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其充满了向往和期待,杰姆拜伊警告她不要动歪主意。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相爱了,不愿意分开,期待着每周的相见。并且在爱情当中他们找到了“自由和空间”。(184)
但是好景不长,在这个小镇上,那些印度籍尼泊尔人发动了游行与其他暴力活动,想要自治。基恩也是尼泊尔人,在革命气息的感染之下,为了找到自己的尊严,他掩饰自己的懦弱,也参加了游行,并且看见赛伊也装作不认识,这令赛伊很惊讶。“爱情是很善变的”,(225)这令她很是接受不了,她也因此而备受折磨。导致他们爱情流产的原因是基恩的懦弱和逃避,因为基恩发现“赛伊可不是什么奇迹;她让人沮丧,反射着她周围一切矛盾的集合,她是一面镜子,他看到了自己,那么清晰,令人不安”。(331)明明相爱,但是不能在一起,他们都经受着困苦与煎熬,只能为失落的爱情暗自悲伤。
三、结语
《出版商周刊》在评论《失落》时指出:“在这部既幽默又令人深思的作品中,德赛熟练地穿梭于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深刻表现了放逐的痛苦、后殖民主义时代两难境地,以及在一个贫富差对立的世界里人们对于所谓的美好生活的盲目追求。”⑤正是由于这种盲目性,人们不断卷入生活的洪流当中,成为受害者,就像老法官、比居、赛伊以及基恩一样,经历着苦难与绝望,人们各自追求着不算奢侈的美好生活,最终却都只得到梦想“失落”的结局。究其原因,正如书中所说:真理是如此直白可见,“你只需伸出手就可采摘下来”。(408)
注释:
① 转引自邹咏梅.失落的精神家园.译林,2007,(1):167.
②Boyd Tonkin.“Kiran Desai: Daughter of the Diaspora”Friday, 13 October 2006.
③基兰·德赛著.韩丽枫译.失落.重庆出版社, 2008.封底.(文章中引用均出自本书, 只在括号中标明页码,不再另注。)
④转引自刘雁.文化播报.世界知识,2006,(21):70.
⑤Praise. “In this alternately comical and contemplative novel,” in Publishers Weekly Review (2006).
参考文献:
[1]Bradbury,Malcolm. 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1871-2001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Desai, Kiran. The Inheritance of Loss. New York: Atlantic Monthly Press, 2005.
[3]Dhawan, R.K. ed. Indian Woman Novelists, Volume I - V [C]. New Delhi: Prestige, 1991.
[4]基兰·德赛著.韩丽枫译.失落.重庆出版社, 2008.
[5]刘雁.文化播报.世界知识,2006,(21).
[6]任一鸣. 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7]石海军. 后殖民: 印英文学之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8]邹咏梅.失落的精神家园.译林,2007,(1):167.
[9]http://www.independent.co.uk/arts-entertainment/books/features/kiran-desai-daughter-of-the-diaspora-419751.html>.
[10]http://www.groveatlantic.com/grove/bin/wc.dll?groveproc ~genauth~1457~2435~QUOTES>.
关键词: 基兰·德赛 《失落》 主题
一、引言
基兰·德赛在2006年10月凭借自己的第二本小说《失落》获得第40届英国布克文学奖,成为布克奖历史上的最年轻得主。2007年3月,德赛再次凭借此作品获得第33届美国国家书评奖最佳小说奖。由于这两个奖项的获得,基本本部作品获得了文学界的广泛认可。1981年布克奖得主、作家萨尔曼·拉什迪认为:“基兰·德赛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这部小说精彩地印证了她在第一部小说中所崭露出来的才华。”①
基兰·德赛(Kiran Desai, 1971—),当代印度英语小说家,出生于印度,她在14岁的时候在英格兰住了一年,然后随家人来到了美国。她在马萨诸塞完成高中,在霍林斯大学的本宁顿学院获得学士学位,然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写作。但是为了《失落》的创作她不得不中断学习,在弗吉尼亚开始着手写作,最后在哥伦比亚完成,总共花费了8年的时间。之前她曾经在1998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番石榴果园里的喧闹》,并且受到了好评。在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艺术硕士以后,她打算淡出公众视线,和妈妈一起到墨西哥开始新的创作。她的妈妈阿妮塔·德赛也是一位知名的作家,曾三次获得布克文学奖的提名奖,作品分别是:《清澈的日光》(1980)、《在拘留中》(1985)及《禁食,欢宴》(1999)。德赛在承认深受包括奈保尔、纳拉扬、拉什迪等印度作家的影响的同时,母亲在写作上对她影响最深:“我欠我母亲如此多、如此深,对她的感激,我根本无法用普通的方式表达。”②
《失落》是由很多个交叉的故事组成,故事发生在印度北部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一座小镇噶伦堡,退休的法官杰姆拜伊独自一人生活在破旧的庄园里,只有一个厨子照顾他的生活,这时失去父母的外孙女赛伊不得不搬来和他一起住。赛伊和她的数学老师发生了爱情,这段恋情被即将发生的暴乱给中断了。厨子有个儿子,在美国纽约靠非法打工过活。故事的发展在边境小镇与大都市纽约之间来回切换,老法官的回忆又将读者带回到世纪初的英国殖民下的印度。这部小说对现代很多社会和政治等严肃问题都进行了探讨,但是也不乏一些幽默和讽刺的插曲。布克奖评审专家委员会主席赫米奥娜·李在宣布评奖结果时说:”《失落》是一部反映人性和智慧的绝妙小说,它集喜剧的柔和与政治的犀利于一身。”③
二、失落的主题
(一)人性
布克奖评委会对《失落》最终获奖评语是:书中“人性的力量”促使评委会进行了长久的热烈讨论,小说充满了悲悯态度,同时点缀有柔和的喜剧色彩,以及力透纸背的政治评论敏锐透析了人类进入新千年以来在多元文化融汇之下的反响。④老法官杰姆拜伊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在父母高度重视教育的背景之下,他学习努力认真,人也聪明,因而是家乡第一个获得出国留学机会的青年,他也因此赢得了很丰厚的嫁妆,娶了一个美丽并且富有的新娘,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与梦想。
杰姆拜伊只身一人来到英国,但是,由于当时的种族主义很严重,他在英国备受歧视。文中这样描述:“一整天都不会有人和他说话,他喉咙里充塞着说不出来的话语,大脑变得迟钝,心中痛楚不堪。那些上了年纪的女人,即使是最为不幸的……在公交车上看见他坐到身边也会往旁边挪。于是他明白了,就算自身情况再糟,但有一点他们非常确定,就是他们总比他强。年轻漂亮的就更不友善了:女孩子们会捏着鼻子格格笑道:‘哎,他一身臭咖喱味!’”(51)
在这种情况下,杰姆拜伊开始羞愧于自己的肤色、浓重的口音,担心自己身上味道,每天拼命洗,“思想开始扭曲……永远喜欢阴影多过光亮,阴霾多过阳光,他总疑心阳光会把他暴露出来,他的丑陋将一览无余”。(51)他变得就连自己都感到陌生,更别提周围的人了。他觉得和所有的人都无法沟通,与他们没有共同语言。于是他的孤独感无法排遣,反而变本加厉起来, 无言的痛苦与注定的绝望,到后来发展成憎恨和自仇,最终导致心灵的困惑与扭曲。慢慢地他开始迷失了自我,开始憎恨一切,“他妒忌英国人,仇恨印度人。凭着憎恨的热情,他努力要使自己变成英国人,而事实是他却即将成为每个人都厌憎的对象,无论是英国人还是印度人”。(152)
当他从英国回来以后,虽然从事法律事务,追求公正,但是公正无处“可”在。就像文中所说:“太多的反反复复、以牙还牙,已经无法认定谁对谁错了。对于一个纯粹答案的诉求本身就是错误的。”(73)他所受的教育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面临复杂的环境,他的憎恨与日俱增,扩展到了所有的人,对即使是曾经令他心动的妻子也是很憎恨,他对她的美丽熟视无睹,甚至还有杀死她的念头,最后决定还是把她送回娘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谋杀。当他得知自己有了女儿以后,也没有找回他的良知,对自己的女儿也是置若罔闻,完全丧失了人性。后来他的父亲也是这样说他的:“送你出去真是错了。你变得让我们都不认识了。”(385)因此他只能生活在绝望和痛苦之中,更不用说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了。到了老年,没有任何的权势和财富以后,他只有孤独地生活在破旧的老房子里,整天沉浸在棋盘里,只有一只狗和他作伴。没有了人性,憎恨使他冷酷无情,已经变成了动物,正像赛伊描述的那样:“外公更像蜥蜴而非人类。”(41)
(二)梦想
比居是厨子的儿子,为了追求梦想和摆脱贫困,并且完成父亲对他的期望,他以旅游者的身份来到纽约非法打工,在这里见到各种各样象他一样没有身份的外国人,他们由于彼此的人生观、价值观、风俗习惯、语言、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的不同,时时会有冲突,更糟的是,他们没有合法的身份,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住的是地下室。“比居加入了楼里的这批流动人口,他们睡在保险丝盒子旁、锅炉后面、鸽棚出入口,以及一些奇形怪状的角落”,(66)整天和老鼠作伴,时刻受到剥削、压迫、歧视,永远看不见希望。比居找不到自身的归宿感,而是排斥在世界发展潮流之外,被孤立化、边缘化,这也是千千万万的移民的真实写照。
“如果继续留在这里呢?……为自己套上一个虚假的外壳,然后以这个外壳为线索再反过来了解自己?生命对于他已不再是生命,而死亡……对于他又有什么意义?”(339)经过考虑以后,他决定保留自己的民族性,毅然返回祖国。“现在他向自己作出承诺,他将忘记这一切,重新开始。他要买一辆出租车……他要建一座房子……在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设想着和父亲见面的场景……他不禁抽泣了一下”。(360)怀着对梦想的憧憬和对家庭的思念,他几经周折终于回到了印度,但是就在回家的车上被打劫了,“没有行李,没有积蓄,最糟的是,没有了尊严。从美国回来,反而将仅剩的一点尊严丧失殆尽”。(399)比居身无分文,穿着女人的睡衣回到了父亲身边,所有的梦想都破灭了,他和父亲重新陷入绝望的处境。
(三)爱情
赛伊是个孤儿,他的父亲是个宇航员,与在修道院学习妈妈相识,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他们伟大的爱情和婚姻没有得到教会的认可,但是他们所受的教育使他们愿意打破传统、感受自由。后来当赛伊六岁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去了俄罗斯,但是不幸的是两年以后他们死于车祸。所以赛伊就不得不和外祖父杰姆拜伊一起生活了。赛伊的到来给杰姆拜伊寂寞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活力。杰姆拜伊很高兴,“这个他不厌憎的外孙女也许是命运扔给他的唯一奇迹”。(266)为了教育她,杰姆拜伊给她请了家庭教师:诺妮和罗拉姐妹。但是当赛伊16岁的时候,姐妹俩没有能力上理科的课程了,这样,她就有了个新的老师:基恩。
赛伊非常愿意读《国家地理》,从中了解外面的世界,梦想着能到世界各地旅行。开始的时候,她不愿意和基恩上课。但是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多,他们超出了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赛伊一直以来都和祖父和厨子一块生活,但是不想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而是想要离开。“不想永远困在这个地方,这里的好时光早已远逝。她一定要想尽办法,驱策自己走向未来”。(94)与此同时她对爱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其充满了向往和期待,杰姆拜伊警告她不要动歪主意。尽管如此,他们还是相爱了,不愿意分开,期待着每周的相见。并且在爱情当中他们找到了“自由和空间”。(184)
但是好景不长,在这个小镇上,那些印度籍尼泊尔人发动了游行与其他暴力活动,想要自治。基恩也是尼泊尔人,在革命气息的感染之下,为了找到自己的尊严,他掩饰自己的懦弱,也参加了游行,并且看见赛伊也装作不认识,这令赛伊很惊讶。“爱情是很善变的”,(225)这令她很是接受不了,她也因此而备受折磨。导致他们爱情流产的原因是基恩的懦弱和逃避,因为基恩发现“赛伊可不是什么奇迹;她让人沮丧,反射着她周围一切矛盾的集合,她是一面镜子,他看到了自己,那么清晰,令人不安”。(331)明明相爱,但是不能在一起,他们都经受着困苦与煎熬,只能为失落的爱情暗自悲伤。
三、结语
《出版商周刊》在评论《失落》时指出:“在这部既幽默又令人深思的作品中,德赛熟练地穿梭于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深刻表现了放逐的痛苦、后殖民主义时代两难境地,以及在一个贫富差对立的世界里人们对于所谓的美好生活的盲目追求。”⑤正是由于这种盲目性,人们不断卷入生活的洪流当中,成为受害者,就像老法官、比居、赛伊以及基恩一样,经历着苦难与绝望,人们各自追求着不算奢侈的美好生活,最终却都只得到梦想“失落”的结局。究其原因,正如书中所说:真理是如此直白可见,“你只需伸出手就可采摘下来”。(408)
注释:
① 转引自邹咏梅.失落的精神家园.译林,2007,(1):167.
②Boyd Tonkin.“Kiran Desai: Daughter of the Diaspora”Friday, 13 October 2006
③基兰·德赛著.韩丽枫译.失落.重庆出版社, 2008.封底.(文章中引用均出自本书, 只在括号中标明页码,不再另注。)
④转引自刘雁.文化播报.世界知识,2006,(21):70.
⑤Praise. “In this alternately comical and contemplative novel,” in Publishers Weekly Review (2006)
参考文献:
[1]Bradbury,Malcolm. The Modern British Novel 1871-2001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Desai, Kiran. The Inheritance of Loss. New York: Atlantic Monthly Press, 2005.
[3]Dhawan, R.K. ed. Indian Woman Novelists, Volume I - V [C]. New Delhi: Prestige, 1991.
[4]基兰·德赛著.韩丽枫译.失落.重庆出版社, 2008.
[5]刘雁.文化播报.世界知识,2006,(21).
[6]任一鸣. 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7]石海军. 后殖民: 印英文学之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8]邹咏梅.失落的精神家园.译林,2007,(1):167.
[9]http://www.independent.co.uk/arts-entertainment/books/features/kiran-desai-daughter-of-the-diaspora-419751.html>.
[10]http://www.groveatlantic.com/grove/bin/wc.dll?groveproc ~genauth~1457~2435~QU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