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比较快,人民币汇率问题也成了世界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是与我国有着密切贸易往来的美国。本文结合新闻报道的背景,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对人民币汇率的媒体新闻报道进行语篇分析,揭示出语言形式背后的认知特点和差异是由于各国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引起的。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图形—背景理论 新闻报道 语篇分析
一、引言
近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加之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大好形势,人民币汇率成了世界越来越关注的要素。人民币汇率问题似乎已经成为全球比较关注的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迫切希望人民币升值,并利用人民币升值来打破我国经济的良好势头。然而日前,人民币汇率正趋近于合理,人民币汇率并不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中美乃至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从各媒体选取了报道的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结合媒体报道来分析各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看法,从而揭示出具体语言形式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
二、图形—背景理论的解释
图形—背景理论的观点是一个世纪前的一个丹麦心理学家Rubin(1915)首先提出来的,后来,完形心理学家或曰格式塔心理学家借鉴它用来对知觉进行研究。他们认为,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人们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与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F.Ungerer,H.J.Schmid,2001)。“图形—背景”区分的原则引起了认知语言学家的极大关注。认知语言学家把这一理论概括为凸显观。认为句子主语的选择不仅受语法规则的限制,还取决于句子所描述的情景中各要素的凸显性。人们依据各部分的凸显程度的不同来组织大脑所接受的视觉和听觉信息。
在图形—背景理论中,图形有特定的形状和结构,而且具有紧凑性和一致性,而背景则缺乏这些特征,因此前者更易被识别和记忆。图形通常是结构简单紧凑、更为可及的事体。而背景是结构相对复杂、独立性较大、更易预料的物体(王寅,2009)。换句话说,图形就是想要强调的事件,是主要的、重要的;而背景则是次要的、非重要的。对同一事件,凸显的不同,表达就不尽相同,理解也就不尽相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眼睛看到的并非是真实的,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这个事件所要凸显的一点,而不是事件的全面。要想透彻地了解某一事件,必须深入其本质,才能使我们对事件产生正确的认知。
三、图形—背景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早有前人对图形—背景的选择与关系在语言结构中的表征进行了研究。Talmy(1978)首次把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他对图形和背景的研究是在概念结构系统的“注意观”框架内进行的。在认知语言学中,句法结构被视为说话者对周围环境进行概念化过程的反映,而这个过程是受注意力制约的。凸显的参与者或施事者最有可能成为句子的主语;而不凸显的参与者则可能成为句子的其他成分。尽管语言可提供不同的语言技巧来表达潜在的“注意点”,但认知结构和原则的基础是共通的(Ungerer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图形—背景理论 新闻报道 语篇分析
一、引言
近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加之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大好形势,人民币汇率成了世界越来越关注的要素。人民币汇率问题似乎已经成为全球比较关注的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迫切希望人民币升值,并利用人民币升值来打破我国经济的良好势头。然而日前,人民币汇率正趋近于合理,人民币汇率并不是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中美乃至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从各媒体选取了报道的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结合媒体报道来分析各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看法,从而揭示出具体语言形式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
二、图形—背景理论的解释
图形—背景理论的观点是一个世纪前的一个丹麦心理学家Rubin(1915)首先提出来的,后来,完形心理学家或曰格式塔心理学家借鉴它用来对知觉进行研究。他们认为,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人们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与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F.Ungerer,H.J.Schmid,2001)。“图形—背景”区分的原则引起了认知语言学家的极大关注。认知语言学家把这一理论概括为凸显观。认为句子主语的选择不仅受语法规则的限制,还取决于句子所描述的情景中各要素的凸显性。人们依据各部分的凸显程度的不同来组织大脑所接受的视觉和听觉信息。
在图形—背景理论中,图形有特定的形状和结构,而且具有紧凑性和一致性,而背景则缺乏这些特征,因此前者更易被识别和记忆。图形通常是结构简单紧凑、更为可及的事体。而背景是结构相对复杂、独立性较大、更易预料的物体(王寅,2009)。换句话说,图形就是想要强调的事件,是主要的、重要的;而背景则是次要的、非重要的。对同一事件,凸显的不同,表达就不尽相同,理解也就不尽相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眼睛看到的并非是真实的,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这个事件所要凸显的一点,而不是事件的全面。要想透彻地了解某一事件,必须深入其本质,才能使我们对事件产生正确的认知。
三、图形—背景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早有前人对图形—背景的选择与关系在语言结构中的表征进行了研究。Talmy(1978)首次把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语言研究。他对图形和背景的研究是在概念结构系统的“注意观”框架内进行的。在认知语言学中,句法结构被视为说话者对周围环境进行概念化过程的反映,而这个过程是受注意力制约的。凸显的参与者或施事者最有可能成为句子的主语;而不凸显的参与者则可能成为句子的其他成分。尽管语言可提供不同的语言技巧来表达潜在的“注意点”,但认知结构和原则的基础是共通的(Unge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