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代文人中,苏东坡无疑是一个具有绝世才华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当朝宰相韩琦曾言:“轼之才远,大器也。” 但他命途多舛,仕途坎坷不平,屡遭贬谪,历尽磨难。一曲《定分波》,篇幅虽短,然意境深邃,内蕴丰富。“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本是一件小事,在东坡这里却灵感来袭,轻轻一吟,便成了千古绝唱。
苏词多佳句,字里行间才情洒落,细细品读,愈觉心中沉醉,不能自已。而其中熠熠生辉的,恰恰就是苏东坡身处逆境而不悲观、怀才不遇而不沉沦的精神之美。风雨中有顿悟,苦难中寻超越,《定风波》中的精神大美同样值得我们探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具的学科。日常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更要注重文学审美的教育与熏陶,要尽力通过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向美心愿,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定风波》无疑就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下面笔者就该作品的精神之美进行探究。
1. 从容淡定,不惧眼前的风雨
且来看看黄州这场突如其来的春雨吧。东坡起笔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虽则“莫听”,但“穿林打叶”之雨却是客观存在。“穿”和“打”两个动词不容小觑,想必那雨是来得又猛又急,有气势有力度。我们可以把它和东坡其他写雨的诗句比较,如“山色空蒙雨亦奇”和“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前者写的是细雨迷蒙下山峦的美景,与“穿林打叶”之雨相去甚远。后者写的是黑云翻滚,大雨倾盆。料想这雨势绝不逊于黄州这场雨,可是“白雨跳珠”四字妙趣横飞,把飞溅的水花喻成晶莹的珍珠,俏皮可爱,我们由此可窥见诗人创作时的喜悦之情。“穿林打叶”的雨则不,它带着春寒,打在人身,寒在心底。
在山路上遇雨,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他在雨中从容不迫地行走。看着同行客人狼狈之极,东坡似乎忘记了这风雨的敲打,泰然自若地赶路,“余独不觉”四字的妙处就在这里。不仅如此,“吟啸且徐行”是何等豪迈啊!正如郑文焯在《手批东坡乐府》中说到的“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读之,令人不由心情振奋,心境豁然。
2. 洒脱旷达,超越人生的苦难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过:“颂其诗,贵知其人。”不难想象,从达官贵人到乡野农夫,这其中的落差。他曾在给李之仪的书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可是在《定风波》中东坡不提此等烦心琐事,也不因偶遇微冷的春雨而生“屋漏偏逢连阴雨”这样消极落寞的情绪。他高唱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一千年以后的笔者为之心醉、沉迷。只要心是旷达的,即使只是“竹杖芒鞋”也会翩若惊鸿,轻如快马,哪怕前路迷茫、风雨不休。
经过忧患苦难,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怎样看待自己人生的低谷,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东坡以他卓越的才能和渊博的学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向我们显示了他稳健端庄的人格魅力。
《定风波》无疑给了人们窥见东坡心灵的机会,然而词人却意图用旷达笔触将自己的命运凄苦支开。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们想像一下东坡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在此之前,他已经历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十年的贬谪生活,之后因乌台诗案,入狱103天;现在,被贬黄州,人生不自由;以后,预测不到的风雨更多。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一次次的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
晚年时,他曾用《自题金山画像》来概括自己的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宋神宗时,东坡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宋哲宗时,他又因反对全部废除新法而被贬惠州,最后到蛮荒之地海南。终其一生,被贬的时间长达32年,地方多达10个。“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多少辛酸,多少愤懑,尽在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淡然地说出,这就是东坡的豁达。
“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伟大的苏东坡先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超越的不仅仅是眼前的风雨,更是人生的苦难。不管面临政治风雨,还是自然风雨,他都会“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都会怡然自得地“何妨吟啸且徐行”。人生的苦楚并没有压弯了他的脊背与性情,他依然是那个豁达、真性情的苏轼。透过千年的距离,我们能触摸到那穷且益坚的灵魂。
3. 乐观通达,享受超然的人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骤雨初歇,一抹斜阳,大自然天气变换太快了。苏东坡于逆境中看见了曙光,在寒冷中发现了温暖,他是如此的乐观通达。要知道,词人此时已经四十七岁了,且是被贬之身,身处黄州这样荒凉偏僻的地方,前途遥不可知。“回首向来萧瑟处”,寥寥数字,已写尽前尘往事,万千心酸,半生跋涉。
刘辰翁曾在《辛稼轩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没有东坡这种阔达的胸襟、不竭的热情、沉淀的智慧是经不起宋代历史的颠簸和淘汰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若干年前苏东坡就和弟弟子由交流过了人生的短暂和萍踪无定;身陷囹圄时,他黯然神伤“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谪居黄州期间他慨叹人生无常,世态炎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一阕《卜算子》更是用极美的意境道出了他的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理想的压抑,现实的残酷,亲情友情的淡薄,苍茫天地间,仿佛只有自己这样一个幽人,一股蚀骨的悲伤油然而生。即便再浓妆淡抹,也掩盖不住内心的悲凉。
苏东坡立身处世以儒家为准绳,以他的才学,治国安邦定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的诗文名冠一时,五尺之躯却不见容于当权者。从跻身仕途到身陷囹圄,再到而今遭贬黄州,可谓一路升沉不定。用儒家的标准来衡量,他无疑败得一塌糊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浸透着他壮志难酬的悲愤;“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他孤苦无依的凄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声慨叹,饱含了他历经风雨后的通达。
人生的低谷,恰恰是词人彻悟的开始。无论是雨是晴,是顺是逆都无所谓,看得如此通透的怕是没有几人。晚年流放到海南后,东坡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
“悠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可见,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贯穿在他的生命历程之中。苏东坡一生风雨,一世坎坷,然而他却用如花妙笔给我们创设了一个面对厄运保持豁达、乐观之心的人生境界。林清玄曾说过“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到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莫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
《定风波》一词,对于现在的高一学生而言意义深远。教学时,笔者认为一定要抓住苏东坡身上的精神大美,和学生做一番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进入苏东坡的内心世界,学习他虽身处逆境,但仍能泰然处之、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处于人生低谷时,不妨想想苏东坡,吟吟东坡词,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困难,那么我们在面对人生苦难时就一定能超越,就可以走出阴霾,拥抱晴空。
收稿日期:2013-08-02
苏词多佳句,字里行间才情洒落,细细品读,愈觉心中沉醉,不能自已。而其中熠熠生辉的,恰恰就是苏东坡身处逆境而不悲观、怀才不遇而不沉沦的精神之美。风雨中有顿悟,苦难中寻超越,《定风波》中的精神大美同样值得我们探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具的学科。日常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更要注重文学审美的教育与熏陶,要尽力通过鉴赏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向美心愿,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定风波》无疑就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下面笔者就该作品的精神之美进行探究。
1. 从容淡定,不惧眼前的风雨
且来看看黄州这场突如其来的春雨吧。东坡起笔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虽则“莫听”,但“穿林打叶”之雨却是客观存在。“穿”和“打”两个动词不容小觑,想必那雨是来得又猛又急,有气势有力度。我们可以把它和东坡其他写雨的诗句比较,如“山色空蒙雨亦奇”和“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前者写的是细雨迷蒙下山峦的美景,与“穿林打叶”之雨相去甚远。后者写的是黑云翻滚,大雨倾盆。料想这雨势绝不逊于黄州这场雨,可是“白雨跳珠”四字妙趣横飞,把飞溅的水花喻成晶莹的珍珠,俏皮可爱,我们由此可窥见诗人创作时的喜悦之情。“穿林打叶”的雨则不,它带着春寒,打在人身,寒在心底。
在山路上遇雨,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他在雨中从容不迫地行走。看着同行客人狼狈之极,东坡似乎忘记了这风雨的敲打,泰然自若地赶路,“余独不觉”四字的妙处就在这里。不仅如此,“吟啸且徐行”是何等豪迈啊!正如郑文焯在《手批东坡乐府》中说到的“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读之,令人不由心情振奋,心境豁然。
2. 洒脱旷达,超越人生的苦难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过:“颂其诗,贵知其人。”不难想象,从达官贵人到乡野农夫,这其中的落差。他曾在给李之仪的书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可是在《定风波》中东坡不提此等烦心琐事,也不因偶遇微冷的春雨而生“屋漏偏逢连阴雨”这样消极落寞的情绪。他高唱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一千年以后的笔者为之心醉、沉迷。只要心是旷达的,即使只是“竹杖芒鞋”也会翩若惊鸿,轻如快马,哪怕前路迷茫、风雨不休。
经过忧患苦难,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怎样看待自己人生的低谷,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东坡以他卓越的才能和渊博的学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向我们显示了他稳健端庄的人格魅力。
《定风波》无疑给了人们窥见东坡心灵的机会,然而词人却意图用旷达笔触将自己的命运凄苦支开。好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们想像一下东坡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在此之前,他已经历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十年的贬谪生活,之后因乌台诗案,入狱103天;现在,被贬黄州,人生不自由;以后,预测不到的风雨更多。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一次次的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
晚年时,他曾用《自题金山画像》来概括自己的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宋神宗时,东坡因反对新法被贬黄州。宋哲宗时,他又因反对全部废除新法而被贬惠州,最后到蛮荒之地海南。终其一生,被贬的时间长达32年,地方多达10个。“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多少辛酸,多少愤懑,尽在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淡然地说出,这就是东坡的豁达。
“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伟大的苏东坡先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超越的不仅仅是眼前的风雨,更是人生的苦难。不管面临政治风雨,还是自然风雨,他都会“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都会怡然自得地“何妨吟啸且徐行”。人生的苦楚并没有压弯了他的脊背与性情,他依然是那个豁达、真性情的苏轼。透过千年的距离,我们能触摸到那穷且益坚的灵魂。
3. 乐观通达,享受超然的人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骤雨初歇,一抹斜阳,大自然天气变换太快了。苏东坡于逆境中看见了曙光,在寒冷中发现了温暖,他是如此的乐观通达。要知道,词人此时已经四十七岁了,且是被贬之身,身处黄州这样荒凉偏僻的地方,前途遥不可知。“回首向来萧瑟处”,寥寥数字,已写尽前尘往事,万千心酸,半生跋涉。
刘辰翁曾在《辛稼轩词序》中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没有东坡这种阔达的胸襟、不竭的热情、沉淀的智慧是经不起宋代历史的颠簸和淘汰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若干年前苏东坡就和弟弟子由交流过了人生的短暂和萍踪无定;身陷囹圄时,他黯然神伤“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谪居黄州期间他慨叹人生无常,世态炎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一阕《卜算子》更是用极美的意境道出了他的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理想的压抑,现实的残酷,亲情友情的淡薄,苍茫天地间,仿佛只有自己这样一个幽人,一股蚀骨的悲伤油然而生。即便再浓妆淡抹,也掩盖不住内心的悲凉。
苏东坡立身处世以儒家为准绳,以他的才学,治国安邦定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的诗文名冠一时,五尺之躯却不见容于当权者。从跻身仕途到身陷囹圄,再到而今遭贬黄州,可谓一路升沉不定。用儒家的标准来衡量,他无疑败得一塌糊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浸透着他壮志难酬的悲愤;“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他孤苦无依的凄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声慨叹,饱含了他历经风雨后的通达。
人生的低谷,恰恰是词人彻悟的开始。无论是雨是晴,是顺是逆都无所谓,看得如此通透的怕是没有几人。晚年流放到海南后,东坡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
“悠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可见,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贯穿在他的生命历程之中。苏东坡一生风雨,一世坎坷,然而他却用如花妙笔给我们创设了一个面对厄运保持豁达、乐观之心的人生境界。林清玄曾说过“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到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莫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
《定风波》一词,对于现在的高一学生而言意义深远。教学时,笔者认为一定要抓住苏东坡身上的精神大美,和学生做一番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进入苏东坡的内心世界,学习他虽身处逆境,但仍能泰然处之、乐观洒脱的人生态度。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处于人生低谷时,不妨想想苏东坡,吟吟东坡词,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困难,那么我们在面对人生苦难时就一定能超越,就可以走出阴霾,拥抱晴空。
收稿日期:201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