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新课引入的思考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引入”是事关学生发展的重大问题,教学中不能忽略.什么是新课引入?其实很简单,就是学生学习一个新的物理知识时的出发点.找对了这个出发点,就站对了出发的位置;找错了出发点,教学过程中就难免走弯路.而对与错的确定,关键在于新课引入的思想.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确定新课引入的思路一般都是依据已经学过的内容,这是从知识累积层面来考虑的,是必要的.但此时不能忽略另外两个因素:一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可以支撑物理学习的经验;二是物理知识的历史起点.忽略了这两个因素,我们的物理教学就难以发挥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就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了.在我们对教材研析的过程中,似乎注意到教材的编写有时也未能明显体现起点意识,使得教材的设计并不完全符合学生的需要.下面举例分析:
  在《物理》九年级上册“动能 势能 机械能”的教学引入中,课本用了两幅插图作为引入:一是“高速公路上的限速标志牌”;二是“脚踩滑板从高处滑下”.教材设计的意图是:高速公路上的汽车由于速度较快,因而具有较大的动能;高处的人因为位置较高,因而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但教材在图片下面提出的问题就有问题了:为什么要规定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最大速度?脚踩滑板从高处滑下为什么越来越快?
  作为能量知识的引入,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这两幅图片及问题是不适宜作为能量知识引入的!我们知道,对于物体的运动分析,一般有两个角度:一是动力学;二是能量.此时学生思维还不具有能量分析的意识的,只具有简单的动力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完全可以寻找到动力学角度的合理解释:汽车行驶的速度大,其在发生事故时碰撞力就大(虽然学生不会用动量定理的知识来解释,但具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于是破坏性就大(力是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的,初中学生所熟知的知识);从高处滑下来的人由于受到的摩擦力远小于重力(实际上是重力沿斜面方向向下的分力),因而其会做加速运动,所以速度越来越快.
  这样一来,学生完全可能不从能量的角度来对问题作出合理的回答,那么这两幅插图和问题怎么能作为能量概念的引入呢?当然,面对这样的回答,也许有人也会反驳:至少其是可以从能量角度来解释的.的确如此!但教材编者的意图是这两幅插图及问题的设计意图是为了引入能量概念,当学生合理地回答出问题之后,这样的功能其实就没有了.
  如果我们再仔细分析的话,这里可能存在逻辑上的错位:插图中的现象是可以用能量知识来解释的,但能用能量知识来解释的现象同时也是有其它的解释途径的.当问题与答案之间不存在唯一的对应关系时,尤其是当学生对问题已经有了答案时(偏偏设计者忽略了这一点,默认为学生无法回答,必须用新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是不适宜作为新知识的引入的.
  如果翻开物理学史,我们会发现功与能其实是两个非常抽象的物理量,其经焦耳等科学家的研究,经过伦德福等人的研究(伦德福当时在慕尼黑兵工厂监造大炮,观察到因为摩擦而产生的热是源源不尽的),人们才逐步提出以能量的概念去解释摩擦生热等现象(否定了“热质说”).忽略了这样的复杂过程,而利用看似简单却不合理的问题作为引入,这是无视物理学史的表现,是无视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的表现.
  无独有偶,笔者还看到本节中设计了一个“活动”:观察摆球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笔者就纳闷了:能量都看不见,能量的转化怎么就能被“观察”呢?一个飞速运动的物体,我们能看到的是其位置相对于其它物体发生了变化,如果没有了参照物,甚至连这种运动都是无法观察的.你让学生盯着运动的汽车,能够“观察到”汽车有动能?显然这是不合理的;一个单摆在我们面前摆动,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就只是其在摆动,怎么这个活动偏偏设计了让我们去“观察”“能量的转化”呢?别说学生了,教师都看不懂了.
  能量是什么?能量是解释物理现象的一个概念,能量知识体系是解释物理现象的知识体系.能量这个概念被建构之后,能量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客观存在”于物体内部(如内能)或附着物体之上(如机械能),成为人们解释物体运动或相互作用范式中的重要概念.本质上,能量概念是难以理解的,我们的教材往往以“做功的本领”等说法来定义能量(说明这只是一种通俗理解).德国教材做得好,他们提出“能量携带者”的概念:看到运动着的汽车,想像这辆汽车携带着动能;看到高处的物体,想像它携带着重力势能;看到高处自由落下的物体,想像它携带着的重力势能不断地转化成动能.有了这样的想像,学生头脑中就有了加工形成的能量表象,这是可以促进学生对能量概念的理解的.
  我们也曾经尝试揣摩教材编写者的思路,我们猜想物理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不是将物理概念、规律当成“真理”来教的——至少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物理老师都认为的.但当今世界顶尖物理学家卡尔罗·罗威利等人表明了另一种观点:物理理论只是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其是随时可能被修正甚至是否定的.既如此,我们教学引入的思路之一应当是:跟学生一起寻找一个解释自然现象的理论.
  类似于这样的例子,在教材中并不少见.当然,教材编写者要注重教与学关系的平衡,他们只能提供最基本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更为广泛的适用性.有时甚至不惜牺牲知识的科学性(这一点其实已经为不少有识之士所批评,如笔者曾在某市的一个大型研讨会上就听到一位知名的物理特级教师质问“温度怎么会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呢?”).但我们在教学时还是要进行深入思考的,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种所谓的教学、考试都围绕教材来进行的思路是值得商榷的.
  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是一句空话,其在教学上一定是在课堂上得到落实的.我们提供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情境,学生就会走入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我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就会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我们提供的是含有三聚氰氨的牛奶,那学生难免就不会变成大头娃娃.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将关注学生的发展落到实处,还是让我们再深入一些,理清物理知识体系与逻辑体系,给学生寻找一个合适的新课引入方法,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真正科学、简约的物理课堂.
其他文献
1 从一道初中物理竞赛题说起  初中物理有这样一道竞赛题:运输液体货物的槽车,液体上有气泡,如图1所示,当车开动时,气泡相对于容器怎样运动?  网上的解析是:车内的液体和气泡原来都处于静止状态,当车向前开动时,液体和气泡都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即液体和气泡都要相对于车向后运动,但由于液体的质量远大于气泡的质量,因此液体的惯性远大于气泡的惯性,当液体相对于车向后运动时,液体将挤压气泡,使气
1 “教材”方案出现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三章《磁场》中有这样一个实验:探究影响通电导线受力的因素(图1),通过观察改变电流强度和导线长度后导线摆动角度的大小来定性分析作用力大小的变化,而后“分析了很多实验事实后人们认识到......公式F=ILB”.虽说《高考考试说明》并未对此实验做明确要求,但教材如此直截了当下得到公式似有“草率”之嫌,即便学生主观上认可该结论,客观上对该公式的产
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探索未来、创造社会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学和该课程教学“融为一体”的
物理实验是学生领悟和理解物理知识的基础,体验和感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调、支援的合作精神.  1实验能力是由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  能力是人在参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适合度,体现人顺利完成一项活动时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离开具体的活动
《豺烹羊》原文rn一日,豺与羊同涧饮水,豺欲烹其羊,自念无以措辞,乃强责之曰:“汝混浊此水,使老夫不能饮,该杀!”羊对曰:“大王在上流,羊在下流,虽浊无碍.”豺复责曰:“汝去
杆秤是最古老也是现今人们仍然在使用的测量工具,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制造出来的,方便人们进行商品交易和买卖,体现了出中华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征.  1 杆秤的起源  楚国人在春秋(公元前770-221年)中晚期已经制造了称黄金货币木衡(天平),是一种等臂衡杆,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制成的.  “等臂天平”是楚国人用来称量黄金质量的一种衡器.如图1(此图摘自丘光明著,延明译《中国古代计量史》,图
伏安法测电阻是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电学实验.但因为实际的实验仪器中的电流表(内阻不为零)、电压表(内阻不为无限大)内阻的影响,总会产生不可避免的系统误差,使得电阻的测量值偏大(电流表内接时)或偏小(电流表外接时).如何改善实验,消除这种系统误差呢?  笔者经过多年的物理实验教学实践积累,总结发现了几种可以消除系统误差的实验电路.兹列举三个典型实验改进.  改进1  ①实验电路如图1.  ②操作步骤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一文中说过,教育“要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因而,物理教学课堂,应达成两个目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简单的物理知识,掌握一些浅显的物理规律,能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懂得一些物理问题的探究方法;另一方面,教学中还要适时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一些思想、感情的积极的影响,如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在这期间也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教育课程的改革.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探索的课程.如何上好物理课堂中的实验课对老师来说是教好物理这门课程的关键所在.而在实验当中得到的数据的正确处理又关系到整个物理实验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在这期间运用误差理论对物理实验数据的处理有很大帮助.  1 物理实验数据的产生  高中物理课程里有大量的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三章第六节对光的偏振做了介绍,这节课的目的是让高中学生了解光波作为横波具有偏振现象,以及光的偏振在生产、生活、科技等方面的应用.偏振现象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教科书先从绳波会发生偏振入手,再通过类比去介绍光的偏振.要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做好2个演示实验是关键,也是本节教学的突破口.但限于高中物理实验室没有光的偏振演示仪,学生很难感受和观察到光的偏振现象,只能用绳波偏振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