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un3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情况很不理想,总是高耗低效。最近在报上见到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例子:在某所高校,一屋子大学生居然不会写“钥匙”二字。要改变上述状况,提高效率,我认为其源动力是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其核心应是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消极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
  
  一.平时关爱学生是学生学语文的情感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付诸关爱,学生就会把它转化为一种情感动力。“亲其师,信其道”便是这个道理。
  老师在不经意的小事间,如果能给更多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送去一份小小的真诚的关爱,它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善良和真诚的爱心,从而在内心深处萌发感恩之情,这样肯定有利于学习的顺利开展。
  
  二.学期初起始课引用奇文趣事是诱发学生学语文的重要环节
  
  开学初第一堂课,就像唱歌的定音、赛跑的起跑一样,十分重要;电影创作也有这样一条创作经验,在开场的十分钟里,一定要吸引住观众,否则就难以引人入胜,因此影视剧作家很重视“第一本”的创作。无怪乎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教材第一课堂应当成为特别的第一课堂。”
  例如本学期起始课确定为提高语文书面表达能力问题时,便举了“钥匙”例子。这类事例,当然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学生也从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了启发,从而认识到提高语文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
  
  三.课前精心组织导语是引发学生学语文的导火索
  
  导语,它是一个楔子,凿一口以引学生入山采宝。导语的平淡与新颖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一堂课的气氛甚至于成败。在导语中我推崇“乐学”思想。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洛夫创造的“乐学法”很值得借鉴,其核心即让学生在愉快中提高学习效率。
  这种导语如导火索引爆,着眼点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如教学《木兰诗》,我让学生演唱了音乐教材中的《娘子军军歌》,这段有强烈感情、节奏轻快的歌曲演唱,既让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又蕴含文学故事本身的美感,很快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四.课中间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是开发学生学语文的催化剂
  
  有些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单一,不生动活泼,不善于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青少年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学习的有意注意有一定的限度,课堂教学如果一个模式一种方法,多次重复千篇一律的方式,一堂课教师唱独脚戏,或整堂课一问一答地“谈话”,学生势必感到枯燥乏味,疲劳厌倦,或如脱僵野马——思想开小差。
  鉴于此,改变单调的课堂结构,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开发学习兴趣,是对症下药的良方。如①运用配乐朗读、即兴表演、讲故事、说笑话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幽境。②利用课文表演,亲身感受,身临其境的体
  会。③运用电化教学,感受现代高科技成果。
  
  五.课尾引入竞争机制是学生学语文的强化剂
  
  每一个初中生都有极强的好奇心、好胜心和表现欲。运用竞赛、探究、品读、辩论等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取心的充分发挥,将使他们的学习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提问要有竞争性,要当场评价,表扬先进。如果在一堂课快要结束时再来个鼓励先进的仪式,那么学生在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将会是余音缭绕,直至延伸到永远。
  
  六.课后进行有趣作业训练是学生学语文的保证书
  
  作业,它让语文更精彩,它是语文教学的后花园,这里有小桥流水的赏心悦目,有曲径通幽的意外收获,有姹紫嫣红的春光明媚。作业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它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个性张扬,最终打开社会大语文之门。作业除了课本之外,我还进行了其他的一些尝试:如欣赏名著可以提高人文素质,读书报刊杂志可以把握时代脉搏,看影视剧可以学习洞察社会,写本书试试可以拓宽文化视野,写点论文可以提升作业品位,录磁带、编小报、拍DV可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体验型作业学会关爱生命、体验内心独特感受。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将学生由课内语文链接到自然中、文物古迹中、图书网络影视中、各个层面的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如此施教,学生学语文兴趣之盎然,收获之巨大,是显而易见的。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好与热情产生。”在语文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这是语文高效课的源动力。
  
  潘晓林,教师,现居浙江龙游。
其他文献
新课改正以浩大之势进行着。高中语文教学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执教《小狗包弟》这篇课文,在实践新课标上作了一些尝试,特整理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一、凸显语文的人文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往在教学中过分重视的是基础性,而忽视了人文性的培养。在教学《小狗包弟》的活动中,我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小狗包弟》是必修一第
2008年,我区几所学校学习杜朗口模式,即高效课堂教学。它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形式上采用导学案,分小组合作,让学生动起来。2009年9月,我校也申请加入第二批高效课堂课改学校行列,通过耳濡目染及亲身实践,我觉得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以下变化。  一.学生变得爱合作了。课前的预习,课上的讨论、展示,都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合作欲望,让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以后走向社会,学会与他人合作的确是有益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参与,相互切磋,共同研究,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为语文阅读教学指出了一条路径。讨论式阅读作为一种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正与新课标的要求相一致。说到讨论式阅读,其实也并非现代教育的新创造,早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弟子们尽管性格不同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要撬起地球,除了杠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支点”,如果没有“支点”,是不可能把地球撬起来的。那么,什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呢?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寻找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可能是文章中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有时可能是一个人或物,也有时是一种情感,甚至是一个问题。
长期以来,语文课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的应试教学倾向。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位置,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怎样通过课堂结构的改革,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地使课时教学目标当堂实现;既能活跃学习气氛,增添教学生机,又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
语文新课程不但选了很多新课文,而且还提出了不少崭新的概念,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等等,变化是很大的。但有一点始终没有变。就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不可少的。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
一、课堂教学必须定位于学生    新课程的理念在于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把教材当作一种凭借,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学会哪些文本知识。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定位于学生。课堂教学定位于学生,不是抛弃文本。通过文本的学习,学生的感情与文本融为一体,心潮随人物的命运而起伏,感情与人物的悲喜而共鸣。但这不是一堂课的终极目标,学习是为了应用,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平平淡淡叙事,无真情实感,就算是熟悉的材料,也找不到动情点,祥略不分,写不出真正感人的作文来,于是总爱感叹: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共同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其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要让学生些出一篇声情并茂的优秀作文来,方法指导固然重要,仉平时的积累更为迫切。因此,我认为作
教师在为学生批作文时,常常在习作正文的旁边写上批语和在行文的后边写上总评,我们把写在旁边的叫“旁批”或“眉批”,写在行文后边的叫“总评”或“简评”。如果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作文评语就是老师对学生习作所作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评阅教师的美学观点和审美趣味多体现在这些评价的文字中。  作文评语中常常见到的美学术语有:    一、情和景    “情和景”这一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处理客观的“景”和
龚华明,男,中学高级教师。1992年起任省级重点中学副校长、校长,现任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中学部执行校长。曾获成都市首批模范校长、省优秀校长、省先进德育工作者、全国煤炭基础教育百名优秀校长等称号。为中陶会中学教育专委会理事。有四项教学科研成果分获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地属成都,襟连金沙,是由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市青羊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