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活起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x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课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的应试教学倾向。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位置,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怎样通过课堂结构的改革,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地使课时教学目标当堂实现;既能活跃学习气氛,增添教学生机,又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由以下五步组成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营造一种与之相关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融入其中。具体为法:
  
  1、立足课本,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以教师吃透教材及大纲为前提,以掌握学生的学情为条件,教师要善于质疑,善于在不疑之处设疑,提出问题,巧设悬念。但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要富有针对性、挑战性,能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2、从社会的热点、焦点创设情境。教学前教师应针对课文内容运用幽默风趣而富有启发性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须看课文分解”的心理状态,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如在教《旅鼠之谜》时,就采用了以下的一段开场白:一对北旅鼠,一年竟能繁殖后代967118只!一旦旅鼠太多了,它的毛色就会发生变化,由灰黑色变成鲜艳的橘红色,好像是在招引天敌,要是死不成,就数百万只汇集起来直奔大海,集体自杀。这些行为究竟是为了什么?科学家们绞尽脑汁,研究好几个世纪了,至今还没有解开谜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详细介绍旅鼠奥秘的文章。学生听了这一开场白,积极思考,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利用感官,形象化地导入,创设情境。具体有:(1)由图片导入。(2)由音响导入。(3)由实物导入。(4)由多媒体导入。
  
  二、质疑讨论。由课文内容引发的问题进行议论、讨论,具体可分为:
  
  1、自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进行自我质疑、解疑。通过查字典、翻资料,寻找知识答案,扩展解题思路。
  2、同桌互议。同桌之间,根据每位同学自己碰到的问题,互相设疑、互相解疑或经过讨论得出共同答案。
  3、小组讨论解疑。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预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多少,确定小组人数。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博采众长。针对自己发现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学讨论,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讨论中学生间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认识、共同提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遇困难,教师应启发并正确引导,让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寓能力培养于无形中。
  
  三、点拨补充。教师可根据“质疑讨论”情况,稍加点拨,适当补充一点学生没有想到的,引导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1、示范性。“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就题论题地提示一下,或讲讲答案了事。要通过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语言对学生“诱”、“启”、“导”,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以致终生受用。
  2、重点性。学生易糊涂和困难的地方各不相同,但教师如果抓住了大纲以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来对学生进行点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归纳性。有学生对当堂课的各个知识点已经掌握的情况下,需要教师总结概括、深化知识、形成网络,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归纳总结既要紧密围绕课时教学目标,又要坚持面向大多数学生。常用的归纳方式有:①提纲式,即将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展现出来,简明扼要,易于掌握;②表格式,即将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出来,条理清晰,对比鲜明;③因果式,即将彼此有内在联系的诸多知识按其逻辑关系排列组合,以揭示之间联系,理清知识脉络。
  
  四、巩固练习。在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后,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对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并能应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当堂反馈。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学生要当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如当堂完成作业中的几个题目,也可以用讲议形式完成课文中几个探究练习。采用当堂抽查和课后面批、详批等不同方法进行检查,从中获得反馈信息,以矫正和补救学习中的偏失。
  2、单元练习。每完成一个单元,指导学生用图表或书面语言列出该单元的知识逻辑结构,使之系统化,便于复习和掌握。
  3、随机互测。课后指导学生自拟练习题、互测题和单元复习题,每人一份,相互解答,相互评卷。通过评题,学生一方面搞清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教材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自练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也应注意:1、练习要有梯度;2、可灵活地把练习渗透到各个环节;3、练习后应适当鼓励。
  
  五、拓展延伸。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还要适度开阔学生的眼界,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将来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1、完成与课文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触类旁通,以后再碰到同类题目,就能迎刃而解。
  2、由实践知识解决课本问题。现在语文教材的安排,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如缺乏实践知识,有些内容就不能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多多接触实践,掌握实践知识,更好的来理解课文知识。
  3、由课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学以致用”是我们的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学了课文以后要放到实践中去用,去解决实际问题。
  
  陈映荷,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其他文献
自新课改以来,教材内容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新教材面广量大,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仅语文学科一学期就要讲完两本必修教材、读完两本选修,选读两本诸如唐诗宋词这样的文学精品……如果我们还是用传统的讲授型课堂教学,不“引导”学生“自主a学习”的话,不仅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而且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习惯也很难养成,甚至连老师把新教材“讲”完都不可能。如果能全面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带领学生走向自主创新性
生活中我们总喜欢把问题简单化,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古人云:大道至简。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我们应删繁就简,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简约之美。艺术的极致是简单,语文教学要给孩子波纹一样、丝绢一般的美感,就需要在“寻寻觅觅”之后“简简单单”的教。  一.简简单单地预设  首先,课堂理念的预设应该简单。一堂课的时间、容量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
孩子,我在等你    孩子   站在掀翻的教室前   我在等你   等你背起书包   走出残垣断壁   等你挽着弟弟   走出废墟瓦砾     孩子   站在推倒的青山下   我在等你   等你在蓝天下   共同呼吸   等你在阳光中   一起嬉戏     孩子   站在温暖的家门口   我在等你   等你伸出小手   牵着爸爸的衣襟   等你张开双臂   扑进妈妈的怀里   一家人相偎相依   
一般来说,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要目标形式的教学。从义务教育的新课程试验开始,大家就一直在探索探究学习怎么实施的问题。我们平常听些公开课、观摩课,发现他们是在探究,但探究的问题不是语文的问题。课文里出现了“桥”,于是就探求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桥”;课文里出现了“四合院”,于是就探求“四合院”的历史变迁;课文里出现了“玻璃”,于是就探求形形色色的玻璃;课文里出现了“言志”,于是就探求人生的诸多理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课堂教学艺术的“光亮”,聚焦学生的“注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是很多教师都极力追求的目标。目前对整体教学思路的构想,对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对导语的策划,都有了较多的探索,遗憾的是很少见到对课堂结尾的探究。良好的课堂结尾是有效课堂的点睛之笔,能够起到推波助澜、深化主旨、更好地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作用。因此,对有效课堂教学结尾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就有效课堂教学结尾做一点探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它书库。”叶圣陶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  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就必须把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有机链接。但是,当前中学生课内外阅读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有着严重的“拒绝阅读”症状,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正以浩大之势进行着。高中语文教学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执教《小狗包弟》这篇课文,在实践新课标上作了一些尝试,特整理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一、凸显语文的人文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往在教学中过分重视的是基础性,而忽视了人文性的培养。在教学《小狗包弟》的活动中,我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小狗包弟》是必修一第
2008年,我区几所学校学习杜朗口模式,即高效课堂教学。它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形式上采用导学案,分小组合作,让学生动起来。2009年9月,我校也申请加入第二批高效课堂课改学校行列,通过耳濡目染及亲身实践,我觉得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以下变化。  一.学生变得爱合作了。课前的预习,课上的讨论、展示,都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合作欲望,让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以后走向社会,学会与他人合作的确是有益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参与,相互切磋,共同研究,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为语文阅读教学指出了一条路径。讨论式阅读作为一种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正与新课标的要求相一致。说到讨论式阅读,其实也并非现代教育的新创造,早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弟子们尽管性格不同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要撬起地球,除了杠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支点”,如果没有“支点”,是不可能把地球撬起来的。那么,什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呢?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寻找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可能是文章中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有时可能是一个人或物,也有时是一种情感,甚至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