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各地要通过学习切实转变人才观和质量关,进一步提高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突破“重智轻美”的观念障碍,认真落实艺术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2014年初,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把艺术素质测评纳入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
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中是武汉市首批的“艺术特色高中”。近年来,学校将艺术教育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推进在素质教育中立德树人。学校通过对学困生、德困生、情困生、心困生行为素养的深入调查,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举措,建立以艺术教育为重点的发展规划,创新办学模式、丰富特色内涵,切实提高质量,着力培养素质全面、特色明显、有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多层次需求的高中毕业生。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新洲区城关高中撰写的《农村艺术特色高中学生行为素养提升研究》课题指导思想明确,材料数据详实,观点鲜明、结论科学,具有直接现实的指导意义。现予刊发,以飨大家。
新洲区城关高中是一所农村艺术特色高中,作为一所农村三类生源的普通高中,学困生、德困生、情困生、心困生大面积存在,学生在诸多方面的行为素养亟待提升。我们通过实际观察和运用问卷,着重对我校学生在学习研究、人际交往、媒介使用等方面的基本行为素养进行了摸底调查,向高一、高二学生发放问卷712份(其中艺术生152份),回收有效问卷688份(其中艺术生15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6.62%(其中艺术生100%)。
一、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在学习上的行为素养调查
1.选择、使用学习方法有欠缺。
表1 学习方法调查
分析:学习方法是学生在一定学习理念指导下,按照一定程序所采取的手段、方式或途径。我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缺乏科学的学习策略、方法,具体表现在:
学习理念不正。问题1选择A15.5%,说明学生有等、靠、要依赖思想,在行动上不作为。虽然许多学生信奉循序渐进、勤能补拙,理论联系实际等,但学生自身学习行为与理念相违背情况不在少数。
学习程序不当。问题2、3选择A分别为21.5%、32.1%,说明学生听课不会善于抓住重点、难点,对老师所讲内容的理解会大打折扣;学生课后不会消化和理解所学的内容,不求甚解地完成作业。不遵循先后程序,学习事倍功半。
学习计划不强。问题4选择A32.%,B33.4%,说明学生学习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行动是盲目的。
学习时专注不够。问题5、6选择A分别为17.6%、19.6%,选B均为76.9%,说明我校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较差,做事马虎,浪费了时间,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
学习笔记记录不会。问题7选择A23.0%,选B占40.7%,说明学生不单纯是忽略笔记的重要,更主要是学生不会做笔记。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考后分析不实。问题2、3、8选择A分别为:21.5%、19%、29%,说明我校学生在学习各环节中普遍存在不会学——不爱学——学不好——不学习现状。
艺术生选择A的比例高于学生平均数,说明艺术生比非艺术生学习基础更差,更加缺乏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2.难以形成、发展优良的学习习惯。
表2 学习习惯调查
分析: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了的学习行为倾向和方式。我校少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大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
不读、不记、不求甚解。问题9选择A、B共40.5%,问题10选择A21.7%,说明学生缺乏最起码的学习行为方式和习惯。
单凭兴趣学习。问题11选择A18.6 %、B63.1%,说明学生采用的方法是随心所欲,而且是被动式学习习惯,不考虑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不主动学习。问题12、13、18选择A分别为17.4%、16.7%、24% ,选择B分别为67.3%、51.3%、42%,说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自觉性差,抄袭和偷工减料成为习惯,严重地影响到学习的质量。
预习、听课、复习习惯不良。问题14选择A30.5%,问题15选择A、B分别为49%、36%,问题16选择A36%,说明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缺乏毅力。问题17选择A、B占54%,说明学生缺乏坚强意志品质。
艺术生选择A的比例高于全体学生平均数,说明艺术生比非艺术生专注于艺术学习,而忽视文化学习,更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上的行为素养亟待提升。
(二)学生在媒介选择、使用上的行为素养调查
1.“手机控“现象突出。
表3 手机媒介调查
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选择和使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更新换代越来越频繁。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有一部手机,而且绝大多数是智能手机,有相当多学生已经沦为“手机控”,具体表现在:
重“新”轻“传统”。 从问题1看我校学生重视网络新媒介,而轻视报刊等传统媒介,也说明我校学生习惯于直观现象和表层信息,而缺乏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
手机成为“心中的爱”。从问题2、3A项目看部分学生已经沦为“手机控”,成为“拇指一族”,而且对手机有成瘾症状。同前几年相比较,“网吧”问题也得到一定缓解,而手机问题越来越突出。
手机功能判断不理性。从问题4A项目看学生以玩游戏、观影视、听音乐、聊天、贴吧为主,侧重娱乐消遣,没有正确评价手机功能。 使用手机时间和地点不当。从问题5、6A、B项目看学生使用手机行为规范不当,这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
艺术生选择A的比例高于全体学生平均数,说明艺术生喜欢释放自己,不习惯于纪律的约束。
2.送礼渐成燎原之势。
表4 礼物媒介调查
分析:礼物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送礼司空见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我校学生由于社交的需要,逐渐接纳、使用送礼媒介。
送礼物越来越频繁。问题7选择A、B分别占38.0%、42%,说明学生开始尝试使用新型媒介手段开展社交活动,重视人际交往。
送礼物功能复杂化。从问题8、9看送礼以同学、朋友为主,送礼的功能逐步复杂化。
礼物费用越来越大。问题10选择A、B共94.3%,说明学生消费水平有超越家庭经济能力的趋势。
送礼物心理不正常。问题11选择A、B共49.7%,说明学生习惯于不正常的文化现象,有不良消费习惯。
3.吸烟喝酒趋于成人化。
表5 烟酒媒介调查
分析:烟酒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我校部分学生开始尝试烟酒媒介。
成人化趋势。从问题12、13看,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尝试吸烟或喝酒越来越多,趋于成人化。
烟酒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当。从内因看,问题14说明学生对于烟酒没有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从而导致其行为与中学生身份不符合。
抗烟酒外界诱惑能力低下。从外因看,问题15说明学生模仿能力强,受外界的影响较大,抗诱惑能力低下。
学综上所述,生在媒介选择、使用上的行为素养有待加强。
(三)学生在人际交往上的行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1.学生礼仪认知、选择和表现欠缺。
表6 学生对部分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的态度及礼仪评价(%)
学生个人礼仪认知存在偏差、评价能力低。表6选择A、B比例偏高,说明部分学生认知存在偏差,对文明礼仪的养成认识不足,尚未形成讲文明、行礼仪的习惯。
从表中还可看出选择A比例艺术生高于非艺术生,表明非艺术生更注重自身形象,而艺术生随着专业素养和个性的增长会逐渐放松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
表7 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欠缺。表7中C项目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对高中生开展“尊师敬长”社交礼仪教育非常必要且非常重要。
表8 学生交往调查
同学之间交往的礼仪问题突出。问题22~24A、B两项说明学生冲动、好斗,做事我行我素,缺乏谦让、宽容的性格,更为主要的是忽视了同学交往时的礼仪和尊重他人的礼仪意识,不顾及对他人的影响,缺乏换位思考。
艺术生选择A、B的比例高于全体学生平均数,说明艺术生轻视他人,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艺术生容易局限于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更加缺乏人际交往的文明礼仪。
2. 交往的策略方法不当、技巧的缺失。
表9 交往策略与技巧调查
从表9中选择A 项目看,交往策略不当与技巧的缺失表现在:部分同学在与朋友交往中建立的友谊不深入,交往圈不广。有极少的高中生以“利益”作为发展友谊的筹码。在人际交往时,有相似兴趣和爱好可能更容易维持友谊。大多数同学在人际交往技巧中对于眼神的运用仍比较差,缺乏从他人的眼睛中获得一些信息。少部分同学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有“自傲”心理倾向。仍有一部分同学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很少关心他人,这将拉大他们与朋友间的隔膜,同时很难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表中艺术生选择A的比例高于全体学生比例,表明艺术生自傲倾向更严重,交际圈比较窄,易陶醉于自己的艺术特长,个性鲜明,更加缺乏交往策略与技巧。
综上所述,学生在人际交往上的行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强化提升学生行为素养的必要性和意义的认
识,明确学校行为素养培育的目标。
1.高中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我校学生主流是好的,有梦想、有热情、有爱好,但是,在学习研究、人际交往、媒介使用等方面的基本行为素养存在明显问题,尤其是艺术生问题更加突出。可以说,形势严峻,学生知能基础相对薄弱,行为急需规范,素养有待强化,研究行为素养提升途径和方法迫在眉睫。加强对我们教育对象的行为素养关注、训练和提升,符合学生主观愿望和成长需要,有助于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完成。
2.行为素养提升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规律,结合学校科学发展实际,探索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良好行为素养发展的途径,学校以学生的品行教育为核心,建立以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健全人格、文明素养为主体的德育体系,形成农村艺术特色高中“道德上自尊、情感上自爱、是非上自辨、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觉、生活上自强”的“树人教育”模式,让学生生存竞争、终生学习和实践能力得以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优化育人环境、内容和形式,创新教育多样化路径。
1.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在体系和机制上做文章。
要不断完善育人体系,建立以“校风、班风、学风”为核心、以班集体建设为根本、以学生社团为基础、以自主管理为中心、以人文科学素养为支点、以身心健康为保证、以活动为平台、以家校联系为纽带、以党团组织为阵地、以人生规划为动力的立体型长效机制;要坚持以人生规划、责任心教育、人际关系、媒介教育等为重点内容,做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要以道德修养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为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能促进行为素养提升的教育活动。
2.统筹各学科育人功能,做好融合工作。 学校应该优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语文、班会、综合实践、历史、艺术、地理等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体育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将学生行为素养提升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
3.重视异常行为和心理研究,在策略和方法上下功夫。
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通过树立身边的榜样,让同学之间的“闪光点”互相吸引,让正能量指引行为素养的提升。老师要做到提高业务素质,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培训,提升心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创新教育方式,利用多种手段,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咨询活动。家校共建是践行有效教育最直接、最生动的实施路径。家校合作,充分利用家校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4. 重视艺术教育,在吻合和矫正上着力。
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通过调查,我校大部分学生兴趣广泛。五分之四的学生对体育、音乐情有独钟,五分之一的学生对美术有兴趣,五分之二的学生对传媒、动漫感兴趣。学校要妥善处理好全面发展跟个性发展的关系,以开辟学生第二课堂为重点,在艺术普遍施教、全面授课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加强学生特长教育,举办特长班,使艺术教育凸现特色。注重艺术教学研究,在教学正常开展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课程安排和作息时间安排的“弹性”上下功夫,要解决大多数艺术生存在的文化课与专业课成绩不吻合的问题,要重视部分艺术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和良好行为素养的提升。
(三)抓住重点,寻找学生行为素养提升突破口
1.提升学习上的行为素养,让课程和课堂成为幸福的乐园。
充分发挥课程和课堂在提升学生素养方面的作用。努力将没有尖子生、少量中等生、大部分差生的“梯形”结构改变为尖子生冒头、中等生占绝大多数、差生极少的“橄榄型”结构,要建设多样化课程,实施“赏识教育”,分层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法指导,适度降低教学难度,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体验到进步,体验到成功,让学生从厌学到会学、乐学。
2.提升媒介选择、使用上的行为素养,让媒介和媒介工具成为成长的桥梁。
以案例讲道理,提高对媒介功能的科学认识;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解决不良习惯,先从心理上脱敏治疗;分类指导,制定行为规范,强化监管,例如:手机使用要疏堵结合,而吸烟喝酒要杜绝,报刊使用要鼓励。
3.提升在人际交往上的行为素养,让人际交往成就人生的精彩。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发挥表率作用,切实注重日常行为细节和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示范作用。从新生入学抓起,贯穿在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涯中,而且在不同年级阶段所教育的内容有所侧重。学校应紧密结合艺术教育特点、学科特点、学生成长特点,进一步理清各教育时段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侧重点,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做到主题上分阶段、分步骤,内容上分重点、分细节,建立学校统一性与班级特色性相结合农村艺术特色高中学生行为素养提升的实践体系。
武汉市新洲区城关高中是武汉市首批的“艺术特色高中”。近年来,学校将艺术教育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推进在素质教育中立德树人。学校通过对学困生、德困生、情困生、心困生行为素养的深入调查,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举措,建立以艺术教育为重点的发展规划,创新办学模式、丰富特色内涵,切实提高质量,着力培养素质全面、特色明显、有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多层次需求的高中毕业生。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新洲区城关高中撰写的《农村艺术特色高中学生行为素养提升研究》课题指导思想明确,材料数据详实,观点鲜明、结论科学,具有直接现实的指导意义。现予刊发,以飨大家。
新洲区城关高中是一所农村艺术特色高中,作为一所农村三类生源的普通高中,学困生、德困生、情困生、心困生大面积存在,学生在诸多方面的行为素养亟待提升。我们通过实际观察和运用问卷,着重对我校学生在学习研究、人际交往、媒介使用等方面的基本行为素养进行了摸底调查,向高一、高二学生发放问卷712份(其中艺术生152份),回收有效问卷688份(其中艺术生15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6.62%(其中艺术生100%)。
一、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在学习上的行为素养调查
1.选择、使用学习方法有欠缺。
表1 学习方法调查
分析:学习方法是学生在一定学习理念指导下,按照一定程序所采取的手段、方式或途径。我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缺乏科学的学习策略、方法,具体表现在:
学习理念不正。问题1选择A15.5%,说明学生有等、靠、要依赖思想,在行动上不作为。虽然许多学生信奉循序渐进、勤能补拙,理论联系实际等,但学生自身学习行为与理念相违背情况不在少数。
学习程序不当。问题2、3选择A分别为21.5%、32.1%,说明学生听课不会善于抓住重点、难点,对老师所讲内容的理解会大打折扣;学生课后不会消化和理解所学的内容,不求甚解地完成作业。不遵循先后程序,学习事倍功半。
学习计划不强。问题4选择A32.%,B33.4%,说明学生学习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行动是盲目的。
学习时专注不够。问题5、6选择A分别为17.6%、19.6%,选B均为76.9%,说明我校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较差,做事马虎,浪费了时间,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
学习笔记记录不会。问题7选择A23.0%,选B占40.7%,说明学生不单纯是忽略笔记的重要,更主要是学生不会做笔记。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考后分析不实。问题2、3、8选择A分别为:21.5%、19%、29%,说明我校学生在学习各环节中普遍存在不会学——不爱学——学不好——不学习现状。
艺术生选择A的比例高于学生平均数,说明艺术生比非艺术生学习基础更差,更加缺乏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2.难以形成、发展优良的学习习惯。
表2 学习习惯调查
分析: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了的学习行为倾向和方式。我校少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大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
不读、不记、不求甚解。问题9选择A、B共40.5%,问题10选择A21.7%,说明学生缺乏最起码的学习行为方式和习惯。
单凭兴趣学习。问题11选择A18.6 %、B63.1%,说明学生采用的方法是随心所欲,而且是被动式学习习惯,不考虑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不主动学习。问题12、13、18选择A分别为17.4%、16.7%、24% ,选择B分别为67.3%、51.3%、42%,说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自觉性差,抄袭和偷工减料成为习惯,严重地影响到学习的质量。
预习、听课、复习习惯不良。问题14选择A30.5%,问题15选择A、B分别为49%、36%,问题16选择A36%,说明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缺乏毅力。问题17选择A、B占54%,说明学生缺乏坚强意志品质。
艺术生选择A的比例高于全体学生平均数,说明艺术生比非艺术生专注于艺术学习,而忽视文化学习,更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上的行为素养亟待提升。
(二)学生在媒介选择、使用上的行为素养调查
1.“手机控“现象突出。
表3 手机媒介调查
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选择和使用手机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更新换代越来越频繁。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有一部手机,而且绝大多数是智能手机,有相当多学生已经沦为“手机控”,具体表现在:
重“新”轻“传统”。 从问题1看我校学生重视网络新媒介,而轻视报刊等传统媒介,也说明我校学生习惯于直观现象和表层信息,而缺乏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
手机成为“心中的爱”。从问题2、3A项目看部分学生已经沦为“手机控”,成为“拇指一族”,而且对手机有成瘾症状。同前几年相比较,“网吧”问题也得到一定缓解,而手机问题越来越突出。
手机功能判断不理性。从问题4A项目看学生以玩游戏、观影视、听音乐、聊天、贴吧为主,侧重娱乐消遣,没有正确评价手机功能。 使用手机时间和地点不当。从问题5、6A、B项目看学生使用手机行为规范不当,这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
艺术生选择A的比例高于全体学生平均数,说明艺术生喜欢释放自己,不习惯于纪律的约束。
2.送礼渐成燎原之势。
表4 礼物媒介调查
分析:礼物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媒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送礼司空见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我校学生由于社交的需要,逐渐接纳、使用送礼媒介。
送礼物越来越频繁。问题7选择A、B分别占38.0%、42%,说明学生开始尝试使用新型媒介手段开展社交活动,重视人际交往。
送礼物功能复杂化。从问题8、9看送礼以同学、朋友为主,送礼的功能逐步复杂化。
礼物费用越来越大。问题10选择A、B共94.3%,说明学生消费水平有超越家庭经济能力的趋势。
送礼物心理不正常。问题11选择A、B共49.7%,说明学生习惯于不正常的文化现象,有不良消费习惯。
3.吸烟喝酒趋于成人化。
表5 烟酒媒介调查
分析:烟酒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我校部分学生开始尝试烟酒媒介。
成人化趋势。从问题12、13看,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尝试吸烟或喝酒越来越多,趋于成人化。
烟酒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当。从内因看,问题14说明学生对于烟酒没有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从而导致其行为与中学生身份不符合。
抗烟酒外界诱惑能力低下。从外因看,问题15说明学生模仿能力强,受外界的影响较大,抗诱惑能力低下。
学综上所述,生在媒介选择、使用上的行为素养有待加强。
(三)学生在人际交往上的行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1.学生礼仪认知、选择和表现欠缺。
表6 学生对部分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的态度及礼仪评价(%)
学生个人礼仪认知存在偏差、评价能力低。表6选择A、B比例偏高,说明部分学生认知存在偏差,对文明礼仪的养成认识不足,尚未形成讲文明、行礼仪的习惯。
从表中还可看出选择A比例艺术生高于非艺术生,表明非艺术生更注重自身形象,而艺术生随着专业素养和个性的增长会逐渐放松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
表7 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欠缺。表7中C项目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对高中生开展“尊师敬长”社交礼仪教育非常必要且非常重要。
表8 学生交往调查
同学之间交往的礼仪问题突出。问题22~24A、B两项说明学生冲动、好斗,做事我行我素,缺乏谦让、宽容的性格,更为主要的是忽视了同学交往时的礼仪和尊重他人的礼仪意识,不顾及对他人的影响,缺乏换位思考。
艺术生选择A、B的比例高于全体学生平均数,说明艺术生轻视他人,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艺术生容易局限于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更加缺乏人际交往的文明礼仪。
2. 交往的策略方法不当、技巧的缺失。
表9 交往策略与技巧调查
从表9中选择A 项目看,交往策略不当与技巧的缺失表现在:部分同学在与朋友交往中建立的友谊不深入,交往圈不广。有极少的高中生以“利益”作为发展友谊的筹码。在人际交往时,有相似兴趣和爱好可能更容易维持友谊。大多数同学在人际交往技巧中对于眼神的运用仍比较差,缺乏从他人的眼睛中获得一些信息。少部分同学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有“自傲”心理倾向。仍有一部分同学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很少关心他人,这将拉大他们与朋友间的隔膜,同时很难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表中艺术生选择A的比例高于全体学生比例,表明艺术生自傲倾向更严重,交际圈比较窄,易陶醉于自己的艺术特长,个性鲜明,更加缺乏交往策略与技巧。
综上所述,学生在人际交往上的行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提高、强化提升学生行为素养的必要性和意义的认
识,明确学校行为素养培育的目标。
1.高中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我校学生主流是好的,有梦想、有热情、有爱好,但是,在学习研究、人际交往、媒介使用等方面的基本行为素养存在明显问题,尤其是艺术生问题更加突出。可以说,形势严峻,学生知能基础相对薄弱,行为急需规范,素养有待强化,研究行为素养提升途径和方法迫在眉睫。加强对我们教育对象的行为素养关注、训练和提升,符合学生主观愿望和成长需要,有助于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完成。
2.行为素养提升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规律,结合学校科学发展实际,探索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良好行为素养发展的途径,学校以学生的品行教育为核心,建立以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健全人格、文明素养为主体的德育体系,形成农村艺术特色高中“道德上自尊、情感上自爱、是非上自辨、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觉、生活上自强”的“树人教育”模式,让学生生存竞争、终生学习和实践能力得以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优化育人环境、内容和形式,创新教育多样化路径。
1.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在体系和机制上做文章。
要不断完善育人体系,建立以“校风、班风、学风”为核心、以班集体建设为根本、以学生社团为基础、以自主管理为中心、以人文科学素养为支点、以身心健康为保证、以活动为平台、以家校联系为纽带、以党团组织为阵地、以人生规划为动力的立体型长效机制;要坚持以人生规划、责任心教育、人际关系、媒介教育等为重点内容,做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要以道德修养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为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能促进行为素养提升的教育活动。
2.统筹各学科育人功能,做好融合工作。 学校应该优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语文、班会、综合实践、历史、艺术、地理等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体育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将学生行为素养提升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
3.重视异常行为和心理研究,在策略和方法上下功夫。
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通过树立身边的榜样,让同学之间的“闪光点”互相吸引,让正能量指引行为素养的提升。老师要做到提高业务素质,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培训,提升心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创新教育方式,利用多种手段,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咨询活动。家校共建是践行有效教育最直接、最生动的实施路径。家校合作,充分利用家校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4. 重视艺术教育,在吻合和矫正上着力。
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通过调查,我校大部分学生兴趣广泛。五分之四的学生对体育、音乐情有独钟,五分之一的学生对美术有兴趣,五分之二的学生对传媒、动漫感兴趣。学校要妥善处理好全面发展跟个性发展的关系,以开辟学生第二课堂为重点,在艺术普遍施教、全面授课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加强学生特长教育,举办特长班,使艺术教育凸现特色。注重艺术教学研究,在教学正常开展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在课程安排和作息时间安排的“弹性”上下功夫,要解决大多数艺术生存在的文化课与专业课成绩不吻合的问题,要重视部分艺术生不良行为的矫正和良好行为素养的提升。
(三)抓住重点,寻找学生行为素养提升突破口
1.提升学习上的行为素养,让课程和课堂成为幸福的乐园。
充分发挥课程和课堂在提升学生素养方面的作用。努力将没有尖子生、少量中等生、大部分差生的“梯形”结构改变为尖子生冒头、中等生占绝大多数、差生极少的“橄榄型”结构,要建设多样化课程,实施“赏识教育”,分层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法指导,适度降低教学难度,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体验到进步,体验到成功,让学生从厌学到会学、乐学。
2.提升媒介选择、使用上的行为素养,让媒介和媒介工具成为成长的桥梁。
以案例讲道理,提高对媒介功能的科学认识;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解决不良习惯,先从心理上脱敏治疗;分类指导,制定行为规范,强化监管,例如:手机使用要疏堵结合,而吸烟喝酒要杜绝,报刊使用要鼓励。
3.提升在人际交往上的行为素养,让人际交往成就人生的精彩。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发挥表率作用,切实注重日常行为细节和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示范作用。从新生入学抓起,贯穿在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涯中,而且在不同年级阶段所教育的内容有所侧重。学校应紧密结合艺术教育特点、学科特点、学生成长特点,进一步理清各教育时段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实践侧重点,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做到主题上分阶段、分步骤,内容上分重点、分细节,建立学校统一性与班级特色性相结合农村艺术特色高中学生行为素养提升的实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