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来,笔者在听课、与老师交流时,感受到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困惑。许多教师在教学时一厢情愿地为学生预设着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环环相扣的发问,小心翼翼的求证,总想让课堂教学的进程能按老师所设想的“套路”进行,能一直处于老师的控制之中。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淡漠了,棱角磨平了,个性消弭了;学生变得越来越本分,越来越循规蹈矩。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也许能让学生“多、快、好、省”地接受一个个数学结论,学生也许能暂时得到一个像样的分数;失去的却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创新思维的能力。2012年8月,笔者到江苏江阴学习考察,在聆听专家讲座时,专家提出“3×5=14才是思维训练”的观点令人深思。
让“错误”激发思维火花
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为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和学生的认知限制,学生常常顺着自己的思维去思考,某些错误因素往往会被忽略。教师应把学生错误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并追溯知识的本质。
【案例1】四年级学生在学习商不变规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商不变规律计算1900÷200=( )并自行验算。当学生得出“商是9,余数是1”时,教师故意不挑明,让学生将错就错进行验算,过了一会儿,疑问席卷而来:“200×9 1=1801,为什么算出来的得数不是被除数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0倍,商不变,余数呢?”学生陷入思考之中,不一会儿,思维活跃的学生发言了。有一位学生说:“200×9 100=1900,难道余数是100?”另一位学生说:“被除数缩小了100倍,哟,我们看到的是缩小100倍之后的余数1,原来的余数应该把1扩大100倍。”当然,第二位学生是在第一位学生的计算中感悟的。通过这道题的计算,接着,教师让学生再计算8700÷400=( ),从而得出“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不变,余数要还原”的结论。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利用“错误”资源,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开讨论在矛盾中发现问题。学生经历了对错误之“根”的追寻,终于得到了知识的本质。这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这可能就是“3×5=14才是思维训练”观点的立足所在。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或产生问题时,教师要有容错的气度,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让学生坦陈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与学生一起经历挫折,不断鼓励,让每名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这样的因势利导,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让“求异”迸发创新激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奇思妙想,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序曲。
【案例2】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在教学后,请学生折一折。同学们都在埋头以各种方法折,然而一位同学却偷偷在折,这时,教师看见了,请这位学生站起来说一说“你折了什么?”学生:“我折了。”这时,老师问各位同学对这位同学的行为作何评价。同学们都说这个同学“思想开小差”“不够专心”。然而,老师却大声地表扬他说:“这位学生真了不起,我们全班同学在学,而他却已经在学,这就是主动学习,你们会折吗?”学生一致回答:“会”。一会儿折出不再仅仅是,,,……
【案例3】有一次,笔者听一位青年教师的一堂一年级数学课,她在教学一道图画应用题时,出示了一幅两头向左三头向右的五头鹿示意图,让学生列式计算。一男生回答:“5-5=0”,老师很严肃地问:“他的解法对吗?”学生们齐声回答:“不对。”“那这道题该怎样解答呢?”教师问。一女生举手说“5-3=2”或“5-2=3”,这时教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说:“好,那你能给他讲解这样列式的道理吗?”……课后笔者特意去问了这位男生,他说:“原来有5只梅花鹿,向左走了2只,向右走了3只,一只也没剩下,所以用5-5=0”。
在【案例2】中,那位偷偷在折的学生此时有可能是开小差,也有可能试着在折;但老师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意外现象,为我所用,大胆鼓励,这就是主动学习,把这名学生的“学”纳入到整体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形成和谐,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动力。而【案例3】就因为这位老师的“正常”思维,对学生的“怪异”做法不屑一顾,错过了一次鼓励学生思维开拓创新的绝好机会。实在是可惜啊!
“求异”蕴藏着创新,蕴藏着灵性。学生是充满灵性的活生生的人,而我们的教师却往往会对学生“创新”的火花和灵性产生错觉。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一图多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训练,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对学生的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予以肯定,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并不时产生奇思妙想。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的“出轨”做法一棍子打死,就会把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之中。
让“预设”成为创新桥梁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完全像数学家一样去研究数学,每一个知识点都由学生亲自去发现、去挖掘出来,那是不现实的。课堂教学毕竟有其特殊性,每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探究与生成是没有意义的。信马由缰,则谈不上什么效率。因此,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预设,秉承“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着力于主体”的设计原则,适时提一些“大问题”,把课上得“大气”一点,上得“糙”一点,给学生们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案例4】《两位数除两、三位数》的“折半商5”的教学片段
师: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同样是首位相同,我们也要根据具体题目中数据的特征,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那么,下面这组题有什么特征呢?
135÷26 180÷36 232÷46
师:比较一下它们被除数和除数的前两位,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题被除数的前两位都是除数的一半。
生:也可以说除数是被除数前两位的加倍。
师:那么,像这种“被除数的前两位正好是除数一半的算式”,商有什么规律吗?请大家动笔算一算看。
(在学生汇报的中途,已经有不少学生既兴奋,又急不可耐:商5!商5!教室里像开了锅。)
师:请把话说完整。
生:被除数的前两位是除数的一半,正好商5。
生:余数也有规律的。商是5,余数就是被除数的个位。
师:真是太棒了!同桌商量商量,谁能把这个规律也用一句话来概括?
生:这个规律是:折半商5,余尾数。
师:请每个人给自己出一道“被除数的前两位是除数一半的题”,再算算看。
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出题验证,均屡试不爽,成就感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
但有个学生却高高地举着手!
生:教师,我发现不对。我用345÷17=20……5。
师:是吗!问题出在哪里?
生:老师,他弄反了,他的被除数前两位不是除数的一半,而是加倍。不过,这种题目的商也是有规律的。
师:有什么规律呢?
生:商是20,尾数就是余数。
……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编制的题组,逐步引导学生“练习、发现、归纳、验证,再发现”,不但让学生得出了“折半商5余尾数”的规律,而且在施教过程中,还生成出 “被除数前两位是除数的加倍,商20,余尾数” 这种非预设性生成。虽然出乎教师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则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能够搭好学生创新思维的“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和深化思维内涵,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够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袍江小学)
让“错误”激发思维火花
心理学家盖耶说过,“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为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和学生的认知限制,学生常常顺着自己的思维去思考,某些错误因素往往会被忽略。教师应把学生错误作为教学的真正起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并追溯知识的本质。
【案例1】四年级学生在学习商不变规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商不变规律计算1900÷200=( )并自行验算。当学生得出“商是9,余数是1”时,教师故意不挑明,让学生将错就错进行验算,过了一会儿,疑问席卷而来:“200×9 1=1801,为什么算出来的得数不是被除数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0倍,商不变,余数呢?”学生陷入思考之中,不一会儿,思维活跃的学生发言了。有一位学生说:“200×9 100=1900,难道余数是100?”另一位学生说:“被除数缩小了100倍,哟,我们看到的是缩小100倍之后的余数1,原来的余数应该把1扩大100倍。”当然,第二位学生是在第一位学生的计算中感悟的。通过这道题的计算,接着,教师让学生再计算8700÷400=( ),从而得出“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时,商不变,余数要还原”的结论。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利用“错误”资源,从学生出现的错误做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展开讨论在矛盾中发现问题。学生经历了对错误之“根”的追寻,终于得到了知识的本质。这不仅能引出正确的想法,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这可能就是“3×5=14才是思维训练”观点的立足所在。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或产生问题时,教师要有容错的气度,蹲下身来,从学生的视角看待这些错误,让学生坦陈自己的想法,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与学生一起经历挫折,不断鼓励,让每名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这样的因势利导,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展了思路,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让“求异”迸发创新激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奇思妙想,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序曲。
【案例2】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在教学后,请学生折一折。同学们都在埋头以各种方法折,然而一位同学却偷偷在折,这时,教师看见了,请这位学生站起来说一说“你折了什么?”学生:“我折了。”这时,老师问各位同学对这位同学的行为作何评价。同学们都说这个同学“思想开小差”“不够专心”。然而,老师却大声地表扬他说:“这位学生真了不起,我们全班同学在学,而他却已经在学,这就是主动学习,你们会折吗?”学生一致回答:“会”。一会儿折出不再仅仅是,,,……
【案例3】有一次,笔者听一位青年教师的一堂一年级数学课,她在教学一道图画应用题时,出示了一幅两头向左三头向右的五头鹿示意图,让学生列式计算。一男生回答:“5-5=0”,老师很严肃地问:“他的解法对吗?”学生们齐声回答:“不对。”“那这道题该怎样解答呢?”教师问。一女生举手说“5-3=2”或“5-2=3”,这时教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说:“好,那你能给他讲解这样列式的道理吗?”……课后笔者特意去问了这位男生,他说:“原来有5只梅花鹿,向左走了2只,向右走了3只,一只也没剩下,所以用5-5=0”。
在【案例2】中,那位偷偷在折的学生此时有可能是开小差,也有可能试着在折;但老师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意外现象,为我所用,大胆鼓励,这就是主动学习,把这名学生的“学”纳入到整体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形成和谐,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动力。而【案例3】就因为这位老师的“正常”思维,对学生的“怪异”做法不屑一顾,错过了一次鼓励学生思维开拓创新的绝好机会。实在是可惜啊!
“求异”蕴藏着创新,蕴藏着灵性。学生是充满灵性的活生生的人,而我们的教师却往往会对学生“创新”的火花和灵性产生错觉。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一图多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训练,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求异思维,对学生的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予以肯定,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就会异常活跃,并不时产生奇思妙想。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的“出轨”做法一棍子打死,就会把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之中。
让“预设”成为创新桥梁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完全像数学家一样去研究数学,每一个知识点都由学生亲自去发现、去挖掘出来,那是不现实的。课堂教学毕竟有其特殊性,每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探究与生成是没有意义的。信马由缰,则谈不上什么效率。因此,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预设,秉承“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着力于主体”的设计原则,适时提一些“大问题”,把课上得“大气”一点,上得“糙”一点,给学生们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案例4】《两位数除两、三位数》的“折半商5”的教学片段
师: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同样是首位相同,我们也要根据具体题目中数据的特征,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那么,下面这组题有什么特征呢?
135÷26 180÷36 232÷46
师:比较一下它们被除数和除数的前两位,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题被除数的前两位都是除数的一半。
生:也可以说除数是被除数前两位的加倍。
师:那么,像这种“被除数的前两位正好是除数一半的算式”,商有什么规律吗?请大家动笔算一算看。
(在学生汇报的中途,已经有不少学生既兴奋,又急不可耐:商5!商5!教室里像开了锅。)
师:请把话说完整。
生:被除数的前两位是除数的一半,正好商5。
生:余数也有规律的。商是5,余数就是被除数的个位。
师:真是太棒了!同桌商量商量,谁能把这个规律也用一句话来概括?
生:这个规律是:折半商5,余尾数。
师:请每个人给自己出一道“被除数的前两位是除数一半的题”,再算算看。
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出题验证,均屡试不爽,成就感洋溢在孩子们的脸上。
但有个学生却高高地举着手!
生:教师,我发现不对。我用345÷17=20……5。
师:是吗!问题出在哪里?
生:老师,他弄反了,他的被除数前两位不是除数的一半,而是加倍。不过,这种题目的商也是有规律的。
师:有什么规律呢?
生:商是20,尾数就是余数。
……
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编制的题组,逐步引导学生“练习、发现、归纳、验证,再发现”,不但让学生得出了“折半商5余尾数”的规律,而且在施教过程中,还生成出 “被除数前两位是除数的加倍,商20,余尾数” 这种非预设性生成。虽然出乎教师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则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能够搭好学生创新思维的“桥”,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和深化思维内涵,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够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袍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