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2月5日,首届上海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的决赛在上海师范大学落幕,中共上海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表示,希望获奖辅导员坚定不移地走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之路。此前一天,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召开了2011-2012年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评选的评审会。距此一月前,中共山东省高校工委等主办的2012年山东高校辅导员工作论坛在潍坊举行,论坛以“凝练和培育辅导员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为主题。如此密集的高校辅导员亮相,反映高校辅导员建设已进入“升级期”。
“被升级”的专业能力
“抓两头,带中间”曾经是许多大学生辅导员带好学生的主要工作方法。但在最近的10年间,这个方法已经逐渐变得不灵光了。原因在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成长环境、独生子女比例逐年增大、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学生接触各种信息远多于以往的大学生,当代的大学生,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在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总支书记苏云升看来,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一是自我自主但独立能力缺乏;二是勇于担当但吃苦能力欠缺;三是个性自信但规则能力弱;四是能力突出但功利意识强。学生的这种变化,在经历新世纪初的大学扩招后,愈发明显。
大学生量与“质”的变化,使得以组织管理能力见强的传统辅导员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自我自主意识使得集体管理变得困难,应试教育的结果导致不少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而学业失败,学费上涨、挫折教育缺失使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强烈,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在“就业率”这一评价指标下,也压到了辅导员的头上。
2004年,中央下发了对辅导员影响深远的16号文件,要求辅导员除了管理好、教育好学生,更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专业的服务引导学生发展,自此,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任何社会工作经历的人如何来给学生大讲职业生涯规划,或者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如何来给学生做心理咨询和辅导。
专业化与职业化
与辅导员专业化紧密联系的,是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提法,本身就表明辅导员既非一种职业,更不是一种专业,只能说是一种合理存在的社会职位。
广东商学院的曾准曾在《职业时空》2008年第5期发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实施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探讨。他根据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认为辅导员缺失了“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化的管理人员”这一环节。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柳海民在主讲“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发展”课程时,对专业与职业做了一个界定:专业通常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之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专业化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利伯曼关于“专业化”标准的解释认为,所谓“专业”,就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是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二是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三是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四是从事者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自律性;五是专业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六是非营利性,以服务为动机;七是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
许多高校都把课堂教学外的领域交给辅导员负责,使辅导员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既缺乏专业化目标与政策,又缺乏专业化教育、研究的基本条件。辅导员们转岗频繁、流动性大也直接证明了辅导员发展空间的局限。职业身份的不明确不仅谈不上专业化,甚至连队伍的稳定都无法保证。
因而在上述七条基本条件中,辅导员最缺乏的,是“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及“长期的专业教育”两条,以及由此引起的身份焦虑和专业培训问题。
身份焦虑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确认,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许多学校在职称待遇上,不仅可以评教师系列,甚至还可以评教授;行政待遇上,最高可以定副处级。从行政系列看,辅导员非专职行政管理人员;从教师看,更非专门的科研人员,他们成了特有的“辅导员老师”。
在医院里,医生就是医生,护士就是护士,不可能称护士为“护士医生”,“辅导员老师”这种称呼反映了当前辅导员的职业定位还是非常不明确,在高校中的位置非常尴尬,总是依附于另一种社会职业身份,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曾有一项针对上海高校辅导员的调研结果显示,90%以上的辅导员认为这份工作很重要,但35%的辅导员认为他们的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较低或很低。缺乏身份认同感成为阻碍辅导员队伍长远发展的重要障碍。
《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辅导员相互之间有一些别样的称呼:保姆、救火队员。保姆之于一个家庭,没有的话,会多一些麻烦,但日子还能过下去,并非不可或缺;辅导员之于学生,亦是如此。保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工作难以长久;辅导员作为一种“临时职业”的观念,在高校教师和部分领导中亦根深蒂固。
在辅导员自身来说,做好辅导员工作是为了尽快从辅导员队伍脱身,一个人如果做了多年的辅导员还是辅导员,则很可能被同事暗地里笑话。
传统的辅导员,是学校行政的重要后备力量,在对某校辅导员的一项调查中,30岁以上的辅导员非常少见,除了所谓的大辅导员——院系里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严格来说,副书记已经不能算辅导员了,而属于学校的中层干部,哪怕他带了一定数量的学生。
专业培训种种
据教育部思政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05年以来,教育部已经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班28期,累计培训辅导员骨干5000余人;首批设立了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实施高校辅导员继续攻读学位计划,选拔了近4000名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近350名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组织辅导员骨干出国研修,已累计选派400名学生工作骨干赴英国、美国开展学生事务管理研修,为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2012年9月底,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布了全国高校辅导员示范培训项目招(邀)标评审结果,招(邀)标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充分发挥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在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从公布的18个示范项目名称,我们可以初步看出辅导员专业培训的各个方面。
首先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3个:辅导员培养学生干部专题培训班、大学生党建难点和热点问题高级研修班、延安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培训班;
其次是有关心理健康的3个: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专题培训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操作技能专题培训班、全国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班;
三是有关稳定的3个:高校辅导员新媒体素养与工作创新专题培训班、高校安全稳定高级研修班、高校辅导员民族团结与维稳工作专题培训班;
四是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两个;
其余的基本为综合性培训,共7个项目。
这18个项目内容,按照当前的学术专业划分,大体可以归入“两课”专业、心理学专业、教育管理专业,尚缺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专业,以及有关的生涯规划指导培训项目;按培训的性质,更多的属于技能技巧性培训,而非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培训。
这一缺少,暴露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培训的软肋。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辅导员付浩在企业人事部门挂职锻炼后说:“以前对企业的人事管理等情况并不了解,学生前来做就业咨询的时候,理论谈的较多一些。而这次挂职大大提高了我帮助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成功率,也可以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的打造既离不开宏观的理论培养,也离不开具体的实际工作训练。
另一个软肋,则是上述这么多的专业内容,在辅导员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的情况下,辅导员如何深入进行专业化研修?
“新辅导员”设想
人们可以当一辈子教师,做一辈子的医生,做一辈子的记者,职业本身,能够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的高地和出口,但高校辅导员,能当一辈子“辅导员教师”吗?脱离辅导员队伍后,绝大部分辅导员除了从事管理岗位,还能从事其他的专业岗位吗?在去行政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还有那么多专业管理岗位提供给辅导员吗?
如果职业本身不能给从业者提供职业身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那么,缺乏职业归属和社会认同的职业,必然难以吸引人才潜心于此,职业队伍的稳定亦无从谈起。
有专家认为,给教师系列的职称、定处级行政级别的“双线晋升”政策,只不过给辅导员岗位加了点料;培训,不过给辅导员增加了一些工作理念和技能。但很显然,并不能解决当前辅导员工作本身难以提供职业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的问题。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教务办的何淑通老师建议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辅导员的角色期望。改变辅导员归院系管理、业务上受学生工作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可以由学生工作部门作为对全校辅导员的领导管理机构,负责对职业辅导员的日常管理、考核、任用、晋升进行有效管理,避免辅导员成为院系领导、学校各职能处室的跑腿官,成为单一身份、单一职能的专业学生工作者。原来需要辅导员上传下达的各职能部门工作,完全可以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便利解决。
宁波大学学生发展与服务处处长严建雯建议,将辅导员工作岗位分为综合教育类、事务管理类和指导服务类等三类,使得辅导员可以按照不同的职业分类进行专业化发展。其中指导服务类,主要包括学生就业、创业、心理健康、专业学习等方面工作,要求由具有相应资格证书或接受过足够专业训练的辅导员担任。这些建议值得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和思考。
“被升级”的专业能力
“抓两头,带中间”曾经是许多大学生辅导员带好学生的主要工作方法。但在最近的10年间,这个方法已经逐渐变得不灵光了。原因在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成长环境、独生子女比例逐年增大、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学生接触各种信息远多于以往的大学生,当代的大学生,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在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总支书记苏云升看来,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一是自我自主但独立能力缺乏;二是勇于担当但吃苦能力欠缺;三是个性自信但规则能力弱;四是能力突出但功利意识强。学生的这种变化,在经历新世纪初的大学扩招后,愈发明显。
大学生量与“质”的变化,使得以组织管理能力见强的传统辅导员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自我自主意识使得集体管理变得困难,应试教育的结果导致不少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而学业失败,学费上涨、挫折教育缺失使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强烈,大学生就业难的压力,在“就业率”这一评价指标下,也压到了辅导员的头上。
2004年,中央下发了对辅导员影响深远的16号文件,要求辅导员除了管理好、教育好学生,更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专业的服务引导学生发展,自此,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任何社会工作经历的人如何来给学生大讲职业生涯规划,或者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如何来给学生做心理咨询和辅导。
专业化与职业化
与辅导员专业化紧密联系的,是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提法,本身就表明辅导员既非一种职业,更不是一种专业,只能说是一种合理存在的社会职位。
广东商学院的曾准曾在《职业时空》2008年第5期发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实施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探讨。他根据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认为辅导员缺失了“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化的管理人员”这一环节。
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柳海民在主讲“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发展”课程时,对专业与职业做了一个界定:专业通常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需要专门技术之职业,这种职业需要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专门性的社会服务”。专业化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利伯曼关于“专业化”标准的解释认为,所谓“专业”,就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一是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二是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三是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四是从事者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自律性;五是专业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六是非营利性,以服务为动机;七是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
许多高校都把课堂教学外的领域交给辅导员负责,使辅导员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既缺乏专业化目标与政策,又缺乏专业化教育、研究的基本条件。辅导员们转岗频繁、流动性大也直接证明了辅导员发展空间的局限。职业身份的不明确不仅谈不上专业化,甚至连队伍的稳定都无法保证。
因而在上述七条基本条件中,辅导员最缺乏的,是“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及“长期的专业教育”两条,以及由此引起的身份焦虑和专业培训问题。
身份焦虑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确认,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许多学校在职称待遇上,不仅可以评教师系列,甚至还可以评教授;行政待遇上,最高可以定副处级。从行政系列看,辅导员非专职行政管理人员;从教师看,更非专门的科研人员,他们成了特有的“辅导员老师”。
在医院里,医生就是医生,护士就是护士,不可能称护士为“护士医生”,“辅导员老师”这种称呼反映了当前辅导员的职业定位还是非常不明确,在高校中的位置非常尴尬,总是依附于另一种社会职业身份,缺乏自身独立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曾有一项针对上海高校辅导员的调研结果显示,90%以上的辅导员认为这份工作很重要,但35%的辅导员认为他们的工作在学校中的地位较低或很低。缺乏身份认同感成为阻碍辅导员队伍长远发展的重要障碍。
《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辅导员相互之间有一些别样的称呼:保姆、救火队员。保姆之于一个家庭,没有的话,会多一些麻烦,但日子还能过下去,并非不可或缺;辅导员之于学生,亦是如此。保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工作难以长久;辅导员作为一种“临时职业”的观念,在高校教师和部分领导中亦根深蒂固。
在辅导员自身来说,做好辅导员工作是为了尽快从辅导员队伍脱身,一个人如果做了多年的辅导员还是辅导员,则很可能被同事暗地里笑话。
传统的辅导员,是学校行政的重要后备力量,在对某校辅导员的一项调查中,30岁以上的辅导员非常少见,除了所谓的大辅导员——院系里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严格来说,副书记已经不能算辅导员了,而属于学校的中层干部,哪怕他带了一定数量的学生。
专业培训种种
据教育部思政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05年以来,教育部已经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班28期,累计培训辅导员骨干5000余人;首批设立了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实施高校辅导员继续攻读学位计划,选拔了近4000名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近350名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组织辅导员骨干出国研修,已累计选派400名学生工作骨干赴英国、美国开展学生事务管理研修,为辅导员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2012年9月底,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布了全国高校辅导员示范培训项目招(邀)标评审结果,招(邀)标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充分发挥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在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从公布的18个示范项目名称,我们可以初步看出辅导员专业培训的各个方面。
首先是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3个:辅导员培养学生干部专题培训班、大学生党建难点和热点问题高级研修班、延安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培训班;
其次是有关心理健康的3个: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专题培训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操作技能专题培训班、全国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班;
三是有关稳定的3个:高校辅导员新媒体素养与工作创新专题培训班、高校安全稳定高级研修班、高校辅导员民族团结与维稳工作专题培训班;
四是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两个;
其余的基本为综合性培训,共7个项目。
这18个项目内容,按照当前的学术专业划分,大体可以归入“两课”专业、心理学专业、教育管理专业,尚缺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专业,以及有关的生涯规划指导培训项目;按培训的性质,更多的属于技能技巧性培训,而非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培训。
这一缺少,暴露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培训的软肋。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辅导员付浩在企业人事部门挂职锻炼后说:“以前对企业的人事管理等情况并不了解,学生前来做就业咨询的时候,理论谈的较多一些。而这次挂职大大提高了我帮助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成功率,也可以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队伍的打造既离不开宏观的理论培养,也离不开具体的实际工作训练。
另一个软肋,则是上述这么多的专业内容,在辅导员忙于各种事务性工作的情况下,辅导员如何深入进行专业化研修?
“新辅导员”设想
人们可以当一辈子教师,做一辈子的医生,做一辈子的记者,职业本身,能够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的高地和出口,但高校辅导员,能当一辈子“辅导员教师”吗?脱离辅导员队伍后,绝大部分辅导员除了从事管理岗位,还能从事其他的专业岗位吗?在去行政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还有那么多专业管理岗位提供给辅导员吗?
如果职业本身不能给从业者提供职业身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那么,缺乏职业归属和社会认同的职业,必然难以吸引人才潜心于此,职业队伍的稳定亦无从谈起。
有专家认为,给教师系列的职称、定处级行政级别的“双线晋升”政策,只不过给辅导员岗位加了点料;培训,不过给辅导员增加了一些工作理念和技能。但很显然,并不能解决当前辅导员工作本身难以提供职业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的问题。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教务办的何淑通老师建议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辅导员的角色期望。改变辅导员归院系管理、业务上受学生工作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可以由学生工作部门作为对全校辅导员的领导管理机构,负责对职业辅导员的日常管理、考核、任用、晋升进行有效管理,避免辅导员成为院系领导、学校各职能处室的跑腿官,成为单一身份、单一职能的专业学生工作者。原来需要辅导员上传下达的各职能部门工作,完全可以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便利解决。
宁波大学学生发展与服务处处长严建雯建议,将辅导员工作岗位分为综合教育类、事务管理类和指导服务类等三类,使得辅导员可以按照不同的职业分类进行专业化发展。其中指导服务类,主要包括学生就业、创业、心理健康、专业学习等方面工作,要求由具有相应资格证书或接受过足够专业训练的辅导员担任。这些建议值得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