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动”的作用与重要性。“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没有了动,万事万物就丧失了生机与活力。
课堂教学同样如此,没有“动”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也必然是低效的。当然,我们不能过于狭窄地理解此处所说的“动”,而把它与让学生无休无止的活动等同起来。这里所说的“动”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自动”,即自主的思考与探索;又包括学生群体的“互动”,即分组学习或者全班研讨;还包括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其终极目的是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相长。
蕲春县蕲州实验小学(以下简称“蕲州实小”)构建的“动感课堂”,正是这样的一种教学形态。
“动感课堂”教学模式是蕲州实小在动感文化框架下建构的一种体现师生角色变化、突出课堂生态健康、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注重知识的感悟与内化,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体现出内容精、形式新、过程变、方法全、思维活等特点。
一、模式的内涵及架构
“动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为“两主四步”。
(一)两主
“两主”指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其中,教师的主导以引、问、导、联为主要载体。“引”主要体现在课前的铺垫、兴趣的激发两个方面;“问”主要体现在问题的切入、思路的开启两个方面;“导”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点拨、方法的指导两个方面;“联”主要体现在知识的拓展、能力的迁移两个方面。学生的主体以学、研、练、延为主要载体。“学”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两个环节;“研”包括研讨交流、梳理提升两个环节;“练”包括有效训练、知识落实两个环节;“延”包括适当拓展、迁移延伸两个环节。
(二)四步
“四步”指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巧引激趣、妙问探思、活练提能、善联广用四个步骤。
1.巧引激趣。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它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担负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进入情境的任务。
巧引的方式很多,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兴趣的方式引入新课,可以通过预习反馈、质疑问难、复习过渡、影音图画、言语渲染、小品表演、操作演示等方式引入新课。具体要求可以用“两动”来概括:一是教师的导入要灵动。教师不能拘泥于以上提到的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和情境,灵活地使用导入方法。二是学生的参与要主动。不论采用哪种方式,学生都要能主动参与。那种教师自我沉醉的导入,即使再煽情,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妙问探思。这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要求师生在多维互动中完成知识的掌握、方法的积累和情感态度的体验,具体包括四个教学模块。
(1)主旨提问。有效的提问是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的困惑点和知识的重难点进行设问。设问时要突出“三点”“四度”。“三点”指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抓住教学的疑难点。“四度”指注重效度,使设问具有针对性;体现梯度,使设问具有层次性;重视广度,使设问具有开放性;把握深度,使问题具有启发性。
(2)活动探究。活动探究可以通过独立思考(个人自学,“独学”)、同伴指导(两人结对,“对学”)、小组合作(4-6人小组,“群学”)等方式开展,目的是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要适时点拨,让学生化静为动,以动促思。
(3)交流展示。学生围绕知识点(质疑点)进行讲解,内容包括学习、操作、体验的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问题的理解程度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更要善于挖掘学生解决问题背后的思维过程,以体现展示的互动性,放大生成的价值。
(4)梳理提升。学生经过对学和群学仍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通过精讲(点拨——点醒——点化)予以解决。这一阶段要充分运用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归纳提炼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师生之间互动分享信息、交流碰撞思维的目的。
3.活练提能。“活”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内容选择“活”。可以是引入新知识的练、巩固概念的练、运用新知识的练,也可以是强化重点的练、突破难点的练、培养能力的练、引申知识的练、串联知识的练等。教师要抓住教材的留白点、悬念点、精彩点、细微点等灵活地设置练习内容,让学生练在关键处,练在兴趣处。
(2)形式安排“活”。程序安排上,可以采取先讲后练、边讲边练、以练带讲等形式;训练面上,可以采取全班统一练、分组合作练、个人强化练等形式;训练节奏上,可以采取大容量快节奏、单项目小步子等形式。
(3)评改方法“活”。教师要根据实际内容,灵活地采用集中评讲、个别板演、小组竞赛、当堂评改、课下交流、自评、互评、小组评等方法,让评改的效益最大化。
活练提能环节中,“活练”是手段和方法,“提能”是目的和要求。教师只有精心设计、灵活安排、适度适时,才能促使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4.善联广用。这是教学的延伸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触类旁通,具体包括三个教学模块。
(1)设置拓展问题。可以是与本节内容相关知识的拓展,也可以是本节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还可以是所学技能或情感体验在其它学习内容上的迁移。
(2)师生探究交流。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问题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演示或检测。
(3)课后延伸学习。教师要确定拓展学习的方向或内容,指导探究学习的方法,提供展示汇报交流的平台。
二、模式的实施策略
蕲州实小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辅助,全面推进“动感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课堂教学同样如此,没有“动”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也必然是低效的。当然,我们不能过于狭窄地理解此处所说的“动”,而把它与让学生无休无止的活动等同起来。这里所说的“动”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自动”,即自主的思考与探索;又包括学生群体的“互动”,即分组学习或者全班研讨;还包括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其终极目的是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相长。
蕲春县蕲州实验小学(以下简称“蕲州实小”)构建的“动感课堂”,正是这样的一种教学形态。
“动感课堂”教学模式是蕲州实小在动感文化框架下建构的一种体现师生角色变化、突出课堂生态健康、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注重知识的感悟与内化,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体现出内容精、形式新、过程变、方法全、思维活等特点。
一、模式的内涵及架构
“动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为“两主四步”。
(一)两主
“两主”指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其中,教师的主导以引、问、导、联为主要载体。“引”主要体现在课前的铺垫、兴趣的激发两个方面;“问”主要体现在问题的切入、思路的开启两个方面;“导”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点拨、方法的指导两个方面;“联”主要体现在知识的拓展、能力的迁移两个方面。学生的主体以学、研、练、延为主要载体。“学”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两个环节;“研”包括研讨交流、梳理提升两个环节;“练”包括有效训练、知识落实两个环节;“延”包括适当拓展、迁移延伸两个环节。
(二)四步
“四步”指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巧引激趣、妙问探思、活练提能、善联广用四个步骤。
1.巧引激趣。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它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担负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进入情境的任务。
巧引的方式很多,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兴趣的方式引入新课,可以通过预习反馈、质疑问难、复习过渡、影音图画、言语渲染、小品表演、操作演示等方式引入新课。具体要求可以用“两动”来概括:一是教师的导入要灵动。教师不能拘泥于以上提到的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某一种方法,而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和情境,灵活地使用导入方法。二是学生的参与要主动。不论采用哪种方式,学生都要能主动参与。那种教师自我沉醉的导入,即使再煽情,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妙问探思。这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要求师生在多维互动中完成知识的掌握、方法的积累和情感态度的体验,具体包括四个教学模块。
(1)主旨提问。有效的提问是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的困惑点和知识的重难点进行设问。设问时要突出“三点”“四度”。“三点”指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抓住教学的疑难点。“四度”指注重效度,使设问具有针对性;体现梯度,使设问具有层次性;重视广度,使设问具有开放性;把握深度,使问题具有启发性。
(2)活动探究。活动探究可以通过独立思考(个人自学,“独学”)、同伴指导(两人结对,“对学”)、小组合作(4-6人小组,“群学”)等方式开展,目的是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要适时点拨,让学生化静为动,以动促思。
(3)交流展示。学生围绕知识点(质疑点)进行讲解,内容包括学习、操作、体验的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问题的理解程度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更要善于挖掘学生解决问题背后的思维过程,以体现展示的互动性,放大生成的价值。
(4)梳理提升。学生经过对学和群学仍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通过精讲(点拨——点醒——点化)予以解决。这一阶段要充分运用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归纳提炼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师生之间互动分享信息、交流碰撞思维的目的。
3.活练提能。“活”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内容选择“活”。可以是引入新知识的练、巩固概念的练、运用新知识的练,也可以是强化重点的练、突破难点的练、培养能力的练、引申知识的练、串联知识的练等。教师要抓住教材的留白点、悬念点、精彩点、细微点等灵活地设置练习内容,让学生练在关键处,练在兴趣处。
(2)形式安排“活”。程序安排上,可以采取先讲后练、边讲边练、以练带讲等形式;训练面上,可以采取全班统一练、分组合作练、个人强化练等形式;训练节奏上,可以采取大容量快节奏、单项目小步子等形式。
(3)评改方法“活”。教师要根据实际内容,灵活地采用集中评讲、个别板演、小组竞赛、当堂评改、课下交流、自评、互评、小组评等方法,让评改的效益最大化。
活练提能环节中,“活练”是手段和方法,“提能”是目的和要求。教师只有精心设计、灵活安排、适度适时,才能促使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4.善联广用。这是教学的延伸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触类旁通,具体包括三个教学模块。
(1)设置拓展问题。可以是与本节内容相关知识的拓展,也可以是本节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还可以是所学技能或情感体验在其它学习内容上的迁移。
(2)师生探究交流。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问题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演示或检测。
(3)课后延伸学习。教师要确定拓展学习的方向或内容,指导探究学习的方法,提供展示汇报交流的平台。
二、模式的实施策略
蕲州实小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辅助,全面推进“动感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