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思互赏共享快乐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调整自我,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而且,在互相讨论和启发中,不断深入思考,加强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为确保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科学分组,合作互助
  根据学生的动静喜好、反应快慢、兴趣浓淡和特长将其混合编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友爱,又可以取长补短。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关心满足了归属需要,通过为他人提供帮助增强了自我效能感。
  例如,《The sofa》故事教学的朗读表演环节,小组中表达能力较强的成员选择了“Pit”或“Pat”的角色,夸张的表演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活泼天性;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选择扮演“the sofa”,通过简短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再现了沙发的神奇之处。每个人都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的合作方式,完成了目标任务,感受了成功。还有学生评委评出了最佳主角和最佳配角,懂得了欣赏同伴并给出合理评价。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尽可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笔者会定期让组内各成员进行角色互换,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满足了学生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真正做到實现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
  二、PK竞赛,同思同力
  在组与组之间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最大潜力,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格局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例如,六年级《The kingfishers》阅读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通过个人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获取信息——小组代表展示信息成果,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成果PK,获取信息量最多的组予以加分。学生们群情激昂,兴趣极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多元整合,信息共享
  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打破学科界限,结合实际进行学科的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合作学习能更好地实施信息的共享,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在六年级Unit 3 Festivals的单元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工合作,收集中西方节日文化的特征、相关的活动及美食等信息。学生通过上网查询、查阅图书、实地访问等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然后回到课堂,共享资讯,充分了解了世界各地重要节日的相关信息。同时,教师还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结合自己最喜欢的节日设计制作一张图文并茂的英语小报。这一次有趣的教学活动,不仅有效地完成了教材中知識点的学习,而且还使学生有了许多意外的收获,感受了世界节日文化的共性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机地融入了语文、美术、信息等学科知识,使学生得到了一次提升综合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机会。
  四、积极评价,互帮互赏
  除了每节课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教师还注重积累性评价。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个体的暂时性评价对其影响已不再明显,而代之以小组为单位的累计评价,在一个单元结束时对各小组的积分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进行评定表彰,学生的团队意识更强了,都会通过平时的得分为本组争光。学生主动读书的多了,主动办英语小报的多了,课堂上发言的人次和中低年级的学生相比也不相上下,得分最高的小组还会获得教师提供的特别奖励,比如有选择角色进行扮演的优先权,可以提供自己最喜欢的英语电影或歌曲在班上播放,可以品尝教师做的奶酪和蛋糕等。这样多角度的评价方式,有效提高了六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团队竞争意识。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在探讨中同思、在交流中共享、在展示时互赏,真正让每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岸区小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 孙爱蓉
其他文献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明白算理:异分母分数由于分数单位不一样,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将它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后才能相加减。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通过折纸活动引入教学。  一、创设情境,提出初步猜想  真实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合理猜想。教师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衔接与过渡,让学生在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进行交流、协作,实现思维的和谐共
在“责任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那些小小的镜头印刻在记忆中,让我久久咀嚼、回味,更深地体悟到“责任”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解放孩子,就是一种责任  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语言艺术为主题,选编了历史故事《晏子使楚》、剧本《半截蜡烛》、相声《打电话》等四篇文章。备课时,我想到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中提出的观点:儿童到4岁以后,对本民族口头语言的各种句型的掌握已逐渐趋
前几期,我们谈到了“让学”课堂的三重境界,即有学、会学、学会。其中,会学是很重要的一重境界。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大家耳熟能详。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主要是教会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去探究,去思考。如此,形成习惯了,能力就会在“让学”中形成。因此,这里涉及到习惯问题。  既然是“让学”,学生是不是习惯主动去学?有没有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是否会有主动思考的习惯?这一些都和学生学习习惯相关。
十年,窗外的树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十年,他实现了从乡镇党委书记到汉川市教育领路人的华丽转身;十年,他不忘初心,默默坚守,深耕教育,用智慧和凝聚力,改变了汉川市的教育生态,践行了“办优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追求。  他,就是汉川市教育局长李文华。自2008年春到汉川市教育局履职,在汉川教育改革的引领者这个岗位上,他已经卓有成效地工作了十年。“汉川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大市,教育事业事关百万人民的幸
彈仓供弹的霰弹枪之所以占据主流市场,并不是因为这类枪械性能有多么优异,而是由许多客观因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霰弹独特的圆柱形弹体和带突缘的弹底结构,使其局限于采用横向管状弹仓供弹,以保障供弹可靠性。采用横向管状弹仓供弹,弹在弹仓内前后排列。而采用弹匣供弹时,霰弹在弹匣内纵向排列,必须要将上一发弹的弹底突缘置于下一发弹的弹底突缘之前,这样才能正常供弹,否则,上一发弹就会被下一发弹的弹底突缘卡住
《杨氏之子》编排在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本组课文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会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基于此,教师教学时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能熟读成诵,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初步了解语言的艺术。  一、听故事,感受语言艺术  导入新课时,教师讲述了一个关于语言艺术的故事
研读教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教什么”和“用什么教”,而运用“七问”教材研读策略能较好地理清这两个问题。下面以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剧本《皇帝的新装》为例,具体谈谈。  一问:文章写了什么  现行语文教材以文选的形式呈现,而这些选文原来并不是为语文教学量身定制的。这就决定了教材研读的起点要从一般读者的角度出发,去获取文章的原生价值,即整体把握文章“写了什么”。教师可以从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学期课程计划”即通常所说的小学语文学期教学计划,该计划是对一个学期内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对一个学期的教学具有统领作用,是一个学期内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在高度重视“规划”的现代社会,制订和实施学期教学计划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制订规划,是教育专业工作的开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改革学期教学计划切入,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改革的结果,可能不仅仅是改革计划本身,
晚自习,教室里像一片静谧的海,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或轻轻翻书页的声音。  窗外的风一阵紧过一阵,教室玻璃被吹得窣窣作响。学生们良好的学习状态被破坏,每一阵风吹过总有几个学生抬头望望窗外,再望望我。我安静地站在讲台上,不动声色地注视着教室里发生的一切,一句话也没有说。学生们渐渐恢复了平静,重新埋下头专注地学习。  忽然,一阵狂风呼啸着席卷而来,“啪”的一声毫不客气地蹿开了教室的门。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抬起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教学目标上突出了二点:一是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全面认识母爱;二是学会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笔者以此为例,谈谈“三动五环”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明向  明向即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要做到“三不”:一不太多太杂;二不太难太繁;第三,时间不要过长,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