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情感本质何以可能——道德情感表达主义的语义路线求证

来源 :道德与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ik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的本质始终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20世纪分析哲学的兴起使语言的意义分析成为哲学分析的新正统,由此引发了通过对道德语言的意义研究来求证道德本质的新路径。道德情感表达主义是最早的语义求证路线的实践者。它提出,道德言辞的真正意义在于表达情感态度,而不在于对所谓"道德事实"或"道德命题"的表征。当我们宣称一个道德句子时,我们不是在进行道德叙事,而是在执行一个表达主观情感的言语行动。道德情感表达主义首次系统地将伦理学引向了对道德语言意义的分析之路,赋予道德词项情感语义,否定了长期位居主流地位的道德叙事主义思想,实现了伦理学中的"语言转向"和"非认知主义转向"。
其他文献
主体自从掌握了语言进入象征界后,便进入一种分裂和意义整合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命的动态过程。精神分裂状态既是生命过程的暂时中断,又是意义整合的重新开始。时间性是一种
民间儒学是儒学灵根再植、重返社会人间的文化思想形态,民间儒学,也可以理解为在民间、在日常生活世界里的儒学,或民间办儒学,即民间组织推动的儒学。现代儒学既包括乡村儒学
从明治维新之后到明治十年初期的本居宣长派等的国学——复古神道派的运动,大多是在政教一致的神学运动被驱逐之后,将其大部分主张脱胎换骨并隐蔽起来,重新继续接受德国文献
在都市文化的人际关系下培养助人行为具有可能性,其重点在于强调社会化对培养正确的个人道德情感之重要性。要重建一个不再冷漠的都市文化,单靠孤立个人的道德自觉是不够的,
学术和政治力量构建的外在话语体系是对志愿者行为的事后解释,不是动力机制。志愿者行为内在话语体系自我论证的过程本身,是志愿者行为的动力机制。志愿者行为内在话语体系是
建立在传统“主体”认知模式基础上的“自我中心主义”是香港与内地两地居民之间矛盾产生的认识论根源。通过对话和交流构造交互主体性,是增进香港与内地居民相互理解和信任,
由于资本的历史本性和空间生产的历史本质,空间化发展和扩张成为资本发展的必然逻辑。但资本的这种空间化扩张是同质化扩张,由此造成了现代主义的各种话语。现代性危机实质是
以制度规范表现出的制度伦理价值和以个人行为表现出的美德伦理价值的统一,是一个社会和谐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但要使这种制度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自律行为,必须以信念或信仰的形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和实现的“全面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幸福”所系。全民文明素质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提升全民文明素质,是中国人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The “All-ro
半个世纪以来,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到底是沉思还是沉思与其他德性的结合这一问题,西方学界理智论和涵盖论者进行了持续争论,但二者实际上都未能理解沉思的伦理地位。沉思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