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应调动学生的情趣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s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诵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诵读不仅要让学生在语言的“摸爬滚打”中接受熏染,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要借助抑扬顿挫的韵律让学生去感受语言的内在魅力,还要为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提升进行量的积累。教师要在诵读引导中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让学生兴趣盎然。
  [关键词]诵读 情趣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63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诵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不同课文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的情趣,积极调动学生诵读的兴致。
  一、让学生在语言里不断“摸爬滚打”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让学生诵读即是要让学生长期于语言中“摸爬滚打”。这样,学生就会不断受到语言的熏染,长此以往,学生语言必能规范。因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再三斟酌而遴选的,语言上自是上上之选,不但规范,而且优美,易于吟诵。借助诵读,让学生不断去感受,他们才会在心中留有印象,并不断沉淀,使自己的语言逐步趋于规范。
  《蚕姑娘》一文本身的语言就很有特点。“吃了”就“睡”,然后是“不吃也不动”,接着是“脱下”“醒了”“换上”“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语言比较单纯,重复中有所变化,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感受这种重复,在反复诵读中强化学生的认知,这样,语言自身的组合规律就必然会暗暗渗透进学生的心中。
  二、教师应该时时注意做好引导
  低年级学生虽然听话,但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会长期集中,易于忘事,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很重要。引导,一方面是要不断地提醒,让学生对所学课文能够达到熟读成诵;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适当地对语言的特点进行点拨,对内容有所提示。
  《蚕姑娘》的语言除了重复之外,还是有一些变化的。一开始,蚕姑娘是“又黑又小”“吃了几天桑叶”之后“脱下黑衣裳”“变成黄姑娘”;这“又黄又瘦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脱下黄衣裳”之后,变成的是“白姑娘”;这“白姑娘”“又白又嫩”“吃了几天桑叶”“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从此是“一天天发胖”,而后是“一天天发亮”,她一共“睡了四回”“吃了几天的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丝儿来”“盖新的房”——茧子。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变化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学生自然会对课文内容有所认识,对课文语言产生印象。这将有助于学生的背诵,进而达到过目不忘,过目难忘。
  小学生虽然生活经验缺乏,但想象力却很丰富,在对比的基础上若是能加上想象的成分,必可获得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
  师:我们可以看到“蚕姑娘”一开始的颜色是?
  生:黑的。
  师:形体上呢?
  生:小的。
  师:是的,“又黑又小”“吃了几天桑叶”之后就睡了,这时的它是?
  生:不吃也不动。
  师:这时候蚕姑娘身体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生:变成了黄姑娘。
  师:不过这时的黄姑娘形体还是瘦的……后来变白了,也变胖了,直到发“亮”,颜色变了,形体也变了。让我们一起想一想这每一个变化的过程,好吗?
  低年级的学生就是要靠教师的引导,一步步有所认识,一步步逐渐熟悉,然后再一步步深入。如此循环往复,学生才可以逐步地提升,想要“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想要轻松地跨越读的门槛,那是不可能的。
  三、用灵活多变的形式让学生兴趣盎然
  诵读不可以按一个固定的模式来进行,应该借助灵活多变的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来促使学生提升水平。
  诵读是离不开声音的,或是自言自语的默默沉醉,或是你一节我一节的接力,或是男女同学的相互呼应,乃至于全班同学的集体朗读……这些不同的形式交相变换,学生就能对诵读保持足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后,他们的情绪就会高涨,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其中,他们对课文文字的感知,对内容的把握,对语言的感受也都将更进一步。
  诵读自古就是一种受人们推崇的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感悟发之于心,诵之于口,心口相应,相得益彰。”这些都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当然,除了方式方法的引导之外,教师潜移默化的榜样带动作用也不可忽视,有条件的还可以请求家长予以配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如此一来,学生诵读的情绪必然高涨,兴趣盎然。这对学生积累语言,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童话诗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这是一篇童话”,全诗都弥散着浓郁的童话特色。教师只有真正站立在学生的角度精准而妥帖地解读它,才能明晰童话诗教学的靶心,从而为瞄准语用教学的核心目标提供方向性支撑。为此,教师需要紧扣童话诗歌的教学特质,引领学生巧妙识字、辨析词语、品味语句、补充诗歌、仿照练笔,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语文教学;童话诗;灵性;语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摘要]民间故事是小学生普遍喜欢的课文题材,它具有情节曲折、语言自然、夸张有趣的特点。因此,民间故事的教学中,在学生熟读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着眼单元整体,揣摩编者意图,关注文本特点,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把握故事的情节和脉络,并通过口头语言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感受民间故事的无穷魅力。贴近儿童言语思维的课堂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传统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
[摘要]“认写分流,多认少写”,这是统编教材对低年级语文识字的编写原则。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创造条件。面对如此庞大的识字量,我们唯有在“语境”中采用多样的识字方法,带领学生识字,这样,学生既认识了字,也习得了多元认字方法,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认识更多的字。  [关键词]低年级;语境;识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内化感悟,主动建构。教师可通过阅读探究、小组汇报等形式,帮助学生自我梳理,清晰思维,在反思总结中提高阅读能力,形成有效阅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阅读策略;主动建构;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
[摘 要]习作赏评课,立足一个“赏”字,通过真诚欣赏学生,在赏评中唤醒写作种子,激发学生自觉表达,同时紧扣文体特征,在赏评中夯实写作方法:在赏中导,在赏中评,在赏中改,在赏中写。通过习作赏评,师生共同经历丰满而多元的习作旅程,从而达到“不教之教”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习作赏评 不教之教 文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效果的优劣对学生今后语文素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但长期以来识字策略选择的无序、混乱造成了低效识字的局面,一年级识字在策略的选择上应区别于二年级和其他年级,应该用更直观、更整体的方式呈现和识记汉字。  [关键词]整体识记;科学识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的生本对话,要么只是对文本语言的简单重复,要么就是游离于生本对话之外的第三人,以至于儿童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一直处于稚化状态。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真正走進语言之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带领学生创境、入境、出境,在生本对话中给学生言语智慧和心智成长提供真正的帮助,并将母语教育与审美教育完美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
[摘 要]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其他教材相比,统编教材针对识字进行了相应的编排。教师要准确与教材编者、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童趣进行对话,以便准确把握编辑意图,正确了解汉字构造,主动营造教学趣味,为其识字质效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统编教材;第一学段;单元识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教学难点的突破,需要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从“教内容”到“教阅读”的转变,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会了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  [关键词]自主阅读 独立思考 教教材 用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6  《珍珠鸟》主要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们由怕人到能与“
[摘 要]统编版教材的习作单元共设置有单元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单元习作等固定的板块。教学中,教师要经典浸润,引领学生从精读课文中体悟方法;交流融合,从交流平台中梳理方法;小试牛刀,从初试身手中践行方法;贴近认知,在习作例文中深化方法;实践创作,在单元习作内化方法。  [关键词]分类解读;聚合资源;经典浸润;贴近认知;习作单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