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住在语言文字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te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的生本对话,要么只是对文本语言的简单重复,要么就是游离于生本对话之外的第三人,以至于儿童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一直处于稚化状态。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真正走進语言之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带领学生创境、入境、出境,在生本对话中给学生言语智慧和心智成长提供真正的帮助,并将母语教育与审美教育完美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阅读教学;生本对话;语言文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63-0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中年段的目标中明确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由此可见,新课标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提倡学生与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然而,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的生本对话,要么只是对文本语言的简单重复,要么就是游离于生本对话之外的第三人,以至于儿童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一直处于稚化状态。
  如何让儿童真正走进语言之境呢?在执教《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笔者无意之间收获了学生与文本间丰满而又充满灵性的对话。下面就以《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的生本对话教学片断为例,解析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进入语言之境。
  一、创镜——实现生本对话的前提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的人物故事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很难走进课文的情境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
  《徐悲鸿励志学画》就是这样一篇课文,课文中的故事距离现在有一百多年,当时的中国国情和现在学生生活的时代有着天壤之别。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有效的情境,以消除这种隔膜。而学习这篇课文,最恰当的方法就是适时地补充资料。
  在教学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时,教师适时介绍、补充背景资料: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严重落后,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不断签订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资料补充过程中,学生了解到,外国学生的嘲笑不仅仅是徐悲鸿个人的屈辱,更是对祖国尊严的践踏。
  但如果补充资料、创设情境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国情,那么学生还仅仅是个旁观者,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没有发挥出最好的作用。对此笔者认为,创设情境之后还应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化身为文中人物。这样,学生学习者的身份就会变成文中人物的身份,角色效应会让学生更易于入情入境。所以,在补充完资料之后,教师又问学生:“孩子们,如果你就是当时的徐悲鸿,孤身一人在国外学画,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纷纷站在主人公徐悲鸿的角度,通过自己的想象还原文本中的角色,实现了与人物的心灵沟通、思想交流,形成了情感共鸣。
  二、入境——实现生本对话的途径
  要让学生穿过文字符号的隔断,触摸语言内里的温度,真正进入语言之场,这是十分有难度的。即使之前我们已经为消除这种隔断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学生们也未必能够真正进入语言之场。
  如何让儿童真正进入语言的场景中,和文本来一次深入透彻、酣畅淋漓的对话,去体验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呢?“体验”二字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只有让儿童亲身体验,他们才能真正走进文本。体验是什么?体验就是儿童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朱小蔓说过: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们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只有做到让“教”和“学”过程中的认知和体验相互整合、相互支持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
  语文课堂的生命力也在于体验,让体验成为语文课堂的存在方式是激发学生和文本进行亲密对话的重要途径。唯有让儿童成为语言文字中的一个,真正的体验才会开始。儿童时代的身份意识具有角色模糊性,这是因为儿童过的是一种童话式的生活,儿童生活在现实世界和童话世界交融的“第三世界”里。我们让儿童住在语言中,成为其中的一个,那么文本本来属于他者的性质,在从儿童住进去的那一刻起,就成了“你”,儿童和文本的对话,就成了“我”和“你的对话。简言之,我们应该让儿童以游戏者的身份进入课堂、进入文本”请看教学实录——
  师:默读课文第五、第六自然段,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用“ ”画出来。
  (生默读、圈画、标注)
  生1:“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生2:我体会出徐悲鸿非常喜欢画画,每逢节假日就去练习。
  师:你说得很对,有没有补充?
  生3:我体会出徐悲鸿在勤奋练习,每个节假日都去,从来不休息。
  师:请带着你的理解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还画出了哪些句子?
  生4:“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生5:我体会出徐悲鸿画画非常刻苦专心,都忘记了时间。
  师:请你来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如果课堂教学的设计到此为止,学生对徐悲鸿的奋发努力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仅仅是表面上的认识而已,并没有更深刻的体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仍然处于旁观状态。要想真正达到课堂忘我的状态,就只有将生本对话的过程还原成学生的生活过程,把课堂情境还原成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成儿童的生命活动,让儿童住进文本中,成为其中的一个,这样才能实现生本对话。如以下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巴黎博物馆。(教师出示场景图片)结合书中的语言文字,发挥想象,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徐悲鸿?他在干什么?
  生1:今天是节假日,徐悲鸿一早就来到了博物馆门口排队。
  师:是呀,他要抓紧开馆的一分一秒。
  生2:我看见徐悲鸿在努力地画呀,画呀,一刻都没有停过。
  师:是呀,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生3:我看见徐悲鸿一直画到中午、晚上,已经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口渴。
  师: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生4:我看见徐悲鸿画画都忘记了时间,博物馆要关门了他都没发觉,还是别人把他叫出来的。
  师:如此勤奋、专心,我们一起来读读书上的句子。
  在学习第六自然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中,把自己当成徐悲鸿,说一说自己的体验。通过“你觉得苦吗?累吗?为什么要这样奋发学画呀?”这些问题的交流,进入课文情境中。课堂教学只有如此关注童心体验,将对话置于儿童的期待视野里,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这样的语文才是儿童可亲可近的语文,这样的课堂才是儿童生命成长的乐园。
  三、出境——实现生本对话的基石
  語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乃为语文之根基。这就意味着,阅读中我们要做到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和作者是怎样写的问题。
  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当学生走进课文情境中,看到了一个丰满而富有生命力的徐悲鸿之后,教师可启发学生研读句子,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出徐悲鸿的奋发努力的,从中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如以下教学片段——
  “每逢……就……”
  师:学习用这个句式表达,说一个句子,表现某某人的爱好或品质。
  (生练习,教师点评)
  对比句子:
  (1)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2)他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师:体会加上“画呀,画呀”时,句子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
  ……
  如此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够达到入境时的情感痴迷状态,又能够达到出境时对语言形式的清醒认知状态,学生不仅受到了情感熏陶,更获得了思想启迪和语言发展。
  让儿童住在语言文字里,儿童在此过程中感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作品所独有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此过程中识字、学词,积累语言,学习表达;在此过程中学习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样,在课堂上的生本对话中,儿童获得了言语智慧和心智的成长,在生本对话的过程中,母语教育与审美教育得到了完美融合。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布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每个板块集中力量解决一个问题,各板块间紧密联系,深度融合;看似并列实为一层层深入的关系,思路呈现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  [关键词]搜集信息;扶放结合;品词析句;文道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图像式思维工具,具有图文并重,将人脑思维形象化的优势。习作教学引入思维导图,对于拓宽学生思路,改善表达方式,唤醒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增强学生表达真实内心世界的自主性大有裨益。以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为例谈谈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习作教学;选择材材;构思;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形声字教学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解决好形声字的教学问题,识字教学问题的难度也会大大降低。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构字特点,也让其教学变得有规律可循。部编本教材在编写中就充分发掘和利用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极大地促进了识字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部编本;识字教学;形声字规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摘 要]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寓言故事因内容精简短小、语言简洁明了,含义却极其深刻的表达特点,而占有不容忽视的教学地位。语文教师应该紧扣寓言特色,进行有效教学,上出语文味。以《鹬蚌相争》一课为例,探讨寓言教学策略。  [关键词]寓言特色;有效教学;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62-02  研课:聚焦寓言文本特色 
[摘 要]童话诗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这是一篇童话”,全诗都弥散着浓郁的童话特色。教师只有真正站立在学生的角度精准而妥帖地解读它,才能明晰童话诗教学的靶心,从而为瞄准语用教学的核心目标提供方向性支撑。为此,教师需要紧扣童话诗歌的教学特质,引领学生巧妙识字、辨析词语、品味语句、补充诗歌、仿照练笔,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语文教学;童话诗;灵性;语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摘要]民间故事是小学生普遍喜欢的课文题材,它具有情节曲折、语言自然、夸张有趣的特点。因此,民间故事的教学中,在学生熟读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着眼单元整体,揣摩编者意图,关注文本特点,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把握故事的情节和脉络,并通过口头语言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感受民间故事的无穷魅力。贴近儿童言语思维的课堂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传统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
[摘要]“认写分流,多认少写”,这是统编教材对低年级语文识字的编写原则。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尽快过渡到独立阅读阶段创造条件。面对如此庞大的识字量,我们唯有在“语境”中采用多样的识字方法,带领学生识字,这样,学生既认识了字,也习得了多元认字方法,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认识更多的字。  [关键词]低年级;语境;识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内化感悟,主动建构。教师可通过阅读探究、小组汇报等形式,帮助学生自我梳理,清晰思维,在反思总结中提高阅读能力,形成有效阅读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阅读策略;主动建构;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
[摘 要]习作赏评课,立足一个“赏”字,通过真诚欣赏学生,在赏评中唤醒写作种子,激发学生自觉表达,同时紧扣文体特征,在赏评中夯实写作方法:在赏中导,在赏中评,在赏中改,在赏中写。通过习作赏评,师生共同经历丰满而多元的习作旅程,从而达到“不教之教”的美好境界。  [关键词]习作赏评 不教之教 文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识字教学效果的优劣对学生今后语文素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但长期以来识字策略选择的无序、混乱造成了低效识字的局面,一年级识字在策略的选择上应区别于二年级和其他年级,应该用更直观、更整体的方式呈现和识记汉字。  [关键词]整体识记;科学识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