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TOF-MRA和3D-FIESTA三维融合图像在判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中的作用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c7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和三维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序列(3D-FIESTA)三维图像融合在判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责任血管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纳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的PTN患者,共4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3D-TOF-MRA、3D-FIESTA序列检查,利用3D-Slicer软件行3D-TOF-MRA与3D-FIESTA序列图像的三维立体融合重建(简称融合图像)。以MVD为标准,评估3种图像判断责任血管及其对神经压迫程度的准确性。

结果

MVD术中显示,除1例PTN患者无责任血管外,47例均有明确的责任血管;责任血管为单纯动脉者40例,单纯静脉者2例,动、静脉混合者5例。3D-TOF-MRA显示,5例无责任血管,43例责任血管均为动脉。3D-FIESTA显示,4例无责任血管;责任血管为单纯动脉者36例,单纯静脉者3例,动、静脉混合者5例。融合图像显示,2例无责任血管,责任血管为单纯动脉者39例,单纯静脉者2例,动、静脉混合者5例。以MVD术中显示为标准,3D-TOF-MRA、3D-FIEST及融合图像判断有无责任血管的准确率分别为91.7%(44/48)、93.8%(45/48)及97.9%(47/48)。3种图像判断具体责任血管的准确率分别为70.8%(34/48)、77.1%(37/48)及85.4%(41/48)。与术中所见比较,3种图像判断血管对神经压迫的程度均以轻者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与3D-TOF-MRA、3D-FIESTA单序列比较,融合图像评估PTN患者责任血管的准确率更高;但仍存在低估其对神经压迫程度的缺点。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CD19 CAR-T细胞培养过程中其PD-1蛋白、mRNA水平及细胞杀伤活性变化。方法收集6例外周血PD-1高表达恶性淋巴瘤患者、6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T细胞,作为CAR-T培养的T细胞来源。流式细胞术检测PD-1蛋白表达、PCR法检测PD-1 mRNA水平,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LDH法检测细胞杀伤活性。结果①PD-1高表达患者T细胞来源CD19 CAR-T细胞,与志愿者T细胞来源者
目的探讨应用一代与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为基础的方案治疗BCR-ABL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R-ABL+ ALL)临床疗效差异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9例BCR-ABL+ AL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比较应用一代与二代TKI是否存在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应用一代TKI(伊马替尼)组患者60例,二代TKI(达沙替尼)组患者2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大鼠脊髓趋化因子受体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4只成年健康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模型组(CCI组)、舒芬太尼组(S
目前,越来越多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通过机械取栓治疗获得了良好的预后,但有一部分患者在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后,预后仍然较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代谢综合征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本文就代谢综合征与前循环机械取栓预后不良的关系进行综述。
期刊
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固有的免疫细胞,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脑损伤过程中参与了一系列的免疫炎性反应,并在SAH后继发性脑损伤和(或)神经修复过程中发挥了免疫调节作用。本文对SAH后小胶质细胞的作用进行综述,根据其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与极化、潜在调节因素及其与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为临床探索SAH后脑损伤的治疗提供参考。
期刊
期刊
脑深部动静脉畸形(AVM)是临床治疗难点。笔者成功实施了2例经静脉入路治愈性栓塞脑深部AVM。2例AVM均完全治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预后良好。对于脑深部直径≤3 cm、破裂、单一静脉引流的AVM,经静脉入路可能达到治愈性栓塞的目的。
期刊
目的探讨国产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23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3个动脉瘤。其中28个动脉瘤采用单纯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5个动脉瘤应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估Tubri
目的初步探讨单中心应用国产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其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0年8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应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139例患者(共143个颅内动脉瘤),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27个动脉瘤位于前循环,16个动脉瘤位于后循环。动脉瘤最大径为(16.4±9.2)mm
卒中是一类预后差且难于诊治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进步,卒中的预后已有了很大改善,但其病死率和致残率仍然较高。所以,临床期望的核心是卒中预报的准确性。本文重点介绍用于诊断的3D和4D中枢神经血管成像等高科技的进展,以及可用于临床预报的可行性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