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不衰的动力源泉,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时代呼唤创新型大学生。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创新所需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创新能力开发提升方式等。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 现状 环境条件 提升方式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一)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重视不足。
对于“创新”一词,江泽民1995年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调查显示,我国80%以上的大学生的创造力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可见当前的教育对创新教育重视不足,延误或限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二)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思维能力欠缺的状况。
许多大学生缺乏经常性的创新性思维训练,只善于进行单一性顺向思维和分析问题,从而造成即使头脑中有创新思维“火花”闪现,也会稍纵即逝,不利于在实践中获得创新成果。
(三)大学生缺乏创新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认知任务的繁重性和实践机会的有限性,加上习惯于对老师讲授的实习、实验方法按部就班地模仿,理论脱离实践,造成大学生对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往往缺乏预见性,对实践结论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确定性。这些不利因素的普遍存在,严重束缚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品质的培养。
(四)大学生创新批判能力匮乏。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在创新认知、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中,普遍缺乏应有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实践,不善于对权威批判或建议,生怕遭受指责或失败。
二、大学生创新所需环境和条件
(一)社会环境。
社会和学校有义务为大学生创新提供合适的环境,高等教育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广大大学生普遍存在对创新的认知不足,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创新实践能力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学生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因此为了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知识与能力是评价人才质量的重要方面,掌握丰富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得到创新的必要知识和能力储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联系实践才能让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灵活运用,激发创新潜力的目的。
(二)大学生创新所需条件。
1.知识条件。
知识,是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如果他的知识结构合理,不仅对自己专业知识擅长同时涉猎其他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做到边学习边创造,边创造边学习,那么他的创新能力将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
2.能力因素。
能力即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是一种能通过学习或训练而获得并可不断提高的社会属性。开发创新潜力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a)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大学提倡自学的原因所在。
b)接受新思维的能力。创新需要一个人能够善于捕捉、理解和支持新的思想。新思想虽然并不一定都能产生有价值的创造发明,但捕捉后经过改造加工,使新思想变成自己的东西、为自己所用,这样可以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
c)观察能力。观察能力对于发明创造和科学研究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但在观察中也要注意消除错觉的影响,同时注意观察的客观性、全面性。
d)发现能力。发现能力对于创新潜力的开发非常重要,不能发现问题就不能进行创新。
e)想象能力。从某种意义讲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新。
3.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在创新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是创新的重要组织部分。与创新潜力开发密切相关的人格因素包括自信、质疑、勇敢、勤奋、好奇心、兴趣、情感和动机等。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质疑与自信密切相关,质疑是能够对一个事物提出各种不同方面问题的品格,而提出问题是创新活动的第一步。要创新,就要敢于去做别人没想到、没做过的或没做成功的事,可见勇敢精神是创新必需的。
三、创新能力的开发提升方式
(一)主动接受创新教育。
实践证明,接受创新教育是开发和提升创新能力最根本、最有效的一种途径。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教育以提高学生创新性为重要目标,因此,接受创新教育有助于塑造创新观念,提升创新能力。
(二)进行创新性思维练习和训练,养成创新的习惯。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经常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有利于创新潜力的开发和自觉进行创新活动。
(三)加强创新原理的学习。
创新原理是普遍存在的创新规律,学习创新原理和技法是促进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四)塑造创新人格。
前面已经提到人格对于创新能力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可见,一个人要想更有效地开发创新能力,就应该努力培养自己与创新相关的人格,诸如自信、质疑、勇敢、勤奋、好奇心等。
四、小结
创新潜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国家需要创新,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的希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而有益的工作。当代大学生应当努力开发和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冷余生.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0(01).
[2]庄寿强.普通(行为)创造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3]肖云龙.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教育理念[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5(05).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 现状 环境条件 提升方式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一)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重视不足。
对于“创新”一词,江泽民1995年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调查显示,我国80%以上的大学生的创造力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可见当前的教育对创新教育重视不足,延误或限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二)大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思维能力欠缺的状况。
许多大学生缺乏经常性的创新性思维训练,只善于进行单一性顺向思维和分析问题,从而造成即使头脑中有创新思维“火花”闪现,也会稍纵即逝,不利于在实践中获得创新成果。
(三)大学生缺乏创新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认知任务的繁重性和实践机会的有限性,加上习惯于对老师讲授的实习、实验方法按部就班地模仿,理论脱离实践,造成大学生对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往往缺乏预见性,对实践结论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确定性。这些不利因素的普遍存在,严重束缚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品质的培养。
(四)大学生创新批判能力匮乏。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在创新认知、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中,普遍缺乏应有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实践,不善于对权威批判或建议,生怕遭受指责或失败。
二、大学生创新所需环境和条件
(一)社会环境。
社会和学校有义务为大学生创新提供合适的环境,高等教育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长期以来,广大大学生普遍存在对创新的认知不足,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创新实践能力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学生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因此为了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知识与能力是评价人才质量的重要方面,掌握丰富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得到创新的必要知识和能力储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联系实践才能让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灵活运用,激发创新潜力的目的。
(二)大学生创新所需条件。
1.知识条件。
知识,是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如果他的知识结构合理,不仅对自己专业知识擅长同时涉猎其他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做到边学习边创造,边创造边学习,那么他的创新能力将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
2.能力因素。
能力即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是一种能通过学习或训练而获得并可不断提高的社会属性。开发创新潜力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a)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大学提倡自学的原因所在。
b)接受新思维的能力。创新需要一个人能够善于捕捉、理解和支持新的思想。新思想虽然并不一定都能产生有价值的创造发明,但捕捉后经过改造加工,使新思想变成自己的东西、为自己所用,这样可以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
c)观察能力。观察能力对于发明创造和科学研究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但在观察中也要注意消除错觉的影响,同时注意观察的客观性、全面性。
d)发现能力。发现能力对于创新潜力的开发非常重要,不能发现问题就不能进行创新。
e)想象能力。从某种意义讲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新。
3.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在创新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是创新的重要组织部分。与创新潜力开发密切相关的人格因素包括自信、质疑、勇敢、勤奋、好奇心、兴趣、情感和动机等。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质疑与自信密切相关,质疑是能够对一个事物提出各种不同方面问题的品格,而提出问题是创新活动的第一步。要创新,就要敢于去做别人没想到、没做过的或没做成功的事,可见勇敢精神是创新必需的。
三、创新能力的开发提升方式
(一)主动接受创新教育。
实践证明,接受创新教育是开发和提升创新能力最根本、最有效的一种途径。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教育以提高学生创新性为重要目标,因此,接受创新教育有助于塑造创新观念,提升创新能力。
(二)进行创新性思维练习和训练,养成创新的习惯。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经常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有利于创新潜力的开发和自觉进行创新活动。
(三)加强创新原理的学习。
创新原理是普遍存在的创新规律,学习创新原理和技法是促进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四)塑造创新人格。
前面已经提到人格对于创新能力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可见,一个人要想更有效地开发创新能力,就应该努力培养自己与创新相关的人格,诸如自信、质疑、勇敢、勤奋、好奇心等。
四、小结
创新潜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的自然属性,国家需要创新,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的希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而有益的工作。当代大学生应当努力开发和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冷余生.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0(01).
[2]庄寿强.普通(行为)创造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3]肖云龙.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教育理念[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