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建筑节能审查”大幕开启

来源 :楼市·商务房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f_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发改委牵头抓建筑节能,背后暗藏着当前建筑节能的重重压力,而由其实施的一系列建筑节能行动也将陆续展开。
  京城房地产市场年初的“清冷”尚未褪去,公建和住宅建筑节能审查的新一轮风暴已悄然揭幕。
  3月1日,北京市发改委正式发布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规定自4月1日起,北京市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含)的公共建筑项目、建筑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含)的居住建筑项目以及其他年耗能在2000吨标准煤以上(含)的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应在申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申请项目核准或项目备案之前向发展改革部门申请节能评估与审查,对不符合节能要求的项目,发改委将不予审批、核准和备案。
  在项目建设的审批与审查环节中,与建委、规委等房地产相关部门相比,发改委所涉及的环节要少得多。为何本次市发改委不仅牵头起草《办法》,而且今后在项目立项之前要对建筑节能进行专项评估和审查?
  
   发改委强势登场
  
  知情人士指出,由发改委牵头力抓建筑节能,背后暗藏着当前建筑节能的重重压力。
  “关于北京发改委制定《办法》,可追溯至2006年6月。”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向《楼市》透露:“2006年6月20日,北京市政府要求市发改委作为本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指导和协调全市节能监察工作。此后,由市发改委主持的包括《办法》在内的一系列推进北京市建筑节能的工作便陆续展开。”
  而北京市政府将建筑节能这项重担交予市发改委却有不得已的苦衷。“2006年1月,北京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纲要中,北京‘十一五’期间万元GDP降低能耗目标是15%。但在2006年3月公布的‘国家十一五纲要’中,万元GDP下降的指标是20%。北京市随之也将指标调整为20%。”市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透露,“市政府的压力其实很大。”
  该负责人进而补充说:“建筑节能是降低能源消耗的重点之一,要实现20%的目标,必须对建筑节能加大力度。但是近年,建筑节能现状一直维持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阶段。究竟如何真正有效进行建筑节能,经多次探讨,市政府认为必须严把能耗增长源头关,从建筑项目的源头上做起,即从项目立项审查开始,由市发改委负责项目立项与核准源头,因此最终市政府将重任下达至市发改委。”
  事实上,去年我国降耗目标仅达1.23%,远远低于4%的初定目标。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今年“两会”上检讨2006年降低能耗未达标的事实已经充分反映了节能的压力。
  而《楼市》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由市发改委来主管,可能还有一个原因,便是规避以前建筑节能实施情况由多个部门负责,而最终每个部门都不愿承担建筑不节能责任的现象。
  据悉,北京市一系列建筑节能行动今年将陆续展开。据北京市发改委产业处处长张燕友透露,为落实目标责任制,目前市统计局和市人事局正在研究制定节能评价考核体系。2月28日,北京市政府组织16个委、办、局成立了北京市建筑节能工作联席会议,3月1日,北京市政府与18个区、县政府签订了2010年末全市实现20%节能降耗目标的“军令状”。
  
  两大“杀手锏”出鞘
  
  作为市发改委今年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政策之一,《办法》共包含17条内容,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做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其中“评估”与“严把源头关”成为最受关注的关键词。已经有业内人士预测,继2005年《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引发市场轩然大波之后,《办法》将再掀建筑节能风暴。
  《办法》第二条明确提出:本办法所称节能评估,是指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用能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的对策和措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对此,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建筑节能检测室主任段恺表示,“此前针对建筑节能情况,分审查与检测两个环节。项目整个建设过程中,施工前要对设计图纸进行审查,其中包含节能环节。另外,在项目施工结束验收之时,建筑节能检测单位要对项目工程施工的节能材料和施工过程是否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检测。评估是本次《办法》的亮点之一。”
  “此前建筑节能审查,关注的是建筑是否符合节能标准,只要项目符合节能标准就可以通过。而《办法》中提出的评估,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是否符合节能标准,而且对符合节能标准的建筑如何进一步降低能耗,也会提出对策和措施。”长期研究建筑节能的专家五合国际北京公司副总经理刘飞认为,“建筑节能评估十分重要。只有建筑节能方案评估、设计图纸建筑节能审查、施工过程建筑节能监督、完工环节建筑节能检测四个方面同时推进,建筑节能才有可能有效开展。”
  严把源头关的思想也在《办法》第五条中得到体现(见上图)。《办法》规定,在申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立项之前必须进行节能审查。这和原先直到申请建筑施工许可证时才涉及建筑节能审查有了根本性差异。
  这种差异对开发商来说影响巨大。京东某楼盘专门负责申报项目手续的刘海分析,目前项目申请开工证之前,建设单位需向市建委上交“新型墙体与水泥专项基金”(交费标准:墙体节能费8会对项目建筑材料使用及建筑节能情进行检测,若符合节能标准就退还所交基金,若不符合,此基金将不退还。
  “交纳新型墙体与水泥专项基金,目的是制约开发商按照标准进行建筑节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开发商宁愿放弃这笔费用也不愿意提高节能标准。”刘海举例说,假定某住宅小区建筑面积为60万平方米,节能率为50%,不符合65%的标准。若其将节能标准由50%提高到65%,其每平方米需增加成本为40~60元,60万平方米共需成本为2400万~3600万元之间。
  “而其在此之前所交纳的墙体节能费,按一般建筑外墙面积是总建筑面积的1/3计算,共为60万平方米×1/3×8元/平方米=160万元。至于水泥专项基金的金额,由于受到建筑容积率、楼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项目设计方案,其所需要的水泥吨数是不同的,所要交纳的水泥专项基金金额也不同,但是整体来看,新型墙体与水泥专项基金的金额与提高节能标准所需成本相比,要少得多。”刘海认为,《办法》要求在项目立项之前就进行节能审查,并且不符合标准便不能立项,实际上将节能违规行为扼杀在了“摇篮”中。
  刘海还透露,由于《办法》主要针对4月1日之后立项的项目,因此未立项的项目目前多数选择进一步观察《办法》评估与审查的力度与公平公正性。相信一段时间后,《办法》的影响面将会更大。   
  三大疑问如何应对?
  
  《办法》的进步意义显而易见,不过接受《楼市》采访的专家也对《办法》的某些内容提出了三点质疑。
  首当其冲的质疑是以2万平方米和20万平方米作为公建和住宅进行建筑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底线是否科学。业内专家指出,北京土地稀缺,尽管2006年底,建设部拟严控大盘开发目前仍无结论,但是未来北京20万平方米以下的居住小区肯定不在少数。因此,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下的居住小区是否也需要在立项之前进行节能评估与审查,值得商榷。
  对此,据参与《办法》制定过程的执行人士向《楼市》表示,划分依据参考了2006年建设部颁发的《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在该《实施意见》中提到,建设部将建立新建建筑市场准入门槛制度,对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和超过20万平方米的居住建筑小区,实行建筑能耗核准制。
  其次,业内专家对《办法》在现实中的执行情况心存疑虑。尽管《办法》严控了建筑节能源头,但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不能严格实施,《办法》的作用就将“功亏一篑”。
  “目前,‘阴阳图纸’比较普遍。”刘海透露,部分开发商提供一套图纸供设计审查用,另一套将建筑节能这一块去掉后供施工用。施工阶段,涉及到选节能材料时,一些开发商只顾自身利益,降低成本,将设计材料偷梁换柱,节能材料偷工减料,不影响房屋的整体结构,也不会影响房屋的安全问题。部分开发商奉行能省就省策略,所以节能效果大打折扣。
  对此,张燕友表示,为配合新审核办法,北京在今年将成立节能监察大队,负责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措施和能耗指标等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监察大队将直接隶属于北京市发改委,该委原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处长将担任队长。究竟监察大队的监察情况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再次,履行评估职能的相关机构能否公正公平。《办法》第七条规定,发改委将会委托有资格的咨询机构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专篇(项目建设单位在申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申请项目核准或项目备案之前向发改委提交的项目节能情况的专门报告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意见。作为履行评估职能的咨询机构资格的认定以及该机构在评估时究竟能否公正公平,受到了业内专家普遍质疑。
  对此,市发改委相关人员表示,《节能评估中介机构选聘和管理办法》目前正在制定中,将于今年年内出台。为确保公正,发改委将对承担节能评估的咨询机构进行动态管理,定期淘汰不合格机构。
  可见,对于一些普遍被质疑的环节,市发改委已经意识到并为此做了相关的准备工作。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以市发改委领衔的北京建筑节能风暴未来究竟如何演化,《楼市》将继续关注。
  
  编后
  在北京建筑节能审查大幕开启的示范作用下,全国建筑节能也必将掀起审查风暴!当前建筑节能已经上升到了国策的高度。2006年,政府确定了5年内单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但今年两会前夕,有关部门公布200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23%,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今后政府每年都要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节能减排完成情况。并且明确表示,5年目标计划是严肃的,确定了就不能随意更改,“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
  政府对于节能极高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未来国家有望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更为严格有效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以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而建筑节能也将成为重中之重。《楼市》将联合建筑节能权威研究机构与专家持续关注建筑节能问题,推出后续报道。敬请关注。记者热线:010—64450040转22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前10强排行榜中,新盛大厦2月销售金额最高,约2.69亿元,其中北京企业签约8447平方米,中央企业签约1630平方米,外地企业及外省个人分别签约3260、2111平方米,诸多大型国有企业和政府金融管理机构的强购买力,对金融街写字楼的吸纳能力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本月新盛大厦继续稳座10强榜首,签约面积环比增幅高达631.54%;大钟寺国际广场写字楼本月北京企业签约金额达2.13亿元,排名提升
期刊
一个低调的地产公司,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老板,一个神秘的项目……绿城、宋卫平、御园……号称品一个低调的地产公司,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老板,一个神秘的项目……绿城、宋卫平、御园……号称“品质为本”的绿城集团从浙江入京“赶考”,能否续写品质地产华章备受业界瞩目。  “这个项目实在是太神秘了,除了知道是绿城集团开发的,可以直接看到万寿山和玉泉山的自然风景以外,项目其他的基本情况销售人员都没有对外透露。”回忆
期刊
和着2007年的和煦春风,京津两地政府向《楼市》伸出了合作之手,分别诚邀楼市传媒合作筹办“顺义现代服务业投资推介会”与“津洽会”。  新年伊始,《楼市》杂志就迎来了开门红,受北京顺义区国门商务区管委会和天津河东区政府邀请,承接两地政府重点项目各类活动的推广宣传以及招商工作。  3月8日,天津市河东区政府聘请楼市传媒总经理蔡鸿岩为河东区政府的招商顾问,同时委任楼市传媒为“环渤海经济高峰论坛”(下称“
期刊
春节前夕,位于马连道核心地区的茶贸国际中心正式开盘。茶贸国际中心拥有500家独立商铺,2008套可注册公寓,是目前马连道最大的商住综合性项目,也是马连道区域的地标性建筑。  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茶叶一条街”的商圈氛围,造就了茶贸国际中心良好的置业与投资价值。据悉,此前该项目就已积累了4000多位潜在客户。(陈红军)  GBD北花园艺术特区举办建筑设计邀请赛  近日,时尚家居品牌科宝·博洛尼,为将北
期刊
首创置业拟上交所上市发行不超过14亿A股    首创置于8月9日发布公告,公司将于下月27日召开股东大会,审议发行不超过14亿A股的特別议案,计划将于上交所完成上市。  公司表示,此次发行A股所得资金将发展及兴建北京国际中心、北环中心、天津滨海新区住宅项目以及成都东三环路住宅项目,投资金额分别为74.7亿元、4.5亿元、26.1亿元及3.7亿元。若集资所得资金不足以支付有关项目投资额,将通过内部资
期刊
观点    监理行业亟待打破怪圈  贵刊在今年2月曾刊载《监理之祸》一文,其中剖析“问题楼盘”监理机制的弊端很为犀利,发人深省。的确,在高速发展的中国房地产业中,完善监理机制,放大监理权限,加强房屋质量管理,实现民众安居乐业,将是未来房地产监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事实上,我国监理行业目前已经陷入怪圈之中。怪圈之一是监理担负着监管房屋质量、工程进度、项目投资情况的重要职责,但是监理方的费用却由开
期刊
目前,地产股估值水平已充分反映当前业绩增长以及公司项目储备的增加、售价上涨导致的NAV提升。2006年房地产调控政策非常全面,但执行不理想,2007年将是房地产调控的“执行年”,预计两会后会出台新的调控措施,对地产股产生打击。    资源型地产股向好    “两会”期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房地产行业的重要信息主要有两点:第一,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第二,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政府工
期刊
二季度广州写字楼租金上扬 空置率上升3.32%    戴德梁行的研究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广州甲级写字楼租售市场呈现活跃之势,但由于新物业交付量日益增多,总体空置率呈现上升的现象。  第二季度甲级写字楼总体吸纳量约133955平方米,比去年第四季度增加约76280平方米。租赁市场以外资企业新进驻和扩租为主,市场总体吸纳量人幅增长。在租赁成交活跃的前提下,广州甲级写字楼租金继续保持上升的趋势,整体
期刊
张曙光:“未来十年中国重大课题”首推土地问题    第三届中国经济50人田橫岛论坛日前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未来十年中国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其中,土地问题尤其成为专家们热烈讨论的焦点。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曙光指出,中国的土地问题,现在这么尖锐,到底是什么问题?我觉得有些问题可能没有说太清楚,有一个最基本的,现在土地制度的特点,是一个二元分割的权力体系。要从根本上解决土
期刊
相对于海外资本的疯狂投入,开发商们似乎不敢轻易涉足商业地产领域。然而今年,包括华润、富力、绿地、今典等一批知名开发商明显加大了对商业地产的投资力度。     潘石屹在去年说的“SOHO中国今后三年不再开发住宅,转而进入商业物业开发”这句话一度引起争议;在住宅开发上顺风顺水的老潘,其不再开发住宅的决心到底有多大?   而随着今年朝外尚都商街开业以及三里屯47万平方米综合用地的获取,先前老潘的“今后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