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济著作权辨正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huche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礼堂宋本书录》(以下简称《书录》)的作者是谁?学术界早有定论。著名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张元济先生是该书编著者,从1939年《书录》出版以来,似乎从未有人提出过疑问,虽则初版《书录》用的是潘宗周(明训)的署名。1984年12月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此书,版权页上已改署“潘宗周、张元济撰”,并由潘宗周之子潘世兹撰序,说明原委。此后,《张元济年谱》及相关文献的陆续出版,张元济当年为潘氏代编《书录》的历史真相进一步大白天下。然而,近年不知为什么,张元济对《书录》所拥有的著作权被人怀疑,甚至将要被“剥夺”。笔者在参加《张元济年谱》的编著中曾接触到一些材料,感到有必要再次澄清这一事实。
  2003年第2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有陈广胜《(宝礼堂宋本书录)作者考》一文(以下简称陈文),据陈先生考证,“张元济先生对该书的编辑和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他不是该书的作者,该书的作者是宝礼堂主人潘宗周。”根据什么呢?主要是《书录》正文的十余处“佐证”。这些带有“在予家”、“余得之”、“归余插架”和“余友张菊生”等句子,陈先生以为这就是《书录》出自潘氏之手的证明。殊不知“捉刀者”撰文当然用署名者口吻,这是常识。考证岂能在书内找,应该到书外文献中去求证才对。
  《书录》始编于1937年初,现存该年张元济日记中有许多记载:
  二月二十一日 潘明训来,欲于帮同撰拟书目者有所酬。手持一函交余。余谓校史处诸君并不相关,坚拒不受。欲转给仆人。余云俟令书完后再说。
  四月十日 乘公共汽车访潘明训于工部局财务处,交宋本提要十四篇。
  四月十二日 潘明训来。当面交还宋版书十五种。
  四月二十日 潘明训来,交到宋元本二十一种。
  九月三日 午前潘明训偕其如夫人送来宋本书七种:《武经黾鉴》一本、《明贤文萃》三本、《舆地广记》一本、《古三坟》一本、《荀子句解》二本、《湘山野录》四本、《伤寒明理论》二本。当给与收据一纸。
  九月十二日 访潘明训,拟交藏书题跋七篇,未遇。乃携归,明日再送去。
  九月十三日 致潘明训信,送第六次提要七种。
  九月二十六日 访潘明训,面交第七次提要稿七种。
  十月三日 潘明训来,当将第七次已撰提要[书]七种当面点交。又收到宋本书十一种,计四十一册。即在来单上签收,交与明翁。
  十月十四日 午后到江西路访潘明训,交第八次善本提要十一种,连前共六十八种。
  十月三十日 午后访潘胡训。交我《乾象新书》一册,又《片玉集》三册。
  十一月八日 访潘明训,交善本提要十种。(《张元济日记》下册,张人凤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
  以上记载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一个事实:《书录》出于张元济之手。但是陈文却认为,“张元济提交给潘宗周的题跋,应是潘宗周把编就的《书录》交张元济编审把关后,张元济退还给潘宗周的”。这完全是想当然!如张只是“编审把关”,那些价值连城的宋元版书“交宋”、“送去”干什么呢?张元济的日记里怎么一句也没潘宗周交来题跋的记录呢?
  如果这还不够的话,那么我们再看看一段张元济自己的话。1939年9月4日,他在致粤友汪兆镛的信中说:
  贵同乡潘君明训虽厕身阚阓,而耽嗜宋刻古籍,与弟谬托同好,属为代编书录,荏苒两年,始克蒇事。书成两月而潘君忽而已下世,今寄呈一部,伏乞髻存。(《张元济书札(增订本)》中册,张树年、张人凤编,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
  “属为代编书录”,如此明白,还容置疑吗?
  陈文断言,傅增湘所说张“为潘明训编藏书目录”,“是指张元济作为出版家、编辑家的角色来编审《书录》而非撰写《书录》。”撰写书目、书录,向来也叫“编”。张元济时代编书目者都是自己动手的。即使有助手也只做些辅助工作。从1937年初到1939年3月《书录》出版,正好两年。潘明训去世于1939年5月,张元济上述信是个明证。《书录》出于张元济之手,当时就不是秘密,藏书家圈子里尽人皆知。郑振铎1941年在自抄《宝礼堂宋元本书目》题跋中写道:
  《书录》出张菊生先生手,甫印就,潘明训君即下世,其嗣君乃封存之,故传世绝罕。予尝托菊生先生索取一部竟不可得。数月后,李紫东乃以一本见贻。惟书录卷帙稍繁,披览不易。余乃手录其目为一册,俾时自省览焉。(《西谛书话·西谛题跋》三联书店1983年10月版)
  同年10月23日郑振铎致蒋复璁的信中也说:“潘氏《宝礼堂书目》,兹已将《书录》四册,抄为‘简目’十纸,《书录》为菊老手编,不可购得(潘氏封存不售),故不能寄上。”(《文献》2001年第4期)
  另外,从《书录》内容本身看,它只能出于张元济之手。潘宗周虽嗜好宋版书,但其鉴别水平、版本目录学造诣是无法与张元济相比的。不信,请看1930年8月13日潘氏致张元济信中所说的话:
  刘聚卿之书现在孟德兰路刘子鹤公馆,日前已经看过,但弟属门外汉,不能决其真赝,俟下次约定日期,再请阁下枉驾至刘府鉴定一切也。
  刘聚卿,名世珩,安徽贵池人,近代著名藏书家,玉海堂主人。此信上有张元济批注:“19/8/14/复”,复信今佚。潘氏“门外汉”之说,或许出于自谦,但由此可进一步证实:潘氏宝礼堂善本大都经张元济之手鉴定而购进的。正是有了张与宝礼堂这段特殊书缘,加上他版本鉴别和古籍校勘上的精深造诣,在公私事务极其繁忙的情况下,仅仅花了不到一年的功夫,就完成了这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书录》体例之善,考订之精,早已为学界所公认。特别是标明刻工姓名、著录印章二项,已成为以后版本目录书的定则。这样一部极富创造性的学术著作,非张元济莫属。
  近代以来,藏书家请人代辑丛书、代编书目,并不鲜见。《粤雅堂丛书》各书后跋虽则署名伍崇曜,而“捉刀者”是谭莹。缪荃孙为盛宣怀愚斋藏书、刘承斡嘉业堂藏书编目,藏书史上都有明确记载。潘明训请张元济代编《宝礼堂宋本书录》也早已为学界所肯定。杜泽逊先生在《张元济与(宝礼堂宋本书录)》一文中甚至认为,1984年广陵古籍刻印社重印《书录》,恢复“潘宗周、张元济撰”,“显然不妥,似应改为‘潘宗周藏、张元济撰”’(《文献》1995年第3期)。这是极有见地的。
  正常的学术讨论中对某个问题提出异疑,无可厚非。真理越辩越明,事实越理越清。《书录》著作权问题中出现新的争议是最近发生的事。上海有家出版社重新点校出版《宝礼堂宋本书录》,作者只署潘宗周一人,据称以初版书为底本。该书出版之前,有专家提醒编辑用广陵版二人合署为妥。出版社方面坚持要用“初版”为底本,说改署名要有什么什么手续。专家又告诉整理者,在撰写出版说明时建议写明张元济先生代撰原委等情况。但是,现在书已经印出,出版说明只轻描淡写地说张元济先生对此书编撰作了很大贡献,与《河南大学学报》《作者考》那篇文章如出一辙,只字未提潘世兹先生为广陵版《宝礼堂宋本书录》所撰的跋文。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因为1984年广陵版《书录》就已恢复潘、张合署,并有潘氏后人潘世兹跋文说明了改变署名的原委。笔者以为,这已经不仅仅是学术讨论的问题,应该看作变更著作署名的合法历史依据。为什么二十年后反倒要“倒退”呢?“剥夺”张元济先生对《宝礼堂宋本书录》所拥有的著作权,实在没有道理。张元济先生后人的继承权及商务印书馆的版权,亦应尊重并确保不受侵犯。商务印书馆已经出版的《张元济古籍书目序跋汇编》和即将分卷出版的《张元济全集》,都收有《书录》全文。如果现今新出单行本只有潘宗周一人署名,也许又会引出新的“作者考”争论,对学术研究并无益处。
  潘宗周已下世六十余年,张元济逝世也快五十年了,此桩著作权公案,还要持续多久方能“水落石出”呢?
  
  (本文编辑:李 焱)
其他文献
我祖父陆宗达和朱家济先生(文物学家、书法家)民国时在北大为同学,志趣相投,感情甚好。并由家济先生而与他的弟弟们也相往来,即二弟家濂,三弟家源,四弟家溍。家济先生后来去了浙江杭州,很难见面,只好书信往来。以后朱家浯先生和祖父过往较为密切,所以我也对家溍先生较为了解。今将闲言琐事笔于纸上,以为纪念。  我去朱先生家时,朱先生兄弟三人共居于南锣鼓巷的炒豆胡同,居所东边墙上挂一块牌子,上书“北京市文物保护
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大略相当于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怀特海说过一句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话,“全部西方哲学传统都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怀特海的话并非夸大之辞,柏拉图的思想实质确实一直渗透在西方思想的血脉中,从未断绝。即使在西方思想史上的“黑暗时代”,柏拉图的思想仍然通过教父、神学家之口得以传布。而现代以来解构形而上学的努力,也是以柏拉图的思想为参照的。  与其前辈相较,柏拉图著述颇丰,有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期间,11名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色九月”的成员深夜潜入以色列运动员的驻地,绑架并杀死了11名以色列代表团成员。2005年,斯皮尔伯格以这一事件为背景,拍摄了电影《慕尼黑》。2006年初,《慕尼黑》全球公映期间,恰恰赶上巴勒斯坦民主选举结果出炉,而这选举结果把整个世界都吓了一跳:一向被大多数国家视作“恐怖组织”的哈马斯竟然赢得了选举,摇身一变,成了巴勒斯坦的合法执政党。  巴
早年也曾拜读过郭先生不少论史大著、随笔文章,却很少集中阅读,断续读过的散篇,印象有如小酌低吟,隽永的是,回味却不耐,随读随忘,风过耳尔。这一回,六十多篇、三十余万文字结集出版,为《法大人札记》四种之一。论史著述之外,更有诗词联赋、演讲实录、故人忆旧、序跋随笔,一册在览,文备众体。闭门锁户,展卷再三,集团式消费,确乎有捆束式效应,那印象,就不再是浅尝微醉,而是几近乎酩酊忘形了。  涉及到史实与史思,
美国华裔学者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一书英文版出版于1960年代,1989年3月经雷颐先生迻译人国内,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作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出版发行。1990年又修订重版,1998年3月再出新版,其中最新印刷本仍据1990年版,至2005年7月已经印刷5次。作为研究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科学主义、科学思想和文化思想研究的经典著作,《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在
我辈长期肃着面孔,用刻板文字写史作文,面目可憎,味同嚼蜡,已成难改的积习。出乎意料,研究中华民国史三十多年的同道朱宗震先生,竟在日前推出一本以较为通俗文字写成的《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试验的台前幕后》,给人以面目一新,别开生面之感。除却文字新,重要的是视角和内容出新。作者深谙历史文献档案,把当年登台表演的人物重新拉到前台,不问其素质高低、道德美丑、角色正反、言行左右,不以道德评价为第一标准,而
《语文建设》2017年第34期刊载了邢延、薛飞两位老师的《“司马青衫”为何而湿?——〈琵琶行〉隐含意蕴探微》一文(以下简称“邢文”)。邢文认为,“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原因是白居易政治观的转变,即由先前的“勇猛精进”转而为“循默无为”。笔者认为,此论不妥。白居易政治观的转变仅可以视为“青衫湿”的背景,而非主要原因或者真正原因。   一、江州之贬后白居易真的“循默无为”了吗   事实上,白居易政治观转
朱正先生在鲁迅生平史料的考证和辨析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鲁迅回忆录正误》一书多次再版,成为众多鲁迅研究者的必读之书。1999年,朱正在《鲁迅回忆录正误》“三版后记”中说:  ……我以为这书还是向作者们和读者们的一份建议,对于作者,我希望他有一种尊重读者的态度,着笔之际认真一些,慎重一些,不要以为读者可欺,怎样随便乱写也不要紧。要知道,有毛病迟早会有读者看出来的,那时岂不有损自己的声誉吗?对于
王培元著《在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一书,叙写了13位“前辈”的人生轨迹和坎坷命运。他们是冯雪峰、聂绀弩、林辰、蒋路、牛汉、舒芜、韦君宜、秦兆阳、严文井、绿原、孟超、楼适夷、巴人。他们有几个共同点:在(或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供职,有编辑和出版家的角色;在某一方面甚至几个方面学有专长;有曲折、坎坷的命运际遇,不乏悲剧色彩。他们的命运起伏,与当代中国历史有着紧密关联。  有人将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
我藏有赵景深的新诗集《荷花》1928年6月15日初版本。是书开本为18,5×13cm,平装,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付排时间为1928年4月1日。它装帧简朴,封面由当年开一代新书装帧之风的大家钱君匋设计。一朵似剪纸的白色荷花,独出于污泥而立,亭亭于荷塘上;分界线犹如一池边,着蓝黑两色分明。里衬页上也绘有绽开莲花,似炎炎夏日,风来莲叶转,真有朱自清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之意蕴。  多少年来,在中国现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