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红军“同时”过草地

来源 :草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oni_i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西安走时,气温摄氏38度。
  我和妻利用假期外出旅游。
  茫茫夜色中,只感觉火车不时地穿过一个隧道,又穿过一个隧道;视线一会儿玄青,一会儿幽暗,一会儿又转成铅灰。这条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沿途几乎全是崇山峻岭,地势极为复杂,工程艰巨异常。共和国的铁道兵和鐵路工人,硬是逢山开道,遇壑架桥,在长达1085公里的铁路线上,打通隧道427个,架设桥梁653座,在隧道里或桥梁上建造了几十个“地下车站”或“空中车站”,整个工程历经12个春秋,1970年7月1日正式通车。于今我们身临其境,却因为是晚上,体会不到多大惊险,留下些许遗憾。
  凌晨到达昭化火车站后,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汽车站,坐上了去往九寨沟的汽车。一路上的劳顿非言语所能道尽。那时交通落后,我们坐的是一辆解放牌卡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摇荡,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是水流湍急的白龙江,人似在画中游,心却提到了嗓子眼。一天下来,尝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滋味。好在九寨沟的风景迷人,算是将一路上的艰辛做了补偿。
  从九寨沟出来,有人指点,可以坐九寨沟至成都的旅游车,途经松潘草地,“走”长征路。这一消息,使我俩陡添惊喜。一咬牙,每人花80元买了一张车票——这在当时可是很昂贵的。
  时值八月。出发时还是艳阳高照,酷暑当头。我们这一车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清一色夏装裹身。我穿短裤背心,妻着短衫长裙。进入草地后,人烟逐渐稀少,顿有荒凉之感。偶尔可见到一些石头堆,讨教同行客方知,那叫“玛尼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类似于蒙古族的“敖包”,说明我们已进入藏族居住地区。藏族同胞以碎石块叠垒成堆,布上经幡,每次路过时,就在石堆上添加一些石块,然后绕“玛尼堆”顺时针走三圈,祈求上苍保佑。这里人烟稀少,天高地阔,间或出现几顶帐篷,二三牧民,还有陪伴他们的牛马。牧民见到汽车,老远就招手,就喊叫,我们还之以礼,也挥手,也喊叫。虽然素不相识,心却在沟通交流。天空忽有苍鹰盘旋,妻首先喊:“高山之鹰!”车厢里的人都伸出头来,对着天空大叫:“高山之鹰!高山之鹰!”车厢里,一派浪漫、欢乐景象。
  不料,再往前走,气氛逐渐冷却下来。虽然门窗紧闭,但我们却分明感觉到寒冷在逼近、压迫过来。一步一步,一点一点,令人渐渐招架不住。冷,彻骨的冷。又过了一段时间,天空中居然飘起了雪花。雪花纷纷扬扬,似乎很温柔,很耐心,轻轻地叩击着门窗,无声无息地陪伴着我们前行。同车中有几个广东青年,生平第一次见到真雪,不由激动得大呼小叫。当司机在一个地方停车让大家方便时,他们又是拍照,又是打雪仗,可乐坏了。路旁有青青的小草,小草中间有成群的牦牛,以黑色居多,毛长长的,在悠闲地吃草。
  牦牛不怕冷,我们怕冷。在车厢里面坐着,又不能活动,大家一个个瑟缩着,战栗着,纷纷从随身的行囊中搜寻衣服御寒——实在也搜不到什么衣服,除了夏装,还是夏装。无奈之下,我将一件雨衣披在身上,妻子索性把一条裙子套在头上。这时最艰巨的任务,是抵御严寒。
  在草地上共走了两天。第一天傍晚到达松潘县城。松潘西面,有个地方叫毛儿盖。1935年7月,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央红军到达这里。部队一面筹粮准备过草地,一面耐心等待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到来。其时,张国焘自恃兵众枪多,已经不把中央放在眼里。他野心大发,企图篡夺领导权。8月6日,党中央在毛儿盖的沙窝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对张国焘进行批评教育,决定红军兵分左右,经草地北上。然而张国焘竟拒不执行党中央的决议,主张西出阿坝,向青甘边缘退却。8月20日,中央又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会议,反对张国焘的错误,坚持北上,实现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目标。这两次会议后,右路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等的指挥下,战胜严寒和饥饿,胜利通过草地,到达四川巴西。而左路军由于张国焘的倒行逆施,使红军两过草地,遭受了巨大损失和痛苦。
  第二天,我们开始穿越草原腹地。或许由于气候逐渐干燥的缘故,草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遍地是泥泞沼泽。但天气依然不好。天空仍不时飘着雪花。远处雪峰连绵,眼前野草茫茫,牛粪触目皆是。显然,这里已经成了良好的牧场。而50年前不是这样。当年红军过草地时,也是8月,气候比现在恶劣得多。记得曾读过周恩来的警卫员魏国禄写的回忆录:“草地是个气候变化无常的地区,有时天空无云,烈日晒得脸上火辣辣地疼;有时阴云密布,疾风暴雨猛烈袭来,一刹时就像到了严寒的冬天。在那越走越难走的草地上,长满了齐腰的水草,起伏不平,踏上去像是走在海绵上一样晃荡。”当时,红军后有川军,前有胡宗南,还要携带武器和极少的干粮,又缺少御寒的衣服,在茫茫的草地上跋涉了十几天。粮食吃完了,就挖野菜,吃草根,喝凉水,咽棉花,有许多同志没有走出草地就累死、饿死了。先烈们没有想到,在他们倒下14年之后,新中国就诞生了。半个世纪以后,又有一些人坐着旅游车,来重踏他们的足迹。虽然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玩耍,但也是出于缅怀和感恩。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红军,怀着深深的崇敬和谢意。
  是的,历史不应该忘记。就在第二天,我们到达了红原县。“红原”二字是由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意为“红军走过的草原”。
  出红原抵南,经刷经寺,直奔成都,离松潘草地渐渐远了。
  又是艳阳高照。
  责任编校:邬彦姝
其他文献
老兵“选”工作  这是“神仙泉”,老百姓取山泉水的地方;这是“时光隧道”,摄影师的网红打卡地;这是“火烧山”,旁边是“森林防火备用池”。你看,这棵香樟树正在比“心”,那棵是我们刚刚扶直的倒树,又发新芽了……跟随老兵巡山,每片林子,每一角落,每一棵树,老兵如数家珍。他看它们的眼神充满爱怜,犹如看自己的孩子。  老兵守这片林子快30年了。30年前的他还算“小伙子”一枚,一晃30个年轮刻进老兵的生命,他
期刊
摘要:机关档案管理部门使用政务云平台可提升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现代化管理与服务水平,但档案管理信息安全技术保障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政务云环境下机关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安全风险,提出从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用户及服务层五个保护层面构建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技术保障机制,以期为政务云环境下档案管理的信息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务云 机关档案管理 信息安全技
金色的草地  初秋风吹过,大雁南飞。草地边缘热腊部落哇玛寨的泽旺和几个伙伴相约到川甘交界的寺院烧柏香祈福。几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正是爱枪、爱瞄姑娘的年纪,到寺院附近的甲康(“甲”藏语音译,为汉人、汉族之意。甲康,意为汉人区。)逛街时听街上的回族朋友说,夏热塘草地那边来来去去过了很多共产甲玛(甲玛,藏语音译,意为汉兵,“共产甲玛”为当地藏族对红军的统称。),饿死了很多人。几个小伙子将这一消息仔细梳理,
期刊
明晰典型旅游城市旅游休闲业态的时空演化特征,对优化城市旅游产业布局,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年、2020年安徽省黄山市的POI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市域尺度上旅游休闲业态的时空演化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析旅游休闲业态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2010-2020年,黄山市各旅游休闲业态的总体空间分布形态变化微弱,空间集聚特征逐步加强,时空演化格局表现为由“一核三中心”向“一核八中心”过渡。②旅游休闲业态空间分布方向呈现西北-东南偏离,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位移,形成以市中心为
南湖红船  一只红船,载着希望  正在湖面之上轻轻飘荡  每一缕红色都是喜悦  给追随者,带着无限遐思  热血,让中国踏过了数千年文明  日月,重新轮回  把光明变成期盼  带着多少努力继续奔跑  共产主义宣言从这里启航  新篇章没有被挫折击败  光明,已经冲天而起  革命的船票,承载着一个新生的国家  党章的每一个字,像每一杆枪口  对准了所有的黑暗  使命,带着坚毅  红船,载着澎湃的热血  
期刊
黄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弯,北面是山西,南面是陕西。  一片孤零零的玉米林子站在拐弯处陕西的小山峦上摇晃着忧伤旋律。  黄昏了,夕阳从西斜的小山峦上透射过来,映着玉米林子斑斑驳驳虚幻的影子,弥漫出一种凄惨、悲凉的色彩。此时,玉米林子里看上去异常宁静,但这种宁静使人觉得诡异。因为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空前大战,一队日军从黄河拐弯处登上岸,企图穿越玉米林子的官道进入陕西地盘,清剿陕西大山里的一股抗日武装。  小
期刊
民国二十四年一个寒冷的夏日,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率领下入境蜀地,大部队突破芦山、宝兴一线数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突围到夹金山南麓的一个无名山坳下,以谋取翻越夹金山向阿坝境内的懋功进军,继而实现挥师北上的战略目标。  ……  山外的时节虽已到了百花齐放的盛夏,而夹金山上却是一副冰天雪地的瘆人模样,乱石嶙峋的山岭直插天际,山头上缭绕着一团黑乎乎的神秘乌云。  红军先遣队一行数百余人
期刊
面前崎岖的山路,岳登兴觉得和他的命运一样坎坷。他感到孤独,特别是当他孤身一人走在这山路上,巴中南江官路口的山上挺立着孤独的树,微风吹来,树叶发出低沉的飒飒声,拨开空气的阻挡,径直传到岳登兴的耳朵里,像肺活量大得惊人的老者,不说完这长长的一句话,绝不停顿,无聊、孤独被这个场景无限放大,在空无一人的大山里,瞬间孤独氤氲,像雨后的云雾一般弥漫了整个山脊,包裹着里面所有的一切,让人泪奔。在孤独的怀抱,岳登
期刊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党将迎来百岁华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党就是一颗明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沐浴党的光辉,在党的英明、正确的领导下,我们阿坝的经济迅猛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在党的光环之下,阿坝茁壮成长,并逐步走向辉煌,我们迎来了一个精彩的新时代、一个腾飞的阿坝。可是往事不堪回首、记忆历历在目,又令人感慨万千。  张大明是在阿坝农村长大的,迷糊的记忆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