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光

来源 :草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t1977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前崎岖的山路,岳登兴觉得和他的命运一样坎坷。他感到孤独,特别是当他孤身一人走在这山路上,巴中南江官路口的山上挺立着孤独的树,微风吹来,树叶发出低沉的飒飒声,拨开空气的阻挡,径直传到岳登兴的耳朵里,像肺活量大得惊人的老者,不说完这长长的一句话,绝不停顿,无聊、孤独被这个场景无限放大,在空无一人的大山里,瞬间孤独氤氲,像雨后的云雾一般弥漫了整个山脊,包裹着里面所有的一切,让人泪奔。在孤独的怀抱,岳登兴怎么也想不起,只喂了他三个月奶的母亲,以及母亲奶水的味道,母亲怀抱的温暖,他甚至没有记住母亲的味道,这个叫母亲的人,这个叫人内心疼痛的人永远离他而去,那么决绝,就像一把利剑斩断了她的一切信息,她的气息、声音、味道、以及甜甜的奶水,像一股大风吹过的地面,空荡荡的,除了在世上留下他這个人,其他什么都没留下。
  这个名叫岳登兴的小男孩,原名叫陈光。
  只有在夜里,当父亲粗糙的手抱着他的时候,才能给他安全和温暖。陈光三岁时,父亲和母亲一样,在他的世界里永远地消失了,陈光成了孤儿。在他的记忆还没有彻底学会履行职责前,父亲和母亲那么亟不可待地离他而去,甚至没教会他穿衣吃饭,没安排好他三岁以后的日子该如何一天天地度过。
  恐惧铺天盖地袭来。一个三岁孩子的天塌了。
  陈光哭着睡着了。他又饥又饿,梦中好像有一双大手抱着他,他感到温暖和安全。睁开眼睛一看,原来在舅舅的家里,是舅舅抱着他。从此,这个贫穷潦倒的只有女孩子的家里,多了一个小男孩,陈光跟舅舅姓了岳,叫岳登兴。
  不到十岁,岳登兴学会了放牛,给地主家放牛能养活他自己。白天他看着牛吃草,晚上和牛睡在牛圈。在寒冷的冬夜,他和牛依偎着取暖,是一头母牛用自己的体温给这个孤苦伶仃的孩子温暖。与牛为伴,转眼岳登兴十二岁多了。1933年2月的一天,这头快要生牛犊的母牛失足摔下山去,岳登兴既惊恐又悲伤,他失去了母牛的陪伴,更失去了安稳的日子。这日子不论过得好坏,至少晚上他有牛圈可以回去。看着乱石堆里躺着一动不动的高高隆起肚子的母牛,他吓坏了。
  又一次失去了生命里珍贵的东西,这对他来说已经是第三次了。岳登兴躲在山上不敢下山,他赔不起牛,舅舅家也赔不起牛。
  天无绝人之路。岳家的一个表哥,十六岁的岳根元找到了他,给他讲了很多从来没有听过的道理和词语:穷人要翻身做主人,要推翻封建压迫……特别是“共产党”“红军”这些字眼,岳登兴第一次听说。表哥讲的道理,如醍醐灌顶,他如梦方醒。这些道理岳登兴能听明白,好像很久以前就在他心里的某个角落里潜伏着,虽没有萌芽但蠢蠢欲动。只是这些冲动像羊群一样满山乱跑,漫无目的,他没有能力将这些念头收拢,就像将羊群收拢到一个指定的地方一样。生活像一座山一样压得他踹不过气来,他想不明白为什么?怎么会这样?他感到世世代代好像生活在一个密封的容器里,循环往复地生活着;人好像是被蒙住眼睛拉磨的驴,机械地生活着,没有方向,不知道前面有什么、是什么,看不到希望和未来。表哥的话像撕开了这个容器的封口,空气进来了,阳光进来了;表哥的话像是给夜行的人光亮,照亮了脚下的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岳登兴这时才觉得自己是一个人,一个有脑袋有手有脚的人。他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自己能站在阳光下,顶天立地,自由呼吸。
  表哥岳根元小小年纪,已经是一名地下党员。他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将中国带向富强之路,才能让中国脱离贫困与落后,真正走向富国强国之路。岳根元介绍岳登兴参加了红军三十军,岳登兴小小年纪,只有在三十军医院当通讯员,跟随王树生司令,在通南巴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不到十三岁的岳登兴就这样穿着一双草鞋,了无牵挂地踏上了梦想的征程。十四岁在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当通讯员。当时红四方面军总医院里的工作人员除几个医生外,几乎全是女兵。岳登兴被她们关爱着,没有母亲和姐姐的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这些女兵大多来自贫苦农民家庭,曾经被贩卖或者是作童养媳。她们为摆脱苦难的生活,参加红军。女兵们接受了中国几千年来从来没有过的观念:共产国际、官兵平等、妇女运动、民主选举……
  意大利诗人B·瓜格里尼这样写道:
  黑夜沉沉,朦胧的黎明前时分,
  遥望辽阔而古老的亚细亚莽原上,
  一条觉醒的金光四射的巨龙在跃动、跃动,
  这就是那条威力与希望化身的神龙!
  他们是些善良的,志气高、理想远大的人,
  交不起租税走投无路的农家子弟,
  逃自死亡线上的学徒、铁路工、烧瓷工,
  飞出牢笼的鸟儿——丫环、童养媳,
  有教养的将军,带枪的学者、诗人……
  就这样汇成一支浩荡的中国铁流,
  就这样一双草鞋一根土枪,踏上梦想的征程!
  战争是残酷的,有战争就有流血牺牲。岳登兴看见卫生员们穿梭在战火硝烟的战场抢救伤员,伤员源源不断地被抬进医院,包扎的绷带被鲜血浆过,需要不时更换。战士的军衣被血染过,已经看不出原本的颜色。岳登兴除了当通讯员,还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不停地在医院和河边往返,洗绷带、晾晒绷带或者给医院提水。刚开始洗绷带时,岳登兴看到黑红僵硬的一圈圈绷带,那么刺目,那么恐怖,他本能地有想呕吐的感觉。他想远远地躲开战争,躲开这些绷带,他不想看到流血牺牲。可是革命尚未成功,战斗还在继续,伤员的呻吟声不绝于耳,他们为革命光荣负伤,伤口的鲜血在流淌,急需等着用绷带止血。还迟疑什么呢?难道眼睁睁看着他们继续流血吗?在河边,在山间的溪流边,一个红军小战士,一双小手冻得皴开一道道鲜红的口子,鲜血从手背的裂口冒出,被水一冲,在刚刚洗干净的绷带上又染上淡淡的红色印迹;他的袖子打湿了半截,高高地卷起,裤子卷在膝盖上,赤脚站在河边,不时地起身、蹲下,小小的身躯那么单薄。小河的水被绷带上的血染红,岳登兴手上的血又染在绷带上。承载着无数人鲜血的河水,看见了红军战士的舍生忘死,它沉默着,带上战士的鲜血和伤痛,默默流向远方。   雪山草地,杳无人烟的荒凉。就连树木和青草都惧怕空气里稀薄的氧气,怕它们不能承受这生命之重,而避之远远。只有终年不化的白雪,固执地不分时间节气翩然而至。山顶像一把把尖刀,直指天空。它们在问天,为何人世间有不公?天空沉默,继而满脸通红大汗淋漓,于是扯来一片乌云挡住绯红的脸庞,淋漓的大汗,化作一片片雪花,覆盖了像尖刀一样裸露的青色岩石,貌似还了人间公平,还了世间一片纯洁。
  岳登兴是团里的通信员,他通报团长的指令,和团长接触最多。團长的身体日渐消瘦,脸色越来越黑,步履越来越沉重。骑在团长的马背上的岳登兴悄悄地观察着,年幼没有生活经验的他都能感到团长的身体状况不妙。他跳下马,坚持要团长骑上。岳登兴脚上的草鞋早已磨烂,虽然老红军们给他修修补补,但草鞋还是烂成一个圈。他赤脚在雪地上来回奔跑,双脚先是冻得通红,后来麻木没有了知觉。团长看到岳登兴的双脚,知道他再这样走下去,双脚就会发黑坏死,那就完了。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他人生还没开始,国家还需要他们建设,怎么能没有一双脚呢?岳登兴的心越来越忐忑,他看到团长沉重的呼吸,发黑的脸庞,艰难的步履,团长真的生病了!是的,团长确实生病了——肝病。原本这是一个富贵病,病人不能做强体力劳动,要有丰富的营养和充足的休息,对病情恢复才有好处。可是团长仅有的一点干粮,还分给岳登兴一些,说小孩子长身体,多吃点。是的,岳登兴确实在长身体。刚入伍时穿的马褂,现在已盖不住肚脐眼了。团长让岳登兴牵着马尾巴跟在他后面,岳登兴紧跟着队伍,再高的山,再厚的雪,他都没有掉队。
  团长告诉岳登兴:一个没有精神的人,心灵是荒芜的。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前途是暗淡的。任何时候,都要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可亲可敬的团长,在部队第二次过草地时牺牲了,他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全托付给岳登兴,他将对新中国的向往、对新生活的眷恋深埋心底,他要岳登兴代他活着,建设祖国,直到劳苦大众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团长要他记住,共产党人的信念不朽,长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不朽的象征!
  岳登兴感到这托付何其沉重!从此他的人生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人生了,他肩负着两个人的理想和信念,他将在以后的枪林弹雨中经受战争的锻炼。岳登兴在抗日战争中勇敢作战,三次受到嘉奖,这是他用生命践行着自己的承诺。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五次负伤,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和决心,他用自己的行动和对革命的忠诚,诠释着长征精神。直到岳登兴逝世,右大腿股骨缝隙里还有一颗未取出的子弹,陪伴了他一生。隐约的疼痛,时刻提醒他不忘革命的初心。
  对于吃尽了人世间的苦才长到十三岁的岳登兴来说,只要心里感觉甜,长征的苦不算太苦。岳登兴在红军的部队里感受到从来没有过的关爱的温暖,他被战友们当作一个还未长大的小朋友备受爱护,被当作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人对待,没有欺凌,没有鄙视,岳登兴享受着他有生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关心和爱护。
  不论长征多么艰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依然存在。宣传队的红军女战士编排话剧、快板,她们是出色的演员。她们甚至学会跳苏联红军的《水兵舞》。行军途中的宣传,往往像给红军战士打了兴奋剂,他们相互搀扶,艰难地往前走去。岳登兴为红军女战士们背锣鼓家什,敲锣鼓家什给宣传队助演。他们的演出唤醒战士们因缺氧而导致昏沉的大脑,再次坚定了革命必胜信念,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和无与伦比的勇敢,再次诠释伟大的长征精神。
  岳登兴坚信:长征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伟大的长征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顽强与拼搏,代表着苦难中的快乐和自信,代表着个人与民族命运的不屈与广阔。长征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兴衰与走向。为此,岳登兴时刻准备着为革命奉献自己的一切。
  1935年,年仅十五岁的岳登兴因为工作出色,被调到129师电台当通讯员,后来,不到二十岁的岳登兴当上了中队长。通讯员的工作就是保证指示、请示、信息、回复等文件以最快的速度送达,为此岳登兴练就了一双飞毛腿。他修长单薄的身影总是像箭一样,“唰”的一声射出,随之路上泛起尘土,他的身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不多时,他的身影又在另一个山包出现。他是把短跑的速度用在长跑的路程上。脚上的草鞋总是不履行自己的职责,随时罢工。岳登兴就光着脚跑,任由脚下的小石子翻滚。脚掌上长出水泡,烂掉,流血、流脓,多次后脚掌上长满手指厚的老茧,以后就算光脚走路跑步,脚掌也没有了知觉。触觉就像身后的道路,随着脚上老茧越来越厚,已经远远离他而去。
  岳登兴从少年时起,到青年、壮年、老年,这一双脚就再没出过汗,脚上的汗腺被堵塞,被冻死。岳登兴甚至羡慕别人的汗脚和脚上的臭味,可是他永远无法拥有,这多少让他感到遗憾。
  岳登兴在抗大六分校学习时,严格遵照毛主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指示,在紧张的学习之际,练就了打篮球的绝技。无论在太行军区六局、南大队行军还是三兵团后勤部当通讯参谋长,工作之余,岳登兴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就是打篮球。革命胜利后,岳登兴投身革命建设中,1953年被组织安排到九寨沟县工作。20世纪70年代中期,因条件有限,全县的体育设施只有一个篮球场,身为体委主任的岳登兴为发展体育事业,着手选拔男女篮球人才。那时人们在背后议论:女人抛头露面,在球场上跑来跑去,这成何体统?岳登兴听到后,严厉地批评这种封建思想,多次上门做工作,争取女队员家属的支持。终于组建了篮球队,女同志在球场上飒爽英姿,巾帼不让须眉,破除了千百年来女人不能抛头露面的封建陋习。
  吃苦能磨砺人的意志,记住革命的艰辛,端正生活的态度,从而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多年后,当岳登兴面对他的孩子们,这些生下来就没吃过苦的幸运儿,讲起红军长征以及长征精神时,认为孩子们忆苦思甜这一课必不可少。军人出身的岳登兴认为,用长征精神锻炼后代,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只有吃苦,才会对苦难生活有一定的认识,才会珍惜今天的幸福。岳登兴的这个认识,来源于他少年时期走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青年时期经历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和平年代,老红军岳登兴也不忘初心,牢记共产党人使命。   岳登兴离休后在四川彭山县养老。彭山县对全县唯一一位走完长征全程的老红军视若珍宝,邀请他给全县一百多所学校讲述长征的故事,对孩子们进行长征精神的教育。岳登兴欣然接受,他拒绝小车接送和高档宴请,自己带干粮,骑自行车,走遍了彭山的山山水水,教育孩子们牢记革命传统。
  岳登兴老人晚年不幸患了肺癌,住在华西医院高干病房里,医生用进口的药,给他最好的治疗。而老人却显得十分焦虑,他不是焦虑自己的身体,而是焦虑自己的病用了国家多少钱。时任九寨沟县人民政府县长的周宜荣去医院看望岳登兴,岳登兴拉着周县长的手再三请求:把我从高干病房转到普通病房,不要用进口药,用国产的药。得癌症早晚要死,县上财政困难,节约一点算一点,不要给财政添负担,县上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周县长含着眼泪说:您安心养病,县财政就是砸锅卖铁,您的这点医疗费也要给您报销了。在全县的干部大会上,周县长一拍桌子,情绪激动:岳老红军的一生都贡献给了革命,到这个时候还在为县上的发展操心,不惜自己的生命为县财政节约。什么是红军?什么是红军精神?这就是红军!这就是红军精神!
  岳登兴一辈子对部队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要求儿女和女婿参军保家卫国。他的四个儿女除老大周平因身高原因从小上体校特殊训练外,二女儿陈燕的丈夫严跃,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积极参军,并荣立三等功。儿子陈伟,子承父业,也在部队的熔炉里锻炼过。小女儿陈华的丈夫余大鸣是原空军中校。孙女严恒恒和丈夫张浩也分别是空军中尉和上尉。在岳登兴的影响下,一家三代几乎个个都是军人。岳登兴对儿女们说:你们的生命是祖国给的,当祖国需要你们保卫时,你们义不容辞!
  参军保家卫国,这是岳登兴对儿孙立下的家规家训。
  岳登兴去世后,儿女们遵照他的遗愿,把他的骨灰和夫人周素尧的骨灰合葬在九寨沟县革命公墓。半山腰的高音喇叭奏响哀乐,全县人民去上桥迎接这位可亲可敬的老红军,全县唯一一位走完长征全程,并且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革命。长征给岳登兴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阿坝州的雪山草地里有他的团长和战友,他不能离开他们。九寨沟是他工作过的地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都有深厚的感情。他要看着后人建设好九寨沟,看到人们过上好日子。
  兒女们捧一捧巴中南江官路口的土培在父亲的坟上,献一杯故乡的水在父亲的坟前,告慰父亲远离故土的亡灵。岳登兴的心里早将九寨沟当成自己的故乡,他生活工作了四十多年的地方。落叶归根,岳登兴这片叶子,落在了九寨沟这片土地上。
  长征精神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老红军岳登兴用言行诠释了什么是长征精神。他的生命之光不但照亮了周边的人,更鼓舞了更多的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岳登兴用生命之光照亮长征精神,并将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责任编校:邬彦姝
其他文献
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有这样两份档案:一份为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外务部关于朱批赏拨清华园建游美肄业馆的劄文,一份为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外务部关于朱批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的劄文,此可喻为清华大学的“准生证”与“出生证”。一、清华大学的前身  清华的前身——游美肄业馆,原系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其创办源于庚子赔款。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次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
从场域的视角审视学校道德生活,将道德置于广阔的学校生活中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学校社会组织理论,构建了学校场域道德生活的基本分析框架,分别从关系、组织、行
盆地上有一条河,河水自北向南,在故乡的村子东边,拐了个湾,向西流去。故乡因此得名龙湾。十二岁之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龙湾。童年的记忆,就像一幅幅画卷,有时候是零碎的,松散的,模糊的,有时候又是完整的,清晰的,绚烂的。这些画卷,拼接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总是在不经意间爬上心头,又总是在不经意间默默消失。  这些年来,我常常会梦见龙湾的村舍、树木、乡亲,和许许多多童年的伙伴。甚至,我会梦见千军万马,和血腥
期刊
老兵“选”工作  这是“神仙泉”,老百姓取山泉水的地方;这是“时光隧道”,摄影师的网红打卡地;这是“火烧山”,旁边是“森林防火备用池”。你看,这棵香樟树正在比“心”,那棵是我们刚刚扶直的倒树,又发新芽了……跟随老兵巡山,每片林子,每一角落,每一棵树,老兵如数家珍。他看它们的眼神充满爱怜,犹如看自己的孩子。  老兵守这片林子快30年了。30年前的他还算“小伙子”一枚,一晃30个年轮刻进老兵的生命,他
期刊
摘要:机关档案管理部门使用政务云平台可提升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现代化管理与服务水平,但档案管理信息安全技术保障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政务云环境下机关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安全风险,提出从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用户及服务层五个保护层面构建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技术保障机制,以期为政务云环境下档案管理的信息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务云 机关档案管理 信息安全技
金色的草地  初秋风吹过,大雁南飞。草地边缘热腊部落哇玛寨的泽旺和几个伙伴相约到川甘交界的寺院烧柏香祈福。几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正是爱枪、爱瞄姑娘的年纪,到寺院附近的甲康(“甲”藏语音译,为汉人、汉族之意。甲康,意为汉人区。)逛街时听街上的回族朋友说,夏热塘草地那边来来去去过了很多共产甲玛(甲玛,藏语音译,意为汉兵,“共产甲玛”为当地藏族对红军的统称。),饿死了很多人。几个小伙子将这一消息仔细梳理,
期刊
明晰典型旅游城市旅游休闲业态的时空演化特征,对优化城市旅游产业布局,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0年、2020年安徽省黄山市的POI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市域尺度上旅游休闲业态的时空演化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析旅游休闲业态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2010-2020年,黄山市各旅游休闲业态的总体空间分布形态变化微弱,空间集聚特征逐步加强,时空演化格局表现为由“一核三中心”向“一核八中心”过渡。②旅游休闲业态空间分布方向呈现西北-东南偏离,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位移,形成以市中心为
南湖红船  一只红船,载着希望  正在湖面之上轻轻飘荡  每一缕红色都是喜悦  给追随者,带着无限遐思  热血,让中国踏过了数千年文明  日月,重新轮回  把光明变成期盼  带着多少努力继续奔跑  共产主义宣言从这里启航  新篇章没有被挫折击败  光明,已经冲天而起  革命的船票,承载着一个新生的国家  党章的每一个字,像每一杆枪口  对准了所有的黑暗  使命,带着坚毅  红船,载着澎湃的热血  
期刊
黄河在这里转了一个弯,北面是山西,南面是陕西。  一片孤零零的玉米林子站在拐弯处陕西的小山峦上摇晃着忧伤旋律。  黄昏了,夕阳从西斜的小山峦上透射过来,映着玉米林子斑斑驳驳虚幻的影子,弥漫出一种凄惨、悲凉的色彩。此时,玉米林子里看上去异常宁静,但这种宁静使人觉得诡异。因为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空前大战,一队日军从黄河拐弯处登上岸,企图穿越玉米林子的官道进入陕西地盘,清剿陕西大山里的一股抗日武装。  小
期刊
民国二十四年一个寒冷的夏日,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率领下入境蜀地,大部队突破芦山、宝兴一线数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突围到夹金山南麓的一个无名山坳下,以谋取翻越夹金山向阿坝境内的懋功进军,继而实现挥师北上的战略目标。  ……  山外的时节虽已到了百花齐放的盛夏,而夹金山上却是一副冰天雪地的瘆人模样,乱石嶙峋的山岭直插天际,山头上缭绕着一团黑乎乎的神秘乌云。  红军先遣队一行数百余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