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线与技术线并行 教学初探人脸识别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gui1981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分析


  “初探人脸识别系统”是“校园人脸识别系统开发”的第一课时,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找到设计人脸识别项目中的共性问题:原理与技术难点实现,进行集中突破与解决。从而保证学生在后面的课程中可以合理进行项目的分析与技术落实,切实地使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与技术落地。
  一个完整的人脸识别系统要求计算机能够进行人脸定位、特征分析、匹配人脸等关键的三步,从而保证计算机对一张人脸图像能够看得到、看得懂、认得出。围绕这一线索,本课从基本原理入手,最终完成身份识别。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人工智能主要从技术体验、原理理解、图形化编程实践几个方面入手,依次进行学习理解;技术体验层面,从计算机认识他们开始出发,去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神奇,同时开源的代码和匹配过程的可视化,让他们感到神秘的人工智能技术背后的技术支持;原理部分相对枯燥,同时内容晦涩难懂。教学中尝试使用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并和编程解决思想过程相结合,规避复杂的特征模型提取、特征对比等数学问题;编程平台采用基于Scratch 3.0的圖形化编程环境Scratch GUI提供的机器学习模型,利用积木模块训练人脸模型,并进行判定。

学情分析与教学目标


  本课讲授对象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实验班的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通过一些辅助材料,如学案、微课或微视频能够很快掌握新知,并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或完成个性化的作品。
  在日常经验中,他们具有人脸识别技术相关的产品或应用的使用和体验经历,如需要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解锁手机,人脸签到系统等。但是对技术的认知停留在使用层面,对执行的具体过程和背后蕴含的原理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理解。
  在知识掌握层面,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Simba编程平台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图形化编程平台编写简单程序。如能够利用图形化指令获取人的部分脸部特征进行判定,以此作为基础制作一些简单应用。这些优势可以有助于完成对于开源工具Scratch 3.0的迁移。但对于相对复杂的技术实现,如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识别人的身份信息,无论从原理认知还是编程实现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困惑与障碍。因此将本节课的落脚点放在帮助学生突破原理难点,实现关键技术上,为后面的项目设计打下基础。
  由于是和学生第一次见面,学生的课上活动情况不明,可能会出现不踊跃回答问题、不集中精力上课的情况,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多加引导。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人脸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价值,理解人脸识别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基本原理,能够使用开源编程工具模拟人脸识别系统的工作过程,理解开发人脸识别项目的关键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手段。

教学策略与方法


  依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选择性必修模块要求:“利用开源人工智能应用框架,搭建简单的人工智能应用模块,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配置适当的环境、参数及自然交互方式。”本项目重点关注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能够使用Scratch3.0 GUI搭建模块,同时能够使用通讯模块辅助Python代码完成与人工智能服务平台的通讯,完成相对复杂的交互过程。
  依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模块1“数据与计算”要求,本课以图形化开源工具为依托,能够结合人脸识别项目实现基本的程序过程;能够掌握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数据传递过程,合理设计数据结构和运算方法;通过图形化编程和开源代码提供的接口完成数据处理。
  教学方式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用到的资源和设备有问卷星、课件、自制程序(慧眼识人、属性判定)、Scratch3.0 GUI、Python 3.6。

教学过程


  游戏活动,引入新知。设计进行两次人机互动。第一次,通过慧眼识人游戏,让计算机识别出测试对象的身份,并叫出学生的姓名。第二次,增加难度,请测试学生戴上墨镜或口罩,再次进行交互,判断结果;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活动中提出问题和预设的回答有:(1)程序运用了哪些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人脸识别,语音识别)(2)机器能够识别我们身份运用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人脸识别)(3)简单分析机器是如何识别我们身份的?(人脸库,人脸匹配,判定……)
  计算机分析人脸识别身份,并做出响应是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对身份的判定过程是打造刷脸系统的关键环节。本环节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兴趣,从实际体验到联系生活,引入本节课主题。
  过程分析,提出问题。本环节主要围绕计算机识别人身份的过程,从程序运行过程的角度进行讨论,绘制程序运行的流程图。并通过流程图分析哪些问题是我们可以解决的内容,哪些问题是目前无法解决的。
  活动中提出问题和预设的回答有:(1)计算机识别人身份的步骤是什么?(图像采集→特征对比→判定→不同语句)(2)哪些内容是我们可以通过编程实现的?(图形采集、分支结构)(3)哪些问题我们目前无法实现?(特征对比)
  为了完成解决特征对比识别身份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懂人脸识别的原理,再找到相应的编程方法。本环节设计意图是从技术解决角度出发,以程序运行过程为线索,引出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讲授计算机识别人脸的原理与方法。本环节涉及的活动是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人脸识别的整个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计算机如何区分两张人脸,理解人脸对比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在多行人脸库中找到匹配的对象,从而理解人脸识别整个技术的应用过程。
  人脸对比的过程是定位、检测和对比技术实现的过程,而人脸匹配的过程是需要创建信息库和匹配特征信息的。本环节设计意图是利用视频突破原理难点,利用案例分析人脸识别中的两个关键问题。
  人脸识别的技术原理体验。本环节涉及的活动是给出一张授课教师照片,学生描述教师的面部特征,并将结果填写在问卷星上,进行统计分析;将照片上传至人工智能服务平台,体会机器在识别面部属性时的异同;利用程序体验机器是如何得出相关结论的;分析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在编程中的作用。   活动中提出问题和预设的回答有:(1)如何将属性进行分类(两类,可以准确描述,主观经验判断)(2)人们之间判定的差异来自什么?(认知、主观经验、情感等)(3)机器是如何得出结论的?(特征数据 算法 分类模型)(4)人机之间的判定差异主要来自哪里?(依靠数据,无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5)人工智能服务平台的作用?(支持作用)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利用问卷星的数据体验人的主观认知;观察人工智能服务平台,体验机器识别人的技术操作;了解平台对应用开发的支持作用,同时使学生理解我们的技术只是冰山一角。
  编程实现身份识别。通过Scratch GUI的机器学习平台实现人脸身份的识别。小组为一个单位,利用模型训练的方法使计算机能够区分小组成员,并完成结果的输出。输出结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语音、文字等。
  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编程问题、创建人脸模型库问题和如何生成判定结果等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在各小组的讨论和全班学生的交流中得到解答。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分析原理的基础上,了解作为应用端的用户,在设计时的程序设计思想,体验开源平台在技术解决层面的方法。
  本节课有原理线,从身份识别到特征对比,再到特征模型提取和模型信息匹配;也有技术线,从设计人脸库到匹配人脸,再到返回结果应用。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对计算机识别人身份的整个过程与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借助人工智能服务平台与开源的图形化工具,学生可以将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复现。当然,程序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需要进一步讨论与分析。

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方式。本节课中,教师以提问、体验过程、任务完成等方式进行评价。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聚焦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同时这是人脸识别项目的起始课,在整个项目完成后,会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最终的评价。
  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计算思维在求解实际问题中的培养。在任务后期,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和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
  评价量规。实际意义和创意,10分。实际意义维度占5分,对应的量规有:依托学校实际情景,具有应用价值(4分~5分);模仿生活中的情景,有一定现实意义(1分~3分)。项目创意维度占5分,对应的量规有:项目设计具有创意,有实用性(4分~5分);项目设计有一定拓展功能和推广性(1分~3分)。
  设计思路,20分。流程设计维度占10分,对应的量规有:流程图清晰,技术线明确,过程清晰(8分~10分);有流程描述和技术解决方案,内容需完善(4分~7分);缺少流程设计,方案设计有待提高(0分~3分)。分工实施维度占10分,对应的量规有: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任务量合理(8分~10分);小组成员有分工,内容和任务量还需优化(4分~7分);小组成员分工任务不明确,任务量不合理(0分~3分)。
  程序实现,40分。基本代码维度占30分,对应的量规有:代码结构清晰,功能完整实现(20分~30分);基本功能完成,未完成部分有思考(15分~20分);未完成基本功能的设计(5分~15分)。拓展应用维度占10分,对应的量规有:引入Python模块或平台参数解决问题(6分~10分);使用了其他组件,并进行思考与尝试(1分~5分)。
  文本展示,10分。文本设计维度占5分,对应的量规有:文件界面简洁美观,结构清晰(4分~5分);文本经过排版,在美观和合理性上尚需提高(1分~3分)。课件展示维度占5分,对应的量规有:课件美观要点突出(4分~5分);课件和文字进行了布局,内容完整(1分~3分)。
  成果表达,20分。文字表达维度占10分,对应的量规有:项目内容描述完整、严谨、思路清晰(6分~10分);项目内容描述完整,語言文字还需推敲(2分~5分);内容描述不清,内容缺少逻辑和完整性(0分~1分)。语言表达维度占10分,对应的量规有:表达完整,流程、思路清晰、有感染力(6分~10分);内容完整,描述准确(2分~5分);语言表达存在问题,思维逻辑相混乱(0分~1分)。

教学反思与分析


  教学内容上,教师也尝试对原理进一步挖掘。从技术实现角度对人脸识别的过程进行分析与讨论。在授课过程中,尝试最大化地降低教育装备成本,并努力利用Python代码实现原理的可视化。
  本课教学中,因为内容难度相对较大,所以教师讲解过多。此外,原理的呈现方式和平台选用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原理的理解到程序实现的过程中还需搭建更加通畅的桥梁。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其他文献
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人与机器人共存的时代,机器人索菲娅已经成为全世界首个获得人类公民身份的机器人。如果机器人能够替代人类完成很多方面的工作,这时候人类需要做些什么?我们所身处的时代,会带给教育什么样的变革?  本期高端访谈,我们邀请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请她谈谈数据驱动下的课堂变革与未来学校形态。  记 者:在人机共存的时代,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已经逐渐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关注的热点。计算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差异上,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如何根据学科性质与学生特点,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质疑问难与求异思维习惯,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2017年1月9日,微信平台推出小程序,不到两年的时间,微信小程序以“触手可及、用完即走、不打扰用户、不强制关注”的优势迅速蹿红。因为更加注重场景体验和轻量化应用,小程序
【摘 要】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笔者结合自主开发的MyTools教学平台,从教师课堂评价现状和平台优势分析出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MyTools平台;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9)06-063-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综观常态教学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传统教学缺少对教學数据的精准采集与分析。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和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余姚市子陵中学教育集团自2014年配置网上电子阅卷软件,走出大数据分析的第一步;2016年试点平板电脑进课堂,探索数据驱动教学,数据分析、精准评估;2018年尝试章节评估“先阅后扫”,构建三级数据链。通过5年多的实践,2017年学校被评为宁波市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列入浙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上有更多的收获、发展科学思维和想象力,培养其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九是近年来科学教育一直关注的。特别是在一二年级开设
刘志伟,任教于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镇属农村中学——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初级中学,兼任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兼职教授、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身为中学正高级教师,周围的人知道他“出身低微”,走过了一条坚持教育科研和科技创新的幸福发展之路,经历了“迷路—找路—踩路—出路—带路”的专业发展历程。在长达36年的平凡岗位上,先后执教过小学、初中和高中。他曾在20世纪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