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80年代在京城求学时,周日唯一的爱好,就是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一条条胡同,寻找那些我知道的曾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文化名人的故居。譬如鲁迅故居(我指的是八道湾)、郭沫若故居、欧阳予倩故居、胡适故居等等。其后,有机会到海内外走走时,首选的旅游点还是名人的故居。
学历史的我固执地认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是带有唯物色彩的“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释义,而是带着历史去行走——触摸承载历史的现场。所谓“发思古之幽情,吟伤今之离恨”,不读历史,何以“思古”;不行走,何来“幽情”、何来“吟伤”?历史读本的标杆——司马迁的《史记》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因为有这样的嗜好,读书就爱寻找同好。姜异新的新书《走读胡适》,就是这样的“契合”,她在胡适去世50周年出版的这本书,就是在读与行之后出来的。
曾亲炙胡适的唐德刚在《胡适杂忆》中说,胡适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启蒙大师。“继往”是指胡适在学术旨趣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学术方法、资料整合能力,“开来”则是指胡适引介西方学术方法论,在中国语境中,重新理解问题。而“启蒙大师”,则是指胡适学术方法与理论,获得了五四之后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极大认同。胡适,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多年来一直被不断的解读。
对胡适的研究,姜异新当然是后学。她因为研读现代文学史与胡适相遇,一直在读着胡适。尽管读了很多,她仍感觉“书到今生读已迟”。她选择了“走读”——实际上是“读走”的方式,边读边走,边走边读。她说,这种“走读”,“不是人文旅游的雅致说法,不是行万里路的走马观花,是将地理景观作为可解读的文本,将文本作为可透视的文化景观,而由我,一个个人的行走,贯穿起逝去的历史,使之带上些许生命的鲜活”。
胡适曾经说过:“个人与国家的最大罪恶是漂泊。”而胡适生逢清末,一路民国;1949年避开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生摇曳着,漂泊着——安徽、北京、上海、美国、台北。可以想见,胡适多么渴望结束这种“罪恶”,让文化和心灵都有驻地。“走读”中的姜异新,常常不自觉地与胡适的感觉契合,并以优美的文笔,让这种感觉流淌出来。
《哥大之追》,写胡适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关系。胡适在这里上学,但何时获得博士学位却成为一场公案。姜异新用一个“追”字入题,既寓意胡适对博士学位的追补,又可以理解为胡适对导师杜威的追随。《暮立南港:自由与容忍之间》,写的是胡适在台北南港最后三年的时光。胡适的寓所,是蒋介石的稿费专款、中央研究院院长职务的追加资金合二为一盖起来的。胡适一生追求自由,但“政府”的院长职位,以及“总统”蒋介石的青睐——或者说关注,他的自由度有多大?他的生存,必在“自由与容忍之间”徘徊。作者用一个“立”字入题,胡适也“立”起来了。作者说,这个“立”字很费了她一番心思,因为只有这个字“最能表达胡适最后岁月对某些东西的容忍和执著。他从来都不会像鲁迅那样‘横’站着,但也是傲然挺立的”。
“发思古之幽情”,是在历史的背后,续接的则是当下。作者在走读中真切地触摸到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温热的心跳,事实上也是给当下文化在把脉。
学历史的我固执地认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是带有唯物色彩的“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释义,而是带着历史去行走——触摸承载历史的现场。所谓“发思古之幽情,吟伤今之离恨”,不读历史,何以“思古”;不行走,何来“幽情”、何来“吟伤”?历史读本的标杆——司马迁的《史记》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因为有这样的嗜好,读书就爱寻找同好。姜异新的新书《走读胡适》,就是这样的“契合”,她在胡适去世50周年出版的这本书,就是在读与行之后出来的。
曾亲炙胡适的唐德刚在《胡适杂忆》中说,胡适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发展过程中继往开来的启蒙大师。“继往”是指胡适在学术旨趣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学术方法、资料整合能力,“开来”则是指胡适引介西方学术方法论,在中国语境中,重新理解问题。而“启蒙大师”,则是指胡适学术方法与理论,获得了五四之后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极大认同。胡适,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多年来一直被不断的解读。
对胡适的研究,姜异新当然是后学。她因为研读现代文学史与胡适相遇,一直在读着胡适。尽管读了很多,她仍感觉“书到今生读已迟”。她选择了“走读”——实际上是“读走”的方式,边读边走,边走边读。她说,这种“走读”,“不是人文旅游的雅致说法,不是行万里路的走马观花,是将地理景观作为可解读的文本,将文本作为可透视的文化景观,而由我,一个个人的行走,贯穿起逝去的历史,使之带上些许生命的鲜活”。
胡适曾经说过:“个人与国家的最大罪恶是漂泊。”而胡适生逢清末,一路民国;1949年避开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生摇曳着,漂泊着——安徽、北京、上海、美国、台北。可以想见,胡适多么渴望结束这种“罪恶”,让文化和心灵都有驻地。“走读”中的姜异新,常常不自觉地与胡适的感觉契合,并以优美的文笔,让这种感觉流淌出来。
《哥大之追》,写胡适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关系。胡适在这里上学,但何时获得博士学位却成为一场公案。姜异新用一个“追”字入题,既寓意胡适对博士学位的追补,又可以理解为胡适对导师杜威的追随。《暮立南港:自由与容忍之间》,写的是胡适在台北南港最后三年的时光。胡适的寓所,是蒋介石的稿费专款、中央研究院院长职务的追加资金合二为一盖起来的。胡适一生追求自由,但“政府”的院长职位,以及“总统”蒋介石的青睐——或者说关注,他的自由度有多大?他的生存,必在“自由与容忍之间”徘徊。作者用一个“立”字入题,胡适也“立”起来了。作者说,这个“立”字很费了她一番心思,因为只有这个字“最能表达胡适最后岁月对某些东西的容忍和执著。他从来都不会像鲁迅那样‘横’站着,但也是傲然挺立的”。
“发思古之幽情”,是在历史的背后,续接的则是当下。作者在走读中真切地触摸到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温热的心跳,事实上也是给当下文化在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