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夏天最热的艺术新闻不是艺术品拍卖公司出走,却是落地。
世界最大拍卖企业之一的苏富比拍卖行属下的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9月12日与中国国有企业——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旗下的北京歌华美术公司,对外公布一份长达10年的合作协议:苏富比投资120万美元以拥有歌华文化发展集团的80%所有权。合资的公司命名为苏富比(北京)拍卖有限公司,在战略上增加了苏富比进一步打人中国艺术市场的可能。
这是中国大陆拍卖公司相继“出走”香港后,更大一件备受瞩目的事件。
经历了近8年的疯狂生长之后,中国的艺术品拍卖业在2012年显出颓势,自今年4月起开始蔓延的“查税风波”,更加速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降温。苏富比此时“落地”北京,对于低落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而言,将传达出怎么样的信号?
拍卖公司“出走”香港潮
今年10月7日,中国嘉德全资设立的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在香港文华东方酒店举行首次拍卖。300余件中国书画佳作及39件明清古典家具陈设精品,均为海外藏家珍藏。这意味着内地拍卖行业的领军企业正式在香港运行。甚有业内人士称,此次嘉德香港首拍,或将掀起新一轮内地拍卖公司赴港潮。
无独有偶,另一家拍卖巨头北京保利宣布,旗下保利国际拍卖(香港)有限公司将于11月下旬在香港举办首场精品拍卖会。
事实上,许多内地大型拍卖企业已选址香港,悄然将业务重点从内地转移。北京荣宝拍卖的香港分公司正在选址,其上级母公司荣宝斋在香港的画廊经纪业务已经恢复;还有更多拍卖公司在观望,等嘉德、保利的香港“成绩单”出来后,伺机而动。
嘉德并不是首家进入香港的内地艺术品拍卖公司。荣宝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香港进行拍卖;上海崇源在2004年左右就开始港澳拍卖;北京长风2006年同时进行过北京和香港两地拍卖;北京匡时2009年成立香港公司并举行过一场拍卖会。但后来这些公司的赴港拍卖均因各种原因中止。
“在中国书画降温已成大势所趋的形式下,赴港成为有实力的拍卖公司开拓泛华人区市场的最近选择,也是走向国际的最佳途径。”专门从事艺术资产管理和咨询的北京大道融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文翰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内地拍卖公司集中赴港的原因。
的确,即使苏富比、佳士得等老牌公司长期积累占据了强势地位,香港的税收优惠政策及海外藏家的购买力,都对内地公司仍有不小诱惑。
中国嘉德董事总裁王雁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设立香港分公司是一个综合考量,不仅仅是因为免税的优势。采访中,各拍卖公司都敏感地回避评论最近内地盛嚣尘上的艺术品查税风波。
内地艺术品市场早已降温?
保利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进军国际化市场他们筹备了两年。嘉德也称,香港分公司的规划早至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但后来因亚洲金融危机未能成行。
内地市场经过19年的酝酿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中国书画奇迹般的拉动,在2011年走到顶峰之后市场逐渐降温,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数据显示,2012年春拍中国内地最大的10家公司共举办181场专场拍卖,平均成交率为70.05%,成交额为97.67亿元。与2011年春拍相比,专场数量减少了37场,成交额下降了107.42亿元。
其中,占据拍场半壁江山的嘉德和保利成绩也相应回落。嘉德今年春拍从21.41元亿收官,与去年的53.23亿元减少一半还多。保利今年春拍成交额30.3亿,同样也只有去年61.3亿元的一半。中国书画经历了过山车似的价格高峰后,增长乏力是整个拍卖业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在9月17日结束的嘉德四季第31期拍卖会,中国书画已经从鼎盛时期的一半以上降至40%。北京荣宝8月下旬的小拍总量也有缩减。
中国艺术馆馆长吴文君认为,在近几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各种热钱进入的非理性竞争后,到了该降温的时候了。“做矿的、挖煤的,国内国外有钱的都来参与,造成了非专业非理性化竞争。从表面看,大量游资的进入催生了市场的火爆,但却毁掉了市场的长远发展。”
吴文君说,被西方炒作起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留下的“毒瘤”就是明证。现在,内地拍卖市场的状况是周期越来越短、高价拍品回款越来越困难、发掘拍品难度越来越大、游资炒作抬高市场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
他提醒说,在尤伦斯撤出中国后,很少有人算过尤伦斯在中国通过抛售20年前囤积的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名作”挣了多少钱,也很少有人反思这些西方艺术机构该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疲软承担多大责任,反而把这当作一种成功之道。“在尤伦斯的发源地,欧洲的艺术品市场增长一直以每年8%至10%的速度增长,非常稳定。反之,中国高达50%至80%的增速在艺术品市场并不值得骄傲,而是应当警示”。
“查税风波”蔓延恐慌
今年的春拍不尽如人意,怕纳税、怕被查也是藏家不肯轻易出手的原因之一。
今年4月以来,北京海关针对艺术品税收检查突然收紧,相继有海外艺术品运输公司被调查,艺术投资公司高层、经纪人被控制的消息不断传出。
4月6日,IFAS艺术运输公司高层被海关控制;4月8日,北京诺亚艺术品运输公司负责人和部门经理被海关请去协助调查。
这两家公司是很多知名艺术机构和藏家首选的艺术品运输公司。IFAS是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尤伦斯基金会的指定运输商;诺亚与国外各大拍卖公司关系紧密,是很多国内藏家在海外拍卖会上购买艺术品选择最多的运输公司。
4月13日,原定出席安德鲁·怀斯展览的上海某著名藏家突然意外缺席。坊问盛传这位近年来在国内艺术品市场引领风骚的超级藏家被海关约谈,可能面临补缴税款或高达4000万元。
4月19日,有网友爆料,佳士得、苏富比两拍卖行的国内代表处被查封,并被追讨近几年约20亿关税。又有消息称与其关联的三家运输公司负责人被诉协助走私艺术品而接受调查,两拍卖行将国内所有客户名单交出。
5月31日,业内人士称《HI艺术》主编伍劲与民生美术馆何炬星已于5月8日被警方带走。 以上这些官方均无正式出面澄清,却也没人出面否认。事实上,此次“查税风波”已从艺术品运输公司延烧到拍卖行、藏家、画廊等艺术产业的各个环节。由于预计海关方面针对艺术品进口的查处工作将会持续数月,过去的购买纪录都将成为补缴税款的凭证,许多艺术机构、拍卖行、艺术品经纪画廊和藏家人人自危。
上海徐伟奇律师事务所唐志坚律师对媒体表示,依据目前了解的情况,该案涉嫌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应当依照《刑法》第153条以“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追究刑事责任。
依据《刑法》规定,“走私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偷逃应缴税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依照本法第151条第四款的规定处罚。刑法第151条第四款规定,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查税主要影响的还是当代艺术品。”荣宝拍卖公司宣传负责人陆红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在此背景下,不少内地知名画廊开始考虑移居香港或在香港设立分支,画廊包括站台中国、东站、艺门、唐人、佩斯、亦安、偏锋等。
与拍卖公司、画廊思路一致,移居香港也成为藏家考虑的方向。藏家可以选择在香港购买,然后在当地储藏,到某个再拿出来出售;画廊可以让画家在当地作画、举办展览、卖出,省去了将画作带回内地报关缴税等一系列麻烦。
中国艺术馆馆长吴文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坦率地表示,“走掉的人里有我的朋友,也有竞争对手。不夸张地说,中国艺术品市场处于前所未有的困顿期,所有在这个圈子里的人都要面临考验。有些自身原因没法探究,但一个共通的原因就是对这个行业伸手的人太多。”
漏税源于税太高?
相比“查税风波”四处蔓延,另一份“有利于”市场的政府通知似乎没有受到相应的关注。
今年初,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了《关于2012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自2012年起,将油画、粉画及其他手绘画原件,雕版画、印制画、石印画的原本,各种材料制的雕塑品原件的进口关税税率由12%降至6%(暂行一年)。
这一“利好”消息,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直到三个月后北京海关开始对艺术品查税,才有人把二者联系起来,认为降低税率是查税的前兆。
艺术投资顾问周文翰认为,中国此次下调关税,接近了全球平均的艺术品关税5%的水平,但与多数主要艺术品市场如中国香港、伦敦的零关税相比还有差距。如果加上其他营业税、消费税,中国的艺术品征税依然偏高。
周文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关税只是艺术品税的一部分,一件正常入关的艺术品需缴纳的税种还有增值税、消费税等。按照年初调整后的关税6%,加上增值税17%、消费税12%等,中国艺术品进口的综合税率将达到35%。消费税并非所有艺术品都需要缴纳,但即使刨除消费税,一件艺术品进口综合税率至少达到23%。
很多业内人士把藏家的偷税漏税视为无奈之举。圈内人谈及艺术品税收,马上就会举出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韩国、俄罗斯等国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艺术品进口零关税。
而且增值税等其他税费,各国家和地区也多对艺术品有大幅优惠或减免。迫于高额税费的压力,不少艺术品机构和画廊选择了一些“避税”的方法,最常见的就是低价报关和私自携带。
低价报关,就是报告海关的价格比艺术品市场价略低。因为艺术品价值本身具有很大伸缩性,即使被海关查到,认定“低报”也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报得太低,则要冒缴纳逃漏税款和罚款的风险。
私自携带则更为常见,即将艺术品以“私人物品”的形式携带过关。目前,海关对私人艺术品价值认定比较模糊,不同地域的海关在执法原则、尺度、限制过关数量等-方面都不太一样,一般而言每人只能带8至10件。这有点像不少人去香港购买Ipad带回境内,如果只有一两件可以认定为个人所有,一般不会被查;如果一人带有八个十个乃至更多,海关肯定会认为你有走私嫌疑。
藏家是正常报关还是私自携带入境,这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也是永远查不清的糊涂账。中国拍卖协会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海外回流文物一直是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重要货源。2010年,全国回流文物拍品成交总额达81.55亿元,占市场份额的20.90%。与各大拍卖公司公布的海外回流专场耀眼成绩相比,这些回流拍品的关税几何,却无人知晓。
征税改革大势所趋
吴文君说,查税是理所应当,合法纳税是企业的责任,但现在的问题是税种不清。以拍卖公司为例,大家看到的是每年的拍卖额,但很少有人知道其背后的回款百分比。如果按拍卖额纳税,那许多拍卖公司都要破产;如果按实际回款额纳税,又没有一个公开的平台可以查到。
再说到现在争议较大的海外回流,由于艺术品价值认定困难,应该按照什么标准纳税?是海外交易价格还是国内拍卖价格,而且有些通过赠送途径拿回的艺术品如何上税,又是一个问题。
海关稽税引发了减税呼声。北京画廊协会的负责人董梦阳曾以画廊协会的名义,就艺术品进口关税的问题,发起向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的建言。今年5月7日,在北京文物艺术品交易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拍卖业和收藏家也向北京市相关负责人建议,将海外回流文物艺术品视为进口工艺品和奢侈品不恰当,高关税将削弱企业竞争力,危及北京建设世界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努力。
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中国艺术品进口额只有1600万欧元,但是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保守估计也有8.1亿欧元,艺术品进口份额也在25年间从微不足道的0.4%增长到了5%。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交易总额超过了3600亿元人民币。艺术品市场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已成为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中国排名前10的十家拍卖公司春秋两季共举办451个专场拍卖,成交额372.08亿元。在如此庞大的市场面前,还要藏家用遮遮掩掩的方式躲一次是一次也不是长久之计,对这一块市场加以监管完善也成为大势所趋。 “文化保税区”的疑虑
据英国知名艺术媒体The Art Newspaper报道,北京将在首都国际机场旁建起一个面积达8.3万平方米的文化自由港,对艺术品进出口实行减税、免税、保税等政策。在文化保税区内,将开展艺术品复制、国际画廊、海外艺术品保税拍卖、国际艺术品博览会等业务。报道中所指的“文化自由港”其实是今年3月在北京顺义天竺授牌成立的“文化保税区”。
在“查税风波”泛起之后,这个更早些时候成立的“文化保税区”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公开资料显示,这个“文化保税区”由文化部和北京市共同支持建设,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和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合作建立,其目标是,建成亚洲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预计将于2015年全部建成并正常运营。
文化保税区相关负责人沈明初谈及保税区设立初衷时表示,2011年北京地区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过50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七成以上。然而,由于内地严格的海关税收政策,致使很多海外回流文物流向税收政策更优惠的中国香港市场。因此,在北京建立一个专业化的文物艺术品进出口集散平台需求紧迫。在北京保税区里从事艺术品交易业务,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小香港”。
“小香港”能否实现尚需实践检验,毕竟目前优惠政策、力度都没有明确公示。同时对于拍卖公司云集顺义能否形成规模,许多业内人士也表示怀疑,毕竟艺术品交易对文化氛围、商业环境、交通设施等方面都有很高要求。
大的拍卖公司对此事表示了积极的观望态度。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甘学军认为,北京要成为世界性交易中心,一定要对关税、进出口服务等政策层面进行完善。
9月,歌华与苏富比“联姻”的消息,更将大家对保税区的期待值拔高。歌华传播中心总经理张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次与苏富比合作属于战略性投资,其目的一方面在于对歌华文化保税区项目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帮助歌华集团集聚国际资源,提升国际文化贸易专业力;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引进苏富比,扩大北京艺术品交易的国际化程度。
事实上,根据现有法律,作为合资企业的苏富比(北京)拍卖公司在中国尚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文物拍卖,但至少苏富比的进入,也许可以先把国际上更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理念以及诚信服务带给中国的拍卖行业。9月27日,注资歌华后的苏富比将举行在中国的首次拍卖。
无论“出走”还是回归,中国庞大的市场仍是各艺术品机构不能忽视的重地。查税或是“保税”,尽早出台更清晰合理专业化的政策规则才是当务之需。
世界最大拍卖企业之一的苏富比拍卖行属下的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9月12日与中国国有企业——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旗下的北京歌华美术公司,对外公布一份长达10年的合作协议:苏富比投资120万美元以拥有歌华文化发展集团的80%所有权。合资的公司命名为苏富比(北京)拍卖有限公司,在战略上增加了苏富比进一步打人中国艺术市场的可能。
这是中国大陆拍卖公司相继“出走”香港后,更大一件备受瞩目的事件。
经历了近8年的疯狂生长之后,中国的艺术品拍卖业在2012年显出颓势,自今年4月起开始蔓延的“查税风波”,更加速了国内艺术品市场的降温。苏富比此时“落地”北京,对于低落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而言,将传达出怎么样的信号?
拍卖公司“出走”香港潮
今年10月7日,中国嘉德全资设立的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在香港文华东方酒店举行首次拍卖。300余件中国书画佳作及39件明清古典家具陈设精品,均为海外藏家珍藏。这意味着内地拍卖行业的领军企业正式在香港运行。甚有业内人士称,此次嘉德香港首拍,或将掀起新一轮内地拍卖公司赴港潮。
无独有偶,另一家拍卖巨头北京保利宣布,旗下保利国际拍卖(香港)有限公司将于11月下旬在香港举办首场精品拍卖会。
事实上,许多内地大型拍卖企业已选址香港,悄然将业务重点从内地转移。北京荣宝拍卖的香港分公司正在选址,其上级母公司荣宝斋在香港的画廊经纪业务已经恢复;还有更多拍卖公司在观望,等嘉德、保利的香港“成绩单”出来后,伺机而动。
嘉德并不是首家进入香港的内地艺术品拍卖公司。荣宝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香港进行拍卖;上海崇源在2004年左右就开始港澳拍卖;北京长风2006年同时进行过北京和香港两地拍卖;北京匡时2009年成立香港公司并举行过一场拍卖会。但后来这些公司的赴港拍卖均因各种原因中止。
“在中国书画降温已成大势所趋的形式下,赴港成为有实力的拍卖公司开拓泛华人区市场的最近选择,也是走向国际的最佳途径。”专门从事艺术资产管理和咨询的北京大道融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文翰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内地拍卖公司集中赴港的原因。
的确,即使苏富比、佳士得等老牌公司长期积累占据了强势地位,香港的税收优惠政策及海外藏家的购买力,都对内地公司仍有不小诱惑。
中国嘉德董事总裁王雁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设立香港分公司是一个综合考量,不仅仅是因为免税的优势。采访中,各拍卖公司都敏感地回避评论最近内地盛嚣尘上的艺术品查税风波。
内地艺术品市场早已降温?
保利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进军国际化市场他们筹备了两年。嘉德也称,香港分公司的规划早至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但后来因亚洲金融危机未能成行。
内地市场经过19年的酝酿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中国书画奇迹般的拉动,在2011年走到顶峰之后市场逐渐降温,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数据显示,2012年春拍中国内地最大的10家公司共举办181场专场拍卖,平均成交率为70.05%,成交额为97.67亿元。与2011年春拍相比,专场数量减少了37场,成交额下降了107.42亿元。
其中,占据拍场半壁江山的嘉德和保利成绩也相应回落。嘉德今年春拍从21.41元亿收官,与去年的53.23亿元减少一半还多。保利今年春拍成交额30.3亿,同样也只有去年61.3亿元的一半。中国书画经历了过山车似的价格高峰后,增长乏力是整个拍卖业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在9月17日结束的嘉德四季第31期拍卖会,中国书画已经从鼎盛时期的一半以上降至40%。北京荣宝8月下旬的小拍总量也有缩减。
中国艺术馆馆长吴文君认为,在近几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经历了各种热钱进入的非理性竞争后,到了该降温的时候了。“做矿的、挖煤的,国内国外有钱的都来参与,造成了非专业非理性化竞争。从表面看,大量游资的进入催生了市场的火爆,但却毁掉了市场的长远发展。”
吴文君说,被西方炒作起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留下的“毒瘤”就是明证。现在,内地拍卖市场的状况是周期越来越短、高价拍品回款越来越困难、发掘拍品难度越来越大、游资炒作抬高市场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
他提醒说,在尤伦斯撤出中国后,很少有人算过尤伦斯在中国通过抛售20年前囤积的中国当代艺术“名家名作”挣了多少钱,也很少有人反思这些西方艺术机构该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疲软承担多大责任,反而把这当作一种成功之道。“在尤伦斯的发源地,欧洲的艺术品市场增长一直以每年8%至10%的速度增长,非常稳定。反之,中国高达50%至80%的增速在艺术品市场并不值得骄傲,而是应当警示”。
“查税风波”蔓延恐慌
今年的春拍不尽如人意,怕纳税、怕被查也是藏家不肯轻易出手的原因之一。
今年4月以来,北京海关针对艺术品税收检查突然收紧,相继有海外艺术品运输公司被调查,艺术投资公司高层、经纪人被控制的消息不断传出。
4月6日,IFAS艺术运输公司高层被海关控制;4月8日,北京诺亚艺术品运输公司负责人和部门经理被海关请去协助调查。
这两家公司是很多知名艺术机构和藏家首选的艺术品运输公司。IFAS是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尤伦斯基金会的指定运输商;诺亚与国外各大拍卖公司关系紧密,是很多国内藏家在海外拍卖会上购买艺术品选择最多的运输公司。
4月13日,原定出席安德鲁·怀斯展览的上海某著名藏家突然意外缺席。坊问盛传这位近年来在国内艺术品市场引领风骚的超级藏家被海关约谈,可能面临补缴税款或高达4000万元。
4月19日,有网友爆料,佳士得、苏富比两拍卖行的国内代表处被查封,并被追讨近几年约20亿关税。又有消息称与其关联的三家运输公司负责人被诉协助走私艺术品而接受调查,两拍卖行将国内所有客户名单交出。
5月31日,业内人士称《HI艺术》主编伍劲与民生美术馆何炬星已于5月8日被警方带走。 以上这些官方均无正式出面澄清,却也没人出面否认。事实上,此次“查税风波”已从艺术品运输公司延烧到拍卖行、藏家、画廊等艺术产业的各个环节。由于预计海关方面针对艺术品进口的查处工作将会持续数月,过去的购买纪录都将成为补缴税款的凭证,许多艺术机构、拍卖行、艺术品经纪画廊和藏家人人自危。
上海徐伟奇律师事务所唐志坚律师对媒体表示,依据目前了解的情况,该案涉嫌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应当依照《刑法》第153条以“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追究刑事责任。
依据《刑法》规定,“走私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在50万元以上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偷逃应缴税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依照本法第151条第四款的规定处罚。刑法第151条第四款规定,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查税主要影响的还是当代艺术品。”荣宝拍卖公司宣传负责人陆红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在此背景下,不少内地知名画廊开始考虑移居香港或在香港设立分支,画廊包括站台中国、东站、艺门、唐人、佩斯、亦安、偏锋等。
与拍卖公司、画廊思路一致,移居香港也成为藏家考虑的方向。藏家可以选择在香港购买,然后在当地储藏,到某个再拿出来出售;画廊可以让画家在当地作画、举办展览、卖出,省去了将画作带回内地报关缴税等一系列麻烦。
中国艺术馆馆长吴文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坦率地表示,“走掉的人里有我的朋友,也有竞争对手。不夸张地说,中国艺术品市场处于前所未有的困顿期,所有在这个圈子里的人都要面临考验。有些自身原因没法探究,但一个共通的原因就是对这个行业伸手的人太多。”
漏税源于税太高?
相比“查税风波”四处蔓延,另一份“有利于”市场的政府通知似乎没有受到相应的关注。
今年初,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了《关于2012年关税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自2012年起,将油画、粉画及其他手绘画原件,雕版画、印制画、石印画的原本,各种材料制的雕塑品原件的进口关税税率由12%降至6%(暂行一年)。
这一“利好”消息,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直到三个月后北京海关开始对艺术品查税,才有人把二者联系起来,认为降低税率是查税的前兆。
艺术投资顾问周文翰认为,中国此次下调关税,接近了全球平均的艺术品关税5%的水平,但与多数主要艺术品市场如中国香港、伦敦的零关税相比还有差距。如果加上其他营业税、消费税,中国的艺术品征税依然偏高。
周文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关税只是艺术品税的一部分,一件正常入关的艺术品需缴纳的税种还有增值税、消费税等。按照年初调整后的关税6%,加上增值税17%、消费税12%等,中国艺术品进口的综合税率将达到35%。消费税并非所有艺术品都需要缴纳,但即使刨除消费税,一件艺术品进口综合税率至少达到23%。
很多业内人士把藏家的偷税漏税视为无奈之举。圈内人谈及艺术品税收,马上就会举出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韩国、俄罗斯等国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艺术品进口零关税。
而且增值税等其他税费,各国家和地区也多对艺术品有大幅优惠或减免。迫于高额税费的压力,不少艺术品机构和画廊选择了一些“避税”的方法,最常见的就是低价报关和私自携带。
低价报关,就是报告海关的价格比艺术品市场价略低。因为艺术品价值本身具有很大伸缩性,即使被海关查到,认定“低报”也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报得太低,则要冒缴纳逃漏税款和罚款的风险。
私自携带则更为常见,即将艺术品以“私人物品”的形式携带过关。目前,海关对私人艺术品价值认定比较模糊,不同地域的海关在执法原则、尺度、限制过关数量等-方面都不太一样,一般而言每人只能带8至10件。这有点像不少人去香港购买Ipad带回境内,如果只有一两件可以认定为个人所有,一般不会被查;如果一人带有八个十个乃至更多,海关肯定会认为你有走私嫌疑。
藏家是正常报关还是私自携带入境,这是一个不能说的秘密,也是永远查不清的糊涂账。中国拍卖协会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海外回流文物一直是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重要货源。2010年,全国回流文物拍品成交总额达81.55亿元,占市场份额的20.90%。与各大拍卖公司公布的海外回流专场耀眼成绩相比,这些回流拍品的关税几何,却无人知晓。
征税改革大势所趋
吴文君说,查税是理所应当,合法纳税是企业的责任,但现在的问题是税种不清。以拍卖公司为例,大家看到的是每年的拍卖额,但很少有人知道其背后的回款百分比。如果按拍卖额纳税,那许多拍卖公司都要破产;如果按实际回款额纳税,又没有一个公开的平台可以查到。
再说到现在争议较大的海外回流,由于艺术品价值认定困难,应该按照什么标准纳税?是海外交易价格还是国内拍卖价格,而且有些通过赠送途径拿回的艺术品如何上税,又是一个问题。
海关稽税引发了减税呼声。北京画廊协会的负责人董梦阳曾以画廊协会的名义,就艺术品进口关税的问题,发起向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的建言。今年5月7日,在北京文物艺术品交易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拍卖业和收藏家也向北京市相关负责人建议,将海外回流文物艺术品视为进口工艺品和奢侈品不恰当,高关税将削弱企业竞争力,危及北京建设世界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努力。
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中国艺术品进口额只有1600万欧元,但是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保守估计也有8.1亿欧元,艺术品进口份额也在25年间从微不足道的0.4%增长到了5%。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交易总额超过了3600亿元人民币。艺术品市场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已成为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中国排名前10的十家拍卖公司春秋两季共举办451个专场拍卖,成交额372.08亿元。在如此庞大的市场面前,还要藏家用遮遮掩掩的方式躲一次是一次也不是长久之计,对这一块市场加以监管完善也成为大势所趋。 “文化保税区”的疑虑
据英国知名艺术媒体The Art Newspaper报道,北京将在首都国际机场旁建起一个面积达8.3万平方米的文化自由港,对艺术品进出口实行减税、免税、保税等政策。在文化保税区内,将开展艺术品复制、国际画廊、海外艺术品保税拍卖、国际艺术品博览会等业务。报道中所指的“文化自由港”其实是今年3月在北京顺义天竺授牌成立的“文化保税区”。
在“查税风波”泛起之后,这个更早些时候成立的“文化保税区”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公开资料显示,这个“文化保税区”由文化部和北京市共同支持建设,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和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合作建立,其目标是,建成亚洲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市场。预计将于2015年全部建成并正常运营。
文化保税区相关负责人沈明初谈及保税区设立初衷时表示,2011年北京地区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过50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七成以上。然而,由于内地严格的海关税收政策,致使很多海外回流文物流向税收政策更优惠的中国香港市场。因此,在北京建立一个专业化的文物艺术品进出口集散平台需求紧迫。在北京保税区里从事艺术品交易业务,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小香港”。
“小香港”能否实现尚需实践检验,毕竟目前优惠政策、力度都没有明确公示。同时对于拍卖公司云集顺义能否形成规模,许多业内人士也表示怀疑,毕竟艺术品交易对文化氛围、商业环境、交通设施等方面都有很高要求。
大的拍卖公司对此事表示了积极的观望态度。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甘学军认为,北京要成为世界性交易中心,一定要对关税、进出口服务等政策层面进行完善。
9月,歌华与苏富比“联姻”的消息,更将大家对保税区的期待值拔高。歌华传播中心总经理张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次与苏富比合作属于战略性投资,其目的一方面在于对歌华文化保税区项目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帮助歌华集团集聚国际资源,提升国际文化贸易专业力;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引进苏富比,扩大北京艺术品交易的国际化程度。
事实上,根据现有法律,作为合资企业的苏富比(北京)拍卖公司在中国尚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文物拍卖,但至少苏富比的进入,也许可以先把国际上更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理念以及诚信服务带给中国的拍卖行业。9月27日,注资歌华后的苏富比将举行在中国的首次拍卖。
无论“出走”还是回归,中国庞大的市场仍是各艺术品机构不能忽视的重地。查税或是“保税”,尽早出台更清晰合理专业化的政策规则才是当务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