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中职教育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大量初中阶段文化基础较差、尤其是数学科、又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不断涌入中职学校,给中职阶段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数学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我们中职数学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兴趣;有效性;效果【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214-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越来越高,中职教育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观察,大量中职学生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职学习时,对数学不感兴趣,望而生畏,成绩低下,形成了数学学习障碍,给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要改变这一状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对此,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和中职生数学学习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性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作法与体会。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激发学生求知欲
案例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生活中无处不体现数学模型,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在二面角概念教学设计中,笔者结合实际生活中常可看到的“一辆满载货物的拖拉机为了能爬上一斜坡,常常把车头扭来扭去,走成了一条S形路线”和“骑自行车上一较陡的斜坡时,若沿S形路线骑行,就会感到轻松许多”的事例提出问题:S形路线有什么奥妙呢?这样的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与学生自己密切相关,学生自然感兴趣,于是纷纷动手作图研究。通过探究发现,省力与否关键看是沿直线向上骑行,还是沿斜线向上骑行,进而给学生提出猜想,再引出二面角定义。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虽然不是很严格,但它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学生更容易理解其本质特征,也更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2把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环节设计为探究性学习
案例2,在诱导公式(三)的推导教学时,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可以通过诱导公式(一)将其转化为0°到360°角的三角函数,那么,是否对任意一个角我们都能求出它的相应三角函数值呢?
问题1:求420°、480°、870°、600°、1055°的三角函数值,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通过计算之后,通过教师引导进行讨论研究得出结论:利用诱导公式(一)转化后,0°到90°的三角函数值可直接计算或查表得出,90°到360°的三角函数无法解决。继而再提出:
问题2:如果我们能够解决90°到360°这段空缺,那么就可以求出任意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试试看,你有办法吗?
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展开讨论、探究,此时再引出:
问题3:若α是锐角,任意一个90°到360°间的角β能否用α来表示?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热烈的讨论、探究,得出如下结论:
当β∈[90°,180°)时,β=180°-α;
当β∈[180°,270°)时,β=180°+α;
当β∈[270°,360°)时,β=360°-α。
之后,进一步提出:
问题4:角180°+α的正余弦能有办法用角α的三角函数来表示吗?
此时教师引导:大家在单位圆中画出角α和180°+α,讨论研究一下,你能发现什么?(它们的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再引导:大家再探究它们的正弦线和余弦线,你又能发现什么?
通过讨论研究,得出结论:
sinα=MP,sin(180°+α)=M’P’;
cosα=OM,cos(180°+α)=-OM’;
MP=-M’P’,OM=-OM’。
进一步得出:
sin(180°+α)=-sinα;
cos(180°+α)=-cosα;
tan(180°+α)=tanα。
问题5:以上是α为0°到90°间的角时得到的结论,是否可以将其推广到α是任意角时的情况?
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得出:可以。这是因为当α∈R时,α与180°+α的终边始终互为反向延长线。
问题6:除了上述方法外,我们还能有其它方法推导该公式吗?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探究。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地探索、讨论、研究,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得到了加强,一个个结论的获得使学生一次次品尝到了成功的体验,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对例题进行引申、联想等,挖掘探究性学习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
案例3,已知x、y皆为正数,求证:(x+y)(1x+1y)≥4。
问题的证明可用公式x+y≥2 xy来完成,多数学生对此都能理解和证明。此时教师可作进一步挖掘、引申。
引申1:若x、y、z为正数,(x+y+z)(1x+1y+1z)大于等于9吗?
在学生来了兴趣、证实结论后,再进一步引申:
引申2:若xi(i=1,2,…,n)均为正数,那么∑xi∑1xi≥i2成立吗?
通过对问题的引申,让学生体会到多角度地、以更广阔的视野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勇于发言,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备课,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是“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数学本身不是数学符号,它有丰富的内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一有效手段。讲百遍不如自作一遍。中职数学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大力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探究性学习,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每个教师应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灵活采取相应的教法围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教学,才能充分提高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晓新 数学的魄力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
[2]王良骏《如何设置情境引动探究》.《中学数学教学》,2002,5。
[3]周道明《让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中学数学研究》,2003,6。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兴趣;有效性;效果【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214-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越来越高,中职教育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观察,大量中职学生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职学习时,对数学不感兴趣,望而生畏,成绩低下,形成了数学学习障碍,给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要改变这一状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对此,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和中职生数学学习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性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作法与体会。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激发学生求知欲
案例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生活中无处不体现数学模型,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在二面角概念教学设计中,笔者结合实际生活中常可看到的“一辆满载货物的拖拉机为了能爬上一斜坡,常常把车头扭来扭去,走成了一条S形路线”和“骑自行车上一较陡的斜坡时,若沿S形路线骑行,就会感到轻松许多”的事例提出问题:S形路线有什么奥妙呢?这样的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与学生自己密切相关,学生自然感兴趣,于是纷纷动手作图研究。通过探究发现,省力与否关键看是沿直线向上骑行,还是沿斜线向上骑行,进而给学生提出猜想,再引出二面角定义。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虽然不是很严格,但它是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学生更容易理解其本质特征,也更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
2把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环节设计为探究性学习
案例2,在诱导公式(三)的推导教学时,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可以通过诱导公式(一)将其转化为0°到360°角的三角函数,那么,是否对任意一个角我们都能求出它的相应三角函数值呢?
问题1:求420°、480°、870°、600°、1055°的三角函数值,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学生通过计算之后,通过教师引导进行讨论研究得出结论:利用诱导公式(一)转化后,0°到90°的三角函数值可直接计算或查表得出,90°到360°的三角函数无法解决。继而再提出:
问题2:如果我们能够解决90°到360°这段空缺,那么就可以求出任意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试试看,你有办法吗?
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展开讨论、探究,此时再引出:
问题3:若α是锐角,任意一个90°到360°间的角β能否用α来表示?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热烈的讨论、探究,得出如下结论:
当β∈[90°,180°)时,β=180°-α;
当β∈[180°,270°)时,β=180°+α;
当β∈[270°,360°)时,β=360°-α。
之后,进一步提出:
问题4:角180°+α的正余弦能有办法用角α的三角函数来表示吗?
此时教师引导:大家在单位圆中画出角α和180°+α,讨论研究一下,你能发现什么?(它们的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再引导:大家再探究它们的正弦线和余弦线,你又能发现什么?
通过讨论研究,得出结论:
sinα=MP,sin(180°+α)=M’P’;
cosα=OM,cos(180°+α)=-OM’;
MP=-M’P’,OM=-OM’。
进一步得出:
sin(180°+α)=-sinα;
cos(180°+α)=-cosα;
tan(180°+α)=tanα。
问题5:以上是α为0°到90°间的角时得到的结论,是否可以将其推广到α是任意角时的情况?
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得出:可以。这是因为当α∈R时,α与180°+α的终边始终互为反向延长线。
问题6:除了上述方法外,我们还能有其它方法推导该公式吗?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探究。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地探索、讨论、研究,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得到了加强,一个个结论的获得使学生一次次品尝到了成功的体验,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对例题进行引申、联想等,挖掘探究性学习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
案例3,已知x、y皆为正数,求证:(x+y)(1x+1y)≥4。
问题的证明可用公式x+y≥2 xy来完成,多数学生对此都能理解和证明。此时教师可作进一步挖掘、引申。
引申1:若x、y、z为正数,(x+y+z)(1x+1y+1z)大于等于9吗?
在学生来了兴趣、证实结论后,再进一步引申:
引申2:若xi(i=1,2,…,n)均为正数,那么∑xi∑1xi≥i2成立吗?
通过对问题的引申,让学生体会到多角度地、以更广阔的视野思考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勇于发言,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备课,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是“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数学本身不是数学符号,它有丰富的内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一有效手段。讲百遍不如自作一遍。中职数学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大力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探究性学习,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每个教师应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灵活采取相应的教法围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教学,才能充分提高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晓新 数学的魄力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
[2]王良骏《如何设置情境引动探究》.《中学数学教学》,2002,5。
[3]周道明《让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中学数学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