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提倡和推崇,那么如何实现课堂中的有效对话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虽然学者们对对话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对有效的对话教学关注却不够,究竟什么样的对话才是有效的对话?只有明确了有效对话的真正含义后,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远离那些干扰学生学习的假对话,真正提高教学效益。
“有效”的一般意义
讨论有效对话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明确什么是“有效”,即有效一词的内涵。在英文中,对有效或有效性(effective),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足够实现某一目的,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在中文中的解释,“有效”在《辞源》里,意为“有经验,有效果”;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中意为“能实现预期的目的,有效果”。
从教育教学的专业领域来看,教学的有效难以量化,难以描述,有学者将“有效”分为三个层面来理解: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首先,效果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教学活动的结果是指教师教学后是否达到了某种结果或某种目的,满足了某种需要,所谓教学有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这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基于此,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凡是能够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应当是有效的教学,“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其次,效率一词是经济学里的概念,它指特定的系统在单位时间内的投入与所取得的效果之间的比率,也可简单地理解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将效率这一概念引入到教学领域,教学效率指的是单位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等)内所获得的教学产出,而教学有效率则指的是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获得了尽可能大或者多的教学产出,沿用经济学的概念和公式,我们也可以将教学效率用这样一个式子来表达: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根据这样的定义和公式,减少投入,增大产出既是教学有效率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途径。第三,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具体地说,教学效益反映的是教学活动的结果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而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质的规定。教学有效益指教学活动不仅实现了教学活动的价值,达成了教学活动的目标,而且教学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与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一致或吻合。[1]
综上所述,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教师教学合乎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有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它是有效果的教学,有效率的教学,有效益的教学。基于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以教师是否教完内容或是否认真为评价指标,而应当以学生是否进步为唯一指标。那么,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的有效性也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向。[2]
有效对话的内涵
就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还没有研究者对有效对话的内涵做明确的界定,笔者试图通过以对话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有效性的分析为理论根基,从两个层面来理解有效对话的内涵。
第一,对话要有效,就应当体现“问题性”,即以教学主题(问题)为中心展开对话,引发学生“生问”,进而“发话”。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有了对话学生就能学习,教师就算上了一堂好课,虽然静悄悄的课堂未必是好的,但是“热烈”的课堂对话也未必是好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谈些什么,怎么谈。“在对话中,人们不是探讨一个确定的主题,而意在发现一种有待发现的真理,参与对话的人之间没有任何对立,他们只是想搞清楚共同面对的问题。”[3]因此,有效对话的关键之一是:谈什么,即对话的内容应该是紧紧围绕教学主题(问题)展开,有效对话是以有效问题的探究为中心的。对话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自发生成的,是在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需要的触动下,引发了教师教的期望、学生学的期望以及双方的对话意识,这样,教师、学生有了“共同语言”,对文本产生了“共鸣”,师与生的对话、生与生的对话、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自发产生,而在共同的教学主题(问题)的指向下,对话具有了方向性和主题性,避免了淡化主题、偏离目标这样 “假对话”的状况。有效对话的关键之二是:怎么样谈才是有效的对话。很多的教师在实践对话教学时,课堂气氛很是热烈,各种畅谈、讨论以及师生间的问答都被当成对话运用到了教学中。但对话教学中的对话不同于畅谈,也不同于自由式讨论。畅谈侧重于主题的随意变更,没有计划,更没有边际,听凭言谈者的随心所欲。自由式讨论也缺乏计划性和方向性,全凭学生兴趣而展开盲目性讨论。这两种方式都是凭借无计划、无指导的自由方向展开的,没有教学的主题,因而是不能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对话教学更不同于教学中师生的问答活动,这种活动显得机械和单调。所以,在对话教学中,对话在体现平等性与参与性的同时,更要体现方向性和主题性,学生不能海阔天空的漫谈,教师更不能对对话过分干预,仅仅在对话中施加针对性的指导而已。
第二,有效的对话应当始终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行为为指向,在对话中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使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同时更是师与生的双赢发展。德国著名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认为世界与人生具有两重性,存在“我——你”世界与“我——它”世界之分,“我——你”关系被布伯称为真正的对话关系。在此前提下,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关系也只可能发生在“我——你”世界之间,而“我——它”世界则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对话。因此,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我与你”“你与我”“我与我”的对话也是一种教学中的认知关系,一种“我认知你”“你认知我”“我认知我”的互动式关系。认知的互动会促成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各取所需达到双方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话在教,也通过对话的过程在学,与此同时,学生也通过对话在被教,更通过对话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这便促成教与学的“双赢效应”的生成。这样,我们也就从对话本身的含义找到了有效对话的指标,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应着眼于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有效的对话就应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指向,在对话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最终指向学习经验的获取,而学习经验的获取则依赖于问题与问题解决。
因此,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有效对话的内涵可以归纳为:有效对话关键是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其实质就在于,能够引发学生“生问”“发话”“作为”(学习行为)的对话才是有效的。具体说来,有效的对话要能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才会形成共同的教学需求和教学主题,学生 “生问”了,师生才会在解决问题的期望下产生“共同语言”与“共鸣”,进而产生欲言欲动的对话意识——“发话”,师生在对话中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说”向“做”的转化,引发学生的“作为”,最终指向学生的发展。那么,从外延来看,有效对话还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要素:多元的对话目的、生动的对话情境、互动的对话主体、丰富的对话主题、多样的对话方式、延伸的对话效果。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 有效教学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2004:14—17.
[2] 朱德全. 试论教学场情境的生成策略[J]. 高等教育研究, 2004(6).
[3] 邹进. 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142.
[4] 朱德全. 处方教学设计原理——基于问题系统解决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
“有效”的一般意义
讨论有效对话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明确什么是“有效”,即有效一词的内涵。在英文中,对有效或有效性(effective),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足够实现某一目的,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在中文中的解释,“有效”在《辞源》里,意为“有经验,有效果”;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中意为“能实现预期的目的,有效果”。
从教育教学的专业领域来看,教学的有效难以量化,难以描述,有学者将“有效”分为三个层面来理解: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首先,效果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教学活动的结果是指教师教学后是否达到了某种结果或某种目的,满足了某种需要,所谓教学有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这是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基于此,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凡是能够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应当是有效的教学,“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其次,效率一词是经济学里的概念,它指特定的系统在单位时间内的投入与所取得的效果之间的比率,也可简单地理解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将效率这一概念引入到教学领域,教学效率指的是单位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等)内所获得的教学产出,而教学有效率则指的是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获得了尽可能大或者多的教学产出,沿用经济学的概念和公式,我们也可以将教学效率用这样一个式子来表达: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根据这样的定义和公式,减少投入,增大产出既是教学有效率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途径。第三,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具体地说,教学效益反映的是教学活动的结果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而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质的规定。教学有效益指教学活动不仅实现了教学活动的价值,达成了教学活动的目标,而且教学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与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一致或吻合。[1]
综上所述,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教师教学合乎规律,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有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它是有效果的教学,有效率的教学,有效益的教学。基于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以教师是否教完内容或是否认真为评价指标,而应当以学生是否进步为唯一指标。那么,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的有效性也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向。[2]
有效对话的内涵
就目前的研究资料来看,还没有研究者对有效对话的内涵做明确的界定,笔者试图通过以对话教学基本理论和教学有效性的分析为理论根基,从两个层面来理解有效对话的内涵。
第一,对话要有效,就应当体现“问题性”,即以教学主题(问题)为中心展开对话,引发学生“生问”,进而“发话”。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有了对话学生就能学习,教师就算上了一堂好课,虽然静悄悄的课堂未必是好的,但是“热烈”的课堂对话也未必是好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谈些什么,怎么谈。“在对话中,人们不是探讨一个确定的主题,而意在发现一种有待发现的真理,参与对话的人之间没有任何对立,他们只是想搞清楚共同面对的问题。”[3]因此,有效对话的关键之一是:谈什么,即对话的内容应该是紧紧围绕教学主题(问题)展开,有效对话是以有效问题的探究为中心的。对话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自发生成的,是在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需要的触动下,引发了教师教的期望、学生学的期望以及双方的对话意识,这样,教师、学生有了“共同语言”,对文本产生了“共鸣”,师与生的对话、生与生的对话、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自发产生,而在共同的教学主题(问题)的指向下,对话具有了方向性和主题性,避免了淡化主题、偏离目标这样 “假对话”的状况。有效对话的关键之二是:怎么样谈才是有效的对话。很多的教师在实践对话教学时,课堂气氛很是热烈,各种畅谈、讨论以及师生间的问答都被当成对话运用到了教学中。但对话教学中的对话不同于畅谈,也不同于自由式讨论。畅谈侧重于主题的随意变更,没有计划,更没有边际,听凭言谈者的随心所欲。自由式讨论也缺乏计划性和方向性,全凭学生兴趣而展开盲目性讨论。这两种方式都是凭借无计划、无指导的自由方向展开的,没有教学的主题,因而是不能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对话教学更不同于教学中师生的问答活动,这种活动显得机械和单调。所以,在对话教学中,对话在体现平等性与参与性的同时,更要体现方向性和主题性,学生不能海阔天空的漫谈,教师更不能对对话过分干预,仅仅在对话中施加针对性的指导而已。
第二,有效的对话应当始终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行为为指向,在对话中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使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同时更是师与生的双赢发展。德国著名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认为世界与人生具有两重性,存在“我——你”世界与“我——它”世界之分,“我——你”关系被布伯称为真正的对话关系。在此前提下,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关系也只可能发生在“我——你”世界之间,而“我——它”世界则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对话。因此,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我与你”“你与我”“我与我”的对话也是一种教学中的认知关系,一种“我认知你”“你认知我”“我认知我”的互动式关系。认知的互动会促成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各取所需达到双方共同发展的目的。在对话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话在教,也通过对话的过程在学,与此同时,学生也通过对话在被教,更通过对话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这便促成教与学的“双赢效应”的生成。这样,我们也就从对话本身的含义找到了有效对话的指标,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应着眼于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有效的对话就应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指向,在对话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最终指向学习经验的获取,而学习经验的获取则依赖于问题与问题解决。
因此,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有效对话的内涵可以归纳为:有效对话关键是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其实质就在于,能够引发学生“生问”“发话”“作为”(学习行为)的对话才是有效的。具体说来,有效的对话要能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才会形成共同的教学需求和教学主题,学生 “生问”了,师生才会在解决问题的期望下产生“共同语言”与“共鸣”,进而产生欲言欲动的对话意识——“发话”,师生在对话中探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说”向“做”的转化,引发学生的“作为”,最终指向学生的发展。那么,从外延来看,有效对话还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要素:多元的对话目的、生动的对话情境、互动的对话主体、丰富的对话主题、多样的对话方式、延伸的对话效果。
参考文献:
[1] 姚利民. 有效教学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2004:14—17.
[2] 朱德全. 试论教学场情境的生成策略[J]. 高等教育研究, 2004(6).
[3] 邹进. 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142.
[4] 朱德全. 处方教学设计原理——基于问题系统解决学习的数学教学设计[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