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生活的特征及策略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应当把教学当作自己的生活,这是当前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对学生来说,学校是他们主要的存在空间,教师是学生主要的社会交往对象,因此,教学虽然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但学生在上学阶段主要过的是教学生活。所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生活。
  “教学生活”一词不仅是一种角色期望的表达,它还隐含了一些教育的规律。生活就是生存、活着,又不仅仅是生存、活着,因为生存、活着是为了生活,但生活并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活着。在本文中,生活是指处在主体间际的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满足需要、创造意义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只有具备生活的特征,教师的教学才是教学生活。换言之,教学只有具备了生活的特征,教学才称得上是教学生活,如果教学缺失了生活的特征,那么,教师和学生就失去了生活,或者说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品质。具体而言,教学生活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教学生活的劳作性
  
  劳作(working)是德国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许茨(Alfred Schutz)提出的概念。劳作是存在于外部世界之中的行动,它建立在一个设计的基础上,并且通过身体运动使设计的事态向现实的事态转化。[1]劳作使人与环境相连接;劳作使沟通成为可能;并且劳作也是意义建构的基础。既然劳作是生活的根本特征和机制,那么教学生活也应该体现出劳作性。
  人们一般都认为教师的教学劳动主要是一种智力劳动,其实则不然。教师的教学具有复杂性、情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当前教师的教学劳动具有了很多体力劳作的性质。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具有千差万别的人,并且人的发展是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时代教学的目的、内容、方式以及教学的内外部环境都正在发生深刻和巨大的变化,这些因素都将使教师的教学生活具有无比的复杂性;另外,知识是教师的“劳作工具”,知识的质和量决定着教师劳作的成效,教师的知识结构一般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个人实践知识。[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的研究指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所谓明确知识是指用文字、公式、图表表述的可以言传的知识,而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且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默会知识主要镶嵌于实践活动中,具有情境性和个性,通常是不可言传的。[3]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更新,特别是教师默会知识的获得以及默会知识向明确知识的转化,都离不开教师在多情境中的实践。教师的教学生活虽然主要发生于学校,但教师的行动却必须跨越时空的限制。他们必须走出校门与教育专家、社区、家庭等形成研究共同体,进行行动研究、质的研究和叙事研究,这些研究范式都以实践为其显著特征;必须在真实而纷繁复杂的教育情境中,检验知识,丰富知识等等,教师的以上劳作,虽然仍是智力性的劳作,但也已有许多身体劳作的成分。因此,教师的教学也是一种体脑兼备的“劳作”。教师通过自身的辛勤劳作,使自己和学生与环境紧密相连,使师生、生生充分沟通,使每个个体走向主体间,并且不断生成自我,成就自我,使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成了有意义的东西。
  
  教学生活的主体间性
  
  个人的生活世界“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主体间际的文化世界”[4] “人是与他人一起的共在。一个人并非孤独地拥有世界,而是进入这个世界并分享这个世界,其他人也是一样。”[5]与他人共在是人存在的基本境遇,关系性是生活的一个基本属性。因此,教学生活也必须具备主体间性。具体来说,教学生活的主体间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
  教学生活是主体与主体共同拥有的生活。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主体的品质,教学生活才具有主体间性。主体性是指人在对象化的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师生主体品质的培养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譬如,学校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自由民主的教研氛围、自然合作式的教师文化、发展激励性的评价模式等等。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我们不是先赋予师生主体品质再开展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举例来说,教师选取符合学生兴趣和发展水平,且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作为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创设种种生动的情境,特别是启发性或问题性情境,引领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将教材打开,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指引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设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而学生则是自主、能动、创造性的学习者,一如既往地这样教学,师生的主体品质将会得到切实提升。
  2.教学生活的主体间性体现于特殊的场景
  教学生活发生于一种特殊的场景里,在这个特殊的场景里,教师及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文化主体,人人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从事语言行为,任何人不能独占发言机会;人人都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从事解说性的语言行为(如说明、解释、反驳等),任何人都能对他人的意见进行检讨或批评;人人都有同等的机会,使用表意的语言行为,以达到相互理解;人人都有同等的机会,使用规范性的语言行为,以便排除只对单方面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和特权。在这样的教学生活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对象性或主客体的关系,而是“我-你”关系,这是一种具有相互的、直接的、开放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个文化主体都能充分敞开心灵,与别的心灵对接和相遇。
  
  教学生活的整体性
  
  生活是整体性的。这就要求师生共同过的教学生活也要有整体性。教学生活的整体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学生活的“属人”性
  “只有人才有生活,人也只表现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人,离开人也无所谓生活,生活即人的现实或现实的人。”[6]这句话揭示了:(1)人的生活性;(2)生活的“属于”性。人的生活性是指人不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动态的存在,这个动态存在的过程就是人的生活过程,人只有动态存在着,他才是生活着;生活的“属人”性是指,人是生活的主体,如果一种生活将人遗忘或遗弃,这种生活就不再是人的生活。换句话说,生活的属人性是指生活是为了人性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生活的“属人性”是指整个教学生活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元素、形式都是为了人的不断生成的。本次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人是教育生成、教育行为存在的前提,是推进发展的“思想内涵和逻辑内核”。教学生活的属人性要求教学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的课程适合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学如果为了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全面、充分、生动、自由地发展,教学如果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而不是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那么这种教学就是同时属于教师和学生的,那么这种教学就是一种生活。
  2.教学生活的形式的整体性
  首先讲述一则本人亲历的教学案例:我回到阔别多年的小学听课,变化的只是校舍和讲课的人,教学的课文仍然是《桂林山水》,教师仍然用传统的方法来教学,从字词的讲解,到篇章结构的分析,然后让学生背诵这篇优美的散文。课后,我问一些学生,“为什么要用无瑕的翡翠来比喻漓江的水?你见过翡翠吗?”学生摇摇头,我更感到愕然。这则案例反映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分离的现象。从表面上看,生活可以人为地划分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等,但实质上生活是不可分的。因为,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都是人的世界,都是生活呈现出来的内容;另外,科学世界虽然超出了生活世界的直观、主观、相对的视域,但它又是以生活世界为其奠基的,没有生活世界,人是无法进入科学世界的,生活世界是各种理论探索开始与结束的地方。教学生活中如果能加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的联系,加强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那么这种教学生活的活动空间虽然主要是在学校和教室里进行,但这种教学生活仍然给学生一种整体生活的感觉。
  首先,要引领并关注学生与日常生活、生活世界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狄尔泰认为,生活体验之于精神如同呼吸之于身体:“正像我们的身体需要呼吸一样,精神也需要在情感生活的回应中实现并扩展其存在”。[7]要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到神秘美好的大自然中去,积极融入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同伴生活中去,在多维的联系中产生丰富的生活体验。生活体验也是整体性的,它是知、情、意、行的组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日益丰富并在教学中被激活,学生才能以自身丰富的生活体验与文本进行对话和双向建构,对话和建构的结果则是学生知、情、意、行的丰满和谐地发展。
  其次,在教学中实现与日常生活、生活世界的有机联系。(1)创设生活情景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引发学生的体验。(2)创设生活化空间,组织形式生活化。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3)布置社会实践活动,课后探究生活化。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生活的意义建构性
  
  意义有多种含义,例如认识上的,它是关于某种事情或事件的解释;还指价值上的,它与价值的含义相近,表明客体的属性符合主体的需要。此处的意义指的是第二种。“作为价值的意义体现出我们所怀抱的与追求的理想,这理想是我们行动的目标和生活的依据。”[8]正如尼采所说“人是有病的动物”,作为生活的主体,人总是不停地追问存在与生活的意义,因为,意义问题是生活本身的问题。教学要想真正成为师生的共同生活,它就必须充盈着意义,不断建构着意义。
  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生活之中,而不是先验地存在于生活之外。教学生活的意义不是到教学之外去寻找,而是创造于教学过程之中。意义首先源于对生命的惊奇:“我们对生命的惊奇感,伴随着愉悦,不限于偶然的奇遇或辉煌的事件,相反,仅仅活着,仅仅在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我们的生命存在的当下即刻,我们就能感到欢乐和陶醉。”[9]对生命的惊奇只是意义创造的初始阶段。对生命的珍视态度产生了进一步的意义创造:满足自己需要和愿望的不懈努力。满足感的来临“总是来自我们的行为本身,而我们的行为又总是经过精心策划……有意义的人生由这种有目标的行为构成”[10]。对于生命,狄尔泰认为“生命就是掌握自己的存在”,并且生命的概念至少有以下三个内容:(1)生命不是指个人个别的存在,而是指生命联结人的共同性。生命不是生物现象,生命的世界是人文的世界。(2)生命不是孤立的主体性,而是包括自我与世界的共同关系的整个性。(3)生命不是无形流动的什么东西,而是在历史过程展开自身的各种生命关系的整体。[11]在教学生活中,教师要以惊奇和珍爱的态度去对待每个学生的生命,在教学生活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人文世界,利用人类文化的多方面营养(例如哲学、文学、神话、政治制度、价值系统等)与学生的精神相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与学生的当下存在;关注并引领学生与大自然、社会以及其他群体建立关系,通过这种多维关系的关注和把握,学生的生命才能生动展开,生命才成为生命,教学生活才具有真实的意义。
  当代哲学认为,意义创造的过程也是与他人、群体和类进行交往的过程。而“爱”,是人类交往的基础和目的。由此,很多哲学家将“爱”作为人创造意义的基础。教学生活的主要目的是以爱来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12]在教学生活中,教师及每个学生不仅是一个个自然生命,他们更是一个个独特的文化生命,不同的文化生命走进共同的教学场景,汇成一道道靓丽的文化风景,使教学成为充满意义的生活。教学生活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仁爱而不是竞争的环境。教师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本着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去爱每一位学生,以平等身份与学生主体展开知识、情感、行动上的交流和对话。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柳海民,于伟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351.
  [3]顾泠沅,王洁,高民,周卫.教学任务的变革[J].课程研究,2002(1).
  [4]阿尔弗雷德·许茨著,霍桂桓,索昕译.社会实在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95.
  [5]乔治·麦克林著,干春松等译.传统与超越[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60.
  [6]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32.
  [7][加]马克斯·范梅南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6.
  [8]艾温·辛格著.郜元宝译.我们的迷惘[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27.
  [9]C·谢·弗兰克著.王涌译.社会的精神基础[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14.
  [10] 艾温·辛格著.郜元宝译.我们的迷惘[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6.
  [11] 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5.
  [12][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44.
其他文献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从本世纪初开始,全国各高师院校历史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制定了新的课程体系并付诸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深入的开展,现有高师历史专业的教学效果如何?能否适应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笔者对一些地方高师院校历史专业的部分毕业生、在校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经调查笔者发现,目前高师历史专业的教学状况的确存在着
角色在社会心理学中,通常指期望于个人的、训练个人的,并鼓励他在一定社会情境中完成的某种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任何行为模式。他可能是在时间上难以界定的,如孩子、父母、配偶;或者,它们可能基本上是永久性的,如男性、女性、黑人。[1]大学是大学生思维和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时期,清晰的认知高校大学生角色无论对于大学生本人角色意识的定位还是对于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调整都有重
新课程方案重点环节分析    1.突出基本理论的总体性  从课程内容调整来看,此次改革突出的一点在于:突出加强了总体性的维度,即立足整体和全局设计课改方案。由此,在内容上进行了整合,由7门变为4门,以减轻条块分割、支离破碎和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关于内容的总体性的强调表现为多个方面:例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合三为一,进而从总体上拥有了一个马克思中国
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差异    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历史背景、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组织和政府在评估中作用等方面。  1.评估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制度起点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教育评估的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1784年纽约州设立的一个先驱性的学校评鉴组织——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而高等教育评估真正得到发展则是在19世纪末莫里尔法案颁布后,随着高等学校的大幅度增加,社会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文化的传播则必须以语言为媒介,二者相互渗透,共同发生作用。本研究针对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对文化教学重视不够的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给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如何结合高校毕业生的思想实际,深入分析和研究新时期高校毕业生的思想状况,提出适合于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以及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能否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教学成果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是通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活动完成的特殊的劳动成果,是教师示范性、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成果应该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包括一些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完成的,能够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了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教学成果培育工程是提高教师对创造教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