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生经验通感”与《背影》经典性的生成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inxiang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背影》能够感动读者的秘诀是“人生经验通感”和浓浓的父爱抒写,它们能令读者想起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能搅动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积淀,能引发读者和作者发生“心弦的共振”現象,最终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和心灵相通。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人生经验通感;经典性;心灵相通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中国现代经典散文,在过去感动了无数读者,在未来它仍将继续感动读者。那么,其感动读者的秘诀何在呢?笔者认为,这秘诀就是作者对于“人生经验通感”的巧妙运用和对于浓郁父爱的真切抒写,尤其是前者的作用使得读者对后者的接受效果最终得以完美实现。
  著名学者范伯群和曾华鹏曾一致认定,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规律性地运用了一种“秘密武器”——“人生经验通感”:“所谓‘人生经验通感’,即利用读者常会遇到的相似同类的人生经历,诱发读者一种‘联想’,当这种‘联想’引起读者‘共鸣’时,在不知不觉中,读者就参加了一种创作活动,这种创作活动就是用自身的人生经历去补充和证实作家作品的可信性。”这启示我们,如果说鲁迅是在有意识地运用“人生经验通感”并征服了读者,那么朱自清《背影》的经典性得以生成的主要原因则在于他无意识地运用了这一“秘密武器”,它能使读者想起自己的经历和经验,能搅动读者心灵深处的情感积淀,能引发读者和作者发生“心弦的共振”现象,最终使得作者和读者的情感熔为一炉。
  《背影》回忆的是“我”回家为祖母奔丧后和父亲同行时的一段经历。当“我”要离开父亲新的落脚地南京而前往北京时,父亲为“我”送行,因为行李多,必须向脚夫行些小费。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讲价钱时,“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非要自己插嘴不可。这是大多数年轻人具有的一种普遍心理。当家长用有别于子女一代的沟通方式与他人交流时,子女总觉得家长有些不合时宜,说话也不得体,从而让自己丢面子,因此有时会插嘴打断他们的对话,甚至会指责他们的做法“不合理”。在文中,当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时,“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认为“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简直是白托!”这种心理在年轻人当中同样是非常普遍的,当父母事无巨细地帮子女做某类事情时,子女们却往往会感到不耐烦甚至将之视为笑柄,但可能过了很久以后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深切性。所以,朱自清后来也批评自己“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文中的这些情节可以诱导读者忆起相似的生活经历。借助于“人生经验通感”这一“导体”,作者抓住了读者的心。当读至此处时,读者的心弦被作者轻轻地拨动了,他们将想起自己昔日的自以为是和对待家长的错误做法,进而感到自责和后悔。
  《背影》中另外一个同样能搅动读者情感波澜和心灵世界的“秘密武器”是作者所抒写的深沉的父爱。由于父亲事忙,原先说定不送“我”,而是由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父亲“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所以决定亲自送“我”去。当“我”在车里坐定下来后,父亲决定买几个橘子给“我”。他上下月台、穿过铁道、步履蹒跚的背影,让“我”潸然泪下。当父亲与“我”告别后离开时,“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时“眼泪又来了”。此时的父爱不再是隐讳的。在父母的眼中,子女似乎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他们总习惯给予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帮子女操办一切。读罢此,读者自然会想起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爱,特别是父亲那种无声的爱。其实,那种不外显的父爱时刻都环绕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经常忽略它们而已。
  文章最后写到,分居两地的父子互通书信,当作者读到父亲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时,他再次落泪,这又可看作是运用“人生经验通感”的一例。文中的父亲年少时就出外谋生,独立持家并做了许多大事,此时年事已高且身体不适,但为了生活还是不得不在外奔波,未能安享晚年,可谓老境颓唐。作为儿子,内心深感痛楚和无奈,更接受不了父亲大去之期即将到来的“预言”。身为读者,我们在循着作家心轨运行的同时,也会忆起我们的父亲,会沉浸在思绪万千之中。我们同样无法接受年迈的父亲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更不要说接受亲人过早离世的事实了。假如那样,我们必定会伤心落泪、痛彻肺腑,深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就这样,作者再次激起了读者的联想,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朱自清笔下的“背影”,闪耀着父爱之光,是无数父亲“共同的背影”,其中也包含着无数子女相似的情感。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之中,在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人生经验通感”, 它说出了读者的心声,从而实现了作者和读者的情感共鸣或曰心灵相通。可以说,作者的这种无意识“通感”和浓浓的父爱抒写,正是《背影》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本源。
  【参考文献】
  [1]范伯群,曾华鹏.作家与读者间的最良导体——人生经验通感——从《社戏》和《朝花夕拾》谈起[J].名作欣赏,1986,(4):120.
  (作者简介:陈燕华(1983-)广东汕头人,汕头市潮南区峡晖中学教师,中教一级。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
其他文献
现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是学校组织学生春游的大好时节。但是近年来,由于学校在组织春游过程中安全措施不到位而导致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如何既让孩子们尽享春游的快乐,又保证不出安全事故,成为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    春游中的种种误区    1.因噎废食  因为担心出事,一些学校干脆取消春游。有一位小学班主任坦言: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但我们组织春游不敢有一点疏忽,活
还未从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走出,又遭遇了美债欧债危机的寒流,广大的中小企业生存状况如何?他们能否实现转型升级?各地政府怎样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调查组分赴中小微企业密集的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福建省等5个省市,走进近百家企业和各级主管部门进行调研。  一、不少中小企业遭遇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困境。但只要是稳健经营的,一般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  今年以来,受央行连续上调银行存款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借助阅读教学来促进写作教学一直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听、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一系列的要求无非就是充分发挥好读写结合的优势,使“教材无非是例子”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始终。  一、发掘教材的“潜质”,调动学生写作激情  “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日本是中国的邻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以质量管理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经济得以快速成长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日本质量管理模式的成功,在20世纪80年代曾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质量管理热,对我国的质量管理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国制造业占整个世界的份额越来越大,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完成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已成为政府和企业家关切的重大课题。重温日本质量管理模式演进的历
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党的执政能力和国家管理水平,如何选拔任用领导职务公务员则是决定公务员队伍整体水平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和改进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对推动公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活力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广东省女性公务员选拔任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广东省女性公务员总
中国书法之所以博大精深,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而经久不衰。是因为书法一开始便与自然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与自然界构成同构关系,自然赋予了书法的生命及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同时自然的法则也为书法提供范式和参照。从文字的创造到书法的生成,便是不断地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体悟自然,获得启示的过程。从文字产生角度讲,“六书”理论揭示了文字与自然关系。语言学将传统汉语命名为“表意符号系统”,但确切地讲,它应是“表象性
2020年12月底,我在浙江省金华外国语学校听金紫薇老师的写作课,主题是“故事写作”,选自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听完课,觉得自己像是喝了一杯明前西湖龙井茶,自然、清澈、从容,于是想就这一课说几句。  一、中学语文课堂需要文学写作教学  这是一节文学写作的技巧训练课。王荣生曾经指出:“有效的写作教学通常有三大路径:1.在交际语境下的任务写作;2.文学类的创意写作;3.随笔散文写作。”当下
【主题阐释】   “伟大”与“平凡”这两个概念,貌似对立,实则相容。“伟大”多植根于“平凡”之中,而“平凡”很多时候乃是“伟大”蜕变前的表现形式。正如爱默生所说的那样:“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伟大”很多时候只表现为一个人的潜在素质,一旦遇上某个特殊的触发点,这些潜质才会化作一股强大的爆发力迸射到公众面前。就像那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那些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舍生忘死的白
摘 要:牛顿第一定律是一个理想定律,对于高中生来说较抽象,不容易掌握。通过设计、巧用思维流程图,厘清知识脉络,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该定律的建立过程,体会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学生更好把握力与运动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思维流程图;理想实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78-02  牛顿第
本刊讯 受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博物馆协会于近日组织召开由陕西师范大学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合作承担的全省“十四五”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研究课题筹备会议,该规划是国内首个省域博物馆事业发展专项五年规划,将对陕西乃至全国博物馆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按照课题计划,将于2020年4月中下旬组织专家研讨后正式启动,预计2020年11月前完成规划编制工作。课题组将充分吸纳全省各地文物部门、专家学者意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