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2月底,我在浙江省金华外国语学校听金紫薇老师的写作课,主题是“故事写作”,选自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听完课,觉得自己像是喝了一杯明前西湖龙井茶,自然、清澈、从容,于是想就这一课说几句。
一、中学语文课堂需要文学写作教学
这是一节文学写作的技巧训练课。王荣生曾经指出:“有效的写作教学通常有三大路径:1.在交际语境下的任务写作;2.文学类的创意写作;3.随笔散文写作。”当下,在中考、高考测评改革的助推下,任务写作正成为语文课堂上主流的写作类型,而文学写作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中学,文学写作教学是完全缺席的。这对于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语文核心素养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文学类的创意写作,在审美体验、审美创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工具、途径、方法,也是审美创造的直接结果。另外,教师对文学类创意写作功能的狭隘理解,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它被中小学写作课堂所排斥。大多数人认为,只有那些有志于成为作家的文学爱好者才需要学习创意写作,这实在是个天大的误会。我很认同托马斯·纽柯克在《所有的写作都是讲故事》中所提出的观点:
“没有什么比需要故事更接近我们的天性了。”“它是人类理解力最为重要的模式。我们与生俱来就有爱听故事的天性。”
纽柯克还指出,故事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其实它还存在于自然科学类的学术论著中,因为“故事能强化任何写作形式,在其中创造一种连续性,让读者读下去。事实上,记叙能让我们加强记忆信息的能力,因为我们更容易对故事中的人物投入感情”。这反过来也说明,那些在未来并不从事与文学创作相关工作的人,仍然需要创意写作,需要学习高超的叙事技巧来促成更好的表达和交流。因此,与其说“所有的写作都是讲故事”,倒不如说“所有的写作都需要讲故事”。
所以,中学语文课堂需要文学写作,教师需要重新认识文学写作在面向未来、面向生活的素养教育中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我在过去一学期听了太多节任务写作的公开课,当我坐在教室里听金老师上一节纯正的文学写作课的时候,我的心里有多么惊喜。
二、清澈明亮的技巧点拨
故事写作教什么?金老师确定了两个教学点:第一,理解冲突;第二,学会制造一两个冲突。这两个教学点之间相互联系并存在层递关系。
要让学生学会制造冲突,首先得让学生知道冲突是什么。对此,金老师摒弃了常规的名词解释的套路,而引用了杰里·克利弗在《小说写作教程》中关于“冲突”的简明公式——冲突=愿望 障碍,以极简的图形和语言向学生解释好故事的三要素:愿望、障碍以及在愿望推动下去克服障碍的行动。
我之所以用“清澈明亮”来形容金老师的写作技巧点拨,原因有三:第一,金老师基于教材教写作技巧,却又超越了教材。在“学写故事”单元,为故事“增加一些波折”是教材想要教师落实的语文要素,无论在前面的知识短文还是后面的“写作实践”中,编者都反复提及这一点。金老师把教学点放在故事冲突的制造上,设计无疑是贴合教材编写意图的。但是,对于如何增加叙事波折以吸引读者,教材却语焉不详,只是建议加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某些细节,制造悬念等。金老师敏锐地抓住了教材说得不够或不透的知识空白点、模糊点,进行知识的二度加工。第二,深入浅出教知识。好的教师,在知识教学上要有“采得百花酿成蜜”的本领。金老师就是如此,她在精读《小说写作教程》的基础上,结合八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写作训练时间的有限性,化繁为简,教给学生精准、清晰、简要的写作技巧,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得懂、学得会。第三,化抽象为具体,以精当的视频使写作技巧变得具体可感:在短片中,救出狐狸是小恐龙的愿望,而一枚钉子成为了障碍,这就构成了矛盾冲突。短片印证了冲突公式,而公式又简化了故事情节,令人过目难忘。整个技巧点拨环节,在课堂上所占时间并不多,但它对后面学生成功的写作實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支撑。
三、干净、安静而又充实的课堂
金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非常干净利落的课。这里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任务,没有为情境而情境的强行设置,没有令学生应接不暇、难以招架的所谓“支架”。整堂课就是两个主环节:第一,在理解何为冲突的基础上,补充完成故事情节。第二,在第一个冲突的基础上,再制造一个冲突,学习一波三折的叙事技巧。也就是说,一节课金老师只喂了学生“两勺”写作技巧,却充分说明了教师对自己在写作课上的精准定位: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金老师的这堂课,遵循了写作知识类课型的基本步骤:讲解写作知识—例文(视频)演示—学生实践—习作点评。许多教师在写作公开课上,都不愿意把时间拿出来让学生写,因为他们害怕“冷场”,所以课堂主环节都放在知识讲解和例文分析上,这样教的结果是,学生“知道”而不是“学会”知识。金老师的课,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学生在活动:学生在观看视频,学生在续写情节,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扎扎实实地练习。课堂呈现了写作课应有而公开课少有的“安静”。在后来学生习作的分享和评价环节,我分明感受到了这“安静”的力量,它促成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也给了学生创造与想象的充裕空间。学生展示的每一份习作,都证明了他们抵达了这节课的目标,这就是有效教学。
最后,说说这节课有待提升的地方。首先是课时。用一节课的时间上写作课真的太仓促了,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写,就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评价与修改,而这两个环节,对于写作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来说,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写作教学没有让学生养成“我是如何写作的”这样的反思习惯,他们就无法成为具有持续生长力和学习力的优秀作者。所以,我认为,常规的写作课应该是两个课时连上,这样,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更为完整的教学。其次是题材。金老师提供了获得2019年奥斯卡提名的动画短片Lost
一、中学语文课堂需要文学写作教学
这是一节文学写作的技巧训练课。王荣生曾经指出:“有效的写作教学通常有三大路径:1.在交际语境下的任务写作;2.文学类的创意写作;3.随笔散文写作。”当下,在中考、高考测评改革的助推下,任务写作正成为语文课堂上主流的写作类型,而文学写作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中学,文学写作教学是完全缺席的。这对于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语文核心素养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文学类的创意写作,在审美体验、审美创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工具、途径、方法,也是审美创造的直接结果。另外,教师对文学类创意写作功能的狭隘理解,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它被中小学写作课堂所排斥。大多数人认为,只有那些有志于成为作家的文学爱好者才需要学习创意写作,这实在是个天大的误会。我很认同托马斯·纽柯克在《所有的写作都是讲故事》中所提出的观点:
“没有什么比需要故事更接近我们的天性了。”“它是人类理解力最为重要的模式。我们与生俱来就有爱听故事的天性。”
纽柯克还指出,故事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其实它还存在于自然科学类的学术论著中,因为“故事能强化任何写作形式,在其中创造一种连续性,让读者读下去。事实上,记叙能让我们加强记忆信息的能力,因为我们更容易对故事中的人物投入感情”。这反过来也说明,那些在未来并不从事与文学创作相关工作的人,仍然需要创意写作,需要学习高超的叙事技巧来促成更好的表达和交流。因此,与其说“所有的写作都是讲故事”,倒不如说“所有的写作都需要讲故事”。
所以,中学语文课堂需要文学写作,教师需要重新认识文学写作在面向未来、面向生活的素养教育中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我在过去一学期听了太多节任务写作的公开课,当我坐在教室里听金老师上一节纯正的文学写作课的时候,我的心里有多么惊喜。
二、清澈明亮的技巧点拨
故事写作教什么?金老师确定了两个教学点:第一,理解冲突;第二,学会制造一两个冲突。这两个教学点之间相互联系并存在层递关系。
要让学生学会制造冲突,首先得让学生知道冲突是什么。对此,金老师摒弃了常规的名词解释的套路,而引用了杰里·克利弗在《小说写作教程》中关于“冲突”的简明公式——冲突=愿望 障碍,以极简的图形和语言向学生解释好故事的三要素:愿望、障碍以及在愿望推动下去克服障碍的行动。
我之所以用“清澈明亮”来形容金老师的写作技巧点拨,原因有三:第一,金老师基于教材教写作技巧,却又超越了教材。在“学写故事”单元,为故事“增加一些波折”是教材想要教师落实的语文要素,无论在前面的知识短文还是后面的“写作实践”中,编者都反复提及这一点。金老师把教学点放在故事冲突的制造上,设计无疑是贴合教材编写意图的。但是,对于如何增加叙事波折以吸引读者,教材却语焉不详,只是建议加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某些细节,制造悬念等。金老师敏锐地抓住了教材说得不够或不透的知识空白点、模糊点,进行知识的二度加工。第二,深入浅出教知识。好的教师,在知识教学上要有“采得百花酿成蜜”的本领。金老师就是如此,她在精读《小说写作教程》的基础上,结合八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写作训练时间的有限性,化繁为简,教给学生精准、清晰、简要的写作技巧,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得懂、学得会。第三,化抽象为具体,以精当的视频使写作技巧变得具体可感:在短片中,救出狐狸是小恐龙的愿望,而一枚钉子成为了障碍,这就构成了矛盾冲突。短片印证了冲突公式,而公式又简化了故事情节,令人过目难忘。整个技巧点拨环节,在课堂上所占时间并不多,但它对后面学生成功的写作實践,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支撑。
三、干净、安静而又充实的课堂
金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非常干净利落的课。这里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任务,没有为情境而情境的强行设置,没有令学生应接不暇、难以招架的所谓“支架”。整堂课就是两个主环节:第一,在理解何为冲突的基础上,补充完成故事情节。第二,在第一个冲突的基础上,再制造一个冲突,学习一波三折的叙事技巧。也就是说,一节课金老师只喂了学生“两勺”写作技巧,却充分说明了教师对自己在写作课上的精准定位: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金老师的这堂课,遵循了写作知识类课型的基本步骤:讲解写作知识—例文(视频)演示—学生实践—习作点评。许多教师在写作公开课上,都不愿意把时间拿出来让学生写,因为他们害怕“冷场”,所以课堂主环节都放在知识讲解和例文分析上,这样教的结果是,学生“知道”而不是“学会”知识。金老师的课,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学生在活动:学生在观看视频,学生在续写情节,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扎扎实实地练习。课堂呈现了写作课应有而公开课少有的“安静”。在后来学生习作的分享和评价环节,我分明感受到了这“安静”的力量,它促成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也给了学生创造与想象的充裕空间。学生展示的每一份习作,都证明了他们抵达了这节课的目标,这就是有效教学。
最后,说说这节课有待提升的地方。首先是课时。用一节课的时间上写作课真的太仓促了,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写,就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评价与修改,而这两个环节,对于写作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来说,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写作教学没有让学生养成“我是如何写作的”这样的反思习惯,他们就无法成为具有持续生长力和学习力的优秀作者。所以,我认为,常规的写作课应该是两个课时连上,这样,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更为完整的教学。其次是题材。金老师提供了获得2019年奥斯卡提名的动画短片L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