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高年级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参考因素,同时小学高年级阅读能力的培养力度在新课改后得到了提升,这便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更加重视小学高年级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并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小学高年级的阅读能力。因此,如何提升小学高年级的阅读能力是当下小学语文教学所迫切探究的问题,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教学方法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阶段,与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同,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累积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与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个时期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注重学生的阅读的多样性,并对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的情感体验、阅读语感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融入阅读的教学,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进一步达到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具备独立阅读能力的目标。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能力是小学生的基本技能之一
小学语文是一门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具体要求的学科,属于语言类的学科,同时在小学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因此,阅读能力属于小学生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而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超级大国——美国将“读写算”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从中可以看出培养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二)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在新课标中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明确的规定,并对阅读教学中所开展的阅读量以及阅读方法有着详细的要求。而且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对语文学科有着密切的影响,还对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有着重要的影响,其贯穿于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理解能力。
二、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
我国的课程专家对学生的情况以及学生发展的速度、方向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评估,并认识到学生阅读的重要性,而制定了小学高年级阅读能力的详细目标与要求,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阅读量上的要求、阅读深度上的要求、阅读方法技巧上的要求。在阅读量上,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文阅读量应达到100万字及以上。在阅读速度上,默读普通的书籍或书刊等应是一分钟300字左右,一般阅读速度与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关,并关系到阅读效率与质量,阅读时候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过慢的阅读速度达不到较高的阅读效率目标,而过快的阅读速度会影响到阅读的质量。在阅读的深度上,学生在进行阅读时需要注重文中的情感体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以及理解书中内容后凝练出自己的新见解,同时鼓励学生客观的看待书中内容,自行判断书中内容的价值、意义,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理解,进而通过阅读逐步形成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在阅读技巧上,当遇到生僻字时可以借助词典辅助阅读,阅读时候注意文章上下文的联系,进而在理解文章时可以更加全面、贴切。因此,三个阅读要求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的开展中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在生活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许多阅读书籍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中接触的事与物是学生最熟悉的,而从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自身熟悉的生活环节出发、从贴近自身的事物出发更容易让学生接触到阅读,而且让学生从符合其兴趣好奇的书籍开始阅读,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课后学习里学生家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课间可以多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在生活里让家长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家长带着学生进行阅读,并可以从《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等趣味性、解疑性较强的书籍上开展探究阅读,进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后引导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加深,逐渐拓宽到课堂阅读、课外阅读上。
(二)故事情节悬念的诱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故事的世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通过生动、形象讲述将学生代入到故事中,并感受其中感人的情感世界,在最后接近高潮的时候保留故事情节,设置悬念,进而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设置悬念的阶段往往会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当学生兴趣与好奇心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促使学生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选择书籍的时候优先选择情节错综复杂的故事,更容易激起学生兴趣,同时学生梳理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与关系,利于学生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在阅读故事感受其中的奇妙世界,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及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讲故事设置悬念的诱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可以在课堂末尾开展,而不影响到正常教学内容的开展,还可以让学生下课后及时寻找相关书籍。
(三)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通过名言名句、优美句子在教室及走廊上悬挂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并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在班级教室里设置阅读书架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平台与资源,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优秀的书籍、书刊以及报刊等读物放到书架里,与同学们分享,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積极阅读。创建阅读分享小组,让组内学生在阅读后探讨书中的情节设置、情感表达以及读后感等,通过小组内互相分享阅读感受表达学生自己的看法与判断,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书籍的理解,以及利于学生多方面理解其中情感内容的表达。
(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需要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效率、阅读质量都有着提高作用,也是达到教学阅读目标的重要实施内容。在进行阅读时让学生专心阅读,当出现与阅读无关的小动作时教师应适时的进行阻止。鼓励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进行思考,如作者为何要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情感以及其中告诉我们的道理等。而在阅读中出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辅助阅读。同时在开展课堂教学前让学生通过阅读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对学生阅读的各个小细节进行规范指引,让学生从细节上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以及预习的习惯等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灵活运用课外时间,丰富阅读形式
学习时间与阅读时间均是无具体要求,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可以进入阅读学习的状态,而且阅读可以充实生活。因此,在节假日、周末等休闲课外时间上可以通过阅读提高而使时间更加充实,同时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阅读量的增加。这时鼓励学生到图书馆积极阅读优美的书籍,并享受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总结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首先是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将学生的兴趣不断扩散到学习上、课外阅读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世界中,感受其中的快乐。联合家长从课内到课外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不断增加学生阅读量以及提高其阅读能力,达到对小学高年级阅读量、深度、技巧上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晓楠.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6.
[2]周月.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沈瑾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1):38-39.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教学方法
小学高年级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阶段,与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同,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累积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与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个时期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注重学生的阅读的多样性,并对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的情感体验、阅读语感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融入阅读的教学,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进一步达到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具备独立阅读能力的目标。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能力是小学生的基本技能之一
小学语文是一门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具体要求的学科,属于语言类的学科,同时在小学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因此,阅读能力属于小学生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而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超级大国——美国将“读写算”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从中可以看出培养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二)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在新课标中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明确的规定,并对阅读教学中所开展的阅读量以及阅读方法有着详细的要求。而且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对语文学科有着密切的影响,还对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有着重要的影响,其贯穿于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与理解能力。
二、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
我国的课程专家对学生的情况以及学生发展的速度、方向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评估,并认识到学生阅读的重要性,而制定了小学高年级阅读能力的详细目标与要求,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阅读量上的要求、阅读深度上的要求、阅读方法技巧上的要求。在阅读量上,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文阅读量应达到100万字及以上。在阅读速度上,默读普通的书籍或书刊等应是一分钟300字左右,一般阅读速度与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关,并关系到阅读效率与质量,阅读时候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过慢的阅读速度达不到较高的阅读效率目标,而过快的阅读速度会影响到阅读的质量。在阅读的深度上,学生在进行阅读时需要注重文中的情感体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以及理解书中内容后凝练出自己的新见解,同时鼓励学生客观的看待书中内容,自行判断书中内容的价值、意义,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理解,进而通过阅读逐步形成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在阅读技巧上,当遇到生僻字时可以借助词典辅助阅读,阅读时候注意文章上下文的联系,进而在理解文章时可以更加全面、贴切。因此,三个阅读要求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的开展中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在生活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许多阅读书籍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中接触的事与物是学生最熟悉的,而从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自身熟悉的生活环节出发、从贴近自身的事物出发更容易让学生接触到阅读,而且让学生从符合其兴趣好奇的书籍开始阅读,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课后学习里学生家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课间可以多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在生活里让家长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家长带着学生进行阅读,并可以从《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等趣味性、解疑性较强的书籍上开展探究阅读,进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后引导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加深,逐渐拓宽到课堂阅读、课外阅读上。
(二)故事情节悬念的诱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带领学生走进故事的世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通过生动、形象讲述将学生代入到故事中,并感受其中感人的情感世界,在最后接近高潮的时候保留故事情节,设置悬念,进而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设置悬念的阶段往往会激起学生的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当学生兴趣与好奇心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促使学生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选择书籍的时候优先选择情节错综复杂的故事,更容易激起学生兴趣,同时学生梳理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与关系,利于学生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在阅读故事感受其中的奇妙世界,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及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讲故事设置悬念的诱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可以在课堂末尾开展,而不影响到正常教学内容的开展,还可以让学生下课后及时寻找相关书籍。
(三)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通过名言名句、优美句子在教室及走廊上悬挂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并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在班级教室里设置阅读书架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平台与资源,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优秀的书籍、书刊以及报刊等读物放到书架里,与同学们分享,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積极阅读。创建阅读分享小组,让组内学生在阅读后探讨书中的情节设置、情感表达以及读后感等,通过小组内互相分享阅读感受表达学生自己的看法与判断,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书籍的理解,以及利于学生多方面理解其中情感内容的表达。
(四)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需要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效率、阅读质量都有着提高作用,也是达到教学阅读目标的重要实施内容。在进行阅读时让学生专心阅读,当出现与阅读无关的小动作时教师应适时的进行阻止。鼓励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进行思考,如作者为何要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情感以及其中告诉我们的道理等。而在阅读中出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辅助阅读。同时在开展课堂教学前让学生通过阅读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对学生阅读的各个小细节进行规范指引,让学生从细节上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以及预习的习惯等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灵活运用课外时间,丰富阅读形式
学习时间与阅读时间均是无具体要求,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可以进入阅读学习的状态,而且阅读可以充实生活。因此,在节假日、周末等休闲课外时间上可以通过阅读提高而使时间更加充实,同时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阅读量的增加。这时鼓励学生到图书馆积极阅读优美的书籍,并享受阅读,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总结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首先是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将学生的兴趣不断扩散到学习上、课外阅读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世界中,感受其中的快乐。联合家长从课内到课外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不断增加学生阅读量以及提高其阅读能力,达到对小学高年级阅读量、深度、技巧上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晓楠.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16.
[2]周月.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沈瑾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