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探究生物的规律,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途径。处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大有必要。探究实验课能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结合教学经历,浅谈多年来的生物教学经验。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实验课;初中生物;课堂气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搞好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实现生物学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生物实验课堂教学已向传统实验教学提出了挑战。认真探究与实践以探究为主体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将成为生物教师的共识。但是,想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自己去实验,做起来很困难。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初中生物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呢?是我们所有生物教师面临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初中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但不能持久。很多教师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最开始开设实验的时候,学生一走进实验室就开始摆弄显微镜等仪器,拉着老师问东问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几次实验下来,兴趣却在减退。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课本上的内容安排往往是这样的:先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安排实验,而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材料用具,甚至方法步骤都是预先设定好的,学生只需要按照书本来“完成”实验,无法将最初对实验仪器的兴趣转为对具体生物现象的兴趣,当然会觉得乏味。对于这一点,教师可就具体教学内容对实验进行一些改进。
比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时,课本上的安排是这样:预先作少许提示,接着就把实验参考方案(即具体操作步骤)详细列出。如果教师先对整个步骤进行讲解,再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会让学生觉得“事实就是这样的”而失去了完成整个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没有达到本实验的一个“探究”的目的。所以我的安排先不要告诉学生有哪些条件,而是事先准备各种植物种子以及各种器材,将学生分为4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种子”,用所给器材创造“最佳环境条件”,对种子进行培养。待种子萌发后,根据培养结果,总结出哪些条件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这样一来,学生是在未知的状态下完成实验,出于对结果的期待,会有极大的积极性对种子的萌发这一生物现象进行探索。当然,很可能有的小组实验会失败,可以乘机引导大家帮忙分析这一组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进一步确定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最后,还可以评出“最佳萌发奖”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当中。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当下课堂教学中提得最多的口号。如何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在新课导入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差的教师只教生物知识,好一点的生物教师教生物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只有正确把握生物教学的特点,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分析、解决问题得能力。
生物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虽然生物实验课是同学们很喜欢的课,但也是教师很难控制的课。一些实验学生本来很有兴趣,制定出了很好的计划,却常常因为动手能力差导致实验操作不成功,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由此可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特别重要的。目前的中学生物实验,因为时间或实验条件的限制许多实验材料的培养、收集都由教师代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实践、创新机会的削弱和限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多让学生动手。比如观察蚯蚓的实验,让学生到泥土里面自己寻找,可以锻炼动手能力,激发兴趣,还可以顺便观察蚯蚓生活的实际环境,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再比如,在观察花的结构这个实验中,我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准备新鲜的花,因为有不同的品种,学生可以在观察完自己的花后与其他同学交换观察,并记录下各种性状。学生在反复操作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能进一步加深对花结构的认识。因为有很多学生带来了不同的花,在此还可以对本实验进行课外延伸,根据某些特征对花进行分类,如两性花、单性花,子房上位、子房下位,各种不同的花序等等,进一步丰富了课本中的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
要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要备好课,合理安排探究实验的时间,及时、科学地启发指导学生,经常体会和反思探究教学。同时幽默、趣味性的语言,能够使单调沉闷的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成为教学的助推剂,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油,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但幽默的语言绝非是大讲笑话,更不能以低级趣味来换取学生的笑声。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总而言之初中生物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笔者有很多不足,还需要不断的磨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为此,笔者将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早日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实验课;初中生物;课堂气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搞好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实现生物学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生物实验课堂教学已向传统实验教学提出了挑战。认真探究与实践以探究为主体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将成为生物教师的共识。但是,想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自己去实验,做起来很困难。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初中生物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呢?是我们所有生物教师面临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初中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但不能持久。很多教师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最开始开设实验的时候,学生一走进实验室就开始摆弄显微镜等仪器,拉着老师问东问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几次实验下来,兴趣却在减退。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课本上的内容安排往往是这样的:先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安排实验,而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材料用具,甚至方法步骤都是预先设定好的,学生只需要按照书本来“完成”实验,无法将最初对实验仪器的兴趣转为对具体生物现象的兴趣,当然会觉得乏味。对于这一点,教师可就具体教学内容对实验进行一些改进。
比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时,课本上的安排是这样:预先作少许提示,接着就把实验参考方案(即具体操作步骤)详细列出。如果教师先对整个步骤进行讲解,再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会让学生觉得“事实就是这样的”而失去了完成整个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没有达到本实验的一个“探究”的目的。所以我的安排先不要告诉学生有哪些条件,而是事先准备各种植物种子以及各种器材,将学生分为4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种子”,用所给器材创造“最佳环境条件”,对种子进行培养。待种子萌发后,根据培养结果,总结出哪些条件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这样一来,学生是在未知的状态下完成实验,出于对结果的期待,会有极大的积极性对种子的萌发这一生物现象进行探索。当然,很可能有的小组实验会失败,可以乘机引导大家帮忙分析这一组种子没有萌发的原因,进一步确定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最后,还可以评出“最佳萌发奖”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当中。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当下课堂教学中提得最多的口号。如何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在新课导入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多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差的教师只教生物知识,好一点的生物教师教生物学习方法,最好的教师提供学习资源。只有正确把握生物教学的特点,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分析、解决问题得能力。
生物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虽然生物实验课是同学们很喜欢的课,但也是教师很难控制的课。一些实验学生本来很有兴趣,制定出了很好的计划,却常常因为动手能力差导致实验操作不成功,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由此可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特别重要的。目前的中学生物实验,因为时间或实验条件的限制许多实验材料的培养、收集都由教师代劳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实践、创新机会的削弱和限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多让学生动手。比如观察蚯蚓的实验,让学生到泥土里面自己寻找,可以锻炼动手能力,激发兴趣,还可以顺便观察蚯蚓生活的实际环境,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再比如,在观察花的结构这个实验中,我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准备新鲜的花,因为有不同的品种,学生可以在观察完自己的花后与其他同学交换观察,并记录下各种性状。学生在反复操作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能进一步加深对花结构的认识。因为有很多学生带来了不同的花,在此还可以对本实验进行课外延伸,根据某些特征对花进行分类,如两性花、单性花,子房上位、子房下位,各种不同的花序等等,进一步丰富了课本中的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
要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要备好课,合理安排探究实验的时间,及时、科学地启发指导学生,经常体会和反思探究教学。同时幽默、趣味性的语言,能够使单调沉闷的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成为教学的助推剂,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油,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但幽默的语言绝非是大讲笑话,更不能以低级趣味来换取学生的笑声。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总而言之初中生物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笔者有很多不足,还需要不断的磨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为此,笔者将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早日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