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历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它蕴含的思维形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遗传性,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激越的变异性。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华传承不衰,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成为现代文学的“根”和“源”。
中华传统文化距离现在年代久远,很多都是采用枯燥、陌生的文言文来表达,在进行教学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呢?笔者通过以下几方面教学经验,在此分享、交流。
一、立足现代汉语,寻找传统文化踪迹
大部分的古代常用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义的变化,只有一部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义、表达方式上发生较大变化,但现代汉语毕竟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况且作为中华儿女,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讲述江南到了采莲季节,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玩耍的情景。全诗共35个字,后五句运用诗经“赋”的手法,将东、西、南、北并列,铺陈其事,都是描述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玩耍的情景。全诗除了“田田”的意义难以理解,其它词语的意义和现在完全一样。为了理解“田田”,我出示满塘莲叶的图片,先让学生观察莲叶之间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想到“密”这个字。接着我让学生在诗中找一找,哪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密密”的?由于“田田”和“密密”排列方式一样,学生很快发现,古汉语“田田”就是茂密的意思。
在教学《芣苢》时,我利用课件出示这种植物的图片,学生看到图片很兴奋,我抓住时机介绍:“这种植物我们现在叫车前草,到了初夏开花,结出的子就叫车前子,晒干后可入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猪耳朵草。你们看,它的叶子圆圆的,是不是有点像猪耳朵?”学生们不住地点头:“真像,真像!”我又说:“但是在古代,人们叫它‘芣苢’。”我出示课题,让学生跟着我一起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一个本来晦涩难懂的词语就这样明明白白地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二、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走进传统文化天地
一些距离现在久远、学生比较陌生的传统文化,我在进行教学时,主要采取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来展开教学。
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之二》时,我先出示一张农村耕作图,让学生熟悉农民劳动的场面,让学生知道农村繁忙的季节,人们会各自忙自己的活儿,小孩子没有人看护,只能自己玩耍。为了让学生理解“绩麻”,我先向学生讲解历史:以前没有机器,古人全靠手工劳作,它们把一种叫“麻”的植物的皮剥下来,在水里浸泡一定时间,然后用刀轻轻去掉外面的粗皮,剩下里面白白的、细细的一层皮,晒干后搓成线,用来缝衣服、做鞋底。然后,我拿出两根细线,向学生演示“搓绳”的动作。经过我的讲解和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绩麻”的意思。
又如,在教学《江畔独步寻花》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幅风景画,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画上的花儿怎么样,蝴蝶、蜜蜂、小鸟又怎么样,再请学生将它们连起来说一说,由于学生亲眼所见,又经过我的层层点拨,很容易说出画面意思,其实他们所见所说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我再话锋一转:“如果你是一位诗人,你看见如此美丽的画面,你会做一首什么诗呢?”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有模有样地学诗人做诗的样子。我抓住时机说:“当唐代大诗人杜甫看到这种美丽的画面时,一下子诗兴大发,也写了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这样,从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出发,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让学生在学习古诗之前就已经了解诗词大(下转第14版) (上接第13版)意,再进行诗词教学,儿童就会全身心融入到诗词之中,从而引领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传统文化天地。
三、开渠引水,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有些传统文化言近而意远,如果只停留字面意思的理解,就得不到其中的真意,这就需要我们拨开传统文化表层的意思去发掘它深藏的寓意。
教学《观书有感》时,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了诗意后,我启发学生:“池塘里的水和读书究竟有什么联系呢?”经过我的提问,学生思维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他们经过自己的思考,明白了文字背后的意思,悟出了诗中的道理,思想上受到了启发。我又利用多媒体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蕴含丰富哲理的千古名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感悟诗中的道理。然后我又播放音乐叫学生把我们今天一起分享的诗句制作成精美的卡片,并配上合适的插图送给老师、同学、朋友。学生兴趣盎然,在音乐声中非常认真地制作诗词贺卡。
在教学中,我教给学生领悟作者的寓意、领悟诗中道理的方法,并由这一首诗拓展开来,学习其它类似的古诗,这样不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更多的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学以致用,让传统文化为我们当下的生活服务,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了我们文学素养。
四、学习传统文化精髓,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我们要努力挖掘传统文化精髓,讓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为自己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让学生把传统文化的道德、思想和智慧内化为一种品质,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这就需要“情”为先声,只有学生有情了,动心了,才会实际行动。
教学《弟子规》前,我先播放《父亲》《母亲》两首歌曲,让学生在歌声中感悟父母平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调动学生对父母的“爱”;再结合有趣的动画片学习《弟子规》,让学生在看动画片的同时领悟《弟子规》的真正含义;然后讲《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古人又是怎样做到“孝”的;最后给学生讲《乌鸦反扑》《羔羊跪乳》的故事,向学生展示动物也知道报答养育之恩。到这里,我再将学生的“情”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再次播放《父亲》《母亲》两首歌曲,让学生在歌声中写一写自己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反思一下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学习了《弟子规》后,今后应该怎么做?面对自己的心声,很多学生流下了忏悔的眼泪,懂得了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知道了以后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好好学习,努力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从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总之,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经典文学,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查阅相关资料,深切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才能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华传统文化距离现在年代久远,很多都是采用枯燥、陌生的文言文来表达,在进行教学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呢?笔者通过以下几方面教学经验,在此分享、交流。
一、立足现代汉语,寻找传统文化踪迹
大部分的古代常用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义的变化,只有一部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义、表达方式上发生较大变化,但现代汉语毕竟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而来的,况且作为中华儿女,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讲述江南到了采莲季节,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玩耍的情景。全诗共35个字,后五句运用诗经“赋”的手法,将东、西、南、北并列,铺陈其事,都是描述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玩耍的情景。全诗除了“田田”的意义难以理解,其它词语的意义和现在完全一样。为了理解“田田”,我出示满塘莲叶的图片,先让学生观察莲叶之间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想到“密”这个字。接着我让学生在诗中找一找,哪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密密”的?由于“田田”和“密密”排列方式一样,学生很快发现,古汉语“田田”就是茂密的意思。
在教学《芣苢》时,我利用课件出示这种植物的图片,学生看到图片很兴奋,我抓住时机介绍:“这种植物我们现在叫车前草,到了初夏开花,结出的子就叫车前子,晒干后可入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猪耳朵草。你们看,它的叶子圆圆的,是不是有点像猪耳朵?”学生们不住地点头:“真像,真像!”我又说:“但是在古代,人们叫它‘芣苢’。”我出示课题,让学生跟着我一起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一个本来晦涩难懂的词语就这样明明白白地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二、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走进传统文化天地
一些距离现在久远、学生比较陌生的传统文化,我在进行教学时,主要采取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创设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来展开教学。
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之二》时,我先出示一张农村耕作图,让学生熟悉农民劳动的场面,让学生知道农村繁忙的季节,人们会各自忙自己的活儿,小孩子没有人看护,只能自己玩耍。为了让学生理解“绩麻”,我先向学生讲解历史:以前没有机器,古人全靠手工劳作,它们把一种叫“麻”的植物的皮剥下来,在水里浸泡一定时间,然后用刀轻轻去掉外面的粗皮,剩下里面白白的、细细的一层皮,晒干后搓成线,用来缝衣服、做鞋底。然后,我拿出两根细线,向学生演示“搓绳”的动作。经过我的讲解和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绩麻”的意思。
又如,在教学《江畔独步寻花》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幅风景画,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画上的花儿怎么样,蝴蝶、蜜蜂、小鸟又怎么样,再请学生将它们连起来说一说,由于学生亲眼所见,又经过我的层层点拨,很容易说出画面意思,其实他们所见所说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我再话锋一转:“如果你是一位诗人,你看见如此美丽的画面,你会做一首什么诗呢?”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有模有样地学诗人做诗的样子。我抓住时机说:“当唐代大诗人杜甫看到这种美丽的画面时,一下子诗兴大发,也写了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这样,从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出发,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让学生在学习古诗之前就已经了解诗词大(下转第14版) (上接第13版)意,再进行诗词教学,儿童就会全身心融入到诗词之中,从而引领学生轻松愉快地走进传统文化天地。
三、开渠引水,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有些传统文化言近而意远,如果只停留字面意思的理解,就得不到其中的真意,这就需要我们拨开传统文化表层的意思去发掘它深藏的寓意。
教学《观书有感》时,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了诗意后,我启发学生:“池塘里的水和读书究竟有什么联系呢?”经过我的提问,学生思维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他们经过自己的思考,明白了文字背后的意思,悟出了诗中的道理,思想上受到了启发。我又利用多媒体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蕴含丰富哲理的千古名句,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感悟诗中的道理。然后我又播放音乐叫学生把我们今天一起分享的诗句制作成精美的卡片,并配上合适的插图送给老师、同学、朋友。学生兴趣盎然,在音乐声中非常认真地制作诗词贺卡。
在教学中,我教给学生领悟作者的寓意、领悟诗中道理的方法,并由这一首诗拓展开来,学习其它类似的古诗,这样不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更多的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学以致用,让传统文化为我们当下的生活服务,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了我们文学素养。
四、学习传统文化精髓,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我们要努力挖掘传统文化精髓,讓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为自己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让学生把传统文化的道德、思想和智慧内化为一种品质,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这就需要“情”为先声,只有学生有情了,动心了,才会实际行动。
教学《弟子规》前,我先播放《父亲》《母亲》两首歌曲,让学生在歌声中感悟父母平时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调动学生对父母的“爱”;再结合有趣的动画片学习《弟子规》,让学生在看动画片的同时领悟《弟子规》的真正含义;然后讲《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古人又是怎样做到“孝”的;最后给学生讲《乌鸦反扑》《羔羊跪乳》的故事,向学生展示动物也知道报答养育之恩。到这里,我再将学生的“情”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再次播放《父亲》《母亲》两首歌曲,让学生在歌声中写一写自己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反思一下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学习了《弟子规》后,今后应该怎么做?面对自己的心声,很多学生流下了忏悔的眼泪,懂得了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知道了以后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好好学习,努力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从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总之,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经典文学,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认真钻研教材,广泛查阅相关资料,深切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才能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