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拓展训练是诞生于二战时期的一种培训手段,在现代高校教育中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之中。本文从拓展训练的教育应用出发,讨论了体验式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特点,分析了两者的异同。文章认为拓展训练是一种有利于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作者从高校教学和拓展训练两个方面对拓展训练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拓展训练 管理类课程教学 传统教学 体验式教学
拓展训练的教育应用
拓展训练是现代体验式教育的起源,这种教学方法来自于二战时期的德国教育家库尔特·哈恩(Kurt Hahn)博士的研究,后来在英国的阿伯德威学校开始应用于人才培养。拓展训练通过让学员在户外环境中自己体验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游戏,在教师点拨下,引导学员经过参与、思考、分享和升华的过程,最后达到“挑战自我,熔炼团队”的目的。
拓展训练从一种海员生存训练方法发展成一种提升个人素质和团队合作水平的培训手段,后来在世界范围内又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管理培训领域。拓展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回归学校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99年,我国拓展训练在历经四年发展后开始进入校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EMBA学员的课程体系中加入了拓展训练的内容。从此以后,我国许多高校开始运用拓展训练这种方式作为常规教学方法的一种补充,在思想道德教育、素质课程、体育课程和管理类课程中加入拓展训练的环节来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和管理能力。笔者所在院校从2004年开始,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嵌入拓展训练,得到了几乎所有参与师生的认同。在此,本文尝试对拓展训练在我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一些讨论。
传统教学法与拓展训练的比较
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管理课程教学中除了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外,开始引进拓展训练。这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劣呢?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
传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系统讲授法,就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系统而連贯地传授科学知识,它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课后练习等。这种教学受学科中心课程论影响,强调以知识体系为中心来编排课程。所以传统教学方式非常适合理工科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
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是:
1.全面系统。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传授大量的、丰富的知识,搭建出知识的整体框架。
2.严谨科学。以学科核心理论为中心演绎推理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研究作风。
3.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手段单一,不太适合日新月异的新兴学科学习的需要
4.教学与实践脱节。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脱节,它更适合传授基础理论,而不太适合用于指导实践。
(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体验式教学以实践为手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败,从成败中思考结论,在分享
中相互学习。拓展训练作为体验式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以下特点:
1.寓教于乐。这种学习方式大都以专门设计的游戏或项目活动为引导,引发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教师启发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自主学习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主动参与使学生感到更加快乐。
2.主动学习。传统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专心听讲、记好笔记即可。而体验式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过程、思考结果、分享结论;自己对学习负责,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3.学以致用。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很少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而体验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知识的机会,使学生成功地进入相对真实的环境和思想交流之中。
4.学习能力。为了生存,人们必须掌握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体验式学习法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帮助他们开发、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两种学习方法比较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所说的“学”,指的是传统的“学习”过程,在这里,本文不妨把体验式教学称为“习学”,一种从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和“习学”的区别,以拓展训练与课堂讲授为例,以表1-1示意如下。
三、拓展训练有利于管理类课程教学
管理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在起源上,管理来自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强调践行性,学必须和做紧密相联连;在方式上,管理是一种社会行为,离不开人与人、人与团队和团队之间的交流;在目的上,管理追求团队的效率和效果。过程方法、系统方法、权变方法等方法论将管理演变成科学,而行为科学理论、人力资源理论、情境理论又将管理演变成艺术。这些事实要求我们在讲授管理类课程时,既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必须教会学生怎样把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为人、处事和学习的能力。
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应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举措,赋予大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权。同时要求各高校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拓展训练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对教育部这种要求的精神内涵的最好诠释。
作为体验式教学方法之一,拓展训练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拓展训练项目中处处显示出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教师讲授管理原理之后,如能配以恰当的拓展训练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拓展项目,自己感悟、消化所听到的理论,则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众多拓展项目都可以综合反映管理科学的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同时,不同项目更可能从不同侧面专门体现管理知识体系中的不同重点。如:烈火战车(也称风火轮)、阿拉丁魔毯(也称抢滩登陆)和扎筏等项目的经典内涵揭示了《运营管理》的奥秘;驿站传书(也称摩斯密码)、风雨战士和盲人方阵等项目为学生展示出真正的《沟通原理与实务》;雷阵、解手链和钉子造房等项目体现了《创新管理》的魅力;而很多高低空项目,如空中单杠、断桥、天梯、背摔以及红方黑方等游戏则阐述了《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格个性、团队管理和权力政治等方面的内容;七星剑阵和金伯利大洞等项目可以帮助理解《营销战略》中竞争、决策和销售管理等概念;突破封锁(也称电网)和毕业墙等项目更可以完美再现《管理学原理》中计划、组织、领导、执行和监督等基本管理要素。穿越丛林和孤岛泅渡等综合性项目就直接模拟了真实的《企业管理》中的领导、管理沟通、执行力等方方面面。
拓展训练的合理有效使用可以使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事半功倍。
四、在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拓展训练的注意事项
目前我国高校拓展训练的开展方兴未艾,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多数拓展训练由学校团委和社团有序 地组织开展,用于课余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其次,个别高校如北京大学则把拓展训练开设成一种思想道德类或体育类的选修课程;还有一些高校的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在课堂内实施一些室内拓展游戏;另外,还有高校在其社会体育及相关专业开设的户外运动课程中设计了部分拓展训练实践。以上拓展训练大都没有学术资源、资金保证和教学制度的支撑,显得不太系统,也不够专业。
在高校管理类课程中普遍有效地开展拓展训练,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拓展训练课程化
1.制度建设。
这是指由教务处牵头把拓展训练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形成教学制度。包括明确师资、课时、教材和考评等等,要把拓展训练纳入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管理之列,使之从游击状态进入正规序列。制度建设是拓展训练正规化的前提。
2.师资建设。
可以考虑对现任管理类课程教师进行拓展训练的培训,使之能够胜任拓展教学的需要。也可以考虑培训专门的拓展教学师资来配合各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要把开展、拓展教学的工作量考虑进教师绩效考核的范畴。师资建设是拓展训练专业化的必要条件。
3.课程建设。
应该认真设计运用拓展训练进行教学的细节,把拓展训练写入管理类课程建设之中,包括那些管理课程需要加入拓展训练?具体需要加入什么项目?课堂讲授与拓展训练怎样配合?拓展训练应该占有多少课时?怎樣进行考评?怎样计算学分?以及拓展教学的教材建设等等。课程建设是拓展训练标准化的重要保障。
4.学术研究。
必须投入专门的人力,乃至鼓励所有经济管理类教师深入研究拓展教学的内涵,著书立说,尝试创新,才能高度科学地指导管理类课程中的拓展训练,使之在科学化轨道上健康发展。
(二)配套资金支持
1.相应的资金支持
高校科研部门要提供专门的资金用于开展拓展训练,这些资金可以用于培训师资、开展学术交流、发放专门教学补贴、购买拓展器械、建设拓展训练基地等,充足的资金是拓展训练必要的物质基础。
2.建立拓展训练基地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自行建设或与专业培训机构共建专业的拓展训练基地,这在形式上为拓展训练这种教学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正确处理好以上问题,就可以避免仅仅把拓展训练看成一种丰富大学生生活的课外活动的心态,深度挖掘拓展训练的教育功能,把拓展训练演变成管理类教学的不可或缺的专业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广平,基于职业导向的拓展训练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2):112-114
[2]张炎,朱敏,拓展训练对传统教育的补益作用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5):133-136
[关键词]拓展训练 管理类课程教学 传统教学 体验式教学
拓展训练的教育应用
拓展训练是现代体验式教育的起源,这种教学方法来自于二战时期的德国教育家库尔特·哈恩(Kurt Hahn)博士的研究,后来在英国的阿伯德威学校开始应用于人才培养。拓展训练通过让学员在户外环境中自己体验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游戏,在教师点拨下,引导学员经过参与、思考、分享和升华的过程,最后达到“挑战自我,熔炼团队”的目的。
拓展训练从一种海员生存训练方法发展成一种提升个人素质和团队合作水平的培训手段,后来在世界范围内又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管理培训领域。拓展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回归学校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99年,我国拓展训练在历经四年发展后开始进入校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EMBA学员的课程体系中加入了拓展训练的内容。从此以后,我国许多高校开始运用拓展训练这种方式作为常规教学方法的一种补充,在思想道德教育、素质课程、体育课程和管理类课程中加入拓展训练的环节来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和管理能力。笔者所在院校从2004年开始,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嵌入拓展训练,得到了几乎所有参与师生的认同。在此,本文尝试对拓展训练在我国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一些讨论。
传统教学法与拓展训练的比较
越来越多的高校在管理课程教学中除了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外,开始引进拓展训练。这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劣呢?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
传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系统讲授法,就是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系统而連贯地传授科学知识,它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课后练习等。这种教学受学科中心课程论影响,强调以知识体系为中心来编排课程。所以传统教学方式非常适合理工科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
传统教学方法的特点是:
1.全面系统。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传授大量的、丰富的知识,搭建出知识的整体框架。
2.严谨科学。以学科核心理论为中心演绎推理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研究作风。
3.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手段单一,不太适合日新月异的新兴学科学习的需要
4.教学与实践脱节。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脱节,它更适合传授基础理论,而不太适合用于指导实践。
(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体验式教学以实践为手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败,从成败中思考结论,在分享
中相互学习。拓展训练作为体验式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以下特点:
1.寓教于乐。这种学习方式大都以专门设计的游戏或项目活动为引导,引发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教师启发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自主学习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主动参与使学生感到更加快乐。
2.主动学习。传统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专心听讲、记好笔记即可。而体验式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参与过程、思考结果、分享结论;自己对学习负责,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3.学以致用。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很少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而体验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知识的机会,使学生成功地进入相对真实的环境和思想交流之中。
4.学习能力。为了生存,人们必须掌握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体验式学习法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帮助他们开发、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三)两种学习方法比较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所说的“学”,指的是传统的“学习”过程,在这里,本文不妨把体验式教学称为“习学”,一种从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和“习学”的区别,以拓展训练与课堂讲授为例,以表1-1示意如下。
三、拓展训练有利于管理类课程教学
管理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在起源上,管理来自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强调践行性,学必须和做紧密相联连;在方式上,管理是一种社会行为,离不开人与人、人与团队和团队之间的交流;在目的上,管理追求团队的效率和效果。过程方法、系统方法、权变方法等方法论将管理演变成科学,而行为科学理论、人力资源理论、情境理论又将管理演变成艺术。这些事实要求我们在讲授管理类课程时,既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管理学科的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必须教会学生怎样把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为人、处事和学习的能力。
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应通过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举措,赋予大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权。同时要求各高校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拓展训练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对教育部这种要求的精神内涵的最好诠释。
作为体验式教学方法之一,拓展训练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拓展训练项目中处处显示出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教师讲授管理原理之后,如能配以恰当的拓展训练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拓展项目,自己感悟、消化所听到的理论,则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众多拓展项目都可以综合反映管理科学的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同时,不同项目更可能从不同侧面专门体现管理知识体系中的不同重点。如:烈火战车(也称风火轮)、阿拉丁魔毯(也称抢滩登陆)和扎筏等项目的经典内涵揭示了《运营管理》的奥秘;驿站传书(也称摩斯密码)、风雨战士和盲人方阵等项目为学生展示出真正的《沟通原理与实务》;雷阵、解手链和钉子造房等项目体现了《创新管理》的魅力;而很多高低空项目,如空中单杠、断桥、天梯、背摔以及红方黑方等游戏则阐述了《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格个性、团队管理和权力政治等方面的内容;七星剑阵和金伯利大洞等项目可以帮助理解《营销战略》中竞争、决策和销售管理等概念;突破封锁(也称电网)和毕业墙等项目更可以完美再现《管理学原理》中计划、组织、领导、执行和监督等基本管理要素。穿越丛林和孤岛泅渡等综合性项目就直接模拟了真实的《企业管理》中的领导、管理沟通、执行力等方方面面。
拓展训练的合理有效使用可以使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事半功倍。
四、在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拓展训练的注意事项
目前我国高校拓展训练的开展方兴未艾,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多数拓展训练由学校团委和社团有序 地组织开展,用于课余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其次,个别高校如北京大学则把拓展训练开设成一种思想道德类或体育类的选修课程;还有一些高校的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在课堂内实施一些室内拓展游戏;另外,还有高校在其社会体育及相关专业开设的户外运动课程中设计了部分拓展训练实践。以上拓展训练大都没有学术资源、资金保证和教学制度的支撑,显得不太系统,也不够专业。
在高校管理类课程中普遍有效地开展拓展训练,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拓展训练课程化
1.制度建设。
这是指由教务处牵头把拓展训练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形成教学制度。包括明确师资、课时、教材和考评等等,要把拓展训练纳入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管理之列,使之从游击状态进入正规序列。制度建设是拓展训练正规化的前提。
2.师资建设。
可以考虑对现任管理类课程教师进行拓展训练的培训,使之能够胜任拓展教学的需要。也可以考虑培训专门的拓展教学师资来配合各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要把开展、拓展教学的工作量考虑进教师绩效考核的范畴。师资建设是拓展训练专业化的必要条件。
3.课程建设。
应该认真设计运用拓展训练进行教学的细节,把拓展训练写入管理类课程建设之中,包括那些管理课程需要加入拓展训练?具体需要加入什么项目?课堂讲授与拓展训练怎样配合?拓展训练应该占有多少课时?怎樣进行考评?怎样计算学分?以及拓展教学的教材建设等等。课程建设是拓展训练标准化的重要保障。
4.学术研究。
必须投入专门的人力,乃至鼓励所有经济管理类教师深入研究拓展教学的内涵,著书立说,尝试创新,才能高度科学地指导管理类课程中的拓展训练,使之在科学化轨道上健康发展。
(二)配套资金支持
1.相应的资金支持
高校科研部门要提供专门的资金用于开展拓展训练,这些资金可以用于培训师资、开展学术交流、发放专门教学补贴、购买拓展器械、建设拓展训练基地等,充足的资金是拓展训练必要的物质基础。
2.建立拓展训练基地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自行建设或与专业培训机构共建专业的拓展训练基地,这在形式上为拓展训练这种教学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正确处理好以上问题,就可以避免仅仅把拓展训练看成一种丰富大学生生活的课外活动的心态,深度挖掘拓展训练的教育功能,把拓展训练演变成管理类教学的不可或缺的专业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广平,基于职业导向的拓展训练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2):112-114
[2]张炎,朱敏,拓展训练对传统教育的补益作用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5):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