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议老师公布成绩的初二男生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we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在替天行道
  今年14岁的小涛是一名初二男生,因为不满老师公布考试成绩排名,多次擅自擦掉教室黑板上的成绩排行榜,并扬言要向教育局举报,被老师怀疑有精神方面的问题,要求家长带他看心理医生。这天,小涛在妈妈潘女士的陪同下找到我咨询。
  “我那是替天行道!”说到擅自擦掉成绩排行榜,小涛激动地说:“教育局早就不允许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了,为什么老师要顶风作案?这是对我们学生的不尊重!”
  潘女士在一旁撇撇嘴,讥讽道:“要是你的名字靠前,你还替天行道吗?”
  “我不许你这样说!”小涛跺着脚冲妈妈吼道,“学习成绩不代表一切,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
  小涛理直气壮的成人口吻十分有趣。我问:“你说的这些,是谁教你的?”
  “网上看来的。”小涛没好气地回答,“怎么,错了吗?”
  “不!”我马上表态,“老师公布学生的成绩,还搞排行榜,肯定是错误的,我坚决支持你!”
  听我这样说,小涛憋了许久的眼泪夺眶而出。
  因为拉近了心理距离,在接下来的单独沟通中,小涛向我敞开了心扉,让我全面地了解了一个中等生的焦虑和心酸。他告诉我,每次月考班里都搞排名,排名靠前的同学喜形于色,靠后的同学自惭形秽。他之所以要擦掉成绩排行榜,是因为第二天要开家长会,他不想让妈妈在大家面前没面子。“妈妈没面子,回家肯定不给我好果子吃!”小涛哭丧着脸说,“和我有同感的同学不少,他们支持我擦掉排行榜,抗议老师不尊重我们的隐私。在他们心目中,我是替天行道的好汉!”
  我判断,这是一个自尊严重不足的孩子,而且,伤害他自尊的并非只是老师,家长也难辞其咎。心理量表的测试结果给我的判断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单独沟通时,潘女士迫不及待地告诉我,小涛除了在学校有过激行为,在家也经常摔东西。“只要成绩不理想,被爸爸批评两句,他就大发雷霆,说我们不理解他,还扬言要离家出走。”潘女士说,“其实这些都是表象,根本问题是他有厌学情绪。”
  我说:“小涛不是厌学,而是厌考。因为考试成绩排名让他的自尊严重受损。”
  “自尊?”潘女士不屑地说:“小孩子知道什么是自尊?”
  我说:“人是情感动物,出生即有自尊需要。小涛14岁了,已进入青春期,对自尊的渴望更迫切。我们都是成年人,都有过14岁,仔细回忆回忆,当年考试成绩公布前,我们恐怕也是战战兢兢的吧?”
  我告诉她,自尊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总体评价,既包括对自我能力的肯定,也包括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情感,如自豪、羞愧、自得、绝望等。自尊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因为自尊影响到孩子对自己、学校、家庭、社会、世界的看法,从而左右他的行为。自尊不足会影响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影响其适应学校和社会的能力,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晴雨表。
  “通俗地說,自尊是人的动力系统。”我解释道,“低自尊的人和高自尊的人,即使有相同的目标,也会有不同的表现:高自尊的人往往更有信心,能积极行动起来,遇到挫折也会从容面对,想办法克服;低自尊的人往往觉得努力不会有好结果,倾向于放弃努力,遇到挫折更容易一蹶不振,难以走出困境。”
  潘女士恍然大悟:“这样说来,小涛无疑是低自尊的孩子!请问,低自尊一定会导致厌学吗?”
  我告诉她,如果自尊不足,人就无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不能恰当地对社会环境的要求或事件做出合理反应,无法及时缓解生活中的焦虑。一言以蔽之,人就无法正常地进行社会生活。因此,低自尊的人通常表现出不好的自我形象,具体表现出两类行为或态度:一类是自伤性行为或态度,主要指向自我,如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自轻自贱等;另一类是自恋式或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与态度,主要指向他人与环境。可能出现不负责任、冷漠、自我中心、敌视、攻击他人、报复社会等偏激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小涛在学校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其实不是替天行道,而是低自尊的表现。”我总结道。
  孩子为啥没自尊
  潘女士问:“您刚才说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有自尊需要,是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我告诉她,婴幼儿期间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支持,是一个人自尊的重要来源。所谓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支持不因孩子的表现不同而有所不同。这种爱和支持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支持和鼓励,而是发自内心地把孩子看成有价值的人,让孩子知道,父母欣赏的是独一无二的他,而不是只爱他的优点。首先,无条件的爱和支持表现为倾听,因为父母的耐心倾听可以直观地表达对孩子的重视。其次,父母不应拿自家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不恰当的比较,从而给孩子贴上“差劲”“没用”“胆小”等负面标签。再次,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不能用与孩子的关系相威胁,如“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等。
  潘女士问:“为什么无条件的爱和支持能给孩子带来高自尊呢?”
  我说:“从小享受父母无条件的爱和支持,孩子长大后就会把这种积极的关注内化,然后用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所以,培养孩子的高自尊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
  潘女士叹了一口气,说:“可惜我明白这个道理太晚了!小涛小的时候,我工作忙,几乎天天加班,很少陪他,陪他的时候也很少耐心倾听他。有时候他缠我缠得太厉害,我就吓唬他,说把他卖给收废品的老大爷。至于拿他跟小朋友比较,更是家常便饭。请问,现在开始培养小涛的自尊还来得及吗?”
  我告诉他,孩子自尊的第二个来源是在其社会化过程中的成功表现。8岁以后,如果孩子经常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证明自己能干、聪明,他就会产生较高的自尊感;相反,如果孩子在重要的领域总是失败,就会产生较低的自尊感。此时,什么是“重要的领域”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孩子跑得快,很容易在游戏中获得尊重,孩子自己也会感觉自豪。但是上学以后,家长和老师轮番向孩子灌输学习的重要性,孩子就会改变认知,把学习和考试当成自己的“重要领域”。此时,跑得快就不会给孩子带来自尊感。   我说:“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尊越早越好,但再晚都不嫌晚,因为今天总比明天早一天。现代社会已经是多元化的社会了,孩子无论在哪一方面有所长,只要注重扬长避短,将来都有光明的前途。如果父母过度重视学习成绩,一定会有大量孩子的自尊受损。事实上,孩子厌学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深层原因只有一个,那便是低自尊,以及因低自尊带来的自卑、懒惰、失望、逃避、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所以,培养孩子的高自尊,父母首先要端正心态,纠正错误认知,给孩子起码的自由。”
  潘女士默默点头,又问:“小涛的恶劣行为引起了班主任的强烈不满,我已经替小涛赔礼道歉了,可是小涛死活不愿意亲自道歉。您说,我该怎么办?”
  我说:“小涛刚才已经答应我,明天亲自向班主任道歉。”
  潘女士大喜:“太好了!他为什么转变得这么突然?”
  我笑道:“我告诉他,要想让别人尊重你,你必须首先尊重别人;如果你不尊重别人,就要承担别人不尊重你的后果。”
  潘女士问:“他不再纠缠班主任违规公布学生成绩这件事了?”
  我说:“班主任的做法的确不对,小涛的抗议行为也无可指摘。当我跟他说到男子汉应该有宽容之心时,他就不再使牛脾气了。”
  潘女士不解:“他为什么会这样?”
  我说:“因为他要维护自己所剩无几的自尊。”
  如何培养自尊心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深入沟通,潘女士的偏差认知被一一矫正,开始理解小涛偏激行为的合理性,并认识到提升小涛的自尊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针对小涛的具体情况,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爱护孩子。在家里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尊。如果孩子生病、受伤、在外受到欺负,父母要带孩子看医生,给他安慰,通过正当的途径维权,让孩子产生自尊。
  二是要尊重孩子。虽然年龄小,孩子也是家中重要的一员,家庭事务也要征求他的意见。这种民主和谐的气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另外,家长在家中不要取笑孩子,以免孩子形成习惯,长大后缺乏羞耻感。
  三是要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他得到表现、锻炼自己的机会。但是应防止虚荣化,比如有的家庭,一有客人来父母就让孩子弹一段钢琴,这时孩子得到的总会是肯定、赞赏。这样会让孩子很要面子,长大后心胸就比较狭小,容不得负面评论。
  四是要适当表扬孩子。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父母应当适当地予以表扬。表扬孩子时,应该就事论事。这样,孩子更能够冷静客观地看待自己,并在今后继续做那样的事,而不是一朝给自己贴上标签,永远都必须是那样的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恰当的自尊,而不是自尊不足或膨胀。
  五是要适当批评孩子。孩子犯错时,父母应适当予以批评。注意,应主要批评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他本人,不能说“你真笨”之类的话。这样,孩子更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培養适度的自尊,而不是使自己的自尊受到打击。有的父母,动辄训斥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这样,孩子受到长期的训斥、指责,不利于自尊的形成;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那他就可能再也不作任何努力了。
  六是不能放任孩子。放任是孩子成长的大敌,如果孩子任性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孩子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坏的影响。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下去,孩子一旦离开家庭,无法事事如意,自尊会受到极大的打击。
  七是父母要起模范作用。父母的模范作用对于孩子自尊的形成很重要。如果父母言语粗鲁,衣冠不整、花哨,举止行为粗野,那么孩子得到的可能就不是自尊了。孩子会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的父母。还有的父母抛弃了家庭、孩子,有的甚至做了违法犯罪的事,这些都会让孩子在同伴面前抬不起头,让他们自尊受到极大打击。
  八是要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家庭风气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自尊自重、互尊互重的家庭关系,以及亲戚关系,可以让孩子在和谐、温馨的环境中逐渐培养起自尊。相反,如果家庭之中婆媳关系恶劣,长幼之间矛盾重重,纠纷不断;加上邻里之间互相争斗,那么孩子就会受到不好的影响,难以形成自尊。
  第二天晚上,潘女士打来电话告诉我,小涛在上早自习的时候,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班主任鞠躬道歉了。班主任接受了道歉,并表示以后不再公布考试成绩。全班同学对此报以热烈掌声。
  我问:“小涛对这样的结果感觉如何?”
  潘女士喜道:“他说要用功学习,不做怕见考试成绩的怂包!”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多数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一所好大学,让他在里面待几年,出来就是人才了。成为人才就这么简单吗?曾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担任过武汉大学校长的刘道玉先生告诉你——  华罗庚只是初中毕业,可后来成为世界级数学大师。而师从他的学生不下百人,其中获得世界公认的杰出数学家,不过五六人  笔者:您从事高等教育工作近60年,与大学生打交道半辈子。据您观察,最后能成为人才的年轻人比别人强在哪里,是高学历、
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自尊非常重要,而孩子自尊心的培养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的4种不当言行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与孩子相处时应当避免。  1.怒吼以及打孩子  生活中,一些父母总是试图通过大发脾气让孩子就范。尽管吼叫或打罵让孩子停止了不当行为,但这只是暂时的。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懂得如何与父母进行良好沟通,遇到难题时,更会显得自卑与无助。  2.揪着孩子过去的错误不
2019年题目   第一组:门窗,万一,后悔,灭火器,糊弄,警觉,所谓,害人害己   第二组:分类,共享,蓝天,救世主,能源,后代,约束,同舟共济   第三组:智慧,脚步,默默,母亲节,憧憬,奉献,视频,如数家珍   要求: 任选一组,写一篇300字以内的作文,题目自拟,内容不限,必须用上所选8个词语,词语先后次序可以打乱。欢迎老师、家长指导孩子写作、投稿。   来稿来信请注明“联词作文”字样。电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4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关于父母包办代替的调查。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父母占57.6%,已婚未育的占23.9%,未婚未育的占18.2%。00后占1.6%,90后占23.8%,80后占52.0%,70后占15.2%,60后占6.3%。  调查中,81.5%的受访者直言身边包办孩子个人事务的父母多,其中18.3%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多,认为不太多和不多的受访
他好学上进,渴望成为更优秀的人,但烦恼也由此而来——  困扰——   他一次次被鼓舞、被点燃,可一次次被打击、被刁难  小何是个好学的高二男生,他渴望成为更优秀的人,并为此付出了努力,但烦恼也由此而来。他看了一本学写作的书,痛下决心学写作,可写了两篇小作文后,再也不写了;看到别人拥有六块腹肌,他非常羡慕并买了健身卡,可坚持不到两个月,再也不去了……他觉得自己走进了一个怪圈——一次次被鼓舞、被点燃,
2007年10月18日,株洲本地媒体《株洲晚报》刊登了一则新闻,凡年龄在26周岁以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均可报名参加“株洲市公开选拔优秀女干部”的竞选活动,报名对象不分城乡,也不受职业限制。参赛的内容,主要包括仪表、气质、思维、表达、才艺(舞蹈、声乐、器乐、相声、小品、书法、绘画、制作等)、知识面 (时事政治、文史知识、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参
女儿高考前几个月,晓梅主动申请减少工作量,多留在家里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女儿复习应考阶段,她对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只管努力复习,家里其他事都不用你操心,希望你不要让我们失望。”  晓梅特别关心女儿的学习情况,时刻关注着女儿的情绪,一看女儿脸色不对,就知道女儿模拟考试可能发挥得不好,忍不住就会一顿唠叨:“跟你说了,让你只管学习,不要管别的,上次回老家你非要去,浪费时间了不是?有那个时间你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关于中学生体质状态和体育爱好的调查。受访者中,00后占1.4%,90后占27.1%,80后占53.4%,70后占13.5%,60后占3.9%。  调查显示,84.5%的受访者表示对当下中学生整体体质不乐观。具体来说,12.0%的受访者直言很不乐观,40.1%的受访者感觉不太乐观,32.4%的受访者认为一般,仅有15.5%的受访者
孩子内向,不愿与父母沟通交流怎么办?请看这位民工爸爸的做法——  留守在重庆老家的儿子性格内向不愿与父母交流,这让在长沙务工的赵久奎急上心头。一次与儿子通话,儿子说他很像动画片中的“光头强”,他便扮成“光头强”的形象开直播、拍视频,借此打开了与儿子交流的大门……   找到兴趣点—— 留守儿子不愿与人交流,老爸扮“光头强”逗儿子开心  2016年5月的一天,在湖南长沙一家工地打工的赵久奎拨通重庆老家
问:我上初三,学习成绩尚可。最近,我的思想有点波动——我不想升高中了,想和班里的一个同学一起出去打工。妈妈苦口婆心地劝我不要去,说我人聪明,不读书太可惜了。可我觉得上学太累太苦,想早点赚钱,早点迎来美好的生活。这样不好吗?  金燕   答:有位支教老师对我说,山里的孩子上学都是寄宿,每月回家一次。每次返校的第一周,他们都学得特别努力。为什么?因为每次回家看到家里破败的样子,他们深知不读书,等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