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net2002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9-140-01
  
  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一、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色色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提升,生活品味和道德得以提高。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135-01    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语文知识。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可开发利用的。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广。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重视学生与生活的关系,他说“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在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136-01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倡议,从此,许多科技发达的国家纷纷把儿童智能发展重点转移向阅读能力的培养上。阅读的价值是什么?早期阅读对终身教育的价值是什么?如何正确地理解早期阅读?进行早期阅读教育应树立怎样的理念?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解读早期阅读,也为我们科学地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137-0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同时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想象作文,重视为学生自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138-01    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睢景臣的《高祖还乡》是一篇具有强烈的反封建、争民主意识的名作。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被长期地神化着,成为封建社会的偶像。睢景臣所处的元代,更是封建专制进一步强化的时代。靠武力夺取天下的蒙古统治者们,正实验着用同样的方法去治理天下;等级森严的
摘 要:在实施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139-01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
2017年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四基”、“四能”、“三会”等课程目标,其中“,四基”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目标,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长期目标“,四能
2000年Mayer和Salovey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一种认识情绪意义及其关系的能力、利用知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使用情绪促进认知活动的能力。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横跨认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