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历史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误区
误区之一:“启发式就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历史教学过程中,常会看到一些历史老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思考回答,从而进行“启发式教学”。此做法,看似是“启发”,实质是“代发”。它使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的设计,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一些历史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一些孤立、零散、表面的问题,或是一些简单的机械记忆的问题,只是为了设疑而设疑,搞形式,因此,学生不假思索或翻翻课本就可随口答出。对于这种当前历史课堂中最常见的“启发式”,实质上没有引起学生的思考,也没有达到“启发”的目的。
误区之二:“启发式教学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老师再总结出正确答案”。常会见到一些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再由老师总结出正确答案。此做法,实际上没有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没有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达到总结历史问题、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的目的。因而,名为“启发式教学”的环节,实则是“结论式教学”。
误区之三:“启发式就是通过启发解决实际问题并得到正确答案”。如此实施的“启发式教学”,学生得到的仅仅是“金子”,而不是点石成金的“指头”。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即一个历史事件、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一种历史现象,老师早已分析过评价过,但下次出现同类问题时,学生评价它往往又无所适从,不能举一反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历史教师在回答学生疑难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时,“启发”只是就事论事,而没有用联系的方法从众多具体的历史史实中,经过科学抽象、升华出理性的认识,找出规律来;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走出误区的方法
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预习,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放映一些有关历史题材的录像、影片或组织学生到历史博物馆参观,使学生发现弄不懂的问题,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达到心愤愤不能通,口悱悱不能达的程度。这样做,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又为实施“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2、科学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首先,设计的问题本身要带有启发性。哪些问题内容本身有很强的启发性呢?一是历史课本中无现成答案,必须在大范围、多章节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经过深入思索才能整理出来的问题;或是教材只提供了资料而没有结论的问题。二是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历史知识的纵横面之间,往返运动,进行联系分析、归纳对比、得出结论的问题。
其次,要注意设计问题的语言带有启发性,如,“戊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就可改问“为什么戊戌变法在历史发展中有必然性”。前者属复习性提问,缺乏启发性;后者则可诱导学生思维,带有启发性。
3、对学生的答问予以正确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合理的地方给予肯定,不正确的地方要帮助学生分析。分析的时候,应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特点。分析问题时,最好是不断设疑,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使最后得出的结论水到渠成。例如,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时,有的历史教师指出“农民阶级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故而不可能取得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对于这样的结论学生无法理解,其原因是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倘若历史教师先设疑:“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带有哪些局限性?”学生答:“农民是具有封建思想的小生产者,带有严重的狭隘性、保守性、分散性。”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农民的这些局限性又具体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讲有关太平天国的史实谈谈。”学生答:“天京事变领导集团的分裂,反映了农民狭隘的宗派主义思想;占领天京,不乘胜集中力量北伐,反映了保守的思想;不建立根据地而流动作战是分散主义的表现;定都天京后,大兴土木、严格等级秩序,这是封建思想的表现。”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正是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才导致了这场规模大、时间长、水平高的农民起义免不了失败的命运。而后来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有用科学理论即马列主义武装的、代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通过这样的分析启发过程, 学生就会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4、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方法
历史教师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要特别善于把具体的历史知识上升到形成正确历史概念和找出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规律性知识中来,以便反过来再指导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事实上,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通过“过程式教学”使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而不是以让学生仅仅了解一些零散的具体的历史知识为目的。这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动的直观固然重要,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智育是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始的。”一句话,历史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固然要启发学生解决具体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由“学会历史”到“会学历史”。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出发,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作为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历史学科如何来完成这些目标,将是一个值得历史教师探讨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历史教师正确认识和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历史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势,不做表面文章,深入研究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特点,认真探讨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真正理解“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克服对“启发式教学”思想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恢复“启发式教学”的本来面目。
误区之一:“启发式就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历史教学过程中,常会看到一些历史老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思考回答,从而进行“启发式教学”。此做法,看似是“启发”,实质是“代发”。它使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的设计,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一些历史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一些孤立、零散、表面的问题,或是一些简单的机械记忆的问题,只是为了设疑而设疑,搞形式,因此,学生不假思索或翻翻课本就可随口答出。对于这种当前历史课堂中最常见的“启发式”,实质上没有引起学生的思考,也没有达到“启发”的目的。
误区之二:“启发式教学就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老师再总结出正确答案”。常会见到一些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再由老师总结出正确答案。此做法,实际上没有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没有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达到总结历史问题、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的目的。因而,名为“启发式教学”的环节,实则是“结论式教学”。
误区之三:“启发式就是通过启发解决实际问题并得到正确答案”。如此实施的“启发式教学”,学生得到的仅仅是“金子”,而不是点石成金的“指头”。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即一个历史事件、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一种历史现象,老师早已分析过评价过,但下次出现同类问题时,学生评价它往往又无所适从,不能举一反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历史教师在回答学生疑难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时,“启发”只是就事论事,而没有用联系的方法从众多具体的历史史实中,经过科学抽象、升华出理性的认识,找出规律来;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走出误区的方法
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预习,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放映一些有关历史题材的录像、影片或组织学生到历史博物馆参观,使学生发现弄不懂的问题,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达到心愤愤不能通,口悱悱不能达的程度。这样做,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又为实施“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2、科学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首先,设计的问题本身要带有启发性。哪些问题内容本身有很强的启发性呢?一是历史课本中无现成答案,必须在大范围、多章节中,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经过深入思索才能整理出来的问题;或是教材只提供了资料而没有结论的问题。二是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历史知识的纵横面之间,往返运动,进行联系分析、归纳对比、得出结论的问题。
其次,要注意设计问题的语言带有启发性,如,“戊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就可改问“为什么戊戌变法在历史发展中有必然性”。前者属复习性提问,缺乏启发性;后者则可诱导学生思维,带有启发性。
3、对学生的答问予以正确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合理的地方给予肯定,不正确的地方要帮助学生分析。分析的时候,应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特点。分析问题时,最好是不断设疑,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使最后得出的结论水到渠成。例如,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时,有的历史教师指出“农民阶级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故而不可能取得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对于这样的结论学生无法理解,其原因是教师不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倘若历史教师先设疑:“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带有哪些局限性?”学生答:“农民是具有封建思想的小生产者,带有严重的狭隘性、保守性、分散性。”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农民的这些局限性又具体表现在哪里?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讲有关太平天国的史实谈谈。”学生答:“天京事变领导集团的分裂,反映了农民狭隘的宗派主义思想;占领天京,不乘胜集中力量北伐,反映了保守的思想;不建立根据地而流动作战是分散主义的表现;定都天京后,大兴土木、严格等级秩序,这是封建思想的表现。”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正是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才导致了这场规模大、时间长、水平高的农民起义免不了失败的命运。而后来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有用科学理论即马列主义武装的、代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通过这样的分析启发过程, 学生就会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4、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方法
历史教师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要特别善于把具体的历史知识上升到形成正确历史概念和找出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规律性知识中来,以便反过来再指导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事实上,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通过“过程式教学”使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而不是以让学生仅仅了解一些零散的具体的历史知识为目的。这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动的直观固然重要,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智育是从有理论思维的地方开始的。”一句话,历史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固然要启发学生解决具体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由“学会历史”到“会学历史”。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出发,着眼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作为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历史学科如何来完成这些目标,将是一个值得历史教师探讨的新课题。笔者认为,历史教师正确认识和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历史教师要打破思维定势,不做表面文章,深入研究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特点,认真探讨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真正理解“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克服对“启发式教学”思想认识和应用上的误区,恢复“启发式教学”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