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大多数同学的作文,总有缺乏真情实感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是学生没有情感吗?仔细观察一下,认真研究一下自会发现这里有两种原因:一是缺乏自信心。每次老师留下作文题目和要求时,多数学生不敢直接地去审题,总是想到作文书上去找相似的文题进行仿写。这样“生吞活剥”的作文虽有几个华丽的词藻。怎能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没有把学生沉眠于心底的真情激活。此时,学生的情感就像煤与炭,必须有火柴来点燃才能发出巨大的能量。
学生的自信心不难树立,只要老师能适时进行鼓励,多表扬激励少批评指责,定能做好。但其关键还在于他们能主动地想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如此看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还在于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来。怎样把学生的情感激活呢?我在教学的实际中发现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挖掘。即:虚拟情境、感受环境和感悟社会。现在叙述出来,希望得到各位同仁地指教。
一、虚拟情境回忆真情。
每个人都有难忘的回忆,其中埋藏许多情感的火花。这样,教师有效地为学生设立可激起情感的情景。进入到美好的回忆当中,自会激起他们的情感来。我在教六年级时给学生留过这样一个题目:“我的”在横线上填(妈妈、爸爸……)对自己最有影响,自己感受最深的人。显然这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心人物是最亲近的人,可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其形象就在眼前。于是学生们便迫不及待的匆匆挥毫。结果未写几行便愁眉紧锁,不知从何下笔了。此时的亲人也同雾里鲜花水中月了。其实这只是记忆中的材料没梳理还比较散,无法系统的表达出来。这时候有个别同学开始翻作文书准备“仿写”了。我看时机已到便开始点拨他们自己进入和亲人相处的亲密情境。“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包括我们孩提时代,有许多我们的父母、亲人的最简单的话,最简单的行动,都表达了他(她)对我们深深的爱。但是,由于他(她)与我们每天都朝夕相处,再熟悉不过了,便被我们忽略了。现在同学们仔细地回忆一下吧。而我们自己也曾有过非常天真、幼稚的表现(包括语言,调皮的行为等)来表达对亲人的亲近和爱戴。但不同的人表达的方法又各自不同,各有特点。现在回忆一下,自己和今天所要写的亲人相处时曾有过哪些可以表达情感的细节过程。包括语言、行为。”
这是学生积极的进入美好的回忆的情境之中。随时在捕捉灵感的火花。十五分钟的时间,同学们的本子上已记下了好多的句子。
后半堂课由学生自己整理完成作文。这时,已没有一名学生“仿写”了。二十分钟的时间,500字以上的作文完成了。而且效果也好多了。有的学生在他的作文中写出了这样的情景:“还记得儿时的我,蹒跚于炕上,张着两支小手,向您撒娇:‘爸爸,抱抱………多么富有真情的童年回忆!多么浓厚的亲情啊!还有这样写的:“……我住宿在外,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您心中挂念,打来电话问这问那,说让我抽时间回家一趟,我妈想我,我知道您何尝不想我呢。……”学生合理的根据人物特征进行材料安排,更给读者一种真实的感受。当这一篇篇“饱蘸”了学生的真情、极富感染力的习作置于我的案端时,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了。
二、感受环境走进自然。
触景生情是人的一种反射。所以能把学生带人环境中去,其情感会更丰富、更鲜活。表达得更直接、更自然。所以一篇写秋季景色的习作我便把课堂移到野外去上。排除了一切思想顾虑,选了一个晴朗的日子,利用一节课的时问走出校门来到野外(由于是第一次尝试,未敢安排太长时间,恐怕学生的新鲜感一旦消失,而出现意外事故),临行前布置学生带好笔记本和笔,在行走之时把自己随时想起的好词句记录下来。
我们来到野外后,学生们争着去描绘、去比较。生动的比喻,活泼的拟人,和谐的排比……一时纷纷地从学生的口中蹦出。很难相信,以往难以言表的秋景,此时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描绘,在头脑中构制出一幅美丽的“秋色图”。
“我看着秋天也像春天”。一句没头没脑的话突然冒出,大家一冷,接着便是一阵嘲笑。原来是我们班的一个比较调皮的小男生,他的作文几乎是句句有病,于是同学们便你一句我一句的打趣他。我听他的话似乎有一些道理。便笑着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好!你们看,这有红色的高粱。黄色的玉米、谷子,这,不是和百花齐放的春天一样吗?”是啊,孩子的想法多丰富啊!当他们置身于大自然,看到高山绿野、红花碧树,听到长空雁叫、秋风嘶鸣,“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有了最真切最直观的感受来激起他们灵感的火花,谁还写不出好作文呢!我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秋天的景色是这么美好,此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眼前丰收在望,你们还能想到什么?”学生们的思维又一次的活跃起来了。他们的情感由秋景的美好有迁移到劳动的光荣上来。以此歌颂劳动是最光荣的深化了主题。
时间有限,同学们余兴未尽,便无奈的回到了学校。不知不觉一节课已过去,作文只能在课下完成了。但结果还用我说吗?
三、感悟社会。明辨是非。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社会又是复杂多变的,所以要想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社会,看待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必须引导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社会现象,正确认识社会。
我每周利用一节课的课前十分钟进行一次社会现象的评论。首先由学生提出最近社会上或校园中出现的某一现象,然后,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之后各组的代表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具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以上所谈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做法。其核心就是想方设法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来,使他们的思维进行发散,让他们主动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随产生了一些效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教。
学生的自信心不难树立,只要老师能适时进行鼓励,多表扬激励少批评指责,定能做好。但其关键还在于他们能主动地想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如此看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还在于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来。怎样把学生的情感激活呢?我在教学的实际中发现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挖掘。即:虚拟情境、感受环境和感悟社会。现在叙述出来,希望得到各位同仁地指教。
一、虚拟情境回忆真情。
每个人都有难忘的回忆,其中埋藏许多情感的火花。这样,教师有效地为学生设立可激起情感的情景。进入到美好的回忆当中,自会激起他们的情感来。我在教六年级时给学生留过这样一个题目:“我的”在横线上填(妈妈、爸爸……)对自己最有影响,自己感受最深的人。显然这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心人物是最亲近的人,可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了,其形象就在眼前。于是学生们便迫不及待的匆匆挥毫。结果未写几行便愁眉紧锁,不知从何下笔了。此时的亲人也同雾里鲜花水中月了。其实这只是记忆中的材料没梳理还比较散,无法系统的表达出来。这时候有个别同学开始翻作文书准备“仿写”了。我看时机已到便开始点拨他们自己进入和亲人相处的亲密情境。“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包括我们孩提时代,有许多我们的父母、亲人的最简单的话,最简单的行动,都表达了他(她)对我们深深的爱。但是,由于他(她)与我们每天都朝夕相处,再熟悉不过了,便被我们忽略了。现在同学们仔细地回忆一下吧。而我们自己也曾有过非常天真、幼稚的表现(包括语言,调皮的行为等)来表达对亲人的亲近和爱戴。但不同的人表达的方法又各自不同,各有特点。现在回忆一下,自己和今天所要写的亲人相处时曾有过哪些可以表达情感的细节过程。包括语言、行为。”
这是学生积极的进入美好的回忆的情境之中。随时在捕捉灵感的火花。十五分钟的时间,同学们的本子上已记下了好多的句子。
后半堂课由学生自己整理完成作文。这时,已没有一名学生“仿写”了。二十分钟的时间,500字以上的作文完成了。而且效果也好多了。有的学生在他的作文中写出了这样的情景:“还记得儿时的我,蹒跚于炕上,张着两支小手,向您撒娇:‘爸爸,抱抱………多么富有真情的童年回忆!多么浓厚的亲情啊!还有这样写的:“……我住宿在外,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您心中挂念,打来电话问这问那,说让我抽时间回家一趟,我妈想我,我知道您何尝不想我呢。……”学生合理的根据人物特征进行材料安排,更给读者一种真实的感受。当这一篇篇“饱蘸”了学生的真情、极富感染力的习作置于我的案端时,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了。
二、感受环境走进自然。
触景生情是人的一种反射。所以能把学生带人环境中去,其情感会更丰富、更鲜活。表达得更直接、更自然。所以一篇写秋季景色的习作我便把课堂移到野外去上。排除了一切思想顾虑,选了一个晴朗的日子,利用一节课的时问走出校门来到野外(由于是第一次尝试,未敢安排太长时间,恐怕学生的新鲜感一旦消失,而出现意外事故),临行前布置学生带好笔记本和笔,在行走之时把自己随时想起的好词句记录下来。
我们来到野外后,学生们争着去描绘、去比较。生动的比喻,活泼的拟人,和谐的排比……一时纷纷地从学生的口中蹦出。很难相信,以往难以言表的秋景,此时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描绘,在头脑中构制出一幅美丽的“秋色图”。
“我看着秋天也像春天”。一句没头没脑的话突然冒出,大家一冷,接着便是一阵嘲笑。原来是我们班的一个比较调皮的小男生,他的作文几乎是句句有病,于是同学们便你一句我一句的打趣他。我听他的话似乎有一些道理。便笑着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好!你们看,这有红色的高粱。黄色的玉米、谷子,这,不是和百花齐放的春天一样吗?”是啊,孩子的想法多丰富啊!当他们置身于大自然,看到高山绿野、红花碧树,听到长空雁叫、秋风嘶鸣,“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有了最真切最直观的感受来激起他们灵感的火花,谁还写不出好作文呢!我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秋天的景色是这么美好,此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眼前丰收在望,你们还能想到什么?”学生们的思维又一次的活跃起来了。他们的情感由秋景的美好有迁移到劳动的光荣上来。以此歌颂劳动是最光荣的深化了主题。
时间有限,同学们余兴未尽,便无奈的回到了学校。不知不觉一节课已过去,作文只能在课下完成了。但结果还用我说吗?
三、感悟社会。明辨是非。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社会又是复杂多变的,所以要想让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社会,看待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必须引导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社会现象,正确认识社会。
我每周利用一节课的课前十分钟进行一次社会现象的评论。首先由学生提出最近社会上或校园中出现的某一现象,然后,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之后各组的代表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具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以上所谈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做法。其核心就是想方设法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来,使他们的思维进行发散,让他们主动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随产生了一些效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