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断裂下接受虚构启蒙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cheng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课题:本文系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余华中短篇小说少年形象分析”成果之一。项目编号:W2015118。
  摘 要:本文在以余华中短篇作品的少年人物形象作为载体,整理作者的叙述策略在心理经验等方面对少年群体的生存意识的表达方式,探究其文化背景下构成人物成长的断裂性因素与启蒙意识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成长;断裂;启蒙
  作者简介:林梓豪(1994-),男,山东人,沈阳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1
  从一九八五年到世纪之交的这一历史时期里,“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这一宏伟的启蒙理想占据了文化精英的主体意识,而这一时代却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导演了另一幕令人猝不及防的演出,关于崭新阶段的文化启蒙的构想在这种精神裂变的状态下成为了某种另类形态的空想,历史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示了启蒙使命的夭折。在这一时期的文学的作品中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片广阔而空虚的地带,在考查余华的中短篇作品中的少年形象时,可以发现其众多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触及成长断裂性的生存特征,断裂性的背后和历史的启蒙形式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这种断裂使启蒙的使命从虚无转向虚构的成长历程,小说人物的启蒙过程也在某种程度上映射着中国在这一时期的精神史。
  《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我”被父亲告知应该去认识外面的世界;《鲜血梅花》中则是由母亲为阮海阔传达出为父报仇的意志;在《命中注定》里“我”与陈雷的相识则是基于父母对于他们人身自由的制约;《四月三日事件》里引起“我”的臆想活动的内容对象也是掌握家庭权力的父亲与母亲。由此可见,“家长”成为人物行动的直接动因,诱发了人物开展之后的体验活动。而另一种意义上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动因是人物在自主意识极其匮乏的状态下服从于自我表白的心灵空间。自主意识的缺乏使人物承担起自我启蒙的任务。成长序列的开端等同于在个人成长历史中虚空原点之中,而此前成长经验与成长历史的空白状态恰恰构成了故事的起源依据。《鲜血梅花》主人公阮海阔与《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叙述者“我”是分别以二十岁与十八岁的年龄开始了首次独立自主的生存体验。在近似于幻觉的语言经验里,叙述已经远离了任何具象的人文情境,属于共同记忆的历史背景在自由构建的话语模式中走向了反面,人物的个人历史的积累在这种语境下达到与经历同步的状况,从实际的个人经历到现实极端变化的体验最大限度地填补了人物此前经验的空白。
  思想能动的主体地位被一种生存体验者或者是陌生情景下的“流放者”所取代。人物成长的起始面临着一切未知情景,旅行的出发点位于自我成长历史的临界区,“没有半点武艺的阮海阔,肩背名扬天下的梅花剑,去寻找十五年的杀父仇人。”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半点武功”与“寻找杀父仇人”这二者所构成了一组强烈矛盾的组合,而这种矛盾恰恰是个人开展活动的必要前提,历史与经验拥有了共同的端点。这个端点为叙述创造了无限的动力,人物本身代表着所有历史的过去与未来,或者说代表着过去与未来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条件下,人物只能在行动的进行状态下充当自我启蒙者的角色。这段冒险之旅表明了人物从无自我意识的自我向本我迅速过渡,人物出走的经历成为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与注定参与的仪式。去除他者参与的现实因素的杂质干扰,启蒙的过程演变为不仅是成长者也是其他人物的符号特征。在一些值得注意的语句中,比如“从那一刻以后,方向不再引导他”“此刻的十字路口在傍晚里接近了他”“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类似的句子揭示了在人物的视点中存在一种强烈的客体身份特征,作为遭遇的接受者,客观世界对人物施加了充分的主观作用。人物的行动轨迹其实是避开任意主观选择之后的被动选择。
  《十八岁出门远行》构筑起了一条梦境与现实的交互型体验通道,对事实的体验构成了崭新的历史,背后操控的是作者在欲望与焦虑的制衡中所把握着的叙述的自由度。按照陈晓明的观点,余华的‘非成人化视角’更主要的是被运用于提供那种反抗既定语言秩序的感觉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这种‘视角’更多的是一种叙述视角,而不是人物或角色的真实的生活视点和心理时空。
  而在《四月三日事件》这样的作品中作者设置了更清晰的心理状态的探索,“我”的任何判断都是逃亡之前的附加行为,这一点与《我胆小如鼠》的主人公杨高具有相似性,内心的感觉是逃亡被无限延宕的结果,但是前者更加强调了从叙述到感觉的还原,所以更容易被看作是一种近乎癫疯的内心状态。个人化的叙述在童年的经验意识里滑向一种极端。这是人物成长的启蒙状态从心理结构的侧面梳理出的一条轨迹。“我”在生日这一富含生命韵味的时间节点上恰恰选择了逃离,这种行为指出了一种成长轨迹上的提前离场,也暗含一曲由人的对自我的确认到分解的成长挽歌。
  《四月三日事件》中的“我”在十八岁生日这天远赴一个未知的前方;《鲜血梅花》中的阮海阔没有亲自为父报仇;《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我”也没能最后找到旅店;《我胆小如鼠》中的杨高最后依然无法逃脱承受暴力的命运。小说用经历与经验的缺失表现出了最终行为意义的缺乏。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站在同一起点,在虚构的语境下,“少年”个体在无意识里无法拒绝他所在场的生存矛盾的干预。冒险其实是对原本空白历史的书写行为,但是这些环节也如同他们的尚未形成的人格意识般,最终变成有始无终的记忆环节。
  参考文献:
  [1]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其他文献
47.西北大学  建筑工程系总支书记办公室。秦书记把一张毕业证书放到沈群众面前。  秦书记:祝贺你,沈群众同学,作为我们建筑工程系专业的干培生,学习成绩优良,准予毕业。这是毕业业证书。  沈群众双手接过毕业证,郑重地敬了个军礼。  秦书记笑道:还有一个好消息。我这个书记,脸上有光啊!  他从抽屉里拿出把一份调令,交到沈群众手里,道:这是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的调任令。  沈群众看罢,有些吃
作者简介:于海文(1993-),女,汉族,山东威海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1  “……你对于我,就如同智慧之于哲学家,上帝之于圣徒那样。你是我最爱的,是鲜花盛开的原野上的白水仙花。我爱你,我爱你,我的心是一只玫瑰,是你的爱促使了她的开放;我的心是一片沙漠,受着你
摘 要:闺阁游戏,是管窥大观园里女性生活状态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折射着闺阁女性的生活图景。大观园内的闺阁游戏,主要囊括了三种,即游艺类、节日类、生辰类。游戏激活并增添了闺阁女性生活的趣味性,客观上生发着文化承继的功能。闺阁女性亦借助于游戏,得以追求价值实现,憧憬自由生命,诗意生活。  关键词:《红楼梦》;闺阁游戏;诗意生活;文化承继  作者简介:王燕子(1989.3-),女,河南汝州人,硕士研究生,
摘 要:卞之琳的诗歌意象的或多或少都与中外诗歌或文献有内容上的关联,这里以《鱼化石》中的几个意象为例来做分析,认为该诗不论是初级意象,还是中级意象以及高级意象,都是在互动中完成了具有象征意味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卞之琳;《鱼化石》;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  《鱼化石》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它把含蓄的鱼化石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欲望与救赎—影像修辞学视角下的金基德电影研究》(201401016)的研究成果。  摘 要:作为韩国电影导演中的异数金基德,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如《春夏秋冬又一春》、《雏妓》、《坏小子》、《漂流欲室》等,在电影中运用富含意蕴的长镜头、黑灰色调、丰富的镜头隐喻传达出金基德导演对社会边缘人始终如一的关注与同情。把金基德的电影放在影像修辞视角下,
“春夜的月光悄悄影印无数绿色请柬/请来爱情请来夏天和欢笑/水与梦把故乡岛描绘成一只船/满载月光和浓情被故乡人运到远方/向远方朋友夸耀。”这是齐齐哈尔诗人心中最美的诗句,这诗句关于一座岛,这座岛被水与梦环绕。水,是哺育了这一方黑土地的嫩江;梦,是洒落在江中的那些关于月亮的传说。  这条北方的大江,自古至今先后被称为难水、瑙温江、嫩江。她发源于大兴安岭的依勒呼里山,流入松花江,她支流众多,水势浩荡,是
摘 要:广播广告在投放和推广中,除了保持规模化这一关键特点,还呈现出了推广讯息的精准性和互动性。本文通过对K市“城市频道”广播节目分众推广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广播广告如何为客户提供精准和互动营销的分众推广解决方案探讨广播广告采用分众原理实现精准营销和互动营销,达成兼得规模与精准的方法。  关键词:广播广告;分众推广;精准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的《玉阶怨》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宫怨诗的代表,此诗着重于抒发“宫怨”全文却没有一个“怨”字,笔者试从诗文意境来分析此诗的怨从何而来。  早在李白之前谢胱的宫怨诗《玉阶怨》已经名声鹊起,成为很多诗人争相膜拜的宫怨诗典范,李白这首宫怨诗受谢胱的影响颇深,《李太白集·玉阶怨》王琦注“题始自谢朓”。相较而言,谢朓的《玉阶怨》怨情明显,一句“长夜缝罗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翻译所涉及的门类也日渐繁多。而与之相应的各类文体具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也在译者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之上应运而生。为各类非文学文本的翻译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在本文中将以科技文的翻译为例,着重探讨科技文的相关翻译策略和技巧。主要涉及的内容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科技文特殊词汇的翻译;第二部分是科技文句子的转换翻译;第三部分是译文的校改。最后在探讨这些翻译策略之后进行对科技文翻译
摘 要:《罂粟之家》是苏童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作品一经发表便在文坛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被冠以“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帽子。无疑,这篇小说在主题思想、文本结构、叙事形式以及意象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探索性和实践性。这里,我将从小说中独特的意象入手,从而诠释《罂粟之家》中隐含着的符号式象征意象。  关键词:欲望;权利;革命  作者简介:马跃成(1992-),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师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