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无全牛”与“胸有成竹”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u2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许多农村中学还盛行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按图索骥,学生依样画葫芦,每篇课文都是单调的机械的重复,老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无味。我们不妨把这种教学叫做“目无全牛”式的教学,其副作用已是有目共睹。
  任何过程都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不管采用何种过程,都要受教学目的的制约,做到有序而灵活。本人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从以下這两个方面有序而灵活地把握教学过程。
  一是宏观上,指的是一学期,一学年或者是整个初中教学过程,合理安排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很重视起始阶段,初接一个班,许多老师都急于讲新课。我却跟学生谈“语文”和《语文》,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认识语文是什么,了解学习语文的方法,记住学习语文的要求,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便能变自发为自主。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观念”。就是使学生认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要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使他们明确处处留心皆学问,使他们明确:关心生活,留心生活,体会生活,才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我要学生明确这个图。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语文观念”就是“生活观念”。
  起始好比撒网,要撒得阔;结束好比收网,要收得拢。一学年总复习,尤其是初三总复习,方方面面,条条块块,横向的,纵向的,课内的,课外的,要经纬清楚,脉络分明,经过这样的一番艰难过程,一学年或整个初中三年的语文知识,同学们也就成竹在胸了。
  二是微观上,指的是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文无定法,自然教也无定法。不管怎么样安排教学过程,教一篇课文都必须有这三个步骤:引题、新授、总结。
  先说引题。题引得好,课便成功了一半。大凡有经验的老师都很重视引题。许多人知道以课引课,如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阿长与〈山海经〉》,以《孔乙己》引《范进中举》。
  有时由于某一特殊情况,也可临时调整上课顺序,以这一特殊情况引题,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读初三那年的清明节,我的语文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型是初三复习课,有外校老师来听课,按进度不是复习“鲁迅和他的作品”。结果,我的语文老师临时决定复习“鲁迅和他的作品”。老师拿了一幅“上海虹口公园鲁迅墓”图走进了教室,整节课从向“鲁迅墓”鞠躬开始,到向“鲁迅墓”鞠躬结束,教师讲得深情,学生听得深情,整个教室笼罩着一股深沉的气氛,课上得很成功。这既是一堂文化课,更是一堂思想课。
  再说新授。这一阶段的过程尤其需要灵活,就像记叙文的六要素,交代哪些、怎样交代是很灵活的。比如《最后一课》的背景在分析课文之前交代更好,《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背景放在分析父亲引导小亨特一步一步地走下来和分析主题时介绍会更贴切自然;一般的课文可以先介绍作者作品,《〈论语〉十二章》一文的作者在讲完课文之后点出更好,从“子曰”点出作者是“孔子”,从“子曰”和“子贡问曰”点出本文出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
  在新授这一阶段,不管选择怎样灵活的过程,必须重视这么两个环节: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解题。要在新授之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整体感知,熟悉课文内容。实际上这一点被许多老师忽视了。他们或者把这一步留待学生课前预习(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很自觉,有时作业量多给冲了,效果也不是很好),或者干脆没有这一步,直接分析课文。这样做时间是节省了,但效果极差。学生因不熟悉课文,如坠五里雾中。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同学学过的课文竟然记不起几篇课题,更记不起课文的内容。感知课文内容属于感性认识,分析属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学生缺乏感性基础,又怎么能进行理性认识呢?我历来重视这一步,多采用老师范读课文或学生范读,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熟悉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效果远比老师的架空分析好得多。
  新授的第二个环节是解题。要引导学生在分析课文前去猜测题目,在分析课文之后去验证题目。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到……”表明顺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明生活的环境、描绘的重点,整个题目还表明了对比的写法和主题。又如《在烈日和暴雨下》,补充完整是“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省去主语“祥子”和谓语“拉车”,强调了状语“在烈日和暴雨下”,由此知道本文的主人公、事件、结构、描写重点,主题等。题解得好,其效果事半功倍。
  最后说说总结,一般人认为总结只是重述一遍本文要注意的问题,仅仅这样做是很不够的,这里的总结有强调,有引申,有补充,有联想。把在新授中肢解的部分巧妙的穿针引线,重新组合,犹如把散乱的珍珠用一根线串成精致的项链,要求老师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文转移到作者写本文时的经历、感受和构思上,转移到每个学生自身的现实生活中。
  以上是本人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粗浅认识,整个过程是按总分总,感性到理性的顺序来安排的,我姑且把它叫做“胸有成竹”式的教学过程。胸有成竹,不管你从何处落笔,最后都是一株栩栩如生的竹子。
  张志公先生说:“方法制约效果,只有科学的,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活跃智力的、有进取精神、有效率感、有敏锐的现实感、有责任感的新人。”又说:“僵死的教学不仅会戕害孩子的心智,而且有可能毁了孩子。”古话云:“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教学过程也是一样。
  ★作者通联:福建宁化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一、创新思维和语文教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能促使人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对学习和工作有着极重要的作用。教学中真正要达到灵活自如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境界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有新颖科学的设计。  在语文教学中,处处有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时机,学生独特的思维火花时时撞击进发,教学时要有目的地训练,方可开发学生潜能与智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
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新形势下,关注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品味的提升,构建学生完美人格,是语文教育中值得探讨的重要教育问题之一。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呢?  文本中自然之美,学生容易感受,并获得美的体验与愉悦,教师也容易与学生共鸣与交流。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荷塘之美、月色之美;李白的《蜀道难》中蜀山险峻的壮美。而文本中涉及人物、社会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之美,恰巧是高
笔者有幸代表浙江省参加了2016年在江苏南通举办的第五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大赛,并获得了大赛的二等奖。一路走来,甘苦自知。现将参赛过程中的三次磨课经历形成文字,写成案例。  磨课三阶段  第一阶段:8月,选定上课内容并确定上课思路。  第二阶段:9月,嘉兴高级中学“徐桦君特级教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就我的课进行主题研讨。  第三阶段:10月,邀请浙江省语文教研员胡勤老师、嘉兴市语文教研员沈建忠老师、
金马在《21世纪罗曼司》中写道:“如若说,在创新尚属于人类个体或群体中的个别杰出表现时,人们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尚可为时代所容,那么,在创新将成为人类赖以进行生存竞争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依然采用一种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  一、直击心灵——告知学生,人人都能创新  与其想方设法让学生了解创新,不如先直截了当告知学生,人人都能创新,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心理,“我有我可以”。人类与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跨媒介怎么跨?读什么?如何交流?任务群如何设计?……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要探讨的问题,而笔者把注意力放在任务群的驱动力上,认为要在任务群中抓住一个核心任务,以其为驱动引擎,带动整个任务群向前推进。而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慕课”课程会是一个很好的任务驱动引擎
古代诗歌阅读一直是师生面临的难题,诗歌难学难教,很大一个原因来自诗歌文本的特殊性,诗歌文本较其他文学作品有更多的“不确定领域”和“空白”。而全国卷考查古代诗歌阅读着眼于审美的鉴赏与评价,文本以唐宋诗词为主,注重对文本的直接阅读体验。高考时,学生既不能求助、也不能查找参考资料的独立阅读情境。一般把当前文本(注释)视为完足的鉴赏对象,强调独立的直接解读,努力发现文本内在的多种联系的可能,不断扩展解读的
议论文写作贵在说理。所谓说理,就是要讲清观点成立的理由。这就需要写作者着重在“为什么”这一层面进行发力,而不是在“怎么办”上打转。在议论文中,何谓“理”,曹林在《时评写作十讲》中写道,论述文中的“理”一般分为理性、道理和伦理。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理性。  文学评论家刘勰对议论说理曾这样概括道:“论如析薪,贵在破理。”事理很明了:劈柴要照着纹路,才能将柴火劈开。其实,这也顺带说明了另一个道理:必须要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一线老师认同并实践这种理念,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上推出了很多新的方法和模式。但是也不难发现,在具体教学中,尤其是在比较枯燥的古诗词鉴赏课堂上,一旦学生陷入疑惑自己无法解决时,老师都会不由自主地的开始“灌输”式的講解,学生学得被动,老师也感到无奈。  在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教师要充分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执教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
对于记叙文的阅读教学设计,曹勇军老师提出了“以读法确认教法”的观点。我对此的理解是,一位语文教师从读文本开始,到最后拿着教案到课堂上去实施,这个过程当中,语文老师的读法是极其重要的。陶行之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老师自己去“行”,先读懂了本文,才能教学生“知”怎么读文本,最后学生自己读懂文本,那就“行之成”了。曹老师提出的“以读法确认教法”,就是这个意思。我觉得不仅仅是记叙文的教学
一、寻找突破,激活思维  《窗》作为小说教学的一个课例,在教参和许多教案中,很多老师以小说三要素作为落脚点,把教学重点落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来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最后明确以《窗》为题目的含义,这样就把《窗》的教学任务完成了。  孙绍振先生说过:“对于文章的分析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段落大意,故事情节,而是在全文中找出比较关键的语句,发现矛盾的端倪。”要善于在小说的文本中发现“矛盾的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