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的课堂人文之美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er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新形势下,关注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品味的提升,构建学生完美人格,是语文教育中值得探讨的重要教育问题之一。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呢?
  文本中自然之美,学生容易感受,并获得美的体验与愉悦,教师也容易与学生共鸣与交流。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荷塘之美、月色之美;李白的《蜀道难》中蜀山险峻的壮美。而文本中涉及人物、社会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之美,恰巧是高中阶段学生应该去用心品位的,这会直接影响到他步入社会后言行甚至思维方式,因此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感悟人性之美,提升审美品位。
  一、在贴近作者人生经历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个人经历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心路历程,他的人生轨迹包含了他个人的所有情感、价值,了解他的人生,就能了解他的人生之美。
  例如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首先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整理李清照生平资料,对照其少女时期的幸福美满和后期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在少男少女时代生活中的天真、浪漫的情感,感受在迟暮晚年孤苦伶仃、漂泊流离的孤苦情感,体会在世事的变化中人的情感嬗变,以及词人寡居之悲的情绪,学生运用已知,在老师引导下通过对比,自然体会到生活中的挫折、悲苦都是由生活经历而来,应该珍惜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在感叹世事无常中能辩证地理解生活中的悲苦。
  教师引导学生回到了作者生活的时代,贴近了人物生活,从作者生活的痕迹中去发现了她的生活情趣、性格变异,体会了她的人性魅力。熟悉作者人生经历,为学习《声声慢》和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思想打通了时空的隧道。这就为学生对作品的审美鉴赏培养奠定了基础,对学生正确评价作品中的词人的情感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帮助学生找到了一条理解作品的途径。
  二、在走进作者的家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家庭生活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生活的一部分,家庭生活持久影响着作者的情感、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其作品。所以,在语文学习中,要引导学生从作者的作品中发现其家庭生活变化的蛛丝马迹,分析家庭生活不可预料的变故带来的影响,了解作者的情绪变化,还原生活的真实。以“家国情怀”理智地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包容来看待个人和时代。
  学习《声声慢》时,在了解李清照个人经历后,可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康震讲解的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婚变》,认识赵明诚与李清照曾经是志同道合、夫唱妇随的模范夫妻。可是,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赵明诚却成为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小人,做出了抛弃爱妻、以求自保这样令人不齿的事情。后来,临阵脱逃的赵明诚得到了朝廷的惩罚,被罢免了江宁知府的职务。这对李清照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她面對现实,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宽容、选择了共同承担,看不到她对丈夫这种行为的任何评价。即使是在《金石录后序》里谈到这件事的时候,李清照也只是非常客观、冷静甚至是很平静地做了一个陈述。文中只说“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
  李清照本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对政局、对时局,她很总是很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从内心来讲,她肯定为自己的丈夫做了这样的事情感到很羞耻。但另一方面,虽然她见识卓越,但仍然超越不了时代的桎梏。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还要在家庭生活中依靠丈夫,在情感上依恋丈夫,所以她选择了沉默。这让她感到痛苦又无奈,以至于《声声慢》中她的喟叹、她的低婉、她的追忆才显得如此的复杂。
  学生在了解李清照的家庭生活中领悟到了看待问题不能只看事件的理由、不能只看是是非非,还要看情感。这些复杂的事件交织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对于“家国情怀”的个人解读,对社会、对个人的评判标准。让学生能跳出个人窠臼的客观评价,设身处地的个人体验,他们对作品及个人的个性化评价就是美的鉴赏,这一过程的达成是审美的教育。
  三、在移情感悟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中移情感悟是读者基于理解基础上的升华,是读者与作者跨域时空的交流,这是拆除读者与作者最后一道心灵屏障的有效手段。每一个读者都用自己的声音“读”出作者的心灵,是一种读者“自我”的体现。
  在理解了《声声慢》中作者的丰富情感以后,让学生观看《品读经典、光亮人生》中祝克菲对这首词的品读。通过声韵,让学生得到视听上的认可与共鸣。《声声慢》的音韵之美很容易让读者进入一种凄美哀婉氛围中,在音调高低之中,在节奏快慢之中,在平仄转换之中,一种让人窒息的绝美在心中酝酿发酵。再尝试个人的品读,就让学生逐渐走进了作品、走进了作者心里。在配乐中幽怨地朗诵,让学生跟着轻声地试读,领会其中的愁的情绪。然后反复试读两三遍,再让学生自由地跟随音乐品读,作品中的愁绪就已经在学生心里生根了。最后,请一名诵读较好的学生范读,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氤氲在学生心中。学生在这反复的诵读中被情感氛围感染,情感得到深化,情操得到熏陶,人格修养得以提升。
  《声声慢》正是李清照晚年情感世界的一个真实宣泄,作者经历国家破亡、丈夫病亡的重大变故,骤然由幸福的巅峰跌落到了人生最痛苦的深渊。这里她不再顾及自己幽雅贤淑才女形象,她选取了极富张力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在这一字一词的品读中,学生跨越时代,读懂了李清照,读懂了人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贴近作品时代,走进作者生活,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悟美,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充分挖掘作品中人性光辉的部分,要抓住学生对作品人性中共鸣的部分,积极地培育、放大,让正确的、高尚的美价值观念、情趣在学生心里变大、变强。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培育出情感丰富、价值取向正确的新人,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作者通联:重庆市合川区教科所。
其他文献
一、山水游记景之美  景色之美是山水游记的最基本的要素,是引发其它之美的前提条件。唐代高僧慧褒和尚云游至此,见山中泉水涌出,潺潺不断,四周山峰苍翠矗立,宛若青翠的屏障围绕,遂被吸引,结庐于此,这便是褒禅山景之美的明证了。褒禅山的景色之美可分为外在的山林和洞内奇观两部分。山林之中,古树林立树色苍翠,绿树翠竹光照下翠绿欲滴。山峰层峦叠嶂,错落有致,形成环抱之状。褒禅山幽胜,烟雨山林别有一番滋味。山中高
听过一堂公开课。一位老师讲解弗洛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在讲解完课文内容之后,老师布置了一项活动。关闭门窗,关闭灯光,配着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一篇歌颂父母之爱的散文。在倾听老师朗读的过程中,确有一些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读完后,老师请学生说说“你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几个同学说完、老师简评之后,老师又播放了一首歌颂母爱的歌曲,在歌声中结束了教学……从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的效果来看,应该很明
一、语言文字能力是最基本的语文核心素养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工夫不可。”由于不肯下苦工夫,因此,虽然都是中国人,讲的也都是中国话,反映在书面写作上,水平却相差很大。可以讲,语言文字“功夫”真能过關的人并不多。  20年前,笔者有感于《光明日报》上一篇报道,写了《“警钟”为谁而鸣?》一文刊发在《教师报》上,呼吁语文教学要从最基础的字、词入手,切实减少学生错别字
在集体备课越来越被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认可的今天,我们除了做一些常规的定式的工作——统一教学进度、布置集体任务、安排讲义编写落实、交流各班学情等以外,我们如何赋予集体备课新的功能?它是不是还应该成为教师之间智慧碰撞,思想交融的平台?借助集体备课中的交流沟通,是不是进一步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更好地改进了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我认为,集体备课在常规工作之外,应该有一个内在的灵魂,那就是明
随着教育改革的积极推行,《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语文课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从而实现新课标教学要求下的语文教学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启发引导,激发语文热情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单一,讲课形式枯燥,教师在课堂占据着主体地位
高中阶段是学生理性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十分重要。近年来,高考作文题也开始注重考查理性思维,考查思辨能力。倡导“思辨性作文”,不仅是为了顺应高考作文的改革趋势,更是为了从“立人”的高度倡导建构公民所必需的理性素养,让学生开始学会独立思考。  但同时,作文是写给别人看的,就必须展现才华和富有魅力的语言。再说凸显思辨与彰显文采二者并不矛盾。因此,高考议论文写作须思辨
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高考诗歌鉴赏中对用典的考查时常出现。具体考查形式为:一是识别用典的手法。二是指出典故的出处。三是考查用典的意图或作用。这是近年高考对用典最主要的考查形式,前两种考查需要考生对典故有一定的积累,第三种考查方式就要求在指出典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分析,这对考生诗歌理解与鉴赏能力的
【活动背景】  语文,是中华文化传承之桥,走过它便可通达理想的坦途。学习语文,其实就是传承文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民俗风貌,《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等美文借助“美味”展现特色饮食文化。火锅,代表了重庆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深入其中,完成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发。  【活动目标】  一、指导学生借助网络、书籍、了解重庆火锅的发展历程、以及食材、火锅底
“微点生活·亮点作文”是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研究的新思路和实践策略,其课堂教学模式依次经历“选点、析点、点亮、作文、评改和反思”等6个环节,简称为“微点·亮点作文教学模式”。在此,笔者就其中的“析点”“点亮”和“评改”等3个环节加以评述。  一、析点:用生活微点勾勒学生的“眼中之竹”  叶圣陶说:“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一、创新思维和语文教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能促使人积极地探索和创新,对学习和工作有着极重要的作用。教学中真正要达到灵活自如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境界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有新颖科学的设计。  在语文教学中,处处有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时机,学生独特的思维火花时时撞击进发,教学时要有目的地训练,方可开发学生潜能与智慧。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