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近现代戏剧深受它所处时代的影响,它与多边的社会现实和现象息息相关。中国原本没有话剧,它的诞生、形成和发展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且更是直接接受了外国戏剧影响的结果,所以有人干脆把它称为“舶来品。”一部中国话剧文学史就是一部接受外国戏剧理论思潮和创作影响的历史,也是把话剧这个“舶来品”转化为民族话剧的历史。笔者以中国话剧史发展为基础,从中整理归结出在话剧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阶段或关键时期,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戏曲改良运动;辛亥革命前后的早期话剧----“文明新戏”;“五四”时期,对于易卜生戏剧的学习热潮以及三四十年代我国现代话剧的成熟。以上这些阶段对于中国话剧的形成、发展和成熟至关重要。通过分析不同阶段外来戏剧理论思潮、剧本创作以及表演方式等方面对我国话剧的影响,探究其中的原因发现:正是通过不断的输入和抵制、吸收和排斥、批判和借鉴、模仿和创造,才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话剧。通过反思、探讨中国话剧发展历程中外来因素的接受与创造,总结出我国话剧学习外国戏剧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对于目前我国话剧的发展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中国近代早期话剧与戏曲改良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近代戏曲改良从根本上来说不会产生话剧,但它却从另一方面促进了话剧的诞生;第二部分分析了辛亥革命前后受日本新派剧影响很大的我国早期话剧“文明新戏”,论文从戏剧观念的转变、剧本创作及剧本改编、表演风格和舞台美术三个方面分析了日本新派剧对我国早期话剧的影响;第三部论述了“五四”时期我国话剧广泛学习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从而确立了现代话剧的观念;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三四十年代我国剧作家对契诃夫戏剧的借鉴与再创造,这使中国话剧走向了现实主义的纵深;第五部分,通过以上四个部分的论述与分析,总结出我国近现代话剧学习外国戏剧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