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刚度驱动的智能仿生腿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ub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仿生腿又称智能下肢假肢。传统的被动式或半主动式下肢假肢由于穿戴以后肢体不够协调、体力消耗大、患者穿戴体验较差等原因,并不能给截肢患者生活带来较大的改变,而主动式仿生腿通过电机驱动等方式直接为下肢关节提供主动力矩,利用各种传感器感知患者运动意图和路况,从而更好地模仿人体健康腿的运动方式,极大改善了截肢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其重新融入社会、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在主动式仿生腿与患者残肢构成的人机混合系统中,还存在:关节驱动缺少被动柔顺,不能根据负载变化实现刚度调节,仿生性不足的问题;不同任务下的步态识别问题;运动意图识别与步态预测准确度问题;人机混合强耦合系统下的关节运动控制问题。为此,本文在关节弹性驱动技术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可变刚度的主动式膝关节及其构成的仿生腿,开发了仿生腿控制平台。基于这一平台,重点研究了表面肌电信息在不同步行任务下的步态相位识别方法,同时,进一步结合物理传感器信息,对多模式的运动意图识别展开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步态轨迹跟踪的自适应鲁棒控制器,用于仿生腿的力/位置控制。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总结如下:
  1.设计了一个变刚度驱动器(Variable Stiffness Actuator, VSA)用于下肢假肢膝关节,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种主动式仿生腿,包括虚拟样机和原型样机。对变刚度弹性驱动器刚度调节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计算,在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ADAMS中建立了仿生腿虚拟样机,利用仿真模型,重点分析了仿生腿的运动特性和能耗特性,验证了弹性驱动器在柔顺控制和储能方面的有效性。开发了仿生腿硬件控制和软件控制系统,搭建了多源信息采集与控制实验平台。
  2.研究了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步态相位识别方法,识别出人体步行周期的摆动前期、摆动中期、摆动后期、支撑前期、支撑中期、支撑后期六个子相位,从而为仿生腿的相位控制提供重要信息。从减小运算复杂度出发,提取了肌电信号预处理后的时域、频域特征,利用戴维森堡丁指数(DBI)和分离指数(SI),对大腿关键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进行定量的评估和筛选,再利用序列前向特征选择(SFS)算法搜索最优特征集;针对多任务行走下特征样本可分性变弱,识别误差增大等问题,提出了配置并行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利用不同的基学习器分别对最优特征进行深度挖掘,有效提升了不同行走任务下的识别准确度和算法的泛化能力。
  3.提出了基于稳定步态识别与过渡状态识别相结合的多级分类器融合策略的人体运动意图识别,识别和预测出平地行走、上坡、下坡、上楼、下楼五种步态,从而为仿生腿的运动模式切换控制提供关键信息。在稳定步态识别中,结合了加速度、角速度、压力等物理传感器与表面肌电信号,分析了不同传感器信号在步态识别的贡献,以及不同降维方式和不同识别算法对步态识别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线性判别分析(LDA)降维与二次判别分析(QDA)构成的组合算法的识别率达到了98.2%。在过渡状态识别中,提出应用贝叶斯树结构Parzen估计器优化的LightGBM(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分类算法,实现了识别准确度和时间最优算法模型。最后,提出构建隐马尔科夫(HMM)概率模型融合稳定步态与过渡状态结果,预测人体运动意图。
  4.研究了基于步态轨迹的仿生腿控制策略,根据识别的步态信息确定关节运动轨迹,提出一种基于时滞估计(TDE)的自适应鲁棒力/位置控制器用于实现仿生腿的底层控制。针对人机混合动力学模型的非线性、不确定、强耦合等问题,引入了TDE技术,设计自适应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控制(ANFTSMC),实现无模型的轨迹跟踪控制,为了减少外部扰动引起的TDE误差,设计了模糊神经网络(FNN)补偿器。在ADAMS和Simulink中建立了仿生腿的联合仿真模型,实验表明所提算法在未知干扰下具有明显优势,利用时间误差绝对值积分(ITAE)和控制输入积分(ISV)指标,验证了算法在仿生腿不同刚度下的良好适应性。进一步地,在ADAMS/Simulink中构建人机混合模型,利用本文所提的FNN-ANFTSMC-TDE方法实现了人机协调的自然行走。同时,在仿生腿样机实验中,进一步验证了变刚度弹性驱动器在柔顺控制与降低能耗上的优势。
其他文献
在大雾环境下,由高速公路监测系统拍摄获取的图像对比度低,图像中的目标模糊,这对于行驶车辆的监测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使得图像去雾方法在高速公路的监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图像去雾的目的在于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和将图像中的目标变得清晰,有利于监测系统能准确的提取到行驶车辆的重要信息,主要包括车型和车牌号等细节信息。因此图像去雾算法是目前很多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  图像去雾模型迄今主要分为两大类模型:雾化图
学位
本文主要针对结构噪声:数学上非独立同分布、视觉上具有特定结构模式的噪声,譬如自然图像中雨条、遥感图像中条带、医学图像中伪影等。结构噪声图像复原目的在于从包含结构噪声的图像中恢复出损坏或丢失信息,获得清晰图像的真实面貌。结构噪声由于其相邻像素结构相关、几何形态变化大、统计分布复杂的特点,使得其建模表达与抑制困难。现有方法大多局限于常见的随机噪声,结构噪声图像复原方法研究较少且不系统。本文针对任意角度
学位
高精度加速度计是卫星重力测量和空间引力波探测等的核心技术,基于电容传感和静电控制的静电加速度计具有六自由度同步测量、高精度等优点,已被成功应用于多颗重力测量和空间引力实验等卫星项目。空间静电加速度计以往都采用传统PID控制。为了提升空间静电加速度计的抗干扰能力、自适应性、可扩展性等性能,针对传统PID控制中多自由度耦合、非线性效应、超调振荡、如何优化带宽和低频特性等问题,本文将嵌入模型控制策略引入
随着电网智能化的研究和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智能电网的建设中来。分布式发电的高渗透接入,对用电负荷的调峰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其作为备用电能也提高了电网弹性。各类智能量测设备如相量测量单元(Phasor Measurement Unit, PMU)和智能电表等的广泛引入,为智能电网提供了更丰富的量测信息,更利于实时地掌握电网运行状态。然而,智能电网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
学位
视觉目标跟踪是视频内容分析与理解的基础,在安防、军事、人机交互、智能设备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提高跟踪算法的准确率与鲁棒性,能够为各领域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实用价值。尽管近年来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线目标跟踪的研究目前仍面临目标形变、复杂运动、背景噪声干扰等挑战性因素的困扰。当前最先进方法使用的目标表征方式侧重于全局目标结构的建模,适用于跟踪形状结构稳定的刚性物体,而对于目
气液两相流是自然界和工业应用中一种常见的流体流动现象,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以及航天等诸多领域。气液螺旋流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气液两相流,是气液两相流体在轴向运动的同时叠加了切向和径向速度而形成的旋转运动,这种流动形态在工业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研究针对气液螺旋流中的液膜和含率参数进行研究,旨在对气液螺旋流进一步认识与探索,同时为工业应用提出新的技术手段。  首先,针对含率参数提出了基于气液螺旋两相流
音速喷嘴是最常用的气体流量传感器之一,目前已应用到微小流量测量领域。由于其质量流量易受结构尺度、加工精度、雷诺数、壁面传热和介质湿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现在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本文针对音速喷嘴内气体膨胀降温引起的水蒸汽“凝结”和流固耦合“热效应”现象,研究了凝结流场和热效应管壁温度场特性,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  针对凝结流场,建立了湿空气非平衡凝结k-??粘性数值模型,并通过凝结定常流场时均压力分布
学位
在过去三十年中,人们深入研究了离散事件系统的建模、调度、控制、故障诊断以及不透明性等。在为离散事件系统设计控制器时,基于模型的方法可方便描述系统行为。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由Ramadge和Wonham(RW)共同提出的监督控制理论,该理论提供了一个强大且统一的方法,以用于控制器自动求解,确保了系统不会违反用户给定的控制需求。然而,经典的监督控制理论面临的主要障碍是状态爆炸问题,即系统的状态空间会随着
作为创新组织内最主要的创新活动,知识共享不仅可以克服组织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为组织创新创造更多的关键资源,而且还可以通过提高组织的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组织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然而,在创新组织内,包括知识囤积行为和知识排斥行为在内的员工知识共享敌意却普遍存在。开展创新组织内的知识共享敌意及治理机制研究,不仅是对现有知识共享理论的合理补充,而且还有助于创新组织在识别和发现员工知识共享敌意的基
学位
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蕴藏着的巨大能源资源的海洋尤其是深海越来越引起各国关注,更是各国政治、军事关注的热点。海洋环境中,洋流复杂、非确定性因素很多,自主水下航行器AUV(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成为探索海洋的重要工具,在海洋环境的探测与建模、海底搜索及水下管道检修等方面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研究欠驱动自主水下航行器AUV(Autonomous un